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歷史地理學分類芻議

2022-11-03 05:08:14文榕生
山東圖書館學刊 2022年5期
關鍵詞:學科歷史研究

文榕生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北京 100190)

1 引言

分類是人類根據事物的某些性質/特點認識事物的主要方式之一,這是迄今所見到的通常詮釋。但是,根據筆者多年的感悟,認為“分類”是通過“設類”與“歸類”兩種對立統一的運動方式構成。

盡管我國在先秦時就產生了動物分類,但古今的類目設置并不完全對應,從《爾雅》可窺其一斑:筆者統計《爾雅》設置的“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釋地·五方”6大類中,粗略對應當今從“環節動物”到“哺乳動物”的419種動物(文榕生,2018)。后來又有將動物分成為“五蟲”:即“羽蟲”(現禽類,鳳凰為羽蟲之長)、“毛蟲”(現獸類,麒麟為毛蟲之長)、“甲蟲”(后多稱介蟲,指有甲殼的蟲類及水族,如貝類、螃蟹、龜等,靈龜為甲蟲之長)、“鱗蟲”(現魚類及爬行動物蜥蜴、蛇等具鱗的動物。還包括有翅的昆蟲,龍為鱗蟲之長)、“蠃蟲”(也作“倮蟲”,倮通裸,即無毛覆蓋的意思。指今人類及蛙、蚯蚓等,人為蠃蟲之長)①《大戴禮·易本命》稱:“故曰: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倮之蟲三百六十,而圣人為之長?!?。達爾文以來,雖“進化論”已多作為生物分類依據,而1950年以來“分子生物學”出現,DNA又成為時尚分類依據;筆者認為以“進化論”與DNA互補為宜。

可見“分類”涉及多方面,數量、等級、類名等也并非可以一勞永逸。

2 文獻分類的失誤影響

文獻分類法是依照文獻的內容、性質分門別類地組織和揭示文獻的方法。中國古籍分類經過2000多年嬗變,最終形成(經、史、子、集或+叢)四部/五部分類法。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學東漸”和近代科學如雨后春筍涌現,中國傳統的文獻分法已不能適應新情況,于是出現了許多種過渡性的文獻分類法。新中國成立后,編制出影響力較大,使用時間較長的有《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簡稱《人大法》)②1952年編成草案,1953年出版初版?!吨袊茖W院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簡稱《科圖法》)③1954年開始編寫,1958年初版全部出版。與《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簡稱《中圖法》)④1971年編制,1975年初版出版。后改稱《中國圖書館分類法》,《中國圖書館分類法》,2010年出版第5版?!,F《人大法》已經停止使用,《科圖法》主要在中國科學院系統沿用。

文獻分類法的產生歷史悠久,不斷修改,通用性能好,影響較大,成為其它分類法編制的主要參考。但其百密一疏,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最為典型的就是如何對待“歷史地理學”的類目設置問題。

2.1 歷史地理學

“(中國)歷史地理學”⑤本文所稱“歷史地理學”一般皆為“(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缺省學科名稱。是1950年代形成的新興學科,由于其是舶來學科名詞⑥1934年《禹貢》半月刊創刊采用,迄今《歷史地理研究》沿用。(英文名稱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又與長期處于歷史學附庸地位的“沿革地理”有交集,不少人誤以為二者是同義的不同稱謂。

1950 年,侯仁之在英國獲得博士學位后,隨即返回祖國,在《新建設》發表了《“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一文,率先在國內對歷史地理學的基本理論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而后,侯仁之(1959)先生又簡潔闡述:

解放以前,有些歷史學家認為歷史地理就是沿革地理。沿革地理在中國是有著悠久的傳統的,而歷史地理則被認為僅僅是從外文翻譯過來的一個新名辭(名詞)。這種把歷史地理和沿革地理等同起來的看法,是不正確的。歷史地理就其研究對象來說,無可爭辯地是屬于地理學的范圍,稱之為歷史地理,是因為它所研究的不是今天的地理,而是過去的地理——歷史時期的地理。至于沿革地理則主要研究的是歷代疆域的消長和地方行政區以及地名的演變,這不過是歷史地理研究的初步工作,而不是它的主要內容。

