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吉林長春市黃家窩堡遺址2021年發掘調查簡報

2022-11-04 03:24:08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方文物 2022年4期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內容提要〕 2021年,為配合撫長高速公路人民大街出口改移工程,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長春市黃家窩堡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同時對周邊區域進行考古調查。共發現11處遺址點,其中,黃家窩堡遺址Ⅰ號地點、蓮花泡Ⅰ號地點、二十里堡Ⅰ號地點地表遺存較豐富,是三個代表性中心遺址點。采集遺物分為青銅時代、夫余時期和遼金時期,其中青銅時代遺存最豐富,屬于西團山文化。本次調查和發掘表明,西團山文化分布的西界已越過伊通河,更正了以往認為西團山文化西至為伊通河東岸的認識。夫余文化分布的西界至少已達伊通河西岸,是否往西還有分布,需要進一步的考古工作證實。

黃家窩堡遺址位于長春市朝陽區永春鎮柳家村黃家窩堡屯,遺址中心區東距伊通河約1千米,現高出水面約十余米,為河岸二級臺地。遺址沿河邊崗地分布,地勢西高東低,向下蔓延至平地,面積為6萬平方米。2021年4—5月,為配合撫長高速公路人民大街出口改移工程,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工程涉及的遺址區域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本次發掘區位于黃家窩堡遺址Ⅱ號地點,地理坐標為東經125°20′13.33″,北緯43°43′49.70″,西南距黃家窩堡屯約500米(圖一)。

圖一 黃家窩堡遺址Ⅱ號地點位置圖

發掘區南部略高,北部稍低,地表為耕地和苗圃。以磁北方向為正方向,由南向北布5米×5米探方12個,編號為CHⅡT1—CHⅡT12,發掘面積共計300平方米。此次發掘發現青銅時代的西團山文化、遼金時期、明清至民國時期的遺存,包括灰坑2個,一定數量的陶器、瓷器、鐵器、銅錢等人工制品。

為全面認識黃家窩堡遺址的文化面貌及周邊遺存的分布情況,本次發掘同時對黃家窩堡遺址及周邊區域進行了考古調查,在伊通河西岸的黃家窩堡屯、蓮花泡屯、二十里堡屯周邊崗地共發現11處遺址點,分別為黃家窩堡遺址Ⅰ號、Ⅲ號、Ⅳ號、Ⅴ號地點,蓮花泡遺址Ⅰ號、Ⅱ號、Ⅲ號、Ⅳ號、Ⅴ號地點,二十里堡Ⅰ號、Ⅱ號地點。調查采集的遺物分屬于青銅時代的西團山文化、夫余時期和遼金時期,包括石器、陶器、瓷器、鐵質人工制品。

現將此次發掘和調查的主要收獲簡報如下。

一、黃家窩堡遺址Ⅱ號地點發掘收獲

(一)地層堆積

發掘區位于黃家窩堡遺址邊緣區,命名為黃家窩堡遺址Ⅱ號地點。地勢較平坦,地層堆積較簡單。發掘區地層可統一劃分為三層,分布在整個發掘區。以CHⅡT1北壁為例進行介紹(圖二)。

圖二 CHⅡT1北壁剖面圖

第1層,灰黑色黏土,土質疏松,堆積厚10~20厘米,分布在整個探方,含有大量植物根系、碎石等,出土有泥質灰陶片、瓷片、鐵器、銅錢等,為耕土層。

第2層,黑色黏土,土質疏松,堆積厚20~25厘米,分布在整個探方,含有碎石塊、植物根系等,出土有夾粗砂紅褐陶片、泥質灰陶片、瓷片等,為擾動土層。

第3層,黑褐色黏土,夾雜有黃土,土質疏松,堆積厚30~40厘米,分布在整個探方,僅出土有夾粗砂紅褐陶片,此層下即為生土,系發掘區內最早形成的文化層,年代為青銅時代。

