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福建省公路事業發展中心
農村是脫貧攻堅主戰場,公路是鄉村振興助燃劑。近年來,福建深刻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好農村路”重要指示中的系統觀念、人民情懷和殷切期望,全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工作,建設人民滿意的農村公路,實現了“人享其行、物暢其流”,成效斐然。

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聚焦“提質擴面”,針對農村路網不同階段存在的短板,加強省級政策引導,先后實施“鎮鎮通干線”“鄉鎮便捷通”“百鄉千村路網提升”等工程,大幅優化路網結構,實實在在改善了通鄉鎮、港口、場站、景區公路和通建制村公路的路況水平。截至2021年底,全省農村公路通車里程達9.4萬公里,實現了建制村100%通客車,97%鄉鎮通達三級及以上公路,80.6%以上的鄉鎮30分鐘上高速,超60%的建制村通達雙車道公路。
如今,八閩大地上農村公路不斷延伸覆蓋,公共基礎設施逐步優化,公路技術等級、路面通行能力等等都發生了質的飛躍。一幅幅美麗的新福建的農村公路畫卷,讓群眾共享“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紅利。
“現在道路交通大變化,山區里的產品也能銷往各地,讓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看著“下鄉的味道”茶葉和農副產品一車車運往外地,壽寧縣滴水緣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王菊弟喜笑顏開。
自2014年下黨鄉通鄉公路“小高速”通車后,壽寧縣把握機遇,提出打造“中國紅色旅游新地標”的發展思路和定位,著力提升下黨村黨性教育基地的層次、挖掘自然人文內涵、優化鄉村休閑品位,全力塑造“紅色下黨”這一旅游金字招牌。從此,通過交通網絡、借力鄉村旅游,吃上了“旅游飯”的村民不在少數。開辦農家樂餐館、民宿、生態觀光農場……旅游業為村民們開辟出了一條增收新途徑。
鋪下的是路,通達的是富。不斷延伸的農村路網與日益完善的公路基礎設施,讓老區成為了熱門研學基地、紅色教育基地,日漸富裕的生活也讓老區成為了鄉村振興,書寫幸福生活的“先行官”。
飲水思源,不忘老區。像壽寧縣這樣的革命老區,福建有69個,其中中央蘇區51個。福建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進一步創新農村公路管理體制機制的意見》《福建省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體制改革 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全省推行農村公路災毀保險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與交通運輸部簽訂了《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加快革命老區交通運輸發展共建協議》,為加快推動福建省老區“四好農村路”建設提供了政策制度保障。
聚焦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福建建立了“百鄉千村”“旅游路資源路產業路”項目庫,實施通鄉鎮公路建設、旅游路資源路產業路建設、通村公路拓寬改造、農村路網安全設施提升、海島交通運輸精準扶貧等5大扶貧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累計完成農村公路投資642億元,建設改造農村公路2.25萬公里,建成以三級及以上公路為主的產業扶貧路1380公里,撤渡建橋項目36個,改造危橋2665座,農村公路危病橋總量由7%降到1.7%。持續提升的路網為廣大農村旅游發展和產業落地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保障。

龍巖市上杭縣-古田會議舊址
老區群眾在享受成果的同時,也成為了農村公路高質量發展各個環節的積極參與者。福建創新出臺《關于拓展“四好農村路”建設籌資渠道的指導意見》,鼓勵依法依規采取出讓公路冠名權、廣告權、路林相關資源開發權等方式,發動社會力量和群眾積極參與,進一步拓展農村公路建設籌資渠道。同時,印發了《農村公路建設養護“陽光工程”實施意見》,推廣理事會、老人會參與項目建設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監督,發揮群眾監督力量和民間協調功能,有效提升工程質量。2021年,福建開展的“家鄉情·幸福路”四好農村路建設典型事跡發布活動見證了民間和政府的相互支持和信任。
