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紅
(吉林省梅河口市山城鎮綜合服務中心 吉林梅河口 135022)
羊魏氏梭菌病又可被稱為羊產氣莢膜桿菌病,主要是由于感染魏氏梭菌而引發的一種急性中毒性的傳染性疫病,魏氏梭菌具有多種血清型,對羊群致病的主要有B 型、C 型和D 型3 種,在臨床上分別引起羔羊痢疾、羊猝疽以及羊腸毒血癥等病癥,健康羊感染后發病突然,病程發展非常快,通常來不及醫治就會死亡,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比較高,嚴重影響羊只的健康發育,給羊養殖業帶來了較為嚴重的危害。近年來,由于羊肉及其相關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養殖業的市場規模也在逐漸加大,梅河口市的羊養殖業也迅速的發展了起來,但羊魏氏梭菌病也給該市的養殖業造成了不容樂觀的損失。在此背景下,各養殖戶應該提高對本病的警惕性,深入了解該病的流行特點,通過及時的診療措施和有效的防治手段,降低該病所帶來的危害,為羊養殖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該病主要是由于羊只感染D 型魏氏梭菌后而引發的一種急性型傳染病,患羊感染發病后的死亡率非常高,無論綿羊或者山羊均可被本病菌感染,并且以綿羊的發病率更高,其中以成年的羊只或者羔羊更易感。患病羊只以及隱性感染羊只為本病的主要傳染源,致病菌通常存在于土壤當中,有的也可生存于污水或者動物的腸道內。如果健康的羊只誤食被病原菌污染的飲水、飼料等,則會導致致病菌進入胃腸道內,一旦機體免疫能力降低或者受到損傷時,致病菌即會在羊只體內快速地生長繁殖,在機體內產生大量的毒素,最終導致機體發病。本病具有一定的季節流行特征,一般情況下,在初春等季節開始出現,到秋末就不再發病,特別是在春末到夏初這段時間,青草幼嫩,或者秋季牧草成熟后發生率更高。
該病主要是由于羊只感染B 型魏氏梭菌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型傳染疾病,主要對1 周齡之內的羔羊危害性嚴重,并且可以造成患病羔羊大批量的死亡。通常來說,2~3 日齡左右的羔羊發病率最高,4~5 日齡的羔羊發病率相對降低,而7 日齡以上的羔羊則基本上不容易發病。本病主要是通過消化道進行感染的,也可能由于羔羊出現創傷或者臍帶處感染引發。
該病主要是由于羊只感染C 型魏氏梭菌而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對于本病綿羊更為易感,山羊也可以被感染。無論哪一品種、年齡或者品質的羊只均可被感染,特別是在6~24 月齡之間的羊只感染發病率高。本病的傳染源主要是被致病菌污染的水源、飼料或者牧草等,如果健康的羊只誤食這些被污染的飲水、飼草等就非常容易感染發病。致病菌通過口腔進入消化道內,可以在患羊的腸道內進行快速大量的生長繁殖,同時還會分泌大量的毒素,最終導致羊只大病,并且可造成大量的死亡。
患有羊腸毒血癥的病羊發病突然,特別是急性型的患羊,往往會突然倒地,出現全身性痙攣、頭頸等部位持續性的抽搐、四肢滑水以及肌肉震顫等神經性癥狀,同時患羊的口、鼻腔當中還會有泡沫狀的液體流出,伴有磨牙,眼球轉動等癥狀,一般情況下,患羊會在幾小時,甚至幾小時后就會死亡。而慢性發病的患羊,病程則會稍長一些,發病后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也有的表現為興奮不安,喜歡離群獨居,呆立不動,運動時步態不穩,呈側臥倒地,還有的患羊也會出現抽搐、四肢劃水等神經性癥狀,還可能出現盲目的轉圈運動,或者眼角膜的反應消失等,在病羊臨死之前還會出現嚴重的腹瀉,糞便呈現黑褐色,最終患羊在昏迷當中死亡。
羔羊感染本病后一般呈急性以及亞急性經過,有少數可轉為慢性型經過。急性發病的羔羊主要表現為拒絕哺乳,喜歡臥地不起,并且有黃色的水樣稀糞排出,有時稀糞中有血色,此后病羊即會進入昏迷狀態,最終死亡;還有個別的羊只會突然發病,在沒有任何臨床表現的情況下突然死亡。而亞急性發病的羔羊其臨床表現與急性型的相似,但這種病羊的病程要持續較長的時間,一般只有極少數的發病較輕的羔羊可以自行恢復健康。
