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文 李春蕾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電影創作融入時代大潮,奮力攀登“高峰”,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取得歷史性成就。國產影片在思想表達和藝術創新等各方面都有顯著提升,涌現出一大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作品,在社會影響力、受眾關注度、票房與口碑上贏得廣泛贊譽,切實擔負起新時代新征程的社會責任和文化使命,為推動電影強國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主旋律影片:強化價值引領,品質大幅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主旋律影片更加強化價值引領和品質提升,呈現出穩中求新的發展態勢。電影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推出《中國合伙人》《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戰狼2》《紅海行動》《決勝時刻》《古田軍號》《八佰》《攀登者》《金剛川》《守島人》《1921》《革命者》《長津湖》《狙擊手》《長津湖之水門橋》《萬里歸途》等佳作,彰顯了理想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更新創作理念,豐富中國夢的藝術表達。國產影片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多角度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如2017年上映的影片《戰狼2》,讓觀眾感受到個人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愛國情感油然而生;《紅海行動》《金剛川》《長津湖》等主旋律戰爭題材影片,采取了宏大題材、微觀敘事的創作方法,更多關注群像人物的成長與轉變。
創新生產形式,集錦式獻禮片異軍突起。圍繞重大宣傳節點,電影主管部門提前謀劃、主動出題、實行全流程服務管理,推出一批極具影響力的高水準作品。如《我和我的祖國》選取新中國70年發展歷程中七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塑造了身處大時代的“小人物”群像,展現了個體命運和國家命運的緊密相連,激發了全民的家國情懷。《我和我的家鄉》通過講述中國五大地域的家鄉故事,抒發人們的家國情懷,展示脫貧攻堅成果,描繪了一幅中國人追尋故鄉、建設故鄉、振興故鄉的大美畫卷。《我和我的父輩》從歷史的維度俯瞰中國人民奮斗史,歌頌了祖祖輩輩傳承的奮斗精神,影片雖由四個不同類型單元組成,但組合起來正是“革命、建設、創新、未來”的共和國成長史。
把握時代主題,繪就新時代精神圖譜。近年來,電影行業聚焦“打造精品力作”核心環節,把握“為國家寫史、為民族鑄魂、為人民立傳”總體要求,緊扣重要時間節點,圍繞黨和國家大事要事,創作了一批精品力作。如《十八洞村》《秀美人生》《李保國》等影片,講述了共產黨人積極投身脫貧攻堅偉大斗爭,幫助貧困地區脫貧的故事,詮釋了扶貧干部的擔當和情懷;《中國醫生》《穿過寒冬擁抱你》《你是我的春天》等影片,以不同視角講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動人故事,展現平凡英雄的勇氣與信念。
現實題材影片:直面社會現實,刻畫人生百態
得益于電影管理部門的大力提倡,以及觀眾關切,黨的十八大以來,現實題材電影生產數量明顯增長。這些影片聚焦社會發展,關注大眾生活,直面社會議題,反映群眾關切,其中《親愛的》《我不是藥神》《烈火英雄》《中國機長》《奪冠》《少年的你》《送你一朵小紅花》《人生大事》等作品,獲得觀眾普遍贊譽。
弘揚現實主義創作傳統,拓展電影表現的廣度和深度。中國電影有著悠久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近年來,廣大電影人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共呼吸,與時代共前進,描繪著人民生活的宏偉畫卷,譜寫著社會進步的偉大篇章。如《一點就到家》講述大時代下小人物的熱血追夢故事;《奇跡·笨小孩》展現新時代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凸顯中國人樂觀堅強的生活態度。《親愛的》《找到你》等影片聚焦失孤失獨背后的社會治理,表達了電影創作者對社會問題的敏銳思考。2018年上映的《我不是藥神》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影片將鏡頭對準為“天價藥費”而累的白血病患者,影片對人性善與美的描繪,觸動無數觀眾,最終獲得31億元高票房。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播出后,《藥品管理法》進行了相應修訂,“進口國內未批的境外合法新藥不再按假藥論處”;治療白血病的特效藥也列入了國家醫保范疇之內。
植根現實生活,反映人民關切。大力弘揚現實主義創作,需要電影人站在歷史與未來的高度,全面把握和洞察現實世界,以深刻的思想穿透力,進行藝術提煉,弘揚真善美,抨擊假惡丑。如《掃黑·決戰》真實還原了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中的震撼細節,也披露了斬斷黑惡勢力背后保護傘的過程,展現了全國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原貌,表現了黨和政府堅決鏟除黑惡勢力的堅定決心;《少年的你》對校園霸凌進行了多層面、多角度的描繪,引發了關于青少年成長的思考;《我的姐姐》聚焦“姐姐”這個共性身份,通過安然和姑媽兩個“姐姐”形象的塑造,展現了時代發展過程中女性思想的轉變;《人生大事》以殯葬業為背景,講述溫情故事,帶領觀眾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類型影片:制作水準提升,類型更加豐富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產影片在類型化發展方面取得明顯進步,戲劇性更強,敘事更符合本土觀眾口味,制作水準明顯提升,類型生態版圖更為多元,在取得良好票房成績的同時,也收獲很好的口碑。戰爭片、家庭片、探案片、青春片、喜劇片、懸疑片、科幻片等類型都有新的創作突破,出現重要作品,引發觀影熱潮。