(二)遺跡

本次發掘共清理灰坑2個,分別編號為CHⅡH1、CHⅡH2。

CHⅡH1開口于第3層下,打破生土。位于CHⅡT10西南角,西北—東南方向,形狀不規則(圖三)。坑口距地表深90厘米,坑深21厘米,坑口長為134、寬90厘米;坑底長121、寬80厘米。坑內堆積未分層,為黑色黏土,土質疏松,未發現遺物。

圖三 CHⅡH1平、剖面圖

CHⅡH2開口于第2層下,打破第3層。位于CHⅡT12西南角,西北—東南方向,形狀近橢圓形(圖四)。坑口距地表深35厘米,坑深40厘米,坑口長88.5、寬62.5厘米;坑底長64、寬38厘米。坑內堆積未分層,為黑色黏土,土質疏松,未發現遺物。

圖四 CHⅡH2平、剖面圖

(三)遺物

此次發掘出土遺物包括陶片、瓷片、鐵器、銅錢,分屬于青銅時代、遼金時期、明清至民國時期。

1.青銅時代遺物

出土4件,均為陶質,有陶片、器耳,沒有可復原的器物。均為夾粗砂黃褐陶,火候不均。

器耳 1件。CHⅡT8②∶1,夾粗砂黃褐陶,殘損,僅存器耳根部與器壁相連的部分,據根部殘存形狀判斷,應為圓柱形環耳。殘長7、殘寬5.2厘米(圖五,1)。

陶片 3件。CHⅡT1③∶1,夾粗砂黃褐陶,內側呈黑褐色,殘長4、殘寬3.8厘米(圖五,2)。

2.遼金時期遺物

(1)鐵器

共出土6件鐵器,包括鐵釘、鐵鉤、鐵犁殘片等,均銹蝕嚴重。

釘 3件。CHⅡT2①∶1,上端較寬,下端收細,殘長2.7厘米(圖五,3)。CHⅡT7②∶2,殘長2.1厘米(圖五,4)。CHⅡT6①∶1,殘長3.4厘米(圖五,5)。

鉤 1件。CHⅡT7②∶1,殘長3.4厘米(圖五,6)。

圖五 黃家窩堡遺址Ⅱ號地點出土遺物1.陶器耳(CHⅡT8②∶1) 2.陶片(CHⅡT1③∶1) 3—5.鐵釘(CHⅡT2①∶1 CHⅡT7②∶2 CHⅡT6①∶1) 6.鐵鉤(CHⅡT7②∶1) 7.鐵犁殘片(CHⅡT3①∶1) 8.鐵器殘片(CHⅡT6①∶2) 9、10.圓陶片(CHⅡT8①∶2 CHⅡT2①∶2)11—14.陶器口沿(CHⅡT1①∶1 CHⅡT3①∶2 CHⅡT3①∶3 CHⅡT6①∶3) 15、16.陶器器底(CHⅡT4①∶1 CHⅡT5①∶2)17.弦紋陶片(CHⅡT12①∶1) 18.刻字陶片(CHⅡT8①∶1) 19.銅錢(CHⅡT5①∶1)

犁殘片 1件。CHⅡT3①∶1,系鐵犁刃部殘斷,殘長3.2、殘寬2.4厘米(圖五,7)。

鐵器殘片 1件。CHⅡT6①∶2,器形不明,殘長3.9、殘寬2.8厘米(圖五,8)。

(2)陶器

出土圓陶片2件、陶器口沿7件、陶器器底2件、弦紋陶片1件。均為泥質灰陶,質地較細密,以素面為主,僅1件陶片上見有弦紋。沒有可復原的陶容器,可辨器類以陶罐為主。

圓陶片 2件,素面。CHⅡT8①∶2,周緣打磨較規整,最大徑4.6厘米(圖五,9)。CHⅡT2①∶2,周緣打磨較規整,最大徑5.4厘米(圖五,10)。

口沿 7件。CHⅡT1①∶1,斂口,圓方唇,殘高2.5、殘寬4.1厘米(圖五,11)。CHⅡT3①∶2,斂口,尖圓唇,殘高2.8、殘寬3.4厘米(圖五,12)。CHⅡT3①∶3,斂口,圓唇,殘高2.4、殘寬4.2厘米(圖五,13)。CHⅡT6①∶3,斂口,微卷沿,圓方唇,殘高2.8、殘寬4.6厘米(圖五,14)。

