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榮
(邵陽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 湖南邵陽 422000)
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是一種具有高致病性與致死性的高度接觸性傳播的呼吸道疾病,病原為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臨床上根據發病的急緩不同,分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種,以高熱、纖維素性出血性或者纖維素性壞死性肺炎、胸肺粘連、淡黃色液體滲出為主要特征。本病呈現世界性流行,廣泛存在于全世界養豬的國家,給各國養豬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被國際公認為世界性規模化養豬的五大疫病之一。而我國養豬業向集約化、規模化發展,使得本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提高,進而給我國養豬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本文通過介紹本病的流行狀況、流行特征、發病特點及診斷等內容,歸納總結了本病的防控措施,以期為養殖戶提供一定技術參考,減少本病帶來的損失。
豬傳染性胸膜性肺炎自1957 年被Pattison 等首次報道以來,在1961 年與1963 年又相繼被發現并報道,之后逐漸蔓延至全世界的養豬國家。根據調查統計,先后暴發過本病的國家和地區有歐洲的丹麥、瑞士,北美的加拿大、美國、墨西哥,亞洲的日本、中國、韓國,澳大利亞以及南美等。并且最近幾年,本病的發病率正在逐年增高。目前,根據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的脂多糖與莢膜抗原,將其分為15 個血清型,其中1、5、7 型美國豬群中多見,而瑞士與丹麥等歐洲國家豬群中流行的血清型為2、3、9、13、14 型。
我國首次確認本病是在1990 年,主要流行于四川與重慶地區。但隨著我國養豬業的快速發展,規模化與集約化的豬場越來越多,這就導致本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全國各地逐步提高。據統計,2000 年以來,除四川與重慶外,已有10 多個省份(比如吉林、遼寧、山東、浙江、江蘇、湖南、湖北、廣西、廣東、海南等)報道了本病。因此,傳染性胸膜性肺炎已貫穿我國大江南北。雖然本病在我國的病原菌流行血清型主要為7 型,可占80%以上,但不同的地域存在一定的差異,比如寧夏、青海流行的血清型為2、3、7 型,而陜西流行的則是3、7 型,湖南、湖北的血清型又是3、7、10 型,福建、海南則是1、7 型。
本病的病原菌是一種寄生菌,并且對豬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其寄生部位是豬的扁桃體與肺部。病豬以及帶菌豬等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而不同品種、年齡、性別的豬群均易感發病,其中5 周~4個月的斷奶仔豬以及架子豬最易感。本病的傳播途徑主要為水平傳播,有空氣飛沫傳播與接觸性傳播。因此,本病傳播會出現跳躍發病的現象,并且本病發病與外界環境因素有很大關系,比如氣溫驟變、環境潮濕、飼養密度大等因素均可導致本病發生。近年來的調查數據表明,豬傳染性胸膜性肺炎單獨發病的比例為30%,而混合感染的比例達70%,并且混合感染的病原主要有豬繁殖障礙與呼吸綜合征病毒、豬瘟病毒、附紅細胞體、鏈球菌、副嗜血桿菌以及支原體等。
豬傳染性胸膜性肺炎發病無明顯的季節性,但每年的9 月份到來年的三四月份多發,其中11 月份到來年1 月份為集中發病期。本病具有一定的時間性,初期感染發病率與死亡率很高,且抗生素治療效果欠佳,2~3 年后多見于病毒病感染后的繼發感染。
豬傳染性胸膜性肺炎放線桿菌對外界環境的耐受力較差,對溫度變化較為敏感,60℃的環境中,只能存活5~20min,而在4℃環境中僅存活7~10d。在肺部等有機物以及氣管內黏液中可存活數天。常規的消毒劑,比如聚維酮碘、過氧乙酸、稀戊二醛、煤焦油酸、過硫酸氫鉀等均可殺滅病原菌。
不同生長階段、健康程度以及外在環境,對本病的臨床癥狀有一定的影響。臨床癥狀一般分為三種:最急性、急性與慢性。
最急性:豬場中豬只突然無任何癥狀而死亡,病豬體溫升高,可達42℃以上,無明顯的呼吸癥狀,之后不吃、趴臥不動或呈犬坐姿勢,死前比較亢奮,四處亂蹦,氣絕而亡。臨死前口、鼻偶見有血性泡沫流出。
