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芹
(福建省福清市畜牧獸醫中心 福州 350300)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豬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導致豬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高傳染性、高致死性的傳染病,可感染各年齡段的豬,死亡率可高達100%。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將其列為必須及時申報的動物傳染病。2018 年我國農業農村部也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自2018 年8 月傳入我國以來,非洲豬瘟給全國養豬業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和損失,同時也給我國畜牧業健康穩步發展敲響了警鐘,促使養殖場在落實生物安全措施等方面加以改進和完善。目前,ASF 尚無特效藥物,也無安全有效的疫苗可用,在養殖大環境和運輸等環節上加強生物安全措施,阻斷病毒的傳播和擴散是當前非洲豬瘟防控的重要舉措。
非洲豬瘟起源于非洲,由于野豬帶毒,也導致在非洲流行最為廣泛。1914 年在東非的坦桑尼亞共和國首次發現非洲豬瘟;1921年東非肯尼亞也發現了非洲豬瘟,隨后在撒哈拉以南的地區流行;1957 年葡萄牙發現了非洲豬瘟,此時表明非洲豬瘟已從非洲蔓延到了歐洲,之后西班牙、法國、意大利也陸續發現非洲豬瘟;1971 年在部分拉美國家,如古巴、巴西、多米尼加等地也開始暴發非洲豬瘟;1985—2007 年間只有比利時、荷蘭發現非洲豬瘟,疫情相對穩定。在此之后少數東歐地區有報道,然而在2017 年俄羅斯遠東地區暴發非洲豬瘟,2018 年8 月非洲豬瘟傳入中國并迅速蔓延。
ASF 最初出現在非洲的野豬和疣豬上,在傳播給家豬后導致疫情大范圍擴散。國外學者已經證實ASFV 可感染節肢動物,軟蜱是主要儲存宿主,通過叮咬野豬自身帶毒后再感染家豬。但在我國某些豬場發現,場內即使沒有發現蜱蟲,也可能暴發ASF,故老鼠、蚊蟲、鳥類、蟑螂等也可能機械帶毒感染家豬,部分儲存宿主因體表帶毒導致ASFV 的擴散。
非洲豬瘟的流行主要在家豬上,帶毒家豬和發病家豬是目前主要的傳染源,帶毒豬和發病豬的唾液、血液、體液、糞便等是重要的病毒載體。
據報道,ASF 的主要傳播途徑是軟蜱的叮咬。但從我國非洲豬瘟的臨床情況及場內環境來看,蜱的叮咬只是一個方面,豬場周圍動物(老鼠、蟑螂、鳥類、蛇)及場內外環境(轉運車、飼料車、出豬車、外來人員)也是很重要的傳播途徑。ASFV 在環境中可存在較長時間,被污染的水源、土壤等環境因素也是可能的傳播途徑。
ASFV 是一種二十面對稱的雙鏈DNA 病毒,分子量為170~190kb,中間的保守區為125kb,兩端的可變區分別為35 和15kb,其中ORFs 區域有150~167 個,可編碼200 多種蛋白,包含了致病、免疫逃逸等基因,由其中的P72 基因的部分序列推導,已發現23 種基因型。P72(pB646L)蛋白和P49(pB438L)是病毒粒子核衣殼的主要蛋白,其中P72 占病毒總質量的35%,是一種較保守的保護性抗原蛋白,所以將其作為血清學檢測的主要抗原。ASFV 囊膜外蛋白包括CD2V(EP402R)、p22(pKP177R)、p12(O61R)蛋白,囊膜內蛋白主要包括p17(pD117L)、p54(pE183L)。ASFV 復制主要通過網格蛋白和肌動蛋白依賴性受體的介導,以內吞方式侵入細胞,并通過與微管動力輕鏈蛋白相互作用,到達核周區,在此過程中多種病毒蛋白如p12、p30、p54、p72 參與其中。ASFV 耐受性強,在-70~37℃和pH(4~10)下仍可存活,部分消毒劑如燒堿、次氯酸對病毒有滅殺作用。