器底 2件,器壁較厚。CHⅡT4①∶1,殘高1.6厘米(圖五,15)。CHⅡT5①∶2,殘高1.9厘米(圖五,16)。

弦紋陶片 1件。CHⅡT12①∶1,器表飾弦紋,殘長3.3、殘寬2.9厘米(圖五,17)。

3.明清至民國時期遺物

銅錢 1枚。CHⅡT5①∶1,圓形方孔,正面鑄“咸豐通寶”,背面鑄滿文“寶泉”,銹蝕較嚴重,直徑2.1、孔邊長0.7厘米(圖五,19)。

刻字陶片 1件,系陶器口沿,頸部刻劃文字。CHⅡT8①∶1,夾砂黃褐陶,盤口,頸部刻劃兩個文字,其一應為“壽”字,另一字模糊不清,殘高3.1、殘寬4.5厘米(圖五,18)。

二、周邊區域調查收獲

本次調查以黃家窩堡遺址為中心,沿伊通河西岸在黃家窩堡屯、蓮花泡屯、二十里堡屯周邊崗地共發現11處遺址點(圖六)。其中黃家窩堡遺址Ⅰ號地點、蓮花泡Ⅰ號地點、二十里堡Ⅰ號地點地表遺存較豐富,是三個代表性中心遺址點,本文主要介紹上述三個地點地表采集的標本。

圖六 黃家窩堡遺址周邊區域調查遺址點分布圖

(一)黃家窩堡遺址Ⅰ號地點

位于黃家窩堡屯北的崗地上,南鄰黃家窩堡屯,西北鄰蓮花島影視文化度假區,西為耕地,東為崗地邊緣,地表現為苗圃地和耕地。遺址點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25°19′35.22″,北緯43°43′44.02″。該地點南部地表散布大量青銅時代和遼金時期陶片,北部地表見有青銅時代、夫余時期遺物和遼金時期布紋瓦、陶片等。

1.青銅時代遺物

發現有磨光石器及陶器器耳、口沿、器底等殘片。

(1)石器

石斧 1件。CHⅠ∶1,通體磨光,弧刃,殘長11.5、寬4.7、厚2.3厘米(圖七,1)。

圖七 黃家窩堡遺址Ⅰ號地點采集遺物1.石斧(CHⅠ∶1) 2—4、9.陶器耳(CHⅠ∶6 CHⅠ∶7 CHⅠ∶10 CHⅠ∶21) 5、11—14、18.陶器口沿(CHⅠ∶8 CHⅠ∶15 CHⅠ∶16 CHⅠ∶18 CHⅠ∶19 CHⅠ∶20) 6、16、17.陶器底(CHⅠ∶9 CHⅠ∶22 CHⅠ∶23) 7、8.建筑構件(CHⅠ∶3 CHⅠ∶4) 10.陶板瓦(CHⅠ∶14) 15.紋飾陶片(CHⅠ∶24)

(2)陶器

器耳 3件。CHⅠ∶10,柱狀耳,夾砂紅褐陶,殘長3.5、截面直徑1.5厘米(圖七,4)。

口沿 2件。CHⅠ∶8,夾粗砂黃褐陶,直口,方唇,殘高2.9、殘寬6.5厘米(圖七,5)。

器底 10件。CHⅠ∶9,夾砂紅褐陶,器底較厚,殘高2.2厘米(圖七,6)。

2.夫余時期遺物

發現遺物全部為陶質,有建筑構件、器耳。

建筑構件 3件。CHⅠ∶3,長條形,夾砂黃褐陶,殘長8、寬4、高3.2厘米(圖七,7)。CHⅠ∶4,長條形,夾砂黃褐陶,殘長5.9、寬2.5、高2.7厘米(圖七,8)。

