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第二實驗幼兒園 成添笑
生態學教育以人文關懷為主旨,強調教育應與自然的發展相結合,在提升幼兒綜合素質的基礎上,提高幼兒的生命質量,與當前倡導的終身發展理念相呼應。因此,在“少年強則國強”的科教興國戰略中,學前階段的教育應在生態學教育的視野下,分析幼兒的年齡特征和性格差異,逐漸發展生態學教育。
在進行幼兒園的游戲設計和實施中,教師應采取差異性的游戲設置,征求幼兒的游戲意愿,讓幼兒在游戲中感知生命的價值和生態的意義。本文在生態學的框架下,對基于生態學視野下的幼兒園游戲實施對策進行了探究,旨在加強幼兒游戲與生態學教育之間的聯系。
區域活動是幼兒游戲實施的重要依托,區域環境和游戲活動區是幼兒參加游戲的重要場所。幼兒園在創設區域環境時,應從生態學視野出發,考慮小班、中班、大班等不同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區域環境的創設應與幼兒的年齡相符合,征求幼兒的意見和建議,并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允許幼兒大膽創設區域環境,鼓勵幼兒自己動手布置場所,維護幼兒在區域游戲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幼兒參與區域環境設置的積極性,以促進幼兒在生態學領域的發展。
例如,假設一個中班有25個孩子,在創設區域環境時,應根據生態學的視角,設置7個活動區域,每個活動區域的幼兒應保持在3-4人。教師應在創設區域環境前,為幼兒提前準備各種材料,并規劃設計不同的區域游戲,比如手工制造區、科學探索區、繪本閱讀區、玩偶裝扮區、音樂表演區、益智游戲區、積木搭建區等。教師在與幼兒進行有效交流的基礎上,鼓勵幼兒親自創設開放區域,結合幼兒的興趣愛好,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游戲材料和基礎設置,保證班級內的每一個幼兒都能夠自主選擇喜愛的游戲活動。在科學探索區內,教師為幼兒提供萬花筒、磁鐵、浮力瓶、電池等材料,引導幼兒進行科學試驗。在這個游戲區域內,教師應設置開放的教學平臺,在物質條件充足的情況下,為幼兒提供科學實驗的操作步驟,以生動、形象的視頻動畫形式引發幼兒的興趣。此外,游戲區域材料的放置空間應開放化,柜子不要安裝封閉門,使幼兒能夠一眼看到自己需要的游戲材料。
生態學教育要求教育主體之間的相互合作。在創設游戲區域環境時,教師應強調游戲實施中的互動性和協調性。一方面,教師應關注幼兒在參加游戲時的溝通和交流的便利性,根據幼兒性格的差異性,將幼兒分為兩兩一組,既可以保證幼兒之間的合作互動,又可以避免溝通時產生過于嘈雜的環境,從而影響到其他幼兒的游戲。另一方面,幼兒之間的合作交流應有序進行。在參與游戲區域環境創設時,為保證游戲實施的創新性和實踐性,教師應在區域環境中做好標識,引導幼兒根據標識進行區域間的交流協作,充分發揮區域環境的創設作用。
幼兒園的游戲實施中,材料的選擇和投放非常重要。在選擇游戲材料時,應該在生態學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篩選,根據游戲材料特征和類型的不同,將游戲材料的安全性、生態性和實用性放在首位。同時,考慮游戲材料的多樣性和趣味性,最后考慮材料的數量。在進行游戲材料的投放時,教師應按照順序和步驟進行,以確保游戲的順利開展。
首先,教師應詢問幼兒對游戲材料的選擇意見,根據幼兒的興趣進行篩選。在進行材料投放前,教師應向幼兒清楚地講解材料使用的注意事項,教會幼兒基本的使用方法。在進行材料投放時,教師應避免材料的單一性、重復性,為幼兒提供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種類多樣的游戲材料,并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幼兒熟悉材料,避免幼兒發生爭搶現象,讓材料在游戲中發揮積極作用。
其次,在投放游戲材料時,教師應注意同一種類游戲材料的數量,在合理的游戲區域內保證幼兒游戲材料的充足。同一游戲區域內應保證幼兒的容積率,最好保持在4個幼兒以內。幼兒對游戲材料的熟悉和了解還在初步形成,不能將眾多幼兒放在同一個游戲區域內,因此,教師應提供寬松的游戲空間,要求幼兒把握游戲規則。
最后,在投放游戲材料時,教師應全面考慮材料的安全性,避免出現刺鼻的氣味、材料周邊有毛刺等,防止材料對幼兒的身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在材料投放后,教師還應培養幼兒將游戲材料歸位的良好習慣,引導幼兒熟悉了解材料的放置位置和種類劃分,組織分區域的游戲活動與分小組活動同時進行。
