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會影 馮小紅
(1.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2.邯鄲學院文史學院;3.邯鄲學院地方文化研究院)
〔內容提要〕 目前,學界對部分鄴城遺址周邊東魏北齊墓志出土地點的記述不一,將志載墓主下葬地點與前人記述的出土地點相對照,可以判明墓志的出土地點,并可得出以志載墓主下葬地點推斷墓志出土地點的標準:志載葬地為“鄴西北X里”且X大于等于5,或有“魏之西陵”“武城之北(西北)”“漳水之陽(北)”“紫陌河之陽(北)”等語,其出土點當為河北省磁縣;志載葬地有“鄴西南”“野馬崗”或“西門豹祠西(東)南”等語,則出土點當為河南省安陽縣。
鄴城遺址位于河北省臨漳縣鄴鎮和三臺村以南,東北距臨漳縣城20千米,南距河南安陽市18千米。鄴城遺址周邊的河北省磁縣和河南省安陽縣境內分布著大量東魏北齊墓,是研究北朝歷史和文化的珍貴史料。但遺憾的是,至今仍有部分墓志的出土地點記述不一,既不利于研究者正確解讀和利用相關墓志,也不利于考古人員對墓群的判斷和認識。有鑒于此,筆者擬對這些墓志的出土地點進行詳細梳理。由于墓志多為解放前出土,出土地點的原始記錄缺失,而墓志和陵墓位置基本不會發生遠距離整體遷移,一般墓主下葬地點就是其墓志的出土地點,因此,本文以墓志中所鐫刻的下葬地點為據判定其出土地點,考辨相關墓志出土點記述。
需要說明的是各種記述中“里”的差異。當代學者記述中的“里”“華里”均為0.5千米,而東魏北齊時期的“里”制史籍闕載,系從相應的記載中推斷實長:秦漢承古制,六尺為步,三百步為里,到唐代改為五尺為步,三百六十步為里①;東魏沿用北魏“后尺”,尺長約30.2厘米②,則無論按古制還是唐制,東魏1里都約合0.54千米。如此,東魏時期的20里與當代學者記述的20里僅相差0.8千米,這對于記述中以村莊為參照物判斷墓志出土的大致方位而言,沒有太大影響。因此,本文不再進行繁瑣的換算,而直接將墓志中所載之“里”視同0.5千米。
在鄴城遺址周邊出土的墓志中,前人對出土地點記載有矛盾者共25盒。根據前人對墓志出土地點記載的差異度,可將其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對出土縣份的記載相同,而對縣內具體地點的記載不同。這類墓志共8盒,均出土于河北省磁縣境內(表一)。

表一 第一類墓志統計表③
第二類是對出土縣份的記載不同。由于鄴城遺址周邊出土墓志大多是在河北省磁縣和河南省安陽縣境內發現的,因此,前人記載的分歧即集中在磁縣和安陽縣之間。這類墓志共17盒(表二)。

表二 第二類墓志統計表④

續表二
相關墓志出土地點記載各異,矛盾之處當如何解釋,墓志所載墓主下葬地點與墓志出土點之間存有怎樣的對應關系?將志載下葬地點與前人記述的出土地點一一對照,即可解答。
第一類,出土地點記述中出土縣份相同。
1.元鷙妃公孫甑生墓志
元鷙妃公孫甑生墓志所載墓主葬地為“鄴城之西,武城之北”。前人著述皆認可墓志出于武城遺址,《碑志精粹》記述其出土于“今(縣)治南十三里,北白道邨北”⑤,明確指出本志出土地點為講武城北白道村北,在諸多記載中表述最為具體準確。又,北白道村北正當孟莊村西,因此,《垗域考》所記出土地點與《碑志精粹》所記實為一地,唯參照之村莊不同而已。
2.元融妃盧貴蘭墓志
