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欣怡
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幼兒時期是培養個體習慣的黃金時期,在這一階段培養幼兒的繪本閱讀習慣,有助于增強幼兒的語言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在幼兒園教育工作中,教師應重視繪本的教育價值,利用繪本培養3~6歲幼兒的閱讀習慣。同時,家庭教育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教師應與家長合作,共同培養幼兒的繪本閱讀習慣。本文分析了家園共育視域下培養幼兒繪本閱讀習慣的現實意義,并提出了培養幼兒繪本閱讀習慣的具體方法,以供參考。
繪本閱讀對幼兒認知、想象、表達等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在全民閱讀背景下,幼兒園應提高對幼兒早期閱讀的重視程度,明確家園共育視域下培養幼兒繪本閱讀習慣的現實意義。
第一,幼兒園是培養幼兒的主陣地,教師具備教育和培養幼兒的專業能力。家園共育視域下,教師能夠組織幼兒開展閱讀活動,為幼兒閱讀繪本提供科學、專業的指導,以培養幼兒良好的繪本閱讀習慣。
第二,家庭是幼兒主要的生活場所,父母的思想和閱讀行為會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園共育視域下,家長需和教師溝通、合作,了解指導幼兒閱讀的正確方法,并重視在家中陪伴幼兒閱讀,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繪本閱讀習慣。
第三,從幼兒角度而言,繪本閱讀習慣的形成有助于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增強其各方面的能力。在早期繪本閱讀中,幼兒如果養成良好閱讀習慣,便能感受到繪本閱讀的樂趣,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提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教師一方面要幫助家長增強指導幼兒閱讀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和家長形成合力,通過家園合作,齊心協力開展教育工作,培養幼兒良好的繪本閱讀習慣。
《綱要》提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家園共育視域下,教師培養幼兒的繪本閱讀習慣,首先要通過家園合作,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繪本閱讀環境。例如,教師可在班級創設“繪本閱讀角”,投放各種各樣的繪本,將繪本放在幼兒能夠隨手取放的位置。教師還可定期開展“閱讀開放日”活動,邀請家長來園協助教師布置活動環境,與幼兒一起閱讀繪本。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家長對繪本閱讀環境的布置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們可以在家中創設類似的繪本閱讀環境,以提高幼兒參與繪本閱讀的積極性。此外,教師可以通過“閱讀開放日”活動,將繪本閱讀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建立幼兒繪本閱讀打卡制,促進幼兒繪本閱讀習慣的養成。
具體來說,幼兒繪本閱讀打卡制是指教師利用微信群等與家長建立聯系,合理安排幼兒在家中的閱讀時間,設計“睡前繪本閱讀半小時”“每周閱讀一繪本”等計劃,讓家長通過拍照、錄像等方式記錄幼兒在家中的閱讀狀態,并在微信群進行反饋。這種方式既有助于培養幼兒良好的繪本閱讀習慣,增強其繪本閱讀能力,也能夠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幼兒在家的閱讀情況,制定針對性的家園共育培養計劃。
家園共享繪本閱讀資源,主要分為幼兒園幫助家庭、家庭協助幼兒園兩種形式。第一,與幼兒園相比,部分幼兒家庭的繪本閱讀資源較為單一,無法滿足幼兒自由閱讀的需求,也不利于幼兒繪本閱讀習慣的培養。因此,家園共育視域下,幼兒園應當根據現實條件,建立“家庭借閱”繪本閱讀教育機制,制定合理的繪本借閱規章制度,如“約定繪本最長借閱期限,允許幼兒將繪本帶回家與家長一起閱讀等”。這種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家長的經濟壓力,使幼兒在家完成教師布置的繪本閱讀任務。此外,對于一些愿意為孩子購買大量繪本的家長,教師可以利用其專業素養,為家長提出客觀建議。比如,針對3~4歲的小班幼兒,可以選擇內容短小、有趣,含有兒歌或童謠要素的繪本;針對4~5歲的中班幼兒,可以選擇具有一定故事情節、語言優美的繪本;針對5~6歲的大班幼兒,可以選擇具有一定難度,故事情節較為復雜的繪本。第二,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將家中的繪本帶到幼兒園,與同伴分享、交流,比如共同探討故事情節、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等。長此以往,幼兒不僅能夠建立交流、討論繪本的習慣,還能形成樂于分享的優秀品質。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教師應與家長通力協作,引導幼兒掌握閱讀繪本的方法,這是培養幼兒繪本閱讀習慣的關鍵。
1.區分繪本組成,認識繪本。認識繪本是幼兒閱讀繪本的第一步,繪本封面能夠向幼兒傳遞大量信息。教師要引導幼兒觀察繪本封面,通過封面了解繪本的基本組成要素。以繪本《好喝的湯》為例,教師可先提醒幼兒觀察封面,比如圖畫信息“大花貓”“小灰兔”“小黃雞”“小黃鴨”“碗”等,引導幼兒思考“繪本故事可能和什么有關”“繪本中可能出現哪些角色”等問題。然后,教師再帶領幼兒翻閱繪本,分享關于“按照什么樣的順序閱讀繪本”“怎樣判斷與圖畫相對應的文字”等經驗。最后,教師可向家長傳授這些經驗,幫助家長掌握指導幼兒閱讀的方法,鞏固正確的閱讀方法。
2.大聲朗讀文字,感知故事。教師可利用“大聲朗讀法”開展家園共育幼兒閱讀繪本活動,創設積極、活躍的閱讀環境,鼓勵幼兒大聲、有感情地朗讀繪本文字,幫助幼兒了解繪本故事內容,發展他們的語言理解能力。以繪本《今天運氣怎么這么好》為例,教師、家長、幼兒可進行合作朗讀,過程如下。
教師(旁白,語氣輕快):“有一天,大灰狼烏魯走進午睡林。小豬們正在睡午覺呢。”
家長1(大灰狼烏魯,語氣驚訝):“哇,這么多!今天,運氣怎、怎么這么好呢!1只,2只,3只,4只……”
家長2(大灰狼烏魯,語氣惋惜):“這么多,我一個人也吃不過來呀。今天的運氣怎么這么好呢?”