經過專家們反復申論、闡釋,人們逐漸接受了“沿革地理”與“歷史地理”兩個既有區分,又密切相關的概念。1956年,中科院在地理所首設獨立的“歷史地理學科組”;竺可楨就明確指出:①探索歷史地理六十載.http://www.igsnrr.ac.cn/sq70/hyhg/kyjl/201006/t20100617_2883359.html。要把作為歷史學附庸的歷史地理學,改造為現代地理學分支學科,建成現代科學歷史地理學;②歷史學.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E%86%E5%8F%B2%E5%AD%A6/1712099。要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走中國道路①。1961年,中國地理學會首次設立的3個專業委員會就有“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侯甬堅,2009)。

我們認為“(中國)歷史地理學”(Chinese physical geography in historical period)是研究地球表層處于歷史時期特定空間的自然要素或綜合體的分布與演化,以及與人類活動相關的一門科學。歷史學是以人類歷史為研究對象,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②;更主要區分在于歷史學基本上不涉及自然界。而歷史地理學是研究在歷史時期這一階段的大自然狀況以及人與自然相互關系。

但是,在此期間,我國重要的3部圖書分類法(《人大法》《科圖法》《中圖法》)因為編制、修訂時相互參考,已然將“歷史地理學(主要是人文部分)”作為“歷史學”的附庸,形成“歷史地理學”一分為二的定局③若要圖書館界作重大改動,是極為困難的。因為事關海量文獻的變動,故有不成文規定:“就是錯,也要錯在一處”。這當然是以往的觀念。。

“沿革地理”并非“歷史地理學”的唯一源頭。更早的 “大禹治水”就是歷史自然地理與歷史人文地理的結合,使歷史地理研究時間大大前伸;出現災害性氣候,河道擁堵,是大自然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順利導水,需要了解山川地勢,江河流向,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治水,又是人對自然環境施加的較大影響。

迄今可見的先秦著作《尚書·禹貢》《山海經》④據研究,流傳至今的2著作皆有后人“托偽”的現象,具體時間只可泛指。等皆可成為歷史地理研究的源頭與早期資料:《山海經》包含著關于上古地理、歷史、神話、博物、天文、動物、植物、醫學、宗教以及人類學、民族學、海洋學等方面的諸多內容,可以認為既是方志記載的雛形,也是現代劃分為不少學科領域的溯源記錄。

中國最早的原始地圖是夏禹時的《九鼎圖》,此后,可見實物有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7幅戰國秦代木板地圖和西漢初期紙質地圖的殘片;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西漢3幅帛地圖等皆可為證。

2.2 “歷史地理學”在文獻分類法中位置

以《中圖法》“P9 自然地理學”的“類目簡表”(表1),可以管中窺豹。

表1 “P9自然地理學”的“類目簡表”

因為所設的該類中有交替類目“古地理學”,而缺“歷史自然地理學”,似為狹義的“(現代)自然地理”。而“K90 地理學”中卻設有交替類目“[K903] 自然地理學”,顯然此處才是廣義“地理學”;只是將“K901.9 歷史地理學”作為“K901 人文地理學”的下位類之一,顯然也不妥當。

2.3 不同含義的“地理學”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處于特定空間與時間的自然要素或綜合體的分布與演化,以及與人類活動相關的一門科學;其研究分為“現代”“歷史”與“古代”(即“古”)三個時期/階段。正以為此,出現了兩個不同含義的“地理學”:廣義的“地理學”,即包括“三個時期/階段”;狹義的“地理學”,即缺省的“(現代)地理學”。