元融妃盧貴蘭墓志所載墓主葬地為“漳水之北,武城之西”。《水經注校釋》曰:“漳水又東徑武城南,世謂之梁期城,梁期在鄴北,俗亦謂之兩期城,皆為非也。司馬彪《郡國志》曰:鄴縣有武城,武城即期城矣?!雹迵脊虐l掘得知,武城遺址即在今講武城村西北角⑦。而志文既以漳水和武城為標志,說明埋葬地當距離漳水和武城不遠。《垗域考》記述中的朝冠村原名朝官村,在五吉村東,武城遺址之西,緊鄰漳河⑧,與志相合。而《碑志精粹》《碑刻校注》記述中的八里冢村則距離漳河5千米有余,南北向更與武城遺址幾乎處于同一緯度上。由此推斷,盧貴蘭的墓地當位于朝冠村北,其墓志亦當出土于朝冠村北,《垗域考》之說是。
3.元延明妃馮氏墓志
元延明妃馮氏墓志所載墓主葬地“風義里”應為縣以下行政區劃,而當時的史志對縣以下行政區劃失載,因此,無從判斷“風義里”位于何處。但馮氏為元延明妃子,死后當被埋入元氏塋地中。而元氏塋地,以孝靜帝元善見的天子冢為基點,向南呈扇面形分布?!秷嵱蚩肌芬晃娜Χㄆ鋱嵱蛟诮翊趴h岳城鎮、時村營鎮以東,講武城鎮西北,申莊鎮西部以南和以西地區。2006—2008年,考古工作者發掘了位于講武城鎮雙廟村西南的東魏皇族墓M001和M003,前者殘存墓志蓋上明確鐫刻“魏故兗州元公墓志銘”,后者經考證系東魏皇族元祜墓,志載埋葬地點為“鄴都城西、漳河之北皇宗陵內”⑨。這證實講武城鎮西北部地區的墓群正是東魏皇族元氏墓群,元延明妃馮氏墓當在此墓群之中。由此推測,《垗域考》之說是。
4.高淯墓志
高淯墓志所載墓主葬地為“鄴城西北廿八里”?!侗揪狻贰侗绦Wⅰ酚浭鲋械陌死镖4逦挥诖趴h縣城南部,原屬申莊鄉,并鄉后屬講武城鎮。該村距離鄴城遺址不超過10千米。而《垗域考》記述中的東槐樹村位于磁縣縣城西部,距離縣城遺址約1千米,距離鄴城遺址約15千米。據此判斷,高淯墓志當出土于東槐樹村東南。又1975年磁縣發掘了北齊文昭王高潤墓,該墓位于東槐樹村東北,其出土墓志記為“遷窆于鄴城西北卅里,釜水之陰”⑩,高淯墓地當與之相近。由此可見,《垗域考》之說是。
5.高百年墓志及高百年妃斛律氏墓志
志載高百年和斛律氏葬地為“鄴城之西十有一里,(武)城西北三里”,高百年妃斛律氏墓志載“祔葬于武城西北三里”。武城遺址在今講武城村西北角,其西北1.5千米當磁縣雙廟村南。而《碑志精粹》《碑刻校注》《垗域考》記述中的八里冢村、東曹莊、孟莊位置接近,八里冢在東曹莊以西不過1千米,孟莊在兩村以南約1.5千米,三地均不在武城遺址西北,且與鄴城遺址相距也不止5.5千米。即前人的記述雖然表述有所不同,但實為一地,唯參照之村莊不同而已,《碑志精粹》等所記均誤。
6.徐之才墓志
徐之才墓志所載墓主葬地為“鄴城西北廿里”。其具體地點在《磁縣新出魏齊墓志本末記》中記載較為明確:“初,壬子之冬,有賈客結磁縣之猾民,潛掘古墓,得石五。出南鄉王家店者一,曰魏侯君墓;出南鄉八里冢者一,曰魏張君墓;出南鄉申家莊者一,曰齊徐君墓;出南鄉雙廟邨者二,曰齊梁君墓、齊邢夫人墓。并得古凡人數百具,運往安陽?!逼渲械摹褒R徐君墓”就是徐之才墓志,其出土地點為申莊村北?!秷嵱蚩肌分f是。
7.高建妻王氏墓志
高建妻王氏志載墓主“祔葬于鄴城西北之舊塋”,可見王氏死后與高建合葬。磁縣出土的高建墓志載其下葬地點為“鄴城之西北十里,漳水之陽”。上文已判定徐之才墓志出土于申莊村北,而其志載葬地為“鄴城西北二十里”。由此推斷,高建墓當位于鄴城與申莊村之間,并距離當時的漳河河道不遠??贾T本文所附“磁縣北朝墓群”示意圖(圖一),高建及其妻王氏兩盒墓志當出土于北白道村與西陳村一帶。此地正當申莊鄉中部,《垗域考》之說雖然不錯,但未指明具體方位。而《碑志精粹》《碑刻校注》所載之八里冢距離鄴城遺址有10千米之遙,所記均誤。

