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娜,范東
(濟南市排水服務中心,濟南250101)
近年來,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各類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有效地推動了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建筑小區排水設施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對居民的日常生活至關重要,因此,對排水設施建設質量的管理變得尤為重要。建筑小區雨污混流是水污染的源頭之一,從源頭上實施雨污分流是解決城市水污染問題的關鍵。同時,建筑小區排水管線若存在破裂、變形等病害,在降低排水效能的同時還會產生管線滲漏、污染地下水等隱患,對水環境質量產生不利影響。
然而,當前的排水設施作為建筑小區開發建設的次要分項,其建設尚未引起足夠重視。在建設過程中,存在管材質量把控不嚴、施工質量標準不高、工程監管不到位等現象,導致排水設施出現建設質量問題。由于排水管道埋設于地下,具有隱蔽性,即使存在質量問題也不易發覺,諸多管道在施工完畢后帶病交付使用,嚴重影響管道的結構安全和使用功能[1]。因此,為全面掌握管道內況、確保使用功能,通過引入內窺檢測技術,對建設完成后的排水管道進行全方位檢測,嚴格確保建筑小區排水設施建設質量。
管道內窺檢測技術是通過在檢查井或管道中采用攝像拍照方式獲取管道內況的一門技術[2]。本文采用內窺檢測技術,對管道進行全方位、精準化的檢測與評估,并結合當前建筑小區排水設施竣工驗收工作實際,依據排水管道內窺檢測結果,分析出當前排水設施普遍存在的建設病害。
雨污混接包括雨水篦出水接入污水檢查井、污水管混接雨水管(見圖1)。雨污混接后果嚴重,一是雨水混入污水排放到市政管網,導致市政污水管網和污水處理廠水量加大,污水處理成本增加;二是污水混入雨水排放入河,污染城市水環境;三是遭遇暴雨時,瞬時雨量過大排放不及時,混接管道會出現污水溢流,污染小區環境。

圖1 雨污混接
目前,建筑小區排水管道多采用HDPE 管等柔性管材,管材質量有好有壞,部分管材達不到設計環剛度要求,極易發生管道變形、破裂等病害[3]。
2.2.1 結構性缺陷
管道結構性缺陷是指管道因管材質量或外部壓力、外部影響和人為改變等導致的缺陷[4],主要包括變形、破裂、錯位、脫節、滲漏、腐蝕、膠圈脫落、支管暗接及異物侵入等(見圖2)。


圖2 內窺檢測發現的結構性缺陷
在實際驗收工作中發現,建筑小區的管道發生變形、破裂缺陷最為普遍,其中Ⅲ級(短期可能發生破壞,盡快修復)和Ⅳ級(已經發生或即將破壞,立即修復)缺陷數占比36.7%。
2.2.2 功能性缺陷
管道功能性缺陷是指管道在運行中,內部介質產生物理的或化學的變化、外部物質侵入等引起的缺陷[5],如圖3 所示。主要包括沉積、障礙物、結垢及樹根等。

圖3 內窺檢測發現的功能性缺陷
在實際驗收工作中發現,建筑小區的管道內發生沉積、障礙物缺陷最為普遍,其中Ⅲ級(短期可能發生破壞,盡快修復)和Ⅳ級(已經發生或即將破壞,立即修復)缺陷數占比25.5%。
2.2.3 排水附屬構筑物的質量問題
檢查井、雨水口、化糞池是建筑小區排水工程常見的附屬構筑物,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由于施工單位技術水平不高,經驗不足,再加上排水工程施工難度較大,極易發生檢查井偏口、井筒變形等問題。
在竣工驗收工作中發現,部分建筑小區項目排水附屬構筑物存在各類不符合規范要求的問題,如檢查井井筒偏口、變形,雨水篦尺寸縮小,井內未安裝踏步。
2.2.4 管線交叉問題
由于建筑小區內管線眾多,排水、給水、燃氣、電力等各類管線縱橫交錯,沒有統一的實施方案,各單項工程獨立施工,這必然會產生管線交叉。同時在施工過程中,若測量放線存在粗大誤差,極易出現管線距離小于最小凈距,埋下安全隱患。在竣工驗收工作中發現,部分建筑小區存在管線交叉問題。
針對目前存在的多種建筑小區排水設施建設病害,為保障建筑小區排水設施滿足使用功能要求,本文研究認為,相關主管部門應自覺履行監管責任,在工程竣工后,嚴格實施竣工驗收,例如,在竣工驗收中引入管道內窺檢測技術,全面發現排水管道中存在的各類病害,對存在建設病害及其他問題的排水設施一律不予驗收通過,從而促使建設單位切實履行質量主體責任,從根本上保障排水設施的工程質量。本文結合建筑小區排水設施竣工驗收工作實際,通過引入內窺檢測技術,發現當前建筑小區排水設施存在的雨污混接、管道變形、管道破裂等眾多建設病害,并針對性地提出質量控制措施。
同時,為了能夠從總體上提高排水設施工程質量,杜絕設計規劃不全面、建設施工把控不嚴等導致的質量問題,本文認為,排水設施建設涉及的設計、建設、施工方及主管部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質量控制。
設計圖紙作為工程施工的指導文件,設計圖紙的不合理,會對后期施工造成誤導。因此,在前期設計階段須建立統一的設計規程,確定綜合管網的主要設計單位,科學合理地做好綜合管線的統一規劃設計[6]。同時,設計應當對施工材料和施工方法的質量控制提出具體的設計要求,做好設計交底和施工交底,為施工質量控制提供有效依據。在建設過程中,設計變更應綜合考慮各類管線的設計規劃,嚴格按照設計規范要求實施。
建設單位對于排水設施質量負有主體責任,應全面履行管理職責。項目前期階段應篩選委托有資質和有能力的設計、施工、監理單位;項目實施階段建立科學的質量管理體系,從管材選購、管道施工、工程驗收等各個環節嚴格把控質量[7]。
施工單位對于排水設施質量負有直接責任,須配備經驗豐富的專業技術人員,健全質量管理制度,優化施工方案,保障其有效性與可行性。控制管材質量,采購符合設計規范要求的產品,并對管材進行全面的質量檢驗;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在測量放線、溝槽開挖、管基制作、管道鋪設、管道接口處理、管道回填等環節,嚴格按照標準規范要求進行施工,以防產生管材質量不過關、管道基礎不均勻沉降、管道接口不嚴密等隱患問題[8]。
主管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建議將排水設施建設質量納入工程建設項目信用監管機制,強化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措施,完善并落實“黑名單”管理制度,從而提高市場準入門檻,保障排水設施建設質量。
建筑小區的排水管線是城市市政管網的末梢,也是居民雨污排水的重要通道。保障排水設施建設質量,對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質,提升城市水環境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建設、設計、施工、主管單位應提高責任意識,強化質量控制,共同為建成環境優美、人居舒適的一流城市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