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寅
(四川外國語大學語言哲學研究中心,重慶)
從20世紀所經歷的三場語言學革命(索緒爾的結構主義、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雷約的認知語言學)來看,一個學派的流行期約為50-60年(其中多有交叉)。認知語言學濫觴于70年代中期,至今已近50個年頭,其歷史意義和學術價值在于:擺脫了索緒爾和喬姆斯基等基于唯心論和客觀主義哲學所建語言學理論的窠臼,終使語言研究回歸唯物論、人本觀的殿堂,將落后于文學和譯學的語言學帶入到后現代時期,出現了三個學科可同臺對話的新局面??梢?,認知語言學在理論上實現了一次突破和提升,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觀點和方法,它代表著當代語言學理論的最前沿。令人遺憾的是,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一大批研究該學科的學者未能認識到這一點,因為他們缺少深厚的哲學基礎,更無前沿性后現代視野。時下我國大力倡導打通文史哲的“新文科”人才培養新模式,可望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因此該模式不僅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強國夢具有重要意義,而且也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
但是,我們通過這些年的研究也發現,體驗哲學及基于其上的認知語言學也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國內外已有不少學者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在這個時代的節點上,四川外國語大學體認團隊適時提出了“體認哲學”和“體認語言學”,既傳承了雷約的長處,也指出其不足并提出了彌補方案。體認語言學的核心原則可歸結為“現實—認知—語言”,認為語言源自生活經驗,也是認知加工的結果,可用“體”對應“現實”,強調語言研究中的馬列主義唯物論,用“認”對應“認知”,突顯后現代哲學中的體驗人本觀。如人們在生活經驗中,常將“較大、靜止、熟悉、自主、結構完整的要素”視為“背景”,將“較小、運動(或易動)、引人關注、依賴性的要素”視為“圖形”,學界據此提出了“圖形-背景”和“突顯”的體認原則。王寅的文章指出,突顯原則是組織語言的常循方式,將其應用于教學實踐可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徐峰的文章考察了體認語言學的哲學淵源,且從時間維度、體認方式和語法網絡三個方面分析其發展趨勢。李瑛的文章依據體認語言學的核心原則,分析了許淵沖是如何依據“現實、認知、語言”這三個要素來英譯唐詩中的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