圖一 磁縣北朝墓群分布示意圖
第二類,出土點記述中出土縣份不同。
1.元鷙墓志、元湛墓志、元湛妃王令媛墓志、元凝妃陸順華墓志、元賥墓志
這5方墓志所載墓主葬地均以武城為參照系,其中元鷙墓志、元湛墓志和元湛妃王令媛墓志所載葬地都在“武城之北原”。武城遺址在今講武城村西北0.5千米處,“原”指“原野”?!稜栄拧め尩亍罚骸皬V平曰原。”《書·盤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币虼?,“武城之北原”本意當指武城北之原野。從前文對元延明妃馮氏墓志的考辨可知,武城北原野正是東魏皇族元氏墓群所在,故元鷙、元湛、元湛妃王令媛亦當埋骨于此。《磁縣新出魏齊墓志本末記》記述了元鷙墓志的出土地點“在今(縣)治”(指清末民初的磁縣縣城,相當于今縣城的核心地帶)南十五里,北白道邨東”,此地正當元氏墓群的最東端,元湛夫妻的兩方墓志亦當出土于此地。質言之,元鷙、元湛、元湛妃王令媛墓志均應出土于河北省磁縣北白道村南,《垗域考》記述的出土地點與之實為一地,惟參照之村莊不同而已。志出安陽之說均誤。
元凝妃陸順華墓志所載墓主葬地為“武城之西北,去鄴城十里”??计浞轿?,當位于磁縣講武城鎮孟莊村西南,此地正是東魏皇族元氏的墓群,因此,志出安陽之說誤?!秷嵱蚩肌匪洝俺诖灞薄本嚯x鄴城遺址將近10千米,與志載之“十里”也不合。
元賥墓志所載墓主葬地為“鄴城西北十五里,武城之陰”。分別以鄴城和講武城為參照系:前引《磁縣新出魏齊墓志本末記》中已考察了北白道村與鄴城的相對方位,北白道村在鄴城西北約2.5~3千米。由北白道村再向西北方向行3~3.5千米,當為磁縣講武城鎮申莊村西南。另,徐之才墓志出土于申莊村北,而其志載下葬地點為“鄴城西北二十里”,由此向東南方向行1~1.5千米,亦為申莊村西南。據此推斷,《垗域考》之說是,志出安陽之說誤。
2.元顯墓志、元賢墓志
這兩方墓志所載墓主葬地為“鄴城之西陵”“魏之舊陵”?!秷嵱蚩肌芬晃恼J為,西陵專指孝靜帝的天子冢,《碑刻校注》則認為,西陵專指東魏孝靜帝父清河文獻王元亶之墳塋。從高百年妃斛律氏墓志和徐之才墓志對下葬地點的描述可以看出,“西陵”并非對某個人陵墓的專稱,而是對東魏皇族元氏陵墓的通稱,指在武城之北、天子冢以南呈扇形分布的東魏皇族元氏墓群。由此判斷志出安陽說不當。元顯墓志僅言葬西陵,尚無法判斷其準確方位。元賢墓志除言“魏之舊陵”外,尚言“鄴城西漳水之陽十有二里”。上述元凝妃陸順華墓志記志主葬地為“武城之西北,去鄴城十里”。則元賢墓當在元凝妃陸順華墓西北,考其方位,當在磁縣雙廟村西。志出安陽之說誤。
3.元均暨妻杜氏墓志
元均暨妻杜氏墓所載墓主葬地為“鄴西僖王塋次”。僖王是元顯的謚號?!段簳罚骸?陽平王元熙)子顯,襲祖爵。薨,謚曰僖王?!痹窃@的次子,死后葬于元顯墓旁。因元顯葬于西陵,元均墓亦當位于西陵。因此,志出安陽之說誤。
4.叔孫固墓志、高肱墓志、乞伏保達墓志、高僧護墓志
此4方墓志所載墓主葬地都以“紫陌河”為標志。據《水經注》載,漳水從武城南東北流,經過西門豹祠前,又北流經趙閱馬臺西,又北徑祭陌西,又北流與滏水會和,隨即東南流向梁期城。以此推斷,漳水當從鄴城遺址西北流過。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4冊北魏“相冀幽平等州”地圖也顯示古漳水從魏郡鄴縣西北流過,則祭陌當在鄴城之西北?!端涀ⅰ酚衷疲骸罢乃直睆郊滥拔鳎瑧饑?,俗巫為河伯娶婦,祭于此陌”,西門豹治鄴,移風易俗,雖然祭祀河伯之事被禁絕,但祭陌的地名被保留下來,“田融以為紫陌也”?!