感染羊猝疽的羊只持續的病程通常比較短,大多數在3~6h之間,大多數的患羊在感染早期無任何的臨床癥狀,而突然發病死亡,有的患羊則可能會突然賓得精神沉郁、全身出現劇烈的痙攣,側臥,倒地不起,并且眼球明顯的突出,伴有咬牙等癥狀,最終由于驚厥而忘。
剖檢病死的羊只,可見其腸道病變非常明顯,尤其是小腸炎癥,在腸道內部出現嚴重的充血癥狀,腸道內部的黏膜大面積脫落。在患羊的多處實質性的臟器中均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炎癥。患羊的臟臟邊緣處變黃,以鈍圓形存在,并且有較多的出血點,并且在心臟的內外膜也可見明顯的出血斑點,心包明顯腫大,內部含有大量的積液;患羊的肺臟、腎臟和脾臟同樣出現較多的出血點,肺臟還伴有明顯的水腫;在其氣管以及支氣管內可見有紅色的泡沫狀物存在,并且氣管和支氣管出現了壞死性的充血;剖檢胃部發現其胃黏膜大面積的壞死并且脫落,特別是瘤胃病變更為嚴重。
通過觀察分析患病羊只的臨床癥狀、剖檢病變,并結合疫病的流行特點可對本病做出初步的診斷,若要進一步對感染的病菌確認,還需進行實驗室診斷。
在無菌條件下采集病死羊只的腸道組織,研磨處理后進行涂片、染色,最后置于顯微鏡下進行鏡檢,如果可以在視野當中觀察到革蘭氏染色呈現陽性的短桿狀,并且呈單個或者成對的排列的兩端鈍圓的致病菌,則可確診為魏氏梭菌感染。
采集病死羊只腸道內容物,研磨后先在80℃的水中進行15min 的水浴,在厭氧條件下,將其接種在血平板培養基中進行培養,如果可以見到有淡黃色的呈圓形狀態的菌落長出,并且菌落的直徑在2~4mm 左右,菌落的表面較為光滑,中央部位具有隆起,并且在菌落的周圍具有溶血環存在,還有個別的菌落會呈現盤形,但是菌落的邊緣具有鋸齒的形狀。挑取一個單菌落,然后在牛乳培養基當中繼續培養8~10h 后,如果有牛乳凝集的情況,同時還有氣體產生,并且會出現劇烈的發酵,則可確診為魏氏梭菌感染。
由于魏氏梭菌病發病急,傳播速度快,流行范圍廣泛,一旦暴發會給養殖場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在實際的飼養過程中,應加強日常的預防管理,降低本病的發生幾率。首先需要提高飼養管理措施,加強羊群的營養供應,盡量使用全價飼糧進行飼喂,根據羊只不同生長階段對營養物質的需求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搭配飼糧,同時還需注意精粗飼料的搭配比例。嚴禁使用發霉、變質或者被污染的飼糧飼喂羊群,可適當為羊群提供青干草等物質,不可突然改變飼料,還可以在飼糧當中添加一些微生態,以調整羊群的腸道健康情況。同時還應注意為羊群提供干凈清潔的飲水,降低羊群被感染的幾率。此外,還需注意為羊群提供一個舒適、干凈、衛生的生長環境,保持圈舍內的良好通風條件,溫濕度保持在適宜的范圍內,注意氣候突變造成的應激情況。
該致病菌在自然界內的分布十分廣泛,尤其是可以在土壤中存活較長的時間,因此在養殖過程中應注意養殖場內的嚴格徹底的消毒工作。該病菌的繁殖體使用常見的消毒液即可將其殺滅,但其菌體形成芽孢以后則會產生較強的抵抗力,只有在95℃的高溫情況下持續作用30min,才可將其徹底的殺滅。因此,在日常的消毒管理中,應采取多級高效消毒措施,不留任何死角,特別是對羊圈進行嚴格的消毒,同時還需將患羊的排泄物以及病死的羊只等進行嚴格的無害化處理。
預防魏氏梭菌病常用的疫苗有羊快疫、猝狙、羔羊痢疾、腸毒血癥、三聯四防滅活疫苗,養殖場可以根據本地疫病的流行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計劃。通常在疫苗接種后的7~15d 左右才會發揮保護作用,建議在母羊配種前的1~2 個月或者在其配種結束后的1 個月內接種一次疫苗,為剛出生的羔羊提供有效的抗體,以降低羔羊的發病率。
對于病情較重的患羊應采取撲殺無害化處理,對于病情較輕的患羊應立即隔離,可使用抗生素結合強心以及鎮靜類藥物進行對癥治療,并對未發病的健康羊只進行緊急免疫。
綜上所述,魏氏梭菌病對羊群的危害性較大,感染后發病急,死亡率高,治愈效果不明顯,在實際的飼養過程中應提高本病的預防管理,加強飼養管理措施,合理進行免疫接種,以降低本病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