生態學觀念強調游戲材料的生態性和安全性,教師在篩選游戲材料時,應根據幼兒園的物質條件,注重游戲材料的質量,不僅關注材料的性價比,還應注重游戲材料的環保性和對幼兒身體的安全性,倡導幼兒積極認知材料的組成和種類,提升幼兒對材料的使用和把控能力,以便在游戲中更好發揮游戲材料的作用。
在幼兒園階段的游戲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幼兒游戲參與的多元化評價,以激發幼兒積極主動參與游戲實施的興趣和積極性。在生態學視野下,強調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平等主體地位,激發幼兒積極參與自主思考探究活動,在游戲實施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根據自身的發現進行實踐性的創新。因此,在游戲實施過程中,教師應采取鼓勵性的評價語言,實施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對幼兒的活動參與進行積極的引導和幫助,以促進幼兒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發展。
例如,在進行以“園內一日游”為主題的游戲活動時,教師應根據幼兒的日常生活經驗和身心發展規律,采取教師評價、幼兒自評、幼兒互評、家長評價等多種方式,全方位考評幼兒的游戲參與程度和水平。在進行評價時,應結合幼兒在“園內一日游”中的活動表現,盡可能采取肯定的評價,肯定幼兒對游戲的選擇,從而促進幼兒的游戲成長需求。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以小紅花的形式進行獎勵,并在集夠一定數量的基礎上,兌換幼兒喜歡的禮品。此外,教師還可以在“園內一日游”的游戲中,設計“尋寶”環節,注意樹立榜樣并表揚榜樣的行為,只有表現優秀、進步的幼兒,才能獲得尋寶的機會,以起到示范作用。教師要細心觀察幼兒,努力挖掘幼兒的閃光點,減少對幼兒的批評教育,評價方式多元化,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生態學的教學理念強調,幼兒在游戲活動中是一個個動態的活動因子,幼兒園游戲實施的各個因素相互之間的作用,會影響幼兒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幼兒游戲的評價環節,教師應根據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促進幼兒的多元化發展,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多元化評價,以培養幼兒的游戲興趣和對游戲實施的內在情感體驗。幼兒參與游戲實施具有自發性、獨特性的特征,因此,在幼兒游戲的評價環節,教師應學習生態學教育的相關理論,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尊重幼兒的游戲選擇,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在不同階段的成長。生態化的教學評價不僅僅要求教師進行不同孩子之間的差異性評價,還強調同一幼兒在不同階段的縱向評價,用不同的評價標準觀察每一位幼兒的成長過程,在最大限度的范圍內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生態學的教育理念強調幼兒的主體地位,完全摒棄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游戲觀念。在生態學的視野下,教師應采取正確的引導方式,鼓勵幼兒自主合作,探究游戲的實施。堅持幼兒的活動主體地位,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保證幼兒的游戲選擇和游戲參與的權利。在幼兒園的游戲實施中,教師應積極學習先進的生態學教學觀念,關注幼兒的心理變化,明確幼兒在參與游戲選擇和實施中的積極主動性,加強幼兒的自主性,不能大包大攬,用教師的眼光和標準要求幼兒。教師應保持足夠的耐心、細心和愛心,讓幼兒在幼兒園的游戲實施中發光發亮。