短藉居钣洝贰跋嘀萼捒h條”載:“故鄴城,在縣東五十步……濁漳水,在縣東北。有永樂浦,浦西五里,俗謂紫陌河,此即俗巫為河伯娶婦處……紫陌橋。趙武帝于漳水造浮橋,接紫陌,故號曰紫陌橋。”《河朔訪古記》云:“臨漳縣南鄴鎮西北五里紫陌側晉高僧佛圖澄墓在焉?!薄蹲x史方輿紀要》載:“紫陌,在故鄴城西北五里,行旅往來必經之地……又有紫陌宮,石虎所建,齊高洋復修,為濟口,巡游往來,百官祖餞,皆集于此?!币陨鲜妨巷@示:其一,紫陌河就是漳河在祭陌之地的俗稱,因后趙武帝石虎在河上造浮橋,接連紫陌宮,因而得名;其二,紫陌河之陰為祭陌,是西門豹沉河伯處;其三,紫陌河在古鄴城西北2.5千米處。
《磁縣新出魏齊墓志本末記》載:“及甲寅(1914年)十 月,北白道邨有王甲者,又私掘魏華山王墓。王與其妃同葬武城之北,竊疑前之發妃冢者,必即此人……兩志出土,一在今治南十五里,北白道邨東;一在治南十三里,北白道邨北。準以地望古鄴城,蓋在北白道村東南五、六里,而與武城東西相值,去(縣)治亦在二十里內外也?!庇纱丝芍?,北白道村在鄴城西北2.5~3千米,東南0.5~1千米之地與紫陌河的方位正契合。因此,紫陌河就位于磁縣北白道村東南0.5~1千米處,此處正值磁縣與臨漳縣的交界處,“紫陌河之陰”當屬臨漳縣,“紫陌河之陽”當屬磁縣??滴酢洞胖葜尽肪?“村莊”條記有“北白道村”;《磁縣新出魏齊墓志本末記》作于1918年秋,亦記有“北白道村”,可見,從清康熙年間到民初,磁縣和臨漳縣在這一帶的界線沒有發生過變化。叔孫固、高肱、乞伏保達、高僧護人的墓志所記墓主埋葬地點均為紫陌之陽或紫陌之北,根據上文的推斷,它們當出自河北磁縣,志出安陽之說皆誤。
叔孫固墓志和高肱墓志僅言紫陌之陽,而不言其他地理標識,墓主葬地應離紫陌河較近,因此,出土地點當位于北白道村和西陳村一帶。乞伏保達墓志曰“鄴城西北七里”,距離紫陌河不到1千米。1975年出土于磁縣申莊鄉東陳村西0.6千米處的堯峻墓志所記下葬地點亦為“鄴城西北七里”,則乞伏保達墓志的出土地點也當位于磁縣東陳村西?!秷嵱蚩肌穼Ω唠拍怪竞推蚍__墓志出土地點的記載與本文推斷相同,他對叔孫固墓志出土地點的記載雖與本文推斷有異,但大致方位一致。高僧護墓志記墓主埋葬地點為“鄴城西,紫陌河之北七里”,這句話當理解為“鄴城西北七里,紫陌河之北”,與堯峻墓志的出土地點相仿,亦為磁縣申莊鎮東陳村西一帶。
5.高妙儀墓志
高妙儀墓志所載葬地為“鄴城西北五里”。志文接著描述其墓地“左俠清池,右帶名路”。這里清池當指漳河。古人在描述方位時常以東為“左”,如1975年出土的堯榮妻趙胡仁墓志所載下葬地點有“左帶漳水五里之西”等語,該志出土于磁縣東陳村西500米處,志文中之“左”指的是東方。由此推斷,高妙儀墓志中之“左”字亦當指東方,墓主葬地當位于古漳河之西。則高妙儀墓志當出土于“鄴城西北五里”,漳河之西,考其方位,當在磁縣北白道村西?!秷嵱蚩肌分f是,志出安陽之說誤。
6.皇甫琳墓志
皇甫琳墓志所載墓主葬地為“鄴城西北廿余里”,上文徐之才墓志志文所載葬地為“鄴城西北廿里”,兩者當相距不遠。根據徐之才墓志出土地點推斷,皇甫琳的墓志當出土于磁縣申莊村西北。另,其志文中還有“奄辭東育,潛邃西岡”等語,《垗域考》之“申莊鄉西崗”說是,志出安陽之說誤。
7.元澄妃馮令華墓志
