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長先打飯,職工后用餐,這是一種特權嗎?回答是肯定的。在現實生活中,類似“先打飯”這種小特權普遍存在。
反腐重在防微杜漸,小特權背后往往藏著大問題。小特權的要害,就是追求超越他人的工作生活待遇和心理體驗。看似影響不大的小特權,其產生的危害實則不可小覷。
第一,小特權破壞黨群關系。少數領導干部搞生活特殊化、職務消費過度化等,這些事情看似不大,但疏遠了執政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對執政黨威信的損害非常嚴重。
第二,小特權助長特權歪風。少數擔任一官半職的人頭腦中充斥著“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落后思想觀念,在缺乏恰當制約的環境下,就會利用所掌握的大小職權違規辦事,催生形形色色的特權。
第三,小特權妨礙社會公正。在社會上,特權現象的惡性存在,必然會破壞優良社風、民風,產生不公正、不公平現象,影響社會的團結、進步、和諧。
第四,小特權易導致腐敗行為。以特權謀求特殊利益,極易引發腐敗行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查處的腐敗分子當中有很大一部分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特權問題,其中就包括一些人們所常見的小特權。這種看似危害性不大的小特權,就是從一些不起眼的灰色行為漸漸發展為較嚴重形式的特權,進而發展成腐敗行為,使得少數領導干部喪失理想信念,最終落馬。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狠抓作風整治,效果顯著。但個別領導干部搞小特權的現象仍存在,其原因大多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特權思想殘余,是小特權現象產生的思想根源。從思想深處看,小特權的產生,主要還是少數領導干部受封建“官本位”思想、“尊卑有序”的落后觀念影響嚴重,宗旨意識淡薄,“高人一等”的優先思想、享樂思想滋生,習慣于讓他人服從,而不是以平等的心態與他人相處。
第二,法治規范不足,是小特權現象滋生的誘因。由于存在反對特權的法治剛性不足、執行難等現實問題,特權現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比如,有些法律制度雖然已制定,但只有原則性規定,缺少執行細則,在一些關鍵環節和重要領域甚至還存在制度規定的空白。
第三,監督存在缺失,是小特權現象蔓延的癥結所在。由于監督上存在漏洞,“上級監督遠、同級監督弱、下級監督難”的現象依然存在,影響了監督的實際效用,權力破窗現象仍時有發生,搞小特權就更為常見。
第四,懲處力度不夠,是小特權現象存在的外在條件。小特權雖然超越于法度之外,但相應受到的懲處力度并不是特別嚴厲。搞小特權的成本不高,導致有的人存在“得遠大于失”的僥幸心理。
強化黨性錘煉,摒棄小特權優先的思想意識。首先,要轉變思想觀念,牢記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強黨性錘煉,才能將“小特權”思想消滅在萌芽期。其次,應教育引導各級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樹立制度面前沒有特權、制度約束沒有例外的意識,在思想深處筑牢抵御小特權的“護城河”。
完善法律制度,規范職務消費,扎緊防范小特權的制度籬笆。要想破除小特權,不僅要解決領導干部中存在的思想問題,更要破解制度問題,扎緊權力的制度籠子。核心是要建立一套機制完善、運作規范的職務消費管理制度,并且做到嚴格管理。
加強監督管理,形成震懾效應,鏟除小特權滋生土壤。一是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公開權力行使的事項、流程、預期效果,使權力運行符合透明易監督的原則。二是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用好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讓領導干部在紅臉出汗中發現問題、糾正錯誤。三是加大紀檢監察部門的監督力度。同時建立審計監督、紀檢監察和群眾監督的監督聯動機制,真正落實人民群眾對領導干部的職務消費監督。
嚴格執紀執法,加大懲處小特權的力度。不論是誰,越是領導干部搞小特權,越是要從嚴處理。在追究責任時,堅持紀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隨意變通、惡意規避等嚴重破壞制度的行為,做到嚴懲不貸。
發揮榜樣作用,需要領導干部以上率先,形成制止小特權的良好氛圍。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帶頭杜絕搞小特權的不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