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北京市交通委員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推進農村公路發展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加大農村公路養護投入,累計投入縣鄉村道養護資金182億元,農村公路每年每公里養護資金投入達12萬元。

按照《北京市公路條例》,北京農村公路中的縣道由北京市交通委員會(以下簡稱“市交通委”)管理,鄉道和村道的管理主體為各區政府。截至目前,北京農村公路總里程約1.68萬公里,占全市公路總里程的75%。如果把國道和市道比作大動脈,那農村公路就屬于支脈和毛細血管,延伸到了鄉村的每一個角落,包括通州、順義、懷柔、密云、平谷、大興、房山、門頭溝、昌平、延慶十區,其中房山最多,有2480公里,大興和順義次之,有2300余公里,最少的門頭溝也有665公里農村公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農村公路建設力度不減。通過持續不斷地新改擴建,農村公路路網結構進一步優化,已成為整體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主干路網的補充和延伸,交通疏導作用進一步增強,平原村莊30分鐘至新城、山區村莊60分鐘至新城的路網可達性基本實現,農民出行更加便利。
“十三五”期間,北京將農村公路中的砂石路面全部改造為高級鋪裝路面,同時實施水泥路面“白改黑”工程,持續提升瀝青路面比例,進一步提高行車舒適性。目前,北京農村公路全部為四級及以上等級公路,鄉鎮全部通達三級及以上公路,路網連通率不斷提高,農村公路通達深度和通達質量持續提升。
北京制定了《北京市城鄉交通一體化發展規劃》《“十三五”“四好農村路”發展規劃》《“十四五”“四好農村路”發展規劃》等發展規劃,以及《北京市農村公路新改建專項規劃》《北京市農村地區客運場站布局規劃》等專項規劃;出臺了《北京市農村公路技術狀況評定規范》《北京市農村公路設計導則》《北京市鄉村交通規劃設計標準》等地方標準,進一步完善了農村交通規劃標準體系。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要求,北京制定了《北京市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實施方案》,全面排查農村公路并逐年推進治理,共計完善治理農村公路點段約1.97萬處;持續推進農村公路危病橋改造,基本實現危橋“動態清零”;規范農村公路限高限寬設施設置,完成全市700余處農村公路限高限寬設施的規范整治;實施“一燈一帶”工程,在農村公路設置減速帶100余處,進一步提升農村公路安全保障能力。
北京實施了農村公路“窄路加寬”,并將其納入了“四好農村路”建設“十大工程”。2021年實施鄉村公路“窄路加寬”(修建錯車道)200余公里,創歷年新高。近十年來,市區各級投資近20億元,開展農村公路水毀恢復重建,提升農村公路安全水平。
北京高度重視“四好農村路”工作,先后出臺了《北京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北京市鄉鎮職責規定》《北京市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行動方案》《北京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方案》《北京市“十四五”時期交通發展建設規劃》等文件,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部署全市推進“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
以首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要求為引領,北京制定了《北京市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完善“四好農村路”制度建設。制定《北京市深化鄉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督促各區出臺落實方案,為建立權責清晰、齊抓共管的鄉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機制提供政策保障。
北京制定了推廣農村公路“路長制”的指導意見,推動建立農村公路三級“路長制”,促進建立更加完善清晰的養護管理分級責任體系。截至目前,北京共設置各級“路長”3096名,設立“路長制”公示牌5993個。推動開發“路長制”監管應用軟件,通過信息化手段推進“路長制”落地實施。通過實施“路長制”,進一步壓實了主體責任,促進了部門間協同聯動,鄉村公路治理成效更加顯著。通州區推廣“路長制”經驗入選交通部典型案例。
北京在全國率先采用農村公路專用檢測車對鄉村公路進行系統檢測,率先實施農村公路技術狀況(MQI)系統檢測評定。在各區全面自檢的基礎上,市級列支專門經費,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實施市級抽檢,近十年來共計抽檢鄉村公路2.5萬公里。以鄉村公路技術狀況和郊區客運服務質量等指標為基礎,建立“四好農村路”綜合考核指標體系,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納入市對區政府考核,通過美麗鄉村建設、人居環境整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促進工作落實。
鏈接
通州農村公路“路長制”典型案例
近年來,通州制定出臺了全區農村公路“路長制”實施方案,確定了全區農村公路“路長制”工作領導小組組成人員,進一步強化了“路長制”工作的組織領導。同時,根據“分級管理、屬地負責”的原則,設立區、鄉(鎮)兩級組織管理體系,各級分設路長及路長辦公室。為確保“路長制”各項工作有序進行,通州從巡視內容及標準、人員打卡頻率、信息變更三方面進行制度建設,規范各項工作要求。
通州依靠信息化手段支撐農村公路“路長制”有效運行,搭建了“路長制”管理平臺,完善了農村公路管理巡檢系統,推進了一路一橋一檔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同時,為解決基層巡視人員能力和經驗不足等問題,多次組織關于“路長制”養護標準手冊、信息化平臺應用等內容的培訓,同時編印培訓教材以指導各鄉鎮人員開展日常工作。
與過去相比,目前通州農村公路的主體責任更加明確,有關部門之間的協同聯動更加順暢,安全問題治理成效更加顯著。