器耳 2件。CHⅠ∶6,柱狀耳,夾粗砂黃褐陶,火候不均,殘長7、截面直徑2.8厘米(圖七,2)。CHⅠ∶7,柱狀耳,夾粗砂黑褐陶,火候不均,殘長7.5、截面直徑2.6厘米(圖七,3)。

3.遼金時期遺物

發現遺物全部為陶質,有板瓦、器耳、器底及口沿殘片,可辨器形有陶甕、陶罐等。

板瓦 5件。CHⅠ∶14,板瓦,泥質灰陶,內側飾布紋,瓦身殘長9.5、殘寬5.6、瓦身厚1.5厘米(圖七,10)。

器耳 1件。CHⅠ∶21, 橋狀耳,泥質灰陶,殘長7.2、器耳截面厚1.3厘米(圖七,9)。

口沿 27件。CHⅠ∶15,泥質灰陶,敞口,卷沿,圓方唇,殘高3.2、殘寬8.4厘米(圖七,11)。CHⅠ∶16,罐,泥質灰陶,斂口,短沿,圓唇,殘高4.9、口徑8.7厘米(圖七,12)。CHⅠ∶18,甕,泥質灰陶,斂口,卷沿,圓唇,殘高5.5、口徑30厘米(圖七,13)。CHⅠ∶19,甕,泥質灰陶,斂口,卷沿,圓唇,殘高4.5、口徑18.8厘米(圖七,14)。CHⅠ∶20,泥質灰陶,敞口,卷沿,圓方唇,殘高2.8、殘寬9厘米(圖七,18)。

器底 10件。CHⅠ∶22,甕,泥質灰陶,殘高8.6、底徑30.2厘米(圖七,16)。CHⅠ∶23,泥質灰陶,殘高6、底徑33.4厘米(圖七,17)。

紋飾陶片 1件。CHⅠ∶24,泥質灰陶,器表飾附加堆紋,殘高2.6、殘寬4厘米(圖七,15)。

(二)蓮花泡遺址Ⅰ號地點

蓮花泡遺址Ⅰ號地點位于蓮花泡屯西的崗地上,北鄰文化路,南側和東側為斷崖,西南鄰蓮花島影視文化度假區。該遺址點現為果園,中部地勢略高,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25°19′54.68″,北緯43°44′11.23″。地表遺物分布較密集,分屬于青銅時代和遼金時期。該遺址點所見青銅時代遺物較多,集中分布在遺址地勢較高處,地表散見紅燒土塊。遼金時期遺物主要分布在遺址地勢較低的東側和北側。

1.青銅時代遺物

見有磨光石器、陶紡輪、陶鬲足、陶鼎足及其他陶器殘片。

(1)石器

石矛 2件。CLⅠ∶1,通體磨光,殘長8.2、寬5、厚2.2厘米(圖八,1)。CLⅠ∶3, 通體磨光,殘長6.1、寬4.7、厚1.8厘米(圖八,2)。

石斧 1件。CLⅠ∶2,通體磨光,弧刃,殘長4.9、殘寬5、厚1.3厘米(圖八,3)。

石刀 1件。CLⅠ∶4,通體磨光,殘長4.9、寬4、厚0.6厘米(圖八,4)。

石紡輪 1件。CLⅠ∶6,通體磨光,殘,直徑7.2、孔徑1、厚1.1厘米(圖八,5)。

(2)陶器

紡輪 2件。CLⅠ∶7,饅頭形,夾砂黃褐陶,直徑3.3、孔徑0.7、高2.3厘米(圖八,6)。CLⅠ∶8,算珠形,夾砂黃褐陶,直徑3.6、孔徑0.7、高2.4厘米(圖八,7)。

器耳 45件。CLⅠ∶11,鋬耳,器耳外側壓印呈雞冠狀,夾砂黑褐陶,火候不均,殘長5.3、寬1.8厘米(圖八,8)。CLⅠ∶12,盲耳,橋狀,夾砂黃褐陶,陶片殘高5.9、寬7.1厘米,盲耳寬2.2、厚0.6厘米(圖八,9)。

