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黑龍江省公路事業發展中心 楊澤眾

近年來,黑龍江全省農村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呈現新局面。
為進一步推進“四好農村路”由典型引領向全域達標轉變,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近年來,黑龍江省科學謀劃,合理布局,深入推進全省農村公路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探索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發展方向,全力提升農村公路交通運輸服務能力和水平,為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堅強保障,助力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2021年農村公路建設4029公里,完成目標的103.23%;建設農村公路危橋940座,完工772座,占年度目標的154.4%;完成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1232公里,占年度目標的151.27%。目前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12.3萬公里,等級公路比例占88.6%,891個鄉鎮通暢率100%,8974個建制村通暢率99.99%,基本形成安全通暢、便捷高效的農村路網,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和整體安全性得到明顯改善,助力鞏固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地方政府履職盡責意識不斷增強,逐步推進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著力推行農村公路“路長制”。黑龍江全省現有縣區級農村公路管養機構95個,鄉(鎮)設農村公路管理所493個,設置養護工區112個,縣、鄉級農村公路管理機構設置率達到100%,81個縣(市、區)將農村公路管理人員工資和經費納入地方政府財政預算,占比85%,68個縣(市、區)將農村公路日常養護經費納入地方政府財政預算,占比72%。除各市(地)轄區外,所有縣(市)因地制宜出臺了“路長制”實施方案,建立責任清單,落實管理職責,初步建立起農村公路管理長效機制。
按照“年均養護工程比例不低于養護里程5%”的要求,黑龍江全省2021年實施養護工程5776.56公里,養護工程計劃重點安排路面及橋涵的修復性養護,恢復原路使用功能,傾向區域內重要的產業路、學校路、旅游路等,實現年均農村公路優良路率增長不低于3%,預計到2022年底農村公路優良中等路率達到75%。同時日常養護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全省農村公路列養率達到100%。

目前,黑龍江省已經基本形成安全通暢、便捷高效的農村路網。

目前,黑龍江省已經初步建立起農村公路管理長效機制。
運營情況持續向好。黑龍江全省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率持續保持100%。2021年全省農村客運站共1578個,其中三級客運站以上47個。農村客運線路4454條,平均日發班次16838.1班次,農村旅輸客運量8280.36萬人,客運周轉量272380.65萬人公里。全省農村貨運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縣、鄉、村三級網絡初具規模,其中全省具有一定規模的貨運站95個,“農村電商”“交郵合作”等新型物流業態融合發展,促進農村客運站向綜合服務站發展,積極構建資源共享、信息互通、便利高效的城鄉運輸站場綜合服務體系。
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印發《黑龍江省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黑政辦規〔2020〕14號),進一步鞏固了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基礎,明確“四好農村路”建設目標和任務,促進全省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夯實縣級政府主體責任;黑龍江省交通運輸廳聯合財政廳、農業農村廳、省鄉村振興局,聚焦突出問題,著力完善推進全省“四好農村路”建設政策機制等頂層設計,制定出臺了《黑龍江省“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考核工作意見》。
為全面推行農村公路“路長制”實施,黑龍江省還出臺了《黑龍江省交通運輸廳關于推行農村公路“路長制”的指導意見》,理順“總路長+三級路長”職責分工,壓實責任主體,將“路長制”納入年度省級鄉村振興戰略績效考核,實行分級負責制,給各市(地)級政府打分,提升各級政府重視程度。
堅持把服務民生,解決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民群眾出行難問題作為工作重點,堅持以服務鄉村振興為出發點,黑龍江省結合交通運輸部交通扶貧和“暢通安全工程”建設發展需求,與農業農村、水利等涉農規劃相融合,強化農村公路與特色產業、旅游產業相銜接,與重要資源產地和旅游景區相銜接。同時,制定出臺《黑龍江省交通運輸廳關于建立交通運輸領域重點任務“四個體系”的實施意見》,建立領導責任、工作推進、考核評價、督導問責“四個體系”,全面踐行“早快準嚴細實”工作標準,嚴格抓落實責任、完善抓落實機制、強化抓落實舉措,抓牢交通領域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保障交通行駛安全穩定、提升交通服務民生水平等重點任務,筑牢鄉村振興基礎。