以縣道松閆路改造為試點,結合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應用,通過綜合應用智慧路樁、“平安花”監測預警和氣象監測等系統,打造智慧農村公路樣板,提升道路安全水平,為冬奧會順利舉辦提供保障。推進“村村通公交”線路接入“北京交通”實時公交系統,提高公交線路手機到站實時查詢覆蓋率,方便農村居民出行。
以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和示范路創建為契機,典型引路、示范引領開展工作,促進全市“四好農村路”工作全面提升。通州區、順義區榮獲“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稱號,懷柔區獲得首批全國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縣稱號,密云水庫南線獲評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延慶區大西路獲評全國“最美鄉村路”。
市交通委堅持“建設是發展,養護管理也是發展”的工作理念,不斷增加養護工程投資,實現了所有農村公路的經常性養護,養護工程實施比例保持在5%以上,近十年來共計實施農村公路大修工程7000公里,中等路以上比例不斷提升,在2016年達到90%以上并保持穩定,優良路率比例逐年上升,全市農村公路路況處于良好狀態。
助力美麗鄉村建設,配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開展“美麗鄉村路”示范創建,兩年來共打造美麗鄉村示范路138條,全市評選“最美鄉村路”32條。“美麗鄉村路”創建活動在社會各界引起了較大反響,對京郊農家樂、民宿等鄉村休閑旅游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對提振首都鄉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為保障農村公路養護資金,北京制定了《鄉村公路養護管理費用定額測算標準》,將鄉村公路日常維護費定額標準提升至原來的2.5倍,大修工程費測算標準提升至原來的2倍。
北京制定了《北京市鄉村公路專業化養護指導意見》,以門頭溝區直接管理模式、通州區監督管理模式和順義區混合管理模式為樣本,推廣農村公路專業化養護。推動從養護工程到日常養護的全方位專業化養護,使農村公路養護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根據交通運輸部出臺的《農村公路養護技術規范》等標準,將養護工程按照日常養護、養護工程(預防養護、修復養護、專項養護和應急養護)分類,進一步規范農村公路年度養護計劃備案流程。
北京采用農村公路專用檢測車檢測農村公路路面使用性能指數(PQI),依托“農村交通統計與監管信息系統”,綜合分析檢測結果,并以年度檢測結果為依據,探索建立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科學決策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村公路養護科學決策水平。
北京積極創新農民就地就近就業路徑,招聘沿線村民3300余人從事農村公路日常養護工作,通過吸納低收入農戶勞動力參與鄉村公路日常養護等公益事業,進一步拓寬了低收入農戶就業渠道。近十年來,市區各級投資超過4億元用于少數民族地區鄉村公路建養,對低收入民族鄉村通村公路進行修繕,增加“村村通公交”班次,促進少數民族鄉村地區群眾增收和地方經濟發展。
按照交通運輸部要求,北京連續四年組織開展農村公路質量檢測幫扶“兩服務一培訓”工作,全方位支援各區農村公路建設。2021年服務10個遠郊區、57個工程項目,沿線服務75個村落、57個鄉鎮,服務群眾數量16萬余人次。
鏈接
2021年度“十大最美農村路”——北京市密云區密云水庫南線
北京市密云水庫南線是一條縣級公路,1959年建成通車,由密云水庫指揮部負責修建,1981年改建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水庫南線、密古路、興陽線、密關路構成圍繞水庫一條110公里長的環湖公路,其中水庫南線公路全線技術狀況良好,路側植被茂密,沿線四季風景各異,春天百花齊放,夏季碧水藍天,秋日楓紅遍野,冬天銀裝素裹,路域環境非常優美。路線起點溪翁莊鎮水庫賓館,向東經蕎麥峪、石馬峪、九松山、堿廠,終點至密古路的黃各莊村南,全長23.87公里。途經溪翁莊、穆家峪2個鄉鎮,沿線銜接石馬峪、閣老峪和九松山等33個村,將金叵羅、魚街、蕎麥宴、云佛山滑雪場和日光山谷等沿線民宿、旅游資源串珠成鏈,形成一條頗具規模的旅游產業鏈。北京市密云水庫南線帶動了水庫南線沿線村鎮的經濟增長,促進密云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沿途山、湖、漁、路和諧交融。
在市級主管領導盧彥副市長親自調度和協調下,北京按照“村委會距站點小于2公里”的標準,以“釘釘子”精神推進“村村通公交”工作,在建國70周年前按照新標準實現了所有建制村“村村通公交”,提前一年完成國務院“村村通客車”任務目標。
北京出臺了指導意見,協調京津冀三方有關部門,通過整備硬件設施、完善軟件條件和下放審批權等措施,完成了平谷至天津、河北的多條客運班線的公交化改造。
北京通過12345 熱線監督等方式,不斷提升服務質量;通過郊區客運千分制考核,強化郊區客運安全管理;通過公交線路開、調、延,進一步方便農村群眾出行;推進安裝駕駛區防護隔離設施。目前,北京“村村通”運營車輛中55%以上已安裝駕駛區防護隔離設施。
以交通運輸部每年組織的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水平評價為契機,北京不斷補齊短板,持續提升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水平,在歷次評價中各涉農區都被評為最高等級5A,北京市總體評分為5A,得分在全國名列前茅。

北京構建郵政惠農生態,打造了郵政助力鄉村振興特色服務模式,組織涉農區郵政公司與轄區內農業合作社開展合作。門頭溝區郵政局成立惠農合作項目工作專班,制定惠農合作項目實施方案,與6家農業合作社簽訂了寄遞協議;通州郵政公司布局產地倉儲、銷地倉儲,創建區域級倉配處理中心、組建同城專網,完善區級物流節點功能布局,進一步增強末端投遞能力。通過實施交郵合作、交農合作等融合發展,不斷完善農村三級物流體系。
“十四五”時期,北京“四好農村路”建設處于歷史性窗口期和戰略性機遇期,也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下一步,市交通委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推動農村公路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充分發揮農村公路在引領城鎮發展、優化農村布局、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等方面的作用,深刻把握“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為首都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做好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