長久以來,就是著名學者使用的“地理學”與“(現代)地理學”,“古地理”與“歷史地理”等比較含糊,只可意會;限于篇幅,我們只能少量引用,有疑問的讀者可以查原文。上述竺可楨提到“現代地理學”與“現代科學歷史地理學”,前者是狹義“地理學”,后者就是“歷史地理學”。黃秉維(1960)提到:“在中國, 地理學工作還很少注意到古地理的研究,現代科學方法的運用以及綜合研究古代自然地理的工作,可以說基本上還沒有開展起來”;所稱“地理學工作”,似指“現代地理學”;而“古地理”,應是“歷史地理”。侯仁之(1962)的“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提法,概念不差,但邏輯不對;因為“歷史地理學”是廣義“地理學”的組成部分,豈能在“歷史地理學”與“現代地理學”兩個同位類之間“兼容”?黃盛璋(1982)詮釋:“地理科學包括三支:古地理學、歷史地理學、現代地理學一般稱為地理學”,其中“一般稱為”是畫蛇添足;因為不少人已經對廣義/狹義“地理學”分不清,實際上狹義“地理學”是因為缺省之故。近年所見的“地理學”論述(傅伯杰等,2015;傅伯杰,2017),盡管有不少新觀點,但給人的感覺主要是談論“(現代)地理學”,而非廣義的“地理學”。

2.4 (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優勢

由于中國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幅員遼闊(居世界第三位)、涉及多氣候帶(從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直至寒溫帶)、地形(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俱全,更有絕無僅有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貌與生態多樣進而形成生物多樣性、人口數量第一,尤其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文明沒有中斷,文字從3000多年前記載延續至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成為探索歷史時期諸多學科領域的唯一線索。再加上不斷借鑒、采用的新學科、新技術、新成果,使得中國的歷史地理學研究,尤其是歷史自然地理學研究可以不斷延伸,某些領域已經可以與古地理學研究無縫銜接;更為重要的是對漢字的識別與領悟,并非一般中國人都能掌握,這也是我們目前見到外國漢學家引人注目的作品的資料多出自二三手的中國學者著作之故。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成果可為不少國家/地區參考、借鑒。

如果說我國文獻分類法中不見“歷史自然地理學”的蹤影尚情有可原,因為它是1950年代形成,鮮為人知,直至現在還有個別院士雖然認為這一學科領域很重要,但對“歷史自然地理學”名稱還記憶不清“歷史”“自然”“地理”的組合排序。

侯甬堅(2009)論述道:

進入1950年代后的國家建設時期,整個形勢在強調各個專業要聯系社會,要同生產實際相結合。另外,在地理學界,人文地理已被斥為資產階級偽科學,遭到了人們的批判和遺棄。相形之下,自然地理研究因為不涉及意識形態問題,實際用途也很明顯,所以受到的影響就不大。

歷史人文地理學方面,因為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是毛主席指派的任務,一路綠燈。歷史自然地理學也確實蓬勃發展,就以開拓并終身堅守歷史自然地理學研究的文煥然為例:1959年出版的《秦漢時代黃河中下游氣候研究》不僅是氣候界,也是歷史地理學界的首部專著,今天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和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還可見收藏;1962年,他被征調到中科院地理所,成為首任虛位多年、獨立的歷史地理學科組組長。1964年,以他為主的2篇歷史土壤地理論文同一年在《土壤學報》發表,在當時也是十分罕見現象。1976年,他在《動物學報》發表里程碑意義的歷史動物地理論文?!拔母铩焙?他發表了全國及“三北”、內蒙古、海南、寧夏、青海、新疆等生態環境惡劣、研究力量薄弱地區的森林變遷專論/專著,有的被國外著名學者全譯后發表,有的被院士改寫并在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作品中發表。野生亞洲象的3篇論文被國外環境史學家專著引用16處以上……最終,他倒在工作崗位上,以身殉職。真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盡管文獻分類法中沒有這一學科,但歷史地理學界與不少相關學科領域的研究者在提及歷史時期階段的氣候、植物、動物等狀況時,很少人能繞過他。

