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偉
(吉林省吉林市舒蘭市開原鎮政府畜牧獸醫科 吉林吉林 132624)
仔豬具有生長發育快,體內營養物質代謝旺盛的特點,且無先天免疫力,新生仔豬由于消化器官發育不完善,營養主要來源于初乳,隨著日齡增長,仔豬逐漸分泌胃液,對植物性蛋白具有消化能力,可以在常乳的基礎上飼喂易于消化的開食料。前期的母乳質量、產量和日后的飼料搭配均可影響仔豬生長發育,若無法滿足體內營養供給則會出現代謝紊亂并產生營養性疾病。仔豬營養性代謝病多以消化障礙,日增重減緩,仔豬精神不振、貧血等癥狀為主,容易因養殖疏忽錯失最佳治療時間,進而影響仔豬體內營養環境代謝紊亂。因此對營養代謝性疾病,更要做好防大于治,以防對仔豬出現不可逆性損傷。
仔豬缺鐵性貧血是仔豬因體內鐵元素不足引發的貧血癥狀,主要見于5~30 日齡仔豬,該病主要呈群發,并多發生在溫度較低的秋季至初春。14~21 日齡哺乳仔豬發病率約為40±10%,死亡率可達20%。
1)環境因素哺乳母豬和仔豬生活所在豬舍地面為石板或水泥材質,仔豬出生后與土壤無任何接觸,無法從土壤環境中獲取鐵元素、銅元素,兩種元素缺乏時,仔豬體內紅細胞數量下降,進而出現貧血癥狀。
2)母乳營養不足仔豬出生后體內具備一定的“鐵貯備”,約為40± 10mg,仔豬出生后3d 若不額外補充鐵元素,容易在消耗完自身鐵元素后出現急性貧血癥狀。仔豬出生后21d 時,體重增長速度加快,21 日齡體重約為出生重的4.5 倍,為滿足生長需求,體內鐵元素的存留量一般為7± 1mg,此時常乳為仔豬日供鐵量約為1mg,仔豬必須通過營養或體外注射補充鐵元素,否則會出現缺鐵性貧血。
發病仔豬日齡一般為5~21 日齡,病豬出現眼結膜蒼白,哺乳量下降,喜臥,精神不振,飼養員驅趕運動時,其稍加運動,便會出現明顯的呼吸和心跳加速,日增重減緩,病程較長的仔豬會發生便秘和腹瀉交替發生,仔豬體溫正常,但被毛豎立,耳靜脈處不易找到血管,耳殼在光照下顏色為灰白色。體型稍微肥胖的仔豬可能在追逐或運動中突然倒地、死亡。
1)內服補鐵①加強哺乳母豬營養管理,哺乳期間日糧中提高鐵、銅飼喂含量,母豬分娩前2d~斷奶前3d,每日在母豬日糧中添加20g 硫酸亞鐵,這樣可以保證乳汁中鐵元素的供給;②仔豬補鐵,若豬舍地板材質為水泥材質,可在仔豬舍內放置富含鐵元素的紅土磚(表面干凈),或準備干凈的奶瓶,將1g 硫酸亞鐵、400mg硫酸銅溶解于溫和的400mL 涼白開水內,每只仔豬人工哺乳10mL/d,1 次/d,連續飼喂到21 日齡。
2)注射補鐵仔豬3 日齡肌內注射100~150mg 含鐵注射液(如右旋糖酐鐵),14 日齡再注射1 次,保障一針一豬。
仔豬低血糖癥是仔豬血糖含量顯著下降引發的憔悴、四肢軟弱無力、昏迷等癥狀,主要見于1~4 日齡仔豬,該病多發生在寒冷冬季,一般1 頭仔豬突然發病后,同圈內其他仔豬也相繼發病,若診治不及時,死亡率可超50%,病程往往不到36h。
1)母乳不足母豬哺乳期間營養不良,乳汁產量不足,導致仔豬獲得的營養總量不足,仔豬出現饑餓時容易發生低血糖癥。或母豬乳汁過濃或稀薄,前者乳汁中含有濃度較高的乳脂肪、乳蛋白,仔豬由于消化機能較差,會影響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后者乳汁含糖量較低,仔豬通過營養途徑獲得的糖分不足,仔豬日常代謝旺盛,進而出現低血糖癥。
2)仔豬體質較差①仔豬出生后體質虛弱,飼養員未及時固定乳頭,仔豬乳頭靠后,獲取的營養不足,加之自身生活力較低,無法充分吸吮獲得營養,長期的營養攝入不足容易發生低血糖癥;②仔豬由于出生后7d 內體內無法進行糖異生作用,若此時出現腹瀉或消化不良等疾病,容易繼發出現低血糖癥。
3)豬舍溫度控制不當豬舍溫度過低,仔豬為了維持體溫需要,動用大量糖原,且無營養補充,此時血糖急劇下降進而出現低血糖癥。
發病仔豬日齡一般為2~3 日齡,病豬出現精神和食欲不佳,虛弱無力,頭向后傾,四肢僵硬,部分病豬還會出現“游泳”動作或四肢柔軟,病豬瞳孔散大,躺在地上不動,敲打時發現只有耳部和肢蹄有略微的反射癥狀,病豬體溫正常或輕微下降1℃,病豬消瘦,昏迷,若治療不及時,在出現癥狀后的12h 左右發生死亡。