圖八 蓮花泡遺址Ⅰ號地點調查采集遺物1、2.石矛(CLⅠ∶1 CLⅠ∶3) 3.石斧(CLⅠ∶2) 4.石刀(CLⅠ∶4) 5.石紡輪(CLⅠ∶6) 6、7.陶紡輪(CLⅠ∶7CLⅠ∶8) 8—15.陶器耳(CLⅠ∶11 CLⅠ∶12 CLⅠ∶14 CLⅠ∶15 CLⅠ∶13 CLⅠ∶17 CLⅠ∶18 CLⅠ∶19) 16—18.陶鬲足(CLⅠ∶20 CLⅠ∶21 CLⅠ∶22) 19—21.陶鼎足(CLⅠ∶23 CLⅠ∶24 CLⅠ∶25) 22、23.陶器口沿(CLⅠ∶9 CLⅠ∶10) 24、25.陶器底(CLⅠ∶27 CLⅠ∶34)

CLⅠ∶13,鋬耳,夾砂紅褐陶,火候不均,長3.6、寬4.7厘米(圖八,12)。CLⅠ∶14,橋狀耳,夾砂黃褐陶,火候不均,殘長4.7、寬4.5、厚1.2厘米(圖八,10)。 CLⅠ∶15,橋狀耳,夾砂紅褐陶,殘長3.7、寬3.6、厚0.8厘米(圖八,11)。CLⅠ∶17,橋狀耳,夾砂黃褐陶,殘長4.4、寬3.4、厚1厘米(圖八,13)。CLⅠ∶18,瘤狀耳,夾砂紅褐陶,器內側呈黑褐色,火候不均,殘長3.7、寬3.5厘米(圖八,14)。CLⅠ∶19,鋬耳,夾砂黃褐陶,耳呈舌狀,殘長3.1、寬4.7厘米(圖八,15)。

鬲足 6件。CLⅠ∶20,夾砂紅褐陶,足跟為包制,實足跟較高,殘高8.2、寬5.4厘米(圖八,16)。CLⅠ∶21,夾砂紅褐陶,實足跟較高,殘高6.5、寬6厘米(圖八,17)。CLⅠ∶22,夾砂紅褐陶,殘高5.1、寬4.5厘米(圖八,18)。

鼎足 16件。CLⅠ∶23,夾砂黃褐陶,截面呈菱形,殘高6.1厘米(圖八,19)。CLⅠ∶24,夾砂紅褐陶,截面呈方形,殘高5.5厘米(圖八,20)。CLⅠ∶25,夾砂紅褐陶,截面呈方形,殘高6.1厘米(圖八,21)。

口沿 2件。CLⅠ∶9,泥質黃褐陶,敞口,圓唇,口沿下飾有壓印紋,殘高3.6、殘寬4.1厘米(圖八,22)。CLⅠ∶10,夾砂黃褐陶,火候不均,直口,圓唇,殘高2.4、殘寬2.3厘米(圖八,23)。

器底 10件。CLⅠ∶27,夾砂紅褐陶,器底較厚,殘高3.5厘米(圖八,24)。

2.遼金時期遺物

見有陶器器底等陶器殘片。

器底 5件。CLⅠ∶34,泥質灰陶,殘高4.4、底徑34厘米(圖八,25)。

(三)二十里堡遺址Ⅰ號地點

二十里堡遺址Ⅰ號地點位于二十里堡屯南的崗地上,北鄰機耕路,東側為斷崖,南側為沖溝,西鄰苗圃地。崗地地表較平坦,現為耕地,遺址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25°19′43.30″,北緯43°44′53.73″。地表陶片分布密集,分屬于青銅時代、夫余時期、遼金時期。其中青銅時代遺物較豐富。