目前,黑龍江全省的農村公路列養率達到100%。
黑龍江省制定出臺《黑龍江省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辦法》《農村公路管理養護工作考核評比辦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和措施,做到責權分工清晰、推進措施有效、量化考核嚴格、問責機制落靠,更好地發揮管理體系的職能作用,為全省開展好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形成上下聯動、密切配合、齊抓共管、長效發展的工作局面。
按照《黑龍江省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的要求,結合黑龍江省級財政直撥付到縣級財政制度,黑龍江省安排縣、鄉、村級公路的日常養護資金分別為不低于每公里10000元、5000元和3000元,省級財政承擔40%、縣級財政承擔60%,保證農村公路列養率達到100%。同時為提升總體路況水平,建立了1.8萬公里的次差路項目庫,年均計劃實施養護工程消滅次差等路,并建立與農村公路里程、養護成本變化等因素相關聯的動態調整機制及獎懲措施,推動資金政策落地見效。
黑龍江省全面開展“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創建復核考評工作,截至2022年創建10個國家級示范縣、24個省級示范縣,積極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申報全國和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創建形成了一批經驗突出、可學可鑒、模式成熟的“四好農村路”示范典型,逐步推進“四好農村路”區域示范引領向全域達標轉變。
同時,持續開展“美麗農村路”和“示范鄉(鎮)、村”建設,年度創建2000公里的美麗農村路,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示范鄉(鎮)、村”建設,提升農村公路路域環境及交通運輸綜合服務水平。
為大力發展“農村公路+”模式,黑龍江省還挖掘農村公路“路衍經濟”,推進“一站式”便民服務,整合利用現有設施和場地,完善村級綜合服務站點,提高村級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有效利用客貨場站、養護道班等設施,拓展功能,合理利用,降低運營成本。在小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極推廣以工代賑,開發“四好農村路”公益性崗位,拓寬了脫貧人口和農村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渠道,已累計6000余人受益,助力3086人脫貧。
黑龍江全省各縣(市、區)把建設“四好農村路”與推進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將“持續鞏固和拓展鄉鎮和建制村100%通客車成果,確保群眾滿意度達標”納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標同時建立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聯系人制度。每月由專人統計各地通車情況,持續完善黑龍江省建制村通客車臺賬;每季度調查農村客運群眾滿意度,對于滿意度不達標的地市,黑龍江省交通運輸廳予以通報。此項創新舉措加強了農村客運服務質量的監督,滿足了全省農村群眾安全、經濟、便捷的出行需求,讓黑龍江省農村道路運輸由“走得了”轉變為“走得好”。
為適應農村交通需求結構升級需要,黑龍江省將高質量要求貫穿“四好農村路”和鄉村產業路、旅游路、資源路設計、施工、管理、養護、運營等環節,加快建立以質量為核心的信用評價體系,推動農村公路質量監管“全覆蓋”,提升農村公路建設質量和服務品質,推動農村公路建設項目更多向進村入戶傾斜,加快農村公路發展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健全完善農村公路規章制度,形成涵蓋各方面、各環節的系統化、高標準的制度規范,切實為農村公路工作提供有效支撐。加快構建“路聯管、路全管、路共管、路常管”的管理體系,不斷提升農村公路管理水平。
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融入農村公路建設、管理、養護全過程之中,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推廣運用綠色節能的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確保最小程度破壞、最大限度保護、最強力度恢復,促進公路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共生、和諧共處。
在農村公路小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推廣以工代賑,堅持就地取材、就地用工,進一步開發更多公益性崗位,吸納當地勞動力參與建設、管理和養護,為沿線農民群眾提供更多就業崗位,保障農村公路與產業、旅游、文化融合發展,實現因路而興、因路而富。
提升農村道路運輸信息化服務水平,通過動態監控手段,提高農村運輸監督水平,提升農村道路運輸服務質量。加強農村客運安全監管,建立農村客運考核機制和服務質量規范考評機制。將行政村動態通客車率、農村客運投訴舉報情況、農村客運惠民政策落實、農村客運安全與市場監管、農村客運服務質量等情況納入相關考核指標,推動農村客運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促進農村客運大發展和服務質量大提升。提高農村道路客運保障能力,克服疫情因素影響,引導地方采取財政補貼、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彌補企業虧損,優化資源配置,優化線路配置,提升運營企業的積極性。
推進數字技術與農村公路深度融合,把科技手段全面運用到農村公路的建、管、養、運四個方面,逐步推動農村公路數字化發展,實現資源整合共享,完善信息化監管服務功能,深入融合實施“互聯網+”“農村公路+”,加強信息技術應用。
立足于提升安全水平,壓實安全生產責任,嚴格落實“三同時”制度,構筑農村公路安全監管體系。扎實開展安全“消?!毙袆?,持續推進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危橋改造、“千燈萬帶”示范工程,深入排查各類安全隱患,嚴把農村公路客貨安全關,堅決守住安全生產底線。
實施陽光作業,項目立項、工程設計、工程招標、建設施工、資金管理等各環節做到依法合規、公開透明。把廉潔自律各項要求貫穿到農村公路建設和管理全過程,建立健全工程廉潔預防監督機制,大力推行“七公開”制度,自覺接受各方面監督,將農村公路建設成為陽光工程、廉潔工程。

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快了黑龍江省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發展進度,帶動了農村經濟,改善了人居環境,打贏了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