福建不僅有紅色的革命土壤,更有綠色的生態山水,是全國首個省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近年來,福建積極將“四好農村路”融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充分發揮山海自然資源優勢,遵循全壽命周期和生態安全理念,以綠色轉型提升為關鍵,因地制宜、因路施策,助推全域生態旅游發展,當好建設“生態美”新福建的“開路先鋒”。
平潭北部灣生態廊道,堅持生態優先理念,靈活運用技術指標,保持土方平衡,避免了大開挖及水土流失,避開沿線生態脆弱的敏感點。全線22公里將長江澳、石牌洋景區等豐富的濱海山地自然景觀和沿途遺跡及人文資源“串珠成鏈、連線成片”,精心打造沿線觀景平臺,充分展現“山、海、城、島”秀美風光,提升了平潭國際旅游形象。
漫步霞浦“東海1號”上,大海、藍天、灘涂、光影、礁石、漁船......和諧相融,好一幅生態山水畫卷。自6月份通車以來,“東海1號”就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體驗觀光。這條風景觀光道設有風格各異的觀景臺、濱海步行道、運動慢道等慢行系統,游客在這里自在“漫游”,靜心觀賞濱海生態美景。
走進武平梁野山,山清境幽、云霧繚繞。騎行在梁野山上的最美騎游線路,遠眺張畬梯田,偶見牛羊成群,欣賞田園風光;近觀梁野飛瀑,登高巍巍古母,體驗客家風情。武平是純客家縣,中國生態旅游縣、全國林改第一縣,先后獲得“全國文明城市”“中國森林氧吧”等一大批國字號榮譽。以“四好農村路”為抓手,武平大力實施環梁野山五村互通公路,將位于梁野山周邊的云寨、堯祿、東云、東崗和園丁5個村,建設美麗生態的五村互通公路,把這個鄉村旅游“五朵金花”串點成鏈、互聯互通,輻射帶動全域旅游發展。
福建因地制宜編制“四好農村路”設計、施工、質量監督等標準化指南,計劃在“十四五”期間開展為期五年的美麗農村路“串珠成鏈”提升工程,高標準打造5000公里“路衍經濟”顯著、“暢安舒美”的美麗農村公路,每年擇優推選一批最美鄉村“福”路,推動農村公路從規模速度型向生態效益型轉變,實現“車在路上走、人在畫中游”。
創新是福建農村公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福建省交通運輸廳著眼農村公路管養長效機制建設,“路長制”、鄉村道專管員制度等多項全國首創的機制獲得成功并被大力推廣,進一步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提升農村公路治理能力,構建起上下貫通、各方聯動的全鏈條、多層次、廣覆蓋的治理體系。
9月2日一大早,南平市順昌先大干鎮的生態巡查員高聚發如往常一樣,開始一整天的農村公路巡查工作。當他巡查到余富村鄉道上時,發現一處路面集滿黃土造成了排水溝淤塞,他熟練的拿出手機打開路長APP拍照、上傳。生態巡查中心接到問題后,將信息發送至縣農村公路服務中心,再由養護單位進行清理。
這是順昌縣全國首創的“六位一體”、“四方共治”的農村公路管護創新機制。即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實施公路、河流、森林保護、國土資源、環境監管、萬人保潔的“六位一體”生態共治巡查監管新機制。同時,成立了全國首個生態巡查管理中心,建立綜合巡查監管平臺,形成巡查單位、生態巡查管理中心、政府職能部門、各鄉鎮街道“四方共治”的良好局面。自開展農村公路智慧巡查以來,共發現問題9140條,其中安全隱患類3249處、設施缺損類1076處、環境問題3954處、非法開道問題共164處、占道問題共697處,確保了農村公路運行質量。
福安市不斷探索新思路,將國道、省道、縣道、鄉道、村道納入路長制范圍,創新實行“五道五長”共管模式,建立路長聯席會議制、動態清單管理、聯合執法、定期檢查和通報五項基本制度,構建起了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獎懲有力的組織體系。
市長任總路長,18個掛鄉鎮的處級領導作為市級路長,交通、住建、自然資源、城市管理、農業農村、林業等18個市直政府部門作為部門路長,福安市形成“總路長、市級路長、部門路長、鄉鎮路長、村路長”的架構管理模式,變“行業主導”為“政府主導”,路長體系高效運轉。同時,將鄉鎮“路長制”考評結果與市直聯系部門掛鉤,考評成效作為評定鄉鎮和聯系部門年度生態文明建設績效考評得分的依據,進行獎優懲劣,充分調動各職能部門的主動性,形成各鄉鎮你爭我趕的良好局面。