1.青銅時代遺物

發現有磨光石器、陶器。陶器器耳和鼎足發現數量較多。

(1)石器

石斧 3件。CEⅠ∶1,通體磨光,弧刃,殘長4.3、寬6、厚1.4厘米(圖九,1)。CEⅠ∶2,通體磨光,殘長4.4、寬5、厚1.4厘米(圖九,2)。

石刀 1件。CEⅠ∶4,通體磨光,直刃,殘長7.4、寬4.9、厚0.7厘米(圖九,3)。

石鏃 1件。CEⅠ∶5,通體磨光,截面呈菱形,殘長2.8、寬0.9、厚0.5厘米(圖九,4)。

(2)陶器

陶紡輪 2件。CEⅠ∶7,殘,圓臺形,夾砂黃褐陶,殘高1.9、直徑3.7厘米(圖九,5)。CEⅠ∶8,饅頭形,夾砂黃褐陶,火候不均,器表飾密集戳點紋,高2.8、直徑3.6厘米(圖九,6)。

圓陶片 1件。CEⅠ∶9,夾砂黃褐陶,直徑2.6、厚0.6厘米(圖九,7)。

器耳 69件。CEⅠ∶20,鋬耳,夾砂紅褐陶,火候不均,殘長4.4、寬4.5厘米(圖九,8)。CEⅠ∶21,鋬耳,夾砂紅褐陶,殘長3.7、寬4.7厘米(圖九,9)。CEⅠ∶22,鋬耳,夾砂黃褐陶,火候不均,殘長4.1、寬4厘米(圖九,10)。CEⅠ∶23,鋬耳,夾砂紅褐陶,火候不均,呈舌狀,殘長4.3、寬5.6厘米(圖九,11)。CEⅠ∶24,鋬耳,夾砂黃褐陶,呈舌狀,殘長4、寬4.7厘米(圖九,12)。CEⅠ∶25,鋬耳,夾砂黃褐陶,呈舌狀,殘長2.6、寬3.1厘米(圖九,13)。CEⅠ∶26,橋狀耳,夾砂黃褐陶,火候不均,殘長6.1、寬4.6厘米(圖九,14)。CEⅠ∶28,橋狀耳,夾砂黃褐陶,殘長4.1、寬2.2、厚1.9厘米(圖九,15)。CEⅠ∶29,柱狀耳,泥質黃褐陶,截面呈圓形,殘長5.3、截面直徑1.6厘米(圖九,16)。CEⅠ∶30,柱狀耳,夾粗砂黑褐陶,火候不均,截面呈圓形,殘長5.7、截面直徑2厘米(圖九,17)。CEⅠ∶31,柱狀耳,夾粗砂紅褐陶,截面呈圓角長方形,殘長6.8、截面直徑2.6厘米(圖九,18)。CEⅠ∶32,鋬耳,夾砂黃褐陶,耳呈舌狀,殘長2.5、寬3.5厘米(圖九,19)。CEⅠ∶33,瘤狀耳,夾砂黑褐陶,火候不均,殘長2.7、寬2.8厘米(圖九,20)。

鼎足 14件。CEⅠ∶34,夾砂紅褐陶,截面呈方形,殘高6.3厘米(圖九,21)。CEⅠ∶35,夾砂黃褐陶,截面呈方形,殘高4.9厘米(圖九,22)。CEⅠ∶36,夾砂黃褐陶,截面呈圓角三角形,殘高5.6厘米(圖九,23)。CEⅠ∶37,夾砂黃褐陶,截面呈圓角三角形,殘高6.1厘米(圖九,24)。CEⅠ∶38,夾砂黃褐陶,截面呈三角形,殘高3厘米(圖九,25)。CEⅠ∶39,夾砂黃褐陶,截面呈橢圓形,殘高4.1厘米(圖九,26)。

圖九 二十里堡遺址Ⅰ號地點調查采集遺物(一)1、2.石斧(CEⅠ∶1 CEⅠ∶2) 3.石刀(CEⅠ∶4) 4.石鏃(CEⅠ∶5) 5、6.陶紡輪(CEⅠ∶7 CEⅠ∶8) 7.圓陶片(CEⅠ∶9) 8—20.陶器耳(CEⅠ∶20 CEⅠ∶21 CEⅠ∶22 CEⅠ∶23 CEⅠ∶24 CEⅠ∶25 CEⅠ∶26 CEⅠ∶28 CEⅠ∶29 CEⅠ∶30 CEⅠ∶31 CEⅠ∶32 CEⅠ∶33) 21—26.陶鼎足(CEⅠ∶34 CEⅠ∶35 CEⅠ∶36 CEⅠ∶37 CEⅠ∶38 CEⅠ∶39)

