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中,羅貫中描寫了一場精彩絕倫的心理戰——空城計。從此,諸葛亮自編自導自演的“空城計”,成了難以復制的軍事奇跡。
三國時,蜀魏交兵,司馬懿統領魏軍兵至祁山。諸葛亮料定魏軍必奪漢中咽喉要地街亭,選將防守,馬謖請令前往。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須慎選營地,勿有疏虞,并命王平同往相佐。然而,馬謖剛愎自用,不聽王平諫言,堅持在山上扎營。司馬懿命人圍山,切斷馬謖大軍的水源和糧源。沒過幾天,馬謖大軍就堅持不住,紛紛往山下沖。司馬懿命人射箭,街亭失守。之后,司馬懿乘勝追擊,率二十萬大軍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此時,蜀軍兵將均被調遣在外,西城空虛。于是,諸葛亮命人打開城門,百姓依然打掃街道,自己則“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如此從容表象,造成司馬懿看后“大疑”,最終讓“兩路兵盡皆退去”。
司馬懿退兵的考慮建立在“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的基礎上。諸葛亮正是利用司馬懿的心理,大膽犯險,最終不僅保全了自己和士兵,還帶著城中百姓一并撤退。
該故事精彩,人物心理的揣摩、描述為人稱道,而且通過以靜制動的氣氛烘托,也讓人獲得緊張又刺激的審美感受,屬實難得。
盡管如此,但史書《三國志》(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三國時期的曹魏、蜀漢、東吳紀傳體斷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較高的“前四史”之一)對此卻并無記載。據考證,《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故事,出自《三國志》注釋者裴松之引述的《條(諸葛)亮五事》(西晉人郭沖所著,記載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五件異事,旨在稱頌和神化諸葛亮)。不過,裴松之在引錄郭沖所說“空城計”之事后,卻表示該事不可信,并作了若干推理。他認為:“宣帝(司馬懿之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高祖宣皇帝)既舉二十萬眾,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設防持重,何至便走乎?”
那么,《三國志》為什么沒有記載“空城計”呢?有學者認為,《三國志》完成于西晉司馬氏立國之初,對于已經被追認為“宣帝”的司馬懿,直陳其戰史上的敗筆,無疑是犯忌諱的。
至于“空城計”實施成功的可能性,著名文學研究家錢鐘書則舉了多個正史中成功運用“空城計”的實例予以佐證。
《南齊書·高祖紀》上有這樣的記載:“皇考諱承之……元嘉初,徙為濟南太守……虜眾大集,皇考使偃兵開城門。眾諫曰:‘賊眾我寡,何輕敵之甚!’皇考曰:‘今日懸守窮城,事已危機,若復示弱,必為所屠,惟當見強待之耳。’虜疑有伏兵,遂引去。”說的是南朝時期,宋文帝派兵北伐,結果遭到北魏軍隊反擊。北魏軍隊一下子打到山東濟南城下。濟南太守蕭承之(南齊開國皇帝蕭道成之父,后追尊為宣皇帝)讓人大開城門,并叫士兵埋伏起來。官員聽了,一起陳說:“敵眾我寡,為何還如此輕敵?”蕭承之說:“今天我們缺兵少將孤守城池,如此危急,如果暴露我們的弱勢,必定會遭到滅殺,只有以強勢應對才行。”結果,敵方見此情形,摸不清底細,不敢輕舉妄動,于是撤退。這是正史記載“空城計”的一個實例。
孤證難憑,錢鐘書再舉例證。《舊唐書·良吏傳》中說,高宗時,一名叫崔知溫的人擔任蘭州刺史,恰逢黨項三萬余人進犯蘭州城。大家很是驚恐,崔知溫“使開城門延賊,賊恐有伏,不敢進”。
以上例證,錢鐘書認為:“此皆師諸葛亮‘大開四城門’之故智,而‘虜’‘賊’又蹈司馬懿之前轍,‘疑其有伏兵’。”由此看來,錢鐘書顯然認可諸葛亮的“空城計”,且認為后面的幾次例證中,敵我雙方情形,包括心理預設、接應手段等,都是對諸葛亮智慧的效法。
那么,如何評價運用“空城計”的行為呢?錢鐘書認為:“夫無兵備而坦然示人以不設兵備,是不欺也;示人實況以使人不信其為實況,‘示弱’適以‘見強’,是欺也。”
這幾個例子,都是缺乏兵備卻不設兵備,似乎真實“不欺”。這樣的實際情況卻讓對手難以相信,表現出弱勢,卻恰恰給人“強”的印象,真正達到“欺瞞”的效果。至于這一計策的根本目的,錢鐘書認為:“‘空城計’者,以不欺售欺之一例也。”以“不欺”的坦露達到了“欺”的效果。
一個貌似可行的“空城計”,倘若遇見不同的人,結果也會完全不同。明末清初的學者魏禧在其《日錄》一書中,對此發出另一番議論。他認為:“料事者先料人。若不知其人才智高下,只在事上去料,雖情勢極確,究竟不中。故能料愚者不能料智,料智者不能料愚。”他的意思是,預見一件事,先得預料做這件事的人。不知做事人智慧高下,只在事上做文章,就算對情勢判斷再清楚,也未必能獲得好結果。
針對諸葛亮使用的“空城計”,魏禧推想出別的結果:“余嘗笑《三國演義》孔明于空城中焚香掃地,可司馬懿疑之而退。若遇今日山賊,直入城門,捉將孔明去矣。”諸葛亮與司馬懿,都是智慧相近、思路相近之人,考慮問題比較深入。謹慎行事,是他們率兵作戰,獲取勝利的基本。正是因為他們兩人水平相當,所以諸葛亮敢用“空城計”。不然,遇見一個山賊(指不明底細者),看到如此一座空城,可能就率領數百上千名草寇,殺入城去,“捉將孔明去矣”。“空城計”就演不下去了。
“空城計”讓《三國演義》讀者津津樂道。可要說明它,則需要對更多事跡涉獵辨正,還需對當事人的心理、智識層面有相當把握。由此觀之,戰斗勝負,并非僅僅取決于人數眾寡,兵器銳利、實際實地的智慧運用是成敗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