3 學科分類求疵

誠然,文獻分類往往是以學科分類為主,針對的是文獻情況。而對專業人才的培養等,也同樣主要采用學科分類為主,進行管理、統計、規劃,二者不無關系。

3.1 “學科分類”求疵

現“學科分類”有2種提法/系列:①教育部《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在高等學校研究生教育體系設置中,截至2021年1月14日,共設14個學科門類(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軍事學、藝術學、交叉學科)、112個一級學科①2015年,新增研究生方面“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科。 2021年,新增“交叉學科”門類及“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國家安全學”等2個一級學科。。②國家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GB/T 13745)。它是經國家技術監督局批準,由國家科委與技術監督局共同提出,國家技術監督局于1992年11月1日正式發布該標準。1993年7月1日正式實施此標準。根據2009修訂版,共設5個門類(A自然科學、B農業科學、C醫藥科學、D工程與技術科學、E人文與社會科學),下設超過62個一級學科、748個二級學科、近6000個三級學科。在中觀層次上已發展出約5500門學科。《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是科學發展、教育、科技統計、學科建設等方面工作的一個重要依據。不僅兩個“學科分類”略有異同,而且與文獻分類法也有異同。我們主要根據GB/T 13745—92修訂版求疵,不作全面研究,不當處懇請大家賜教。

“分類”的方法不少,筆者主要接觸的是“等級列舉式”“分面組配式”與兼容式,尺短寸長,不以具體類表比較,很難提出看法,又難免掛一漏萬,略述己見。

●“等級列舉式”分類,比較嚴謹,邏輯性強,等級與來龍去脈明確,學科間的各種關系清晰等,這正是“分面組配式”的弱點。但是“分面組配式”比較靈活,便于人為處理受到邏輯制約問題,善于采取傾斜/優惠等措施。

●學科數量高低十分懸殊,如“數學”的3個等級學科將近170個,而“地理學”僅有2個等級學科4個學科;有必要通過進一步調查研究削減/歸并一些過多學科,補充一些過少而稀缺傾斜的學科。

●有的學科是合并而成,并非數量與實際學科對應。如3個及其以上學科的就有:“510 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技術” 雖是一級學科, 實際上是電子技術、光電子學與激光技術、半導體技術、信息處理技術、通信技術、廣播與電視工程技術、雷達工程、自動控制技術等主要是電子與自動控制學科的綜合; “870 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雖是一級學科, 實際上是圖書館學、文獻學、情報學、檔案學、博物館學等文化信息類學科的綜合。

●學科的等級與“文獻分類法”不完全對應。如:“考古學”在“文獻分類法”中是“歷史學”的下位類,在此則提升為與“歷史學”并列的一級學科。又如:“文獻分類法”中的“R 醫藥、衛生”,在此拆分 “310 基礎醫學”“320 臨床醫學”“330 預防醫學與衛生學”“340 軍事醫學與特種醫學”“350 藥學”“360 中醫學與中藥學”等6個一級學科。

●“170.45 地理學”能夠將“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匯聚到一處,有利于把被“文獻分類”割裂成可望而不可及的兩大部分歸一,還“地理學”完整面目。只是綜觀該“學科分類表”,此“170.45 地理學”似為“(現代)地理學”。

●本應是連續反映地球表層三個階段的廣義“地理學”,卻被割裂為3個級別的學科“170.45 地理學”(實質上是“現代地理學”;一級學科)、“170.5037 古地理學”(二級學科)、“170.7045 歷史地理學”(三級學科)。

●建議將“170.4510 自然地理學”“170.4520 人文地理學”“170.4599 地理學其他學科”3個2級學科的學科名稱分別改為“古地理學”“歷史地理學”“現代地理學”(參見圖2);如有必要,分別在3個2級學科中設置“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注意,“古地理學”下沒有必要設“人文地理”(理由見上文)。

●約有20處“地理學/地理”,在各級學科中皆有。但是存在有:設置不當(“地理學”的3個時段分散開;應當明確“現代地理學”),重復(直屬學科的上下級皆設。既然“790.19 經濟地理學”已經明確“包括工業地理學、農業地理學等”,為何又設“790.5530 工業經濟地理”?)、遺漏(如“農業經濟地理”)。

●同理,卻不一致。例如,既有“180.5165 植物地理學”“180.5754 動物地理學”“220.1020 森林地理學”,為何不能設以概括性的“生物地理”,不僅包容現有3個三級學科,尚可容納其他類型生物?