元澄妃馮令華墓志所載墓主葬地為“鄴城西崗,漳水之北”?!皪彙蓖皩?,指小山包。鄴城之西埋葬東魏北齊皇族和貴族的“岡”有釜陽村西之“平岡”、田莊村西南之“永吉岡”、前港村東南之“岡坡”。志以漳水為標識,又表明志主埋骨之所當距漳水不遠。這三個“岡”中距漳水最近者是前港村東南之“岡坡”,為東魏孝靜帝天子冢所在地。這里的“鄴城西崗”應是用孝靜帝埋骨之所代指東魏皇陵。志主馮令華是北魏文宣王元澄的繼室,當埋骨于東魏皇陵元氏墓群之中。即《垗域考》之說是,志出安陽之說妄。
8.張滿澤妻郝氏墓志
張滿澤妻郝氏墓志所載墓主葬地為“廣都里,漳水之北四里”。廣都里當為縣以下行政單位,史志無載。從磁縣時村營至王家店一線各村南距漳水均約2千米,因此,無法準確判定其出土地點,僅可用“講武城鎮以北”大致描述其方位。志出安陽之說妄。
9.宗欣墓志
宗欣墓志所載墓主葬地為“鄴都之西,野馬崗之左”。以“東”為“左”,“野馬崗之左”相當于“野馬崗之東”。明嘉靖《彰德府志》“地理志”之安陽“野馬岡”條:“野馬岡,在縣東北三十三里。故老云:勢如馳馬。或曰:古嘗牧馬焉。岡下冢累累,皆葬王侯也?!鼻迩 栋碴柨h志》:“野馬岡,在縣北三十三里。北魏高歡與爾朱兆等戰于韓陵,高季式以七騎追奔,度野岡,與兆遇。后周尉遲炯遣精甲三千人伏野馬岡,宇文昕以百騎襲之,皆其地?!惫珜O略墓志載墓主下葬地點為“漳水之西,野岡之東”,《碑刻校注》記為河南安陽縣出土;徐徹墓志載墓主下葬地點為“鄴西南野馬崗之東,去城廿里”,《碑刻校注》記為河南省安陽縣北稻田村西嶺出土;梁子彥墓志載墓主葬地為“葬于野馬崗,北去王城廿里”,《碑刻校注》記作河南省安陽縣野馬崗出土。由此推知,宗欣墓志當出土于河南省安陽縣。《碑刻校注》等之說是,《墓志檢要》等志出磁縣之說妄。
綜上,可見前人對鄴城周邊出土的東魏北齊墓志出土地點記載雖有差異,但均可憑借志載墓主下葬地點推斷其墓志的出土地點:志載葬地如果為“鄴西北X里”,只要X大于等于5,則可判定為河北省磁縣出土;如果志載葬地有“魏之西陵”“武城之北(西北)”“漳水之陽(北)”“紫陌河之陽(北)”等字樣,亦可判定為河北省磁縣出土。如果志載葬地有“鄴西南”“野馬崗”或“西門豹祠西(東)南”等字樣,則可判定為河南省安陽縣出土。如果志載葬地為“鄴西X里”,則不能確定,還需要綜合其他信息判斷。
依據上述標準判斷,再看前人的墓志出土點記述,可見,前人對少數墓志出土地點的記載雖表述一致,但卻不同于實際出土地點。目前,筆者發現此類墓碑計有5盒(表三)。

表三 鄴城遺址周邊所出墓志出土地點校訂表
1.元子邃妻李艷華墓志
元子邃妻李艷華墓志的出土地點,《拓本匯編》記作“河南洛陽”;《墓志集釋》和《墓志檢要》均記作“安陽”。志文所記志主下葬地點為“鄴城之西北十又五里”,依據上述標準判斷,志當出于河北磁縣。1953年出土于磁縣釜陽村西的司馬興隆墓志,志載墓主下葬地點為“鄴城西北十五里”,元子邃妻李艷華墓志的出土地點當與之相近。
① 清醒地與時代保持一段距離也是個人助力社會發展、時代前進的“催化劑”。② 歌手龐麥郎一首《我的滑板鞋》驚醒了多少投降于城市而丟失自我的“鋼鐵囚犯”。③ 雖然未有機會能像圣人名言那般經歷時間的積淀,但這樣一首發人深省的歌卻唱出了人們為生活所累而無奈、為平庸所困而消極無動力的心聲。④ 生活就是一個慷慨贈送挫折給你卻索要幸福作為交換的小氣鬼,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也該在一次次受騙后提升自己的“反欺騙”能力。⑤ 感恩生活的饋贈,或鮮花或荊棘,這就是清醒者,一個與時代同行的人應有的表現。
2.元光基墓志