農村公路智慧巡查、“五道五長”共管等創新模式為福建省農村公路管養機制增添動力。福建同步建立了“531”路長運行保障體系(五項路長工作制度,分級管理、處置、考核三個運行機制,一個“路長制”管理平臺)、“211”考核監督體系(兩項績效考核制度,一項激勵制度,一項社會監督制度)。“路長制”、鄉村道路專管員制度實施以來,部門聯動更為順暢,鄉級管理力量進一步充實,尤其是偏遠的鄉、村道的問題發現和解決的時效性顯著提升,有效解決了鄉鎮一級管理“掛空擋”問題。
解決了農村公路“有人養”的問題,如何讓農村公路“有錢養”“養到位”,福建找到了答案:實行養護資金投入掛鉤考核機制、推廣農村公路災毀保險。為有效調動設區市、縣(市、區)兩級的養護資金足額落實到位,福建將農村公路縣、鄉、村道養護資金省、地標準提高到每年每公里30000元、14000元和4000元。建立了省補增量資金與市、縣財政配套到位掛鉤機制,對地方養護資金未列入財政預算科目、財政資金安排不到位、養護成效差的縣(市、區),省級通過掛鉤制度,取消或扣減當年增加的養護補助資金。
福建山地、丘陵眾多,臺風、暴雨、山洪等頻繁的自然災害往往給農村公路造成重大損失。自2010年在龍巖上杭縣開啟試點以來,福建在農村公路災毀保險工作上一直走在全國前列,2017年起更是率先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行農村公路災毀保險做法。10多年時間,福建經過地方自行摸索、省政府部署推廣,農村公路災毀保險工作日趨完善,全省農村公路參加災毀保險在95%以上,較好地發揮了保險“以豐不欠”作用,切實提升了水毀搶修效率,緩解了災毀資金緊缺狀況,農村公路防災體系進一步健全。


壽寧縣下黨鄉村容村貌
隨著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的示范線創建活動有力推進,福建編制了《農村公路日常養護簡本》《農村公路養護常用設施簡易設計通用設計圖》《農村公路指路系統設置指南》及“四好農村路”標準化指南,指導基層養護工作有效落實,“路面完好、路緣清晰、標識醒目、設施完善、排水通暢、路域潔美”的養護提升梯次開展,農村公路服務品質穩步躍升。全省累計創建1個全國示范市域、9個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縣、33個省級示范縣、246個示范鄉,實現“市市有示范縣、縣縣有示范鄉、鄉鄉有示范路”
福建還建設了基于全省農村公路數據庫的農村公路建設養護管理平臺和農村公路管理系統APP應用,實現農村公路建設養護計劃項目管理、專管員工作落實、日常管護事件處置、年度績效評價的一體化管理,實現了“四好農村路”管理的信息化、網格化,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
“路長制”、鄉村道專管員、農村公路災毀保險制度、養護資金投入掛鉤考核機制、標準化養護指南、智慧管理平臺、“紅黑板”制度......通過一系列管養創新機制“組合拳”,福建初步形成了“黨政主導、部門主管、鄉村主體、社會協力、科技助力”的工作格局,農村公路服務品質、路容路貌、運行安全水平顯著提升,廣大群眾真正走上了平安路、放心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共實施養護提升工程超3萬公里,建成農村公路養護應急基地33個,實施農村公路安保工程4.1萬公里。
重巒疊嶂間,福鼎市鄉道Y916硤邱線沿著山勢起伏,順利抵達福鼎市硤門畬族鄉東稼村。
“原來這條路還是3.5米寬的水泥路,我們村也是硤門畬族鄉最偏遠、產業最薄弱的一個村。”東稼村黨支部書記周桂瑞介紹,該村地處高山,土質肥沃,村民主要以種茶為生,當地盛產優質茶,但因過去交通不便,承載能力不足,好茶囿于深山,難以走出“山門”。
2020年,這條路變了,群山之間響起機器轟鳴聲,Y916硤邱線建設如火如荼,提升拓寬至6米路面、雙車道四級公路。自此,“山門”大開,干部群眾乘著修路的東風,引進多家茶企落戶發展,以“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推動建設茶園生態基地,并將生態茶產品推廣出村,逐漸打響茶葉品牌。
“路寬了,產業活了,我們發展的底氣更足了!接下來,我們還想發展蔬菜基地,融入寧德核電經濟圈,持續做強鄉村產業,把小康路越走越寬。”周桂瑞滿眼憧憬地說,2022年該村將力爭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0萬元,村民可支配收入超過2.6萬元。