●固然“170.5037 古地理學”“170.5041 古生物學”與“170.50 地質學”皆有一定相關關系,也都處于二級學科位置;但是“地質學”更關乎地球的性質和特征,主要指地球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發育歷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層分異、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巖石性質、礦物成分、巖層和巖體的產出狀態、接觸關系,地球的構造發育史等,而“古地理學”側重于“地質時代”的地球表層的變化,“古生物學”側重于“地質時代”的生物產生與進化,分別回歸“地理學”與“生物學”似更順理成章。

●“考古學”與“甲骨學”①甲骨學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甲骨學局限于研究甲骨文字本身,是一門古文字學。廣義甲骨學則舉凡以甲骨卜辭為承載體論述上古歷史文化皆得納入,這包括整合古文字學、歷史學、考古學、歷史文化學、歷史文獻學、文化人類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研究方法和材料來深入研究甲骨文所記載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甲骨卜辭的一些自身規律,這是一門多元的專門性學科。(甲骨學.https://baike.baidu.com/item/%E7% 94% B2% E9% AA% A8% E5% AD% A6/5521147)。既是探究中華文明重要形式,又有根植于中華大地的特殊性,皆已過百年,不僅獲得不少殊榮,而且在學科分類中,“考古學”榮升一級學科,“甲骨學”也照顧到廣義的“780.6030 甲骨學”與狹義的“770.3055 中國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等)”。相比之下,可與“考古學”和“甲骨學”媲美的“歷史地理學”不僅在分類方面仍處于“歷史學”的附庸,而且曾是全國首個專業研究機構被撤銷,研究骨干或駕鶴西行,或退休回家,或者四散,尤其是歷史自然地理學研究已處于極度瀕危。這對學科分類而言,是難以撇清責任的。

3.2 40多年來的歷史地理學研究成就

我們探究“歷史地理學”的興衰,可以看到主要是受外部環境的影響。上文侯甬堅(2009)論述“歷史人文地理”在“文革”前的遭遇。譚其驤(1991)指出: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地理學的兩大分支。同樣,歷史地理學也包括歷史自然地理和歷史人文地理兩大部分。建國以后將近三十年,人文地理遭受冷落,大致和社會學、法律學等學科一樣,長期廢而不講。我們歷史地理學也受其影響,只注重歷史自然地理,忽視歷史人文地理,除了歷代的疆域政區不能不講外,對人文地理的其他方面絕少有人肯花力氣去鉆研。

●機構方面:

早期,設有“歷史地理學”研究機構的僅見中科院地理所、社科院歷史所、北京大學②北京大學的二級機構變化頻繁:1952年地質地理系,1978年分別成立地理系與地質系,1989年將地理學系改名為城市與環境學系,2002年合并成立了環境學院,2007年將原城市與環境學系所屬部分成立了城市與環境學院。、復旦大學、陜西師大等屈指可數。

如今,已達數十個,很難點清。因為有的一級單位下有多個二級單位涉及,有的隨研究骨干的調進或遷出呈現存在或消失,還有“身在曹營心在漢”者,甚至存在相當一些體制外人員。雖然出現消失/沒落現象,但復旦大學、陜西師大等依然是享譽中外的中堅機構。

●領軍人物方面:

如今,比較活躍的“歷史地理學”研究者估計有數百人,頗具影響力。

1980年,譚其驤、侯仁之當選中科院學部委員(后轉院士)。這是在中科院與社科院分道揚鑣后,文科學者[還有(現代)經濟地理學家周立三]當選的中科院院士。是空前絕后之十分罕見現象。