元光基墓志的出土地點,《拓本匯編》記作“河南洛陽”,志文載元光基“遷窆于西陵”。在其前一年,即東魏武定二年(544年)遷葬的淮南僖王元顯,墓志記載:“皇居徙鄴,墳陵遷改……葬于鄴城之西陵?!笨梢?,至少在武定二年(544年)時,元魏之西陵已不指洛陽邙山之西陵,而是指鄴城之西陵。元光基墓志中之“西陵”亦當指鄴城之西陵,元光基墓志當出土于講武城鎮以北東魏皇陵元氏墓群之中。
3.石信墓志
石信墓志的出土地點,《拓本匯編》《墓志集釋》《碑刻校注》均記為“河南安陽”。而志載石信葬地為“鄴城西十里,漳河之陽”,因此,志當出于河北磁縣,考其方位,與元凝妃陸順華墓志的出土地點相仿,當在講武城鎮孟莊村西南。
4.趙道德墓志
趙道德墓志的出土地點,《墓志集釋》《拓本匯編》《碑刻校注》均記作“河南安陽”。而志載趙道德下葬地點為“鄴城西北十里”,因此,志當出于磁縣。且高建墓志載葬地亦為“鄴城之西北十里”,已考其出土地點為“北白道村與西陳村一帶”。趙道德墓志的出土地點當與之相近。
5.高淹妻馮娑羅墓志
綜上,以墓志中所鐫刻的下葬地點為據形成的墓志出土地點推斷標準,不僅可以解決部分鄴城遺址周邊東魏北齊墓志出土地點記述不一、相互矛盾的問題,而且可以驗證既有的一致記載是否真實可靠,對鄴城周邊東魏北齊墓群的判斷和墓志的整理有所裨益。

續表三
注 釋:
① 安子毓:《秦“數以六為紀”淵源考》,《中國史研究》2018年第4期;丘光明:《中國古代計量史》,安徽科技出版社2012年;丘光明:《中國歷代度量衡考》,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年,下同; 趙曉軍:《中國古代度量衡制度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② 丘光明:《中國歷代度量衡考》,第109頁。
③ 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下同,文中簡稱《墓志集釋》;遼寧省博物館編:《遼寧省博物館館藏碑志精粹》,文物出版社2000年,下同,文中簡稱《碑志精粹》;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線裝書局2008年,下同,文中簡稱《碑刻校注》;馬忠理:《磁縣北朝墓群——東魏北齊陵墓垗域考》,《文物》1994年第11期,文中簡稱《垗域考》。
④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同,文中簡稱《拓本匯編》;王壯弘、馬成名編纂:《六朝墓志檢要》,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年,下同,文中簡稱《墓志檢要》。
⑤ 遼寧省博物館編:《遼寧省博物館館藏碑志精粹》,第298頁。
⑥ 陳橋驛:《水經注校釋》,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79頁。
⑦ 河北文物管理委員會:《河北磁縣講武城調查簡報》,《考古》1959年第7期。
⑧ 〔清〕蔣擢主修:《磁州志》卷2《疆域》,“村莊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刊印。
⑨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工作隊:《河北磁縣北朝墓群發現東魏皇族元祜墓》,《考古》2007年第11期。
⑩ 磁縣文化館:《河北磁縣北齊高潤墓》,《考古》197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