毛愛平,李秀霞
(吉林師范大學 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土地作為一種自然資源,不僅是人類維持生存和永續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1~3],城市也在特定土地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而來,并且由土地支撐起內部各項政治、經濟、文化活動。近些年,受工業化、城市化影響,城市用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銳[4~6]。為了避免城市土地出現粗放經營、過度利用現象,以及緩解土地短缺及土地浪費問題,當前各地急需在維持18億畝耕地紅線的基礎上,限制批復新增用于城市建設的指標,充分激發利用現有土地的潛力[7~9],進而得到更高的城市建設用地利用效率、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以及較高的生態環境效益,期望達到優化土地利用結構配置的目的[10,11]。
當前有關城市建設用地集約利用的研究成果頗豐,國內外學者主要集中于確定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建立客觀的評價指標體系、選擇恰當的評價方法以及研究相關政策的可行性等方面[12~15]。而在關于土地集約利用潛力方面研究的空間尺度上,大多是在分析開發區用地現狀、規劃狀況等角度對潛力及進行評價[16,17]。基于此,本文主要以中心城區為研究對象,利用熵值法建立合適的指標評價體系,討論城市建設用地集約水平,并對吉林省9個地市州中心城區的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進行多因素綜合評價,揭示各類功能區集約利用的空間特征及分布規律。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措施和針對性建議,為吉林省未來土地利用科學管理和決策提供參考。
吉林省地處中國東北中部,是東北亞幾何中心地帶。地跨東經121°38′~131°19′、北緯40°50′~46°19′之間,土地面積18.74萬km2,占中國國土面積的2%。下轄省會長春市,以及吉林市、四平市、遼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在內的7個地級市和1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吉林省總人口數量為2407.35萬人,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為13235.5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6%,2年平均增長4.4%。隨著吉林省經濟進一步發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對建設用地需求問題日益突出,因此,研究吉林省9個地市州的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挖掘潛在的存量用地,有針對性地對用地方式進行轉變,提高用地結構的科學性,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極高的實踐意義。
3.1.1 數據來源
查閱吉林省統計年鑒,獲取歷年人口與經濟數據;查閱吉林省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庫,獲取近10年土地利用現狀數據;根據吉林省城鎮地籍變更調查數據庫的數據,提取近10年吉林省各地市州中心城區范圍、建筑面積等建設狀況數據;查閱吉林省統計公報、吉林省土地市場動態監測與監管系統獲取房地產、土地市場地價交易資料數據等,并經過科學方法實地調研校正數據[18]。
3.1.2 指標選取
首先,根據功能區的實際情況,劃分為5個功能區,分別為居住、商業、工業、教育和行政辦公,選擇了18個綜合性強、獨立性高、可操作性強的指標,然后采取熵值法,根據所得指標的重要程度和貢獻度確定指標的權重,最終得到的中心城區五類功能區評價指標如表 1所示。

表1 吉林省9個地市州中心城區用地狀況定量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研究的基本單元是根據區域土地用地現狀中主導用途與規劃使用方向的差別,在保持用地功能完備、行政區劃相對完整、地形與地物邊界一致、基準地價水平基本相當的情況下而劃定的功能區[19]。
利用土地利用集約指數對吉林省9個地市州中心城區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進行測算。
土地利用集約指數(λ),每個指標的標準化值與對應的權重的乘積的和,表示為:
(1)
式(1)中:λ為功能區的土地利用集約度;βi為第i項指標權重;Fi為第i項指標的標準化值[20]。
評價標準:λ>80,可認為是集約利用區;60<λ<80,可認為是為中度利用區;λ<60,可認為是低度利用區。
熵值法即客觀賦權法可以有效避免主觀賦權法的主觀片面性影響,以盡量減小評價結果的誤差[21]。熵權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了不同指標的變異程度存在差異,可以用信息熵得到的相應指標熵權,修正誤差大的指標權重,利用該方法可以更為客觀地對數據進行討論[22]。
綜合分析吉林省9個地市州2010~2020年中心城區建設用地的結構,首先去掉沒有參與評價的區域,而后通過具體城市的規劃圖粗分功能區,再根據行政邊界對功能區進行細分,確定各個功能區的邊界并對功能區進行分類與編碼編號,最終分為居住、工業、商業、教育、行政五大類功能區,共2285~2459個[18]。劃分結果見表 2。