1)加強母豬飼養管理①適量運動,母豬妊娠期間要保持適量運動,這樣母豬壯仔豬才能健康;②營養強化,母豬產后可在飲水中加入適量的維生素和電解多維,泌乳期間給母豬夜間補充飼喂適量的青飼料,保障母乳營養充足,母豬產后日糧粗蛋白含量應高于13%。
2)仔豬營養管理①固定乳頭,仔豬出生后,飼養員應根據仔豬體重、體況進行人為乳頭固定,將體質弱的安排在靠前的乳頭。若母豬產后缺乳,要及時進行人工哺乳,保障仔豬獲取足量的營養;②仔豬補糖,為預防出現低血糖癥,可在仔豬出生1d 后灌服適量的白糖水(濃度10%),每只仔豬為10mL/d,1 次/d,連續灌服1周,可有效預防低血糖癥。
3)防寒保暖 仔豬舍溫度需要人工控制,1~3 日齡、4~7 日齡、8~15 日齡、15~30 日齡仔豬適宜溫度分別為30~34℃、30~32℃、28~30℃、24~28℃,若溫度過低需在地面鋪設柔軟干凈墊草,上方安置保溫燈。
1)VB缺乏母豬妊娠期間出現慢性消耗性疾病(如寄生蟲疾病、支原體肺炎、慢性腹瀉),且日糧中硫胺素供應不足,仔豬出生后患VB缺乏癥的幾率會大大增加。
2)VB缺乏仔豬飼料中缺乏VB,或飼料加工的熱調制破壞了VB,仔豬長期攝入不足,進而出現缺乏。
3)VD 缺乏①仔豬日常運動和光照不足,無法促使脫氫膽固醇向VD轉變;②仔豬生長快,而營養途徑獲取VD 不足。
4)VE-硒缺乏主要發病時間為仔豬出生2~6d 內。①營養攝入不足,仔豬日糧每千克飼料中硒元素攝入量不足0.05mg 即可發生VE-硒缺乏;②仔豬應激,豬舍衛生環境不良,濕度過大,或長距離運輸,或飼養員暴力養殖均可消化體內大量VE,進而出現VE-硒缺乏癥。
1)VB缺乏癥仔豬患VB缺乏癥時,會出現食欲不佳,喜臥,日增重減緩,尿液顏色變黃,腹瀉,嚴重病豬伴有行走不便或原地轉圈,隨著病情發展,病豬生長停滯、消瘦、嘔吐,嚴重者可突然死亡。
2)VB缺乏癥仔豬患VB缺乏癥時,眼睛和鼻腔分泌物增多,周邊有痂皮,病豬被毛顏色變淺,行走時可見后腿踏步動作,或呈鵝步。病情嚴重的仔豬皮膚表面有潰瘍,且易受驚嚇。
3)VD 缺乏癥仔豬生長發育速度減緩,被毛粗糙,喜臥,嗜睡,行走時步態蹣跚且表現緊張,關節部位有腫脹,隨著病情發展,病豬體質虛弱,跛行,運動時會出現痙攣。
4)VE-硒缺乏癥仔豬食欲下降,喜臥,站立困難,站立時呈犬坐,耳后有淤血斑,腹下皮膚水腫,呼吸不暢,心率不齊,皮膚和可視黏膜出現黃染,肌肉顏色蒼白。
1)補充VB仔豬肌內注射VB注射液,劑量為100mg/頭,一次性注射,注射1 次/d,連續用藥5d。或肌內注射硫胺素注射液,劑量為0.4mg/kg·bw,1 次/d,連續用藥3d。
2)補充VB仔豬每千克基礎日糧中添加12g VB,自由采食,連續服用1 周。同時,仔豬日糧中可飼喂適量的胡蘿卜、苜蓿、白菜等青綠多汁飼料,可以直接切碎飼喂,這樣也能提高維生素的攝入量。
3)補充VD 仔豬靜脈注射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40mL,一次性注射,注射1 次/d,連續用藥7d。同時,仔豬舍應有光照,或仔豬每天在陽光下運動,促進VD 的利用。
4)補充VE-硒仔豬出生后第2 天可肌內注射0.1%亞硒酸鈉注射液2mL,一次性注射。或哺乳母豬分娩前2 周~產后4 周內,日糧中多飼喂青綠多汁飼料或添加0.2%亞硒酸鈉,也可降低仔豬發病幾率。仔豬舍要確保通風良好,地面干燥,飼養員要溫和護理,以防出現暴力驅趕仔豬行為。
綜上所述,仔豬營養代謝性疾病雖然主要影響仔豬的生長速度,但若防治不當,不僅會增加養殖成本,還會出現抗病力弱和死亡,不利于豬場規模化發展。為保障仔豬出生后可吸吮到足量且營養豐富的初乳,在母豬妊娠期間就要合理搭配日糧,保障母豬營養均衡。仔豬出生除了給予母乳外,還要根據仔豬代謝特點,出生2d內補VE-硒,出生3d 補鐵,并做好定時巡查工作,由于營養性疾病發病突然,養殖戶要做好不同營養性疾病的鑒別和診斷工作,確保仔豬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