家長3(大灰狼烏魯,語氣興奮):“對了,我要去告訴大家!”
教師(旁白):“烏魯笑嘻嘻地跑開了。”
通過上述過程,幼兒能夠感受到朗讀繪本時語言情緒與故事情節的關聯,初步了解“大灰狼烏魯在午睡林里發現許多小豬,它覺得自己運氣好得不得了,決定與好朋友一起分享”的故事情節,然后模仿教師、家長的朗讀方式,朗讀后續故事情節中大灰狼烏魯、哇嗚、嘎魯魯、貝羅說的話,通過朗讀將故事完整地串聯起來,體會繪本所表達的情感。
3.觀察分析插圖,把握角色。一些繪本故事涉及多個角色,幼兒需要通過閱讀理解不同角色的行為和語言,了解它們的個性特點。家園共育視域下,教師應與家長共同培養幼兒觀察、分析插圖的習慣,讓幼兒利用插圖了解角色特點。以繪本《打破杯子的鼠小弟》為例,此繪本包含“鼠小弟、大象哥哥、長頸鹿、海獅哥哥、小鳥妹妹、鼠小妹”多個角色,每個角色都具有各自的特點,與故事情節相關聯。比如,因為長頸鹿的脖子長長的,所以繪本中出現了“長頸鹿伸長脖子喝水,不小心打破了杯子”的情節。教師可提醒幼兒仔細觀察插圖,并引導幼兒主動描述繪本插圖中小動物的不同特點,如“大象用長長的鼻子喝水;海獅的身體圓滾滾的,很難拿住小小的杯子;小鳥的翅膀總是拍打著”等。幼兒通過分析插圖把握角色,能夠掃清閱讀和理解故事情節的障礙,為其日后閱讀角色更豐富、情節更復雜的繪本奠定基礎。
4.巧用繪畫表達,解讀繪本。繪畫是幼兒表達自己想法的一種方式,在幼兒學會用短句表達想法之前,教師可引導他們通過繪畫的形式表達自己對繪本的理解。以繪本《一個叫新型冠狀病毒的壞家伙》為例,教師可帶領幼兒閱讀繪本中對病毒的來源、傳播途徑、自我防護的描述,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畫出自己心中的病毒形象,并通過繪畫介紹自己了解的其他病毒防護方法。大班幼兒具有一定的繪畫能力,他們可以在家長和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繪畫較為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認識,進而養成積極閱讀的習慣。
家園共育視域下,教師與家長應提前閱讀繪本故事,設置相關問題,以引發幼兒的思考,如開放性問題、懸念性問題、留白性問題等。同時,教師要引導幼兒提問,激發幼兒的思維,讓幼兒養成一邊閱讀、一邊思考的習慣。以繪本《灶王爺》為例,教師與家長集思廣益,可提前設計以下問題,使幼兒養成聯想、發散思考的繪本閱讀習慣。
第一,“小朋友們,誰知道灶王爺是誰呀?”
第二,“小朋友們,誰知道灶王爺為什么要睜著兩個大眼睛看著我們呀?”
第三,“小朋友們,你們覺得如果沒有灶王爺會怎樣呀?”
第四,“小朋友們,你們心里的灶王爺是什么樣子的呀?”
……
幼兒在積極思考和討論的同時,也會向家長和教師提出自己的疑問,如“老師,你見沒見過灶王爺呀?”“媽媽,你是怎樣知道灶王爺的呀?”等。教師和家長要認真回答幼兒的問題,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
總而言之,培養幼兒的繪本閱讀習慣需要教師和家長的支持和指導。教師應邀請家長參與幼兒園繪本閱讀活動,通過家園合作共創繪本閱讀環境,與家庭共享繪本教育資源,共同探索繪本閱讀教育方法,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繪本閱讀習慣,增強閱讀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