國產科幻電影出現標桿性作品。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影片敘事中所呈現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故土情結符合中華民族的價值觀,與觀眾產生了廣泛共鳴。同時,影片還展現出立足科學之上的合理想象與震撼人心的電影奇觀,既兼顧了電影的藝術性與娛樂性,也實現了科技與美學的巧妙融合。2022年上映的《獨行月球》采取軟科幻喜劇的形式進行創作,傳達了為集體利益不懼犧牲的民族價值觀。
動畫電影發展勢頭強勁。近年來,國產動畫電影對觀眾的藝術趣味和審美有了更好的把握,在內容創作上更加注重技術與藝術的融合,特效制作方面也讓觀眾眼前一亮,市場滿意度明顯提高。2015年上映的3D動畫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引發觀眾熱議,成為少見的現象級作品。影片對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進行貼近當下的改編,講述用愛和勇氣找回夢想的故事。2019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借神話故事塑造小人物形象,闡釋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內核,取得超50億元的票房佳績。
系列電影成為趨勢。近年來,中國系列電影蓬勃向上,《唐人街探案》于2015年推出第一部得到市場認可后,推出了第二部、第三部,系列電影票房超87億元;《我和我的祖國》系列三部票房近75億元;《熊出沒》電影連續8年在春節檔推出。這使得系列電影成為制作公司的重要關注點,這也是中國由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的重要臺階。
藝術影片:產量穩中有進,破圈現象明顯
藝術影片往往在主題、題材、視角、風格、形式上都更加具有差異性和獨特性,是成熟電影市場和多元影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類影片追求的不是電影觀眾的最大化,而是創作者表達的最優化。近年來,藝術影片產量穩中有升,涌現了《一代宗師》《白日焰火》《地久天長》《撞死了一只羊》《阿拉姜色》《無名之輩》《八月》《岡仁波齊》《明月幾時有》《百鳥朝鳳》《長江圖》《路邊野餐》《山河故人》《氣球》等一大批作品。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力量進入國產電影創作領域,國產影片在銀幕上呈現出更加豐富的生命樣態。如《岡仁波齊》將鏡頭對準朝圣路上的普通藏族人,《冰下的魚》關注老年工人群體的生活與精神世界,《又見奈良》講述戰爭遺孤的故事,《一代宗師》在如夢如幻的氛圍中追尋著東方傳承的意義與深埋心底的兒女情長。還有《百鳥朝鳳》《山河故人》《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等影片,雖然題材內容不同,風格差異明顯,但藝術構思巧妙,情感飽滿,是從生活的富礦中提取出來的生命之歌。
越來越多藝術影片產生破圈效應。由于社會對藝術影片的重視,特別是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的成立,為藝術影片更好進入市場提供了通道。《無問西東》《風中有朵雨做的云》《地久天長》《愛情神話》等影片都獲得了很好的口碑和票房。
網絡電影:題材更加多樣,口碑更加向好
互聯網是文化繁榮發展的新載體。十年來,網絡電影在經歷初期的野蠻生長和數量的井噴式增長后,逐漸轉向精耕細作,內容生產更加細分化、規范化、品質化,在導向性、藝術性、社會反響和市場認可度方面都實現較大突破。
主旋律內容量高質優。近年來,配合國家重大時間節點,各網絡視聽平臺推出了大量主旋律網絡電影,僅2021年就上線了《浴血無名川》《藏草青青》《我們的新生活》等58部作品,同比增長287%,其中多部作品分賬過千萬元。這些優質的主旋律網絡電影,既把準導向,又充分發揮網絡視聽接地氣的敘事風格,實現了主題性創作與大眾化表達的高度契合。2022年,正在熱播的《特級英雄黃繼光》豆瓣開分7.8,位居2022年網絡電影及國產戰爭片豆瓣評分榜首;《金山上的樹葉》《以青春之名》《黑鷹少年》,以及《浴血無名·奔襲》《中國青年:我和我的青春》等已播及待播作品都有較高關注度。
現實題材成為網絡電影重要創作方向。網絡電影從前幾年主要集中于喜劇、玄幻等題材,到逐漸擴展至脫貧、抗疫、創業、支教、維和、礦難、留守兒童等現實主題。《毛驢上樹》《我來自北京》等多個系列,以及《凡人英雄》《中國飛俠》等網絡電影,將鏡頭對準平凡小人物,展現時代之美、人性之美。經過近十年的成長,網絡電影正以濃郁的“煙火氣”成為貼近生活、觀照現實、謳歌時代的重要載體。
題材類型愈加多元。驚悚懸疑是近年網絡電影的熱門類型,《興安嶺獵人傳說》《天方異談》《獵謊者》《雙魚隕石》等作品表現不俗,滿足了觀眾獵奇的觀影需求。東北喜劇色彩濃厚的影片近年屢出爆款,《這個保安有點彪》《別叫我酒神》《四平警事之尖峰時刻》《你好,老叔》等影片都獲得了不錯的成績。同時,喜劇片更加注重故事內涵,2022年上映的《東北告別天團》將喜劇元素融入殯葬行業,傳遞了濃厚的人文關懷。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國產影片守正創新、佳作迭出的十年。電影創作者越來越自覺地擔負“文以載道”使命,更加重視藝術規律、傳播規律、技術變革,積極探索電影的創新空間,電影的題材、風格、樣式、類型更加豐富,為廣大觀眾提供更加多樣的選擇空間。當然,在取得這些成績的同時,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電影創作仍然面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戰。影片供給,特別是優質影片的供給,如何滿足觀眾、用戶的需求;如何讓電影具有更加深厚的中華文化內涵,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如何讓電影創作更具建設性地參與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偉大歷史進程等,都將是新時代新征程電影創作肩負的嶄新使命。未來,國產影片仍要根植中國傳統文化,展示時代精神風貌,夯實電影強國基石。
(作者劉漢文系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春蕾系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