ASFV 感染豬只后潛伏期短,急性感染1~3d 后,病毒主要存在豬的唾液中,臨床主要表現為低燒、不食、精神沉郁、嘔吐、流產等癥狀。隨著病程的發展5~9d 內ASFV 進入到血液,患豬主要表現為高熱、呼吸困難、極度虛弱、血痢等,此階段的患豬發病急死亡快,死亡率達100%,傳染性極強。亞急性和慢性感染主要存在已經暴發ASF 的豬群中,亞急性感染的豬偶有嘔吐、不食、流產等癥狀,但整體來看臨床癥狀均不明顯,一般3~4 周后康復或者死亡。慢性感染的豬主要臨床癥狀是消瘦、關節腫大、跛行等。
病變表現為耳、鼻、四肢、下腹、會陰、肛周、尾、腳等無毛部位發紅,中心呈暗紅色周邊分散性出血,邊緣色淡,雙耳常出現腫脹性紫斑。剖檢可見內臟器官廣泛性出血,脾臟腫大,可腫大到正常脾臟的5~10 倍,占據腹腔大部分空間,呈暗黑色,質脆易碎,有的被膜下可見大小不一的散在出血點。淋巴結廣泛性出血腫大、質地易碎,切面呈大理石樣花紋,腸系膜淋巴結出血點最多,其次是腹股溝淋巴結有不同程度的出血點,下頜淋巴結和咽淋巴結等體表淋巴結出血點相對較少。胃、腎臟、肝臟表面及皮質有少量出血點。心臟漿膜和內膜有分散的點狀出血,心包膜內有大量的深紅色積液。十二指腸、空腸、結腸、回腸均有出血和水腫,腹腔內可見大量淡紅色積液。
脾腫大并伴有出血,呈黑色或暗紅色,質脆。淋巴結腫大并伴有廣泛性出血,切面呈大理石樣。心包膜水腫,膜內可見淡紅色積液。消化道偶見水腫,腹腔內有少量紅色或無色積液。有呼吸困難癥狀的病豬肺部呈現水腫或間質性肺炎。
可見皮膚表面多灶性壞死,肺臟有間質性肺炎,十二指腸、空腸、結腸、回腸均有充血、水腫。脾臟腫大出血點不明顯,腎臟、肝臟未見明顯變化。
生豬在感染ASFV 后,發病急,死亡率高,需及時發現,妥善處理,否則將面臨整場撲殺,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現今市場上還沒有研發出安全有效的ASFV 疫苗,一旦發現疑似病例,盡早拔牙和消毒處理是最重要的防控手段。2021 年4 月農業農村部印發了《非洲豬瘟疫情應急實施方案》第五版,從宏觀層面指導控制非洲豬瘟疫情擴散,但養殖場在第一時間采取科學、有序、有效的應對措施,是控制疫情擴散、減少經濟損失最直接最高效的手段。
根據病毒的發展情況,潛伏期時病毒主要存在于唾液中,此階段的病毒傳染性不高,無明顯的臨床癥狀,部分豬會出現食欲不振或體溫略微升高等,僅靠臨床癥狀不能進行準確的判斷。通過檢測手段,可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隨著PCR 技術在獸醫上的成熟運用,可以利用q-PCR 檢測技術來判定豬是否有感染ASFV。抗原檢測結果要達到較高的準確性,規范操作是關鍵。
1)樣品采集:采樣時最好采集豬的咽拭子,由本棟舍的工人負責采集,其他獸醫或工人不能進入豬舍內;采集的樣品用自封袋裝好之后需要更換手套再進行操作,避免樣品間的相互污染和人為將病毒帶進豬舍內;
2)樣品保存:唾液中的病毒含量低,核酸容易降解,在樣品收集后需要加入唾液保存液,并及時置于冷藏的環境下,防止唾液內的ASFV 降解,若不謹慎處理就不能將檢測結果作為一個有效的判定依據;
3)ASFV 檢測試劑的選擇:2019 年6 月農業農村部公布了一批非洲豬瘟現場快速檢測試劑名單,采購時需從正規途徑購買合格的檢測試劑盒,以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在進行Q-PCR 檢測ASFV 抗原實驗時,需要注意氣溶膠污染而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這一點對于自建實驗室的養殖場一定要更加注意,避免誤判,關鍵時期最好送樣到正規檢測公司復核。
通常,臨床癥狀結合檢測手段,可有效地篩選出感染病毒后處于潛伏期的豬,然后將陽性豬撲殺。如果是定位欄的豬則將該定位欄的相鄰兩頭豬一同撲殺;若同一條料線上頭端的豬感染,則該料線上所有豬只撲殺;若活動欄的豬只發現處于感染的潛伏期,則撲殺整個活動欄的豬只。
在撲殺完成后,需要對豬欄進行全面細致地清洗消毒,若所有的豬只都清空,可選擇用燒堿加石灰水進行全場消毒,半年后可復養;若只處理部分豬只,則在相應的欄舍進行帶豬消毒,市場上銷售的成分為過硫酸氫鉀的消毒藥都可使用,注意不使用戊二醛或燒堿這類強腐蝕性的消毒劑。