例如,在游戲材料不充足的情況下,幼兒會發生爭奪玩具的現象。這時,教師應尊重幼兒選擇游戲材料的自主性和意愿,不能一味批評幼兒,應利用其他材料去引導或者刺激幼兒參與不同的活動,或者引導幼兒與幼兒之間相互團結和協作。等幼兒爭奪玩具的問題正確處理之后,教師需要及時總結和反思,不僅要保持游戲材料的充足性,還要將矛盾的處理方法融入到日常的幼兒學習生活中,避免此類現象的再次發生。在生態學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尊重幼兒對游戲的選擇權利,為幼兒提供各式各樣、新奇有趣的材料,不能將教師的意愿強加給孩子,要學會用游戲實施本身刺激幼兒的興趣,提升幼兒在游戲實施中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幼兒的主體地位體現在對游戲類型的選擇上,比如自己決定要玩什么游戲,要選擇哪位小伙伴和自己一起玩,在哪個活動區域或者活動場地玩。在游戲過程中出現矛盾時,幼兒要學會解決問題。教師要幫助幼兒在游戲實施中,感受自身的主導地位,讓幼兒獲得充分的尊重感和幸福感。
在生態學的教育理念下,教師要懂得理解幼兒,做幼兒游戲的“支持者”“引導者”“鼓勵者”,充分尊重幼兒的意愿,在幼兒需要教師指導和幫助時,及時給予幫助,用肢體語言肯定幼兒的游戲實施效果,堅定幼兒的自信心。幼兒園是角色扮演的重要場所,教師應引導幼兒做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幼兒的敢想、敢干中創造個性和性格,為幼兒的未來成才夯實基礎。
生態學教育理論不僅強調幼兒在游戲中的情感體驗,還注重幼兒在游戲中獲得的本真狀態的體驗,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幼兒園的生態化教育注重幼兒對生活的體驗和對生命本真狀態的真實感受。游戲實施不僅豐富了幼兒的日常教學活動,還能夠提升幼兒在心理體驗方面的發展,增強幼兒的愉悅情緒。因此,教師在引入生態理論時,應引導幼兒在真實、自然的狀態下進行互動和發展。
例如,在小班幼兒的游戲活動中,教師應分析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為小班幼兒選擇較為簡單的游戲實施類型,將幼兒融入到自然環境中,利用視頻、動畫等形式,增強幼兒與環境關系的感悟。教師應盡可能將游戲材料自然呈現,舉辦貼近小班幼兒生活的實踐活動。比如,開發幼兒園內部有限的土地區域,組織幼兒參與種植活動,讓幼兒親自種植幼苗,參與到種植、澆水、灌溉、施肥等環節中,讓幼兒在種植游戲實施中感受生命的神奇和偉大,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并將游戲實施獲得的技巧應用到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幫助幼兒形成健康的心理體驗。在游戲實施中,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互動能夠幫助幼兒獲得生態化的心理成長。幼兒在與其他伙伴的交流中,學習溝通技巧,教師根據幼兒表現,積極調整幼兒的處世行為和處世態度,以發揮幼兒在交流合作中的積極作用,在寬松的教育環境中,提升幼兒的心理健康水平。
幼兒的心理體驗應與生態學理論相結合,在游戲實施中建構穩定高效的認知結構,實現過程中的反思和總結。在出現矛盾時,引導幼兒換位思考和自我反思,從而主動適應游戲實施過程,為以后更好適應社會環境奠定基礎。幼兒園教育階段是幼兒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觀念形成和發展的啟蒙期,幼兒在游戲中的自主探索也是一個主動建立新理論、在實踐中探究、進一步形成理論的不斷循環的過程。教師在幼兒游戲過程中,應起到積極的作用,為幼兒創造自主探索的條件和環境。教師要多把教育活動的空間留給幼兒,要鼓勵幼兒大膽地展現自我,表達自我。教師也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中的參與者,不去判定誰對誰錯、誰優誰劣,而是作為其中一員,參與到幼兒的探索與討論中,給他們打氣、加油,給他們解決問題足夠的信心與決心。作為“支持者”,教師應集中精力在了解幼兒、影響幼兒、鼓舞幼兒上。教師對幼兒要堅持理解、寬容、尊重的態度,培養幼兒健康的情緒感受和心理素養,讓師幼雙方在平等的對話中相互理解、共同發展。
在學前教育階段的游戲實施中,應積極引入生態學的教育理論,將幼兒教育與生態教育相融合,引導幼兒在游戲實施中感知生態文明和生命科學,將幼兒教育回歸自然,滿足幼兒的本真需求。幼兒園的游戲實施應科學設置游戲區域環境,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游戲實施氛圍,結合生態標準投放游戲材料,構建科學的游戲實施評價體系,發揮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全方面健全幼兒的心理體驗,為生態學在幼兒教育階段的實施注入新的活力,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全面整合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