口沿 15件。CEⅠ∶11,夾砂黃褐陶,直口,尖唇,口沿下飾壓印紋,殘寬5.8、高3.3厘米(圖一〇,1)。CEⅠ∶12,夾砂紅褐陶,直口,尖圓唇,器表飾壓印紋,殘寬2.7、高3.2厘米(圖一〇,2)。

壓印紋陶片 2件。CEⅠ∶13,夾砂灰褐陶,器表有壓印紋,殘長2.6、寬2、厚1.2厘米(圖一〇,3)。

器底 24件。CEⅠ∶43,夾砂紅褐陶,殘高2.8、底徑13.2厘米(圖一〇,4)。

圖一〇 二十里堡遺址Ⅰ號地點調查采集遺物(二)1、2、8.陶器口沿(CEⅠ∶11 CEⅠ∶12 CEⅠ∶49) 3.壓印紋陶片(CEⅠ∶13) 4.陶器底(CEⅠ∶43) 5.陶片(CEⅠ∶46) 6、7.陶豆(CEⅠ∶40 CEⅠ∶41) 9.圓陶片(CEⅠ∶10) 10.穿孔陶片(CEⅠ∶56)

陶片 1件。CEⅠ∶46,夾砂紅褐陶,截面呈橢圓形,一端有凹窩,殘長6.2厘米(圖一〇,5)。

2.夫余時期遺物

見有陶豆豆柄等陶器。

陶豆 14件。CEⅠ∶40,豆柄,夾砂紅褐陶,空心,殘高9、直徑5.4、孔徑1.1厘米(圖一〇,6)。CEⅠ∶41,陶豆,夾砂紅褐陶,殘高3.3厘米(圖一〇,7)。

3.遼金時期遺物

均為陶器。

口沿 19件。CEⅠ∶49,泥質灰陶,敞口,圓唇,殘寬7.1、高2.7厘米(圖一〇,8)。

器底 4件。CEⅠ∶58,甑底,泥質灰陶,殘長3.6、寬1.9、厚0.7厘米。

圓陶片 1件。CEⅠ∶10,泥質灰陶,直徑2.7、厚0.8厘米(圖一〇,9)。

穿孔陶片 1件。CEⅠ∶56,泥質灰陶,中間有一圓孔,殘長6.4、寬3.6、厚0.9、孔徑0.5厘米(圖一〇,10)。

三、結 語

本次調查和發掘表明,黃家窩堡遺址、蓮花泡遺址、二十里堡遺址由南向北依次分布于伊通河西岸二級臺地上,黃家窩堡遺址Ⅰ號地點、蓮花泡遺址Ⅰ號地點、二十里堡遺址Ⅰ號地點分別是遺址的中心區。遺址中最早的遺存年代為青銅時代,屬于西團山文化。以往對西團山文化分布西界的認識,通常以伊通河為界,認為西團山文化西至伊通河東岸①。本次調查發掘表明,伊通河西岸沿線臺地上,西團山文化遺址分布較為密集,西團山文化分布的西界已越過伊通河。據《長春市文物志》記載和長春市不可移動文物登記資料,在本次調查區域以北的伊通河西岸沿線,發現有馬家嶺遺址、肖家堡子遺址、永春磚廠遺址、北紅咀子遺址、東嶺地遺址、柴戶張遺址等,這些遺址地表采集遺物的文化特征均以西團山文化為主②。伊通河西岸沿線的二級臺地上,西團山文化遺址呈線性分布態勢,伊通河西岸是西團山文化較為密集的分布區。在長春市南郊伊通河西岸以西區域內,據《長春市文物志》記載,目前僅知位于大屯鄉新興村的山上屯遺址年代為青銅時代,據介紹,該遺址地表采集的陶器標本中有一類具有西團山文化特征③,但未發表陶器圖片,其文化性質是否可歸屬為西團山文化不能定論。考慮到山上屯遺址位置已臨近新開河,該遺址本身的文化面貌存疑,周邊未見同類文化性質遺址的集中成片分布現象,尚不能將西團山文化分布西界以此為據。因此,根據本次調查發掘資料,結合以往調查情況,宜將西團山文化分布的西界定為伊通河西岸沿線。