表2 功能區劃分結果匯總 個
4.1.2 各功能區建設用地集約度分析
根據上述土地集約度評價公式,對2010~2020年吉林省9個地市州中心城區土地利用進行評價,結果如表3所示。
4.1.3 時間演化規律
由表3可見,2010~2020年吉林省9個地市州建設用地集約利用和中度利用區分別從32.75%和40.89%下降為32.45%和40.85%,而低度利用區呈現上升趨勢,從26.37%上升為26.67%,由此可見,吉林省9個地市州不斷向外擴張,土地集約利用率呈下降趨勢,說明吉林省建設用地低效利用。

表3 吉林省9個地市州功能區土地利用狀況類型匯總
2010~2020年吉林省9個地市州只有長春市集約利用略有增加,其余白山、通化、四平、白城、遼源、松源、延吉、吉林等8個城市都處于下降趨勢;中度利用區只有長春和吉林呈略有增加,其余白山、通化、四平、白城、遼源、松源、延吉等7個城市都處于下降趨勢;而低度利用區長春市呈現下降趨勢外,其余白山、通化、四平、白城、遼源、松源、延吉、吉林等8個城市都處于上升趨勢。說明吉林省9個地市州呈評價區規模呈現外延式擴張。
4.2.2 空間演化規律
從表3可以看出,在研究的吉林省9個地市州功能區內,無過度利用區;在所有功能區總面積中低度、中度以及集約利用依次占的26.37%~26.67%、40.89%~40.85%、32.75%~32.45%;集約利用度并不并高,只占1/3,中度利用和低度利用區占比高達2/3,說明吉林省9個地地市州城市建設用地低效率。
從9個地市州來看,集約利用區依次為吉林市、松原、遼源、延吉、白城市、通化、長春市、四平和白山市,最高的是吉林市,占50%以上,最低的白山市,不足10%,相差較大近5倍,總體呈現中部高,東西低的格局。
中度利用區依次為長春市、延吉、白山、四平、吉林、松原、白城、遼源、通化,最高的是長春市,為60%以下,最低為25%以上,相差不足3倍,總體呈現出東高西低的格局。
低度利用區依次為白山、通化、四平、白城、遼源、松源、延吉、吉林、長春,最高為白山,高達56%以上,最低為長春市,不足為15%,相差近4倍,呈現出中部高,東西高的格局。
總之,吉林省9個地市州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從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圍逐漸降低。集約利用功能區主要分布在城區中心,中度利用和低度利用功能區分布在城區外圍,一方面,由于土地利用類型圈層式的變化,導致土地利用強度隨著商業、住宅向工業、其他區的變化逐漸降低;另一方面,受城市擴張開發時序的影響,使得老城區因開發早,基礎設施完善,人口密集,建設強度較高,外圍城區則因開發較晚,基礎設施尚不完善,人口相對稀疏,建設強度不高[23]。
城市建設用地延續外延式擴張模式,導致新城區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不高,用地挖潛不足。其他功能區多分布于工作區域外圍,主要由公園、綠化用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閑置和空閑土地、產業結構調整區域等構成。
(1)2010~2020年吉林省9個地市州建設用地集約利用和中度利用區分別從32.75%和40.89%下降為32.45%和40.85%,而低度利用區呈現上升趨勢,從26.37%上升為26.67%。說明吉林省近10年來9個地市州建設用地不斷向外擴張,但土地集約利用率呈下降趨勢,建設用地低效利用較嚴重。
(2)在討論的吉林省9個地市州功能區中,無過度利用區,低度、中度以及集約利用區依次占全部功能區面積的26.37%~26.67% 、40.89%~40.85%、32.75%~32.45%;集約利用區不足1/3,大部分都處于中度利用和低度利用狀態。
(3)吉林省9個地市州城市外圍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整體不高,致使新建城區用地的集約度略低,對建設用地的潛力挖掘不足。
本文對2010~2020年吉林省9個地市州城市建設用地集約利用進行評價,結果顯示,中低度利用類型占比較大,且呈下降趨勢。今后為緩解建設用地與耕地之間尖銳的用地沖突,需強化挖掘建設用地潛力的力度,尤其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低效建設用地的潛力,是增進城市發展的科學性、可持續性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