1982年,譚其驤擔任中國首批文科博士生導師。

1983年,歷史地理學家周振鶴、葛劍雄成為中國首批文科博士。

陳橋驛、石泉、周振鶴、葛劍雄成為“文科院士”(各單位的稱謂不統一,但享受“院士”待遇)。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有史念海(“歷史地理學”三元老之一;陜西師范大學原副校長)、鄒逸麟(復旦大學首席教授、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原所長)等。

●研究成果方面: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遐邇聞名,迄今尚未見有超越者。

譚其驤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既是一九五六年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國家科學發展規劃的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之一,也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包含專業領域最多的綜合性的國家級科學參考地圖集。盡管時運不濟 命途多舛,編成30多年尚未出齊,但第一冊剛一問世,即榮獲 “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2013)”。

1979-1989年出版的《中國自然地理》(由《總論》《地貌》《氣候》《地表水》《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動物地理》《古地理》《歷史自然地理》《海洋地理》組成),2009年籌劃出版的《中國自然地理系列專著》(由《中國自然地理總論》《中國地貌》《中國氣候》《中國水文地理》《中國土壤地理》《中國植物區系與制備地理》《中國動物地理》《中國古地理:中國自然環境的形成》《中國歷史自然地理》《中國海洋地理》組成)皆含有“(中國)歷史自然地理”與“(中國)古地理”;但存在的瑕疵是除此二者外,宜前冠“(現代)”加以區分不同的時間段。

僅見“歷史自然地理學”專書/專著/地圖集有:

何業恒撰寫,并于1993-1997年出版的專書/專著有:《中國珍稀獸類的歷史變遷》《中國珍稀鳥類的歷史變遷》《中國虎與中國熊的歷史變遷》《中國珍稀爬行類兩棲類的歷史變遷》《中國珍稀獸類(II)的歷史變遷》,總字數有數百萬字。

文氏①主要指文榕生整理(含修訂、補充等)文煥然著作,以及獨自出版的著作。1996-2019年出版的專著/地圖集有:《中國歷史時期植物與動物變遷研究》(1995年、2006年、2019年三次出版)《中國歷史時期冬半年氣候冷暖變遷》《歷史時期中國氣候變化》《歷史時期中國森林地理分布與變遷》《中國古代野生動物地理分布》《中國珍稀野生動物分布變遷》《中國珍稀野生動物分布變遷:續》《中國珍稀野生動物分布變遷地圖集》,總字數超過千萬。已經走出國門,在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圖書館見有收藏,在美國的國會圖書館、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著名高校圖書館皆有收藏。

文榕生加盟的論文Historical records reveal the distinctive associations of human disturbance and extreme climate change with local extinction of mammals主要采用10年前出版的《中國珍稀野生動物分布變遷》為證據,刊登在PNAS上。上述專著等與此,證明國外學術界也認可“(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成果。

●“歷史自然地理學”研究非同一般

葛劍雄(2001)談道:

我曾經與美國、日本、英國和西歐的同行交換過意見,他們對我們能進行歷史自然地理研究感到很驚奇,因為他們基本上只有歷史人文地理研究。原因很簡單,他們能利用的歷史文獻年代較短,無法對長時段的自然地理變化作研究,而較短時間內的自然地理狀況與當代差別不大,基本可以用現代地理學的方法來研究。

侯甬堅(2009)補充了一些情況:

……歷史文獻中存有大量的人文社會方面的記錄文字,而關于自然方面的記錄,不是數量偏少,就是準確性不夠,難以滿足高分辨率或提高精度研究的要求。這同歷史文獻產生的時代,自然科學不發達、文人不懂科學技術的狀況有關。正因為這樣,研究自然現象演變的工作,無形中要求參與人員應當具備較高的全面的科研素養,即不僅是理科出身,而且要精通文獻和歷史。