產業沿著公路走,公路促進產業興。近年來,隨著福建“四好農村路”建設扎實推進,一張張以市區為中心、鄉鎮為節點、建制村為網點的城鄉交通網絡正不斷鋪展,內暢外聯、四通八達,如同一條條毛細血管,向鄉村源源不斷地輸送養分,路暢業旺的幸福故事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在漳州長泰縣,湯青線道路拓寬改造后,青陽村青陽村出產的柚子、茶葉、蜜桔再不需要用小車裝載到枋洋鎮再換裝大車出去銷售了,有效解決了農產品銷售、運輸問題。村里通上了公交車,小孩可以坐公交車往返上學,游客也隨之而來,許多村民開起了民宿,日子越過越好。在南平松溪縣,全長18公里的渭源線開通后,大大降低毛竹、生態米等農副產品的運輸費用,幫助這些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在三明泰寧縣,梅口鄉廖元村貓大線公路升級改造工程有序推進中,將對沿線群眾探親、趕圩、運輸等將帶來極大方便,也將帶動當地特色產業快速發展,串聯起4個村旅游產業發展……
人享其行,物暢其流。高品質的鄉村公路網,帶來了人、貨、物的流動,拓展了鄉村發展機遇。“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客車”成為現實,“城貨下鄉、山貨進城、電商進村、快遞入戶”,運輸服務通道更加暢通。
走近福建省福安市松羅鄉汽車客運站,時不時會看到有“村村通”標志的新能源汽車進進出出,這些車輛往返于各鎮、鄉、村之間,尤其是在鄉鎮趕墟的時候,來回的次數相比平常要多一些,極大方便了農村群眾的出行。
“路通了,車肯跑了,再也不存在當初回村里,班車進不去,司機不愿跑的現象。”在此坐車的村民張清金說。寧德“村村通出行”智能交通平臺的應用,給村民出行帶來了便利。利用該平臺,村民除了可以用智能手機預約叫車外,還可以通過撥打電話“一鍵呼叫”,方便村中老人使用。
近年來,福建省在實現“村村通水泥路”的基礎上,大力推進建制村通客車,全省建制村通客車率達100%。福建通過新能源運營車輛購置、定線任務運營補貼,車載北斗系統監控定線任務監管,使用新能源小型客車實行定點到村班線與任務外時段區域內巡游、電召、代運郵件快件相結合的運行方式,解決偏遠建制村村民出行問題。“一村一策”真正打通農村客運“最后一公里”,取得了農村客運“開得通、留得住、服務好”的良好效果。
福建積極拓展農村客運與城市公交間的中短途接駁運輸,因地制宜推進城市公交延伸發展和農村客運公交化運營,扎實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目前,全省已有18個區(市)實現全域通公交,5333個建制村通公交車。全省縣(市、區)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水平全部達到3A及以上等級。“一站式”城鄉客貨運服務全面升級,農村公路養護站、農村公路休息區、鄉鎮綜合運輸服務站、港灣式客運站等服務設施,進一步整合。
人流因路而暢,物流因路而興。武平推行的“交供快”融合發展模式,整合了縣域內客貨運輸場站、快遞物流、農村淘寶、郵樂購、供銷通世達等農村物流資源,實現“一縣一中心、一鄉一站點、一村一服務點”,全縣物流快遞由縣城物流園區統一分揀,再統一分撥至鄉鎮,配送至村。武平還創新研發“鄉村運達” App和微信公眾號,整合客戶、農戶、收派件員等信息,通過“搶單派送”方式,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同時,在縣城城區以外的16個鄉鎮實施“兩員融合”農村物流服務模式,在鄉村道專管員“道路巡查”職責中融入村級物流服務員“快件進村”職能,以“低成本”贏得“高效率”。
武平物流品牌是福建推進“交郵”融合的一個生動寫照。為穩步融合“客貨郵”,健全縣鄉村三級物流網絡,福建以鄉鎮綜合服務站為站點,信息化平臺為依托,引導郵政及快遞企業入駐客運站、鄉鎮綜合運輸服務站,物流、快遞企業入駐郵政網點,打造了9個客貨郵樣板縣、12個客貨郵融合綜合運輸服務站、22條客貨郵線路,客貨郵融合的規模已初步形成。同時,加大對村級物流節點的支持,縣鄉物流節點覆蓋分別達到100%和91.3%,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進一步暢通。
征途漫漫,唯有奮斗。農村因路而美,農民因路而富,產業因路而興,幸福的觸角正在蔓延。面向未來,我們將久久為功,持續打造造福人民的“四好農村路”,助力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在建設交通強國先行區新征程上展現更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