非洲豬瘟病毒在環境中耐受性很強,可存活較長時間,豬場選址以及周圍環境消毒是防控非洲豬瘟十分重要的環節。豬場的選址要遠離公路主干道、屠宰場及農貿市場。場內應分生活隔離區、生活區、生產區和隔離區,工人在生活隔離區居住并消毒后可進入豬場生活區;從豬場生活區進入生產區需要嚴格消毒,此階段需要沐浴更衣換鞋。在進入豬舍時還需更換鞋,防止將高危豬舍的病毒或者細菌帶到其他豬舍。工人盡量避免外出,食物由生活隔離區的人員通過窗口傳遞。生產區內趕豬道、出豬臺、污水處理區需要嚴格區分,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空地用燒堿或石灰消毒,水井應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在豬場附近,水井的深度要穿透巖層,防止地表水的污染。
養豬場在進豬時需保證購買的豬ASFV 抗原陰性,趕豬道需要提前消毒,將豬只趕進隔離區飼養;購買的豬只在隔離舍隔離觀察21d,在確認豬群健康無發病后,轉入生產區正式飼養,并對隔離舍進行徹底消毒;隔離期間若豬群出現疫情,以發病隔離舍為疫點,及時無害化處理,更換場內飼料,強化對環境物品消毒,嚴防疫情擴散。出豬后及時對欄舍、用具、趕豬道進行徹底清洗消毒。
消毒是傳染病防控的重要環節,在應對非洲豬瘟這個還未有疫苗、高度接觸性的傳染病的防御戰中尤其重要。
車輛消毒:進豬車和出豬車最好是自購或只服務本場的車輛。有條件的養殖場可自建洗烘一體的生豬運輸車輛洗消中心,車輛來裝豬或接駁飼料前,要對車輛全方位立體掛泡、清洗、消毒,最好能使用70℃水,并在70℃烘干房中烘干45min 以上,方可來場。運料車司機來場后全程不得離開駕駛室。
人員消毒:除了飼養員及獸醫員外,其他人員一律禁止進入豬場生產區。進場人員需洗浴、消毒、換隔離服進入生活隔離區,隔離3~5d 后,洗澡更換入場服裝進入場內。入場人員禁止攜帶個人物品進入生產區,各區人員不可到其他區域活動;進入相應的工作區后,需要更換特定的工作鞋和手套,在該區域門口消毒后進行工作,避免ASFV 在不同生產區之間的循環傳播,降低疫病傳播風險。
物料消毒:進入場內的所有物品、食物、飼料需不定期檢測ASFV 抗原,根據不同物料屬性,采取熏蒸、臭氧、紫外線消毒,如藥品和疫苗需除去外包裝,并于消毒室內用紫外照射和次氯酸消毒后方可入場;或盡量延長備貨期后再使用。飼料重點檢測魚粉中是否存在ASFV,選擇多個點進行樣品采集。人員食物上盡量避免豬肉,其他肉類在煮熟后入場。
豬舍消毒:進豬前舍內充分消毒,豬入場后選擇合適消毒劑定期帶豬消毒,出豬后定位欄舍消毒,舍內消毒注意天花板、漏糞地板死角、墻角以及排污口的消毒。
豬場周圍消毒:安排專人負責豬場外圍以及出豬臺外圍的消毒,出豬臺的污水不能流向豬場內。定期噴灑除草劑,方便消毒的進行,可用燒堿加上石灰水進行消毒,可以直觀看到是否消毒到位。
豬場采用封閉式圍墻,排水口內襯鐵絲網,豬舍門口設置擋鼠板,專人負責把關,車輛經過后隨時關閉;飼料庫、豬舍、出風口等懸掛防鳥網;豬舍靠門處掛滅蠅燈,夏天豬舍內點蚊香和滅蠅香,場內定期噴灑殺蟲劑,以滅蜱為主。定期做好檢查,防止外界生物進入場內,避免ASFV 侵入。
非洲豬瘟發生至今已上百年,當前全球尚無有效的藥物和疫苗可用來防控該病。目前,我國非洲豬瘟防控形勢依然嚴峻,需進一步加強對非洲豬瘟疫苗的研究和防控措施的探索。在尚無有效藥品和疫苗控制疫情的大環境下,養殖場自身的飼養管理和生物安全水平尤為重要。建立健全養殖場內的生物安全體系,提升場區和周邊環境的生物安全水平,可有效防止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和擴散。要提升畜牧獸醫人員的生物安全意識,定期對相關人員開展生物安全防控知識培訓,增強應急處置能力,一旦發現可疑病例,及時上報,積極處理,避免疫情擴散。有條件的養殖場可以積極創建非洲豬瘟無疫小區或非洲豬瘟凈化場,并加以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