值得學界內外推崇和驕傲的是,在學術界就有這樣一批學者知難而進,不斷向前,他們采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展開對過去環境變化過程及其演變規律的研究,取得不少驕人的業績……

(中外關于“歷史地理學”研究)差別在于,文明古國中國擁有世界上獨一 無二的巨量歷史文獻資料,也就具有使用歷史文獻研究歷史自然地理的獨有條件,我們在研究中會遇到外國學者不曾遭遇的問題,尤其是文獻資料同其他地質資料進行銜接時很特別的難題,這都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我們也會取得外國學者在這一領域中很難有的學術業績。

僅以葛劍雄、侯甬堅介紹,加上上述證明,“(中國)歷史地理學”乃至“歷史自然地理學”與“歷史人文地理學”不僅存在,而且取得國內外學術界的認可,甚至矚目,學科分類豈能視而不見?

4 兩種學科分類比較

我們看到“百度”上“地理學”詞條中有一未冠名的表格②地理學.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C%B0%E7%90%86%E5%AD%A6/661412。(暫稱為“‘地理學’分類體系”;見圖1),盡管文后僅列3條“參考文獻”,筆者逐一核查未見此表,當是撰稿人自編,可以代表相當一部分中青年學者的認識。為避免誤導讀者,筆者以為主要由于邏輯混亂,導致產生一系列問題,遠不是三言兩語可道明,只能留待今后再討論。

圖1 “地理學”分類體系

針對“文獻分類”與“學科分類”等存在的問題,筆者草擬一“‘地理學’的學科分類框架”(圖2),歡迎大家賜教。

圖2 “地理學”的學科分類框架示意

5 對分類的感悟

通過集中精力探索“文獻分類”與“學科分類”,我們獲得一些初步感悟。

分類是人類不斷發現或區分事物共同點/差異性的運動過程。分類模式多樣,需要根據應用對象與預期目標,選擇更合適的分類模式。

理論上說,分類可以無限進行。但是有必要根據不同需求確定級次;避免出現歸類對象擁擠難辨,或歸類對象缺乏兩種極端現象。

類目/學科設置只是人們預期行為,并非一勞永逸;要知設置否合適,還需要通過實踐檢驗,進行調整。

類目/學科設置尤其要注重一二級學科的存在,稍有疏忽,將引發連鎖反應,危及更多分支、領域的存在,最終影響科學技術研究。

歷史地理學,尤其是歷史自然地理學,是中國獨具優勢的完整學科,經過幾代學者披荊斬棘,已經獲得國際學術界認可與矚目,其社會效益并不次于考古學等①歷史地理學研究的空間范圍更大,遍及全國;時間延續更長久,尤其是歷史動物地理學研究已經可以與地質時代(古地理)與現代無縫銜接;涉及的學科領域更多,不僅限于人文科學,就目前應用/參考的就有氣候、植物、動物、生態、環境等學科領域;無需巨額資金投入……可以與世界各國共享。。由于長期沒有厘清“歷史地理學”相關概念與分類位置,在經濟大潮中被推向邊緣,撤銷機構,歷史自然地理學研究現已極度瀕危,亟待有關部門認清并采取可行措施加以拯救。

猜你喜歡
學科歷史研究
【學科新書導覽】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超學科”來啦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歷史上的6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的精品|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毛片在线播放a|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国产农村1级毛片| 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亚洲成人免费看| 91麻豆久久久|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韩日午夜在线资源一区二区| 色综合五月婷婷| 她的性爱视频|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91欧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午夜福利网址| 亚洲性网站|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影院一区二区h|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免费毛片a|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国产清纯在线一区二区WWW|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青青青国产视频|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色婷婷成人网|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a级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91网在线|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深爱婷婷激情网|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热久久国产| 国产制服丝袜无码视频|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婷婷色中文|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一级在线毛片| 国产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乱强伦|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98超碰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 一区二区午夜|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在线不卡|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色婷婷天天综合在线|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