急性:病豬體溫40~41.5℃,食欲廢絕,呼吸急促,嚴重氣喘,張口呼吸,偶見咳嗽,四肢、腹部、耳部發紺,糞便呈干球狀,不治療,則3~5d 死亡,治療后1d 內死亡,鼻孔內可見明顯出血,口鼻流出膿性或者血性泡沫樣分泌物。
慢性:常由急性轉化而來,豬只體溫變化不明顯,或略有升高,無明顯的臨床癥狀,食欲不佳,精神較差,被毛粗亂,間斷性咳嗽,生長緩慢增重率降低,飼料報酬降低,個別豬只形成僵豬。
大部分病死豬體表的癥狀比較輕,病變主要集中在胸腔內與肺臟。偶有病豬耳、四肢及腹部皮下呈黑紫色淤血,扁桃體及肺部淋巴結腫大;胸腔內充滿淡黃色積液,部分病豬只有少量的積液;胸腔與肺臟因纖維素滲出而發生粘連,一側或者是雙側均可發生;個別比例會出現心包積液。心包膜與心臟粘連,心包外膜因纖維素滲出而形成“絨毛心”;而肺臟表面出現壞死灶,氣管、支氣管內充滿大量的泡沫樣滲出,呈白色或血色;肺臟初期腫大,顏色暗紅;切面呈現肝樣病變,顏色呈紫紅色。
根據本病的流行特征、發病癥狀即可作出初步診斷。體溫40~42℃或更高,出現纖維素性血樣胸膜炎與纖維素性壞死性胸膜炎,肺與胸腔粘連,肺部病變以及胸膜、心包有硬的、界限明顯的囊腫。病料進行抹片后鏡檢,可見可發現革蘭氏陰性的小球狀或者桿狀,呈現多形態性,不運動,無鞭毛、有莢膜的細菌。
1)細菌學分離鑒定病豬選擇鼻腔分泌物或胸腔內積液為樣品,而病死豬則取肺臟組織或氣管內泡沫樣滲出作為樣品;培養基有兩種,即巧克力培養基與牛心浸汁瓊脂培養基(含有生長因子和馬血清);經過培養之后可獲得豬傳染性胸膜性肺炎放線桿菌的純培養物,進而進行病原體形態學鑒定和生化鑒定,從而確定病原菌。
2)血清學診斷血清學診斷主要包含熒光抗體試驗、協同凝集試驗與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和改良補體結合試驗;前兩種試驗主要是通過直接檢測豬傳染性胸膜性肺炎放線桿菌的血清型的特異性抗原,來快速實現確診本病;而后兩種檢測試驗是通過檢測病原的抗體來進行診斷,這兩種試驗對本病病原菌的檢出率很高。病原菌感染豬2 周后,豬只體內可檢測出抗體,并且可持續存在3個月以上,與其他病原無交叉反應;可有效地檢出慢性的病豬與潛伏期的豬只。
豬傳染性胸膜性肺炎的死原因主要是纖維素性滲出,導致胸肺粘連,進而引起機體缺氧而死亡。因此,其防控原則為提前預防,治療為輔進行。
對豬傳染性胸膜性肺炎的敏感抗生素很多,優選藥物有泰樂菌素、替米考星、氟苯尼考、泰妙菌素、泰萬菌素以及酒石酸吉他霉素等抗生素,其次還有土霉素、鹽酸多西環素、磺胺類藥物、阿莫西林等,但由于細菌的耐藥性,大部分藥物的臨床治療效果不明顯。需要加大用藥量方可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但無法消滅豬群中的感染。目前治療效果較為明顯的為氟苯尼考與土霉素聯用,同時輔助添加多維素與黃芪多糖以及溶纖維素酶制劑。一般需要連續用5~7d。豬場一旦發生本病,最好首先進行藥敏試驗,選擇對本場發病的豬傳染性胸膜性肺炎放線菌敏感的藥物進行治療。
1)慎重外購仔豬與引種需要外購仔豬或者引種的豬場,提前了解目標豬場的豬群健康狀態,避免引進病豬或者帶菌豬,有條件的可以進行病原檢測,確定引進的豬群沒有豬傳染性胸膜性肺炎的病原菌。另外,引進豬群后,必須進行隔離飼養,專人專舍,避免交叉感染。
2)加強飼養管理首先為豬群提供均衡的營養飼料,保證其生長需要;其次注意豬舍內的溫度與空氣質量,及時進行通風換氣,保證舍內溫差小,空氣清新;再者采用合理的飼養密度,減少各種因素的應激的影響;最后豬場還需要進行定期消毒,最好每周1~3次為好,消毒劑經常輪換。
3)病原檢測檢查對發病轉歸的豬場需要定期進行檢測,及時清除陽性的帶菌豬只,并制定藥物與免疫的防控程序,比如選用上述敏感藥物進行拌料投喂5~7d,之后進行疫苗免疫,逐步建立健康的穩定豬群。豬只混群、免疫接種或長途運輸前3d 開始,飼料中投喂土霉素、氟苯尼考、泰樂菌素、多西環素、泰妙菌素、泰萬菌素與吉他霉素等敏感的抗菌藥物,輔助添加黃芪多糖、電解多維、溶纖維素酶制劑等藥物進行預防,可控制豬群發病。
4)疫苗免疫接種目前國內外已有商品化的疫苗進行本病的預防接種,其免疫程序:仔豬在35~56 日齡進行首次免疫,間隔14~21d 后,進行二次免疫;母豬群免疫主要集中在產前進行免疫,時間為產前28d 左右。疫苗可以選擇國內主要流行菌株,或者自制疫苗,這兩種疫苗均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豬傳染性胸膜性肺炎主要以纖維素性滲出以及胸腔積液為特征,導致豬只缺氧而死。并且雖然有很多敏感的藥物可以進行治療,但均無法消滅豬群中的感染;因此,本病的防控主要是不引進病豬與帶菌豬,其次做好日常的飼養管理以及提前進行免疫接種,方可控制本病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