以往學界在夫余文化分布地域的認識上,一般認為以吉林市為中心④,對于其分布四至,往往依據文獻記載提供的線索,認為其鼎盛時期西界可達雙遼至大安一線⑤。本次調查在黃家窩堡Ⅰ號地點發現長條形建筑構件,此類建筑構件目前僅見于吉林市帽兒山墓地⑥,從尺寸規格上看,帽兒山墓地出土的條形磚與本次調查發現的長條形建筑構件相差不大。以此類建筑構件為代表的夫余時期遺物的發現,表明黃家窩堡遺址在西團山文化之后,也是夫余人群重要的聚居地。據《長春市文物志》介紹,在二十里堡遺址、北紅咀子遺址中均發現青銅時代和漢代兩種文化遺存,本次調查在二十里堡遺址中采集到屬于夫余文化的陶豆柄部,印證了《長春市文物志》中提到二十里堡遺址存在兩個時期遺存的認識。黃家窩堡遺址、二十里堡遺址、北紅咀子遺址也是沿伊通河西岸臺地呈線性分布的,三個遺址都是在西團山文化結束之后,成為夫余人群的聚居地。以此推論,伊通河西岸屬于夫余文化分布范圍應該是沒有疑義的。在長春市伊通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繼續尋找和辨識夫余文化遺存,有望逐步向西廓清夫余文化分布的西界,從考古學角度提供文獻記載中夫余分布西界的證據支持。

附記:本次發掘領隊為顧聆博,執行領隊為張禮艷,參加田野發掘和考古調查的人員有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楊習良、趙振成、王藝深,碩士研究生矯鍵影、毛廣奇、高航。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博士研究生張雪微參加了全站儀測繪,器物圖由周冰繪制,遺址位置圖由王藝深繪制。本次調查和發掘工作得到了王立新教授的業務指導,東北師范大學余靜老師給予了支持和幫助,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石曉軒、長春市博物館王義學提供了管理協調方面的幫助。出土錢幣上的滿文由東北師范大學莊聲教授幫助識讀。特此致謝!

執筆:張禮艷 楊習良

王藝深 高 航

注 釋:

① 董學增:《關于西團山文化的新資料》,《北方文物》1983年第4期;董學增:《吉林西團山文化六十年研究成果概述》,《博物館研究》2009年第1期;趙賓福:《西團山文化分期研究》,《考古學報》2009年第4期。

② 吉林省文物志編委會編輯:《長春市文物志》,吉林省文物志編委會1987年,下同,第13、14、17—19、31—33頁;長春市不可移動文物登記資料。

③ 吉林省文物志編委會編輯:《長春市文物志》。

④ 李健才:《夫余的疆域和王城》,《社會科學戰線》1982年第4期;林沄:《夫余史地再探討》,《北方文物》1999年第4期。

⑤ 李仲洙:《夫余文化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第7—9頁。

⑥ 吉林市帽兒山墓地出土建筑構件情況,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聰告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清亚洲欧美在线看|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99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国产微拍一区| 日韩黄色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五月天在线网站|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国产成人一级|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亚洲欧洲综合| 91精品小视频| 欧美天堂在线| 熟女日韩精品2区| 伊人福利视频|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国产99在线观看|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欧美在线国产| 国产美女人喷水在线观看| 欧类av怡春院|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综合天天色|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久久网欧美|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婷婷激情亚洲|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97av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第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欧美色丁香| 国产一级毛片yw|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色综合狠狠操| 国产黄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动漫|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色综合婷婷|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亚洲天天更新| 久久综合成人|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www.91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黄|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lhav亚洲精品|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九九久久99精品| 在线五月婷婷|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