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山西省呂梁市興縣交通運輸局


所在地:山西省呂梁市興縣
名稱:沿黃扶貧旅游公路
里程:84.85公里
編號:X498141123
技術等級:三級公路
起訖點:忻州市保德縣與呂梁市興縣縣界至興縣與臨縣縣界
通車時間:2021年2月
晉綏邊區首府所在地,山西省呂梁市興縣素有“小延安”之美譽。近年來,興縣交通事業蓬勃發展,鐵路公路旅游路縱橫交織、四通八達,吸引了無數海內外游客慕名而來。2018年以來,呂梁市全面推進“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建設,加快構建“城景通、景景通”全域旅游一張網格局。興縣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效率推進全長84.85公里的“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興縣段建設,于2020年10月全線通車,成為當地一條鄉村振興的致富路、文化旅游的復興路、環境優美的生態路,被網友評為“中國最美公路”。
近年來,不論是岢嵐至臨縣高速公路、S46靜樂豐潤至興縣張家灣高速公路、國道337線黃驊至榆林公路(黃榆線)、省道218線岢大線、工業大道、瓦裴線、蔚汾北路東延道路等一批重點交通項目的實施,還是“蔡家崖號”客運列車的開通、城鄉公交客運西站的建成投用,興縣始終牢牢把握交通是經濟社會發展“先行官”定位,加快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如今,興縣高速公路和鐵路四通八達,便捷的交通連通縣內外,打通了當地展翅騰飛的“大動脈”。

組圖:沿黃公路
“今年,我們計劃新建、改建公路項目11個,概算總投資19.9億元。”興縣交通運輸局局長薛建偉介紹。2022年,興縣將著力破解縣域交通瓶頸,以一縱、二支、三循環、四好路、五保障為工作總基調,建設以縣城為中心的循環立體交通網:一縱指關木線;二支是“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的兩條支線;三循環即北坡互通、肖曲線、曹家坡到大善,全面完成2022年度“四好”公路建設,做好安全、管理、服務、質量、養護交通運輸5個領域的保障工作,進一步構筑立體交通網絡。
2021年12月29日,連通國道337線、省道218線、靜興高速和岢臨高速的興縣北山過境公路正式通車。興縣北山過境公路起于興縣縣城,止于蔡家崖鄉北坡村,全長15.3公里,沿途串聯起兩鄉1鎮19個村,不僅大大提升了過境運煤專線的運輸能力,極大緩解了興縣縣城交通壓力,也進一步擴大了城市框架,成為當地一條民心路、旅游路、發展路。
處于嵐漪河與黃河交匯處的興縣裴家川口村擁有“水旱碼頭”的古渡口,自古便有“金川口”的美譽,盡管背靠黃河,水陸相接,但由于交通不便,村民大多以種地為生,2017年以前依然被列為貧困村。
2019年,“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興縣段開工建設。興縣在裴家川口建設旅游驛站,為沿線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使靜謐多年的古渡口重新煥發出生機。據裴家川口村黨支部副書記裴俊偉介紹,隨著公路進村,不僅村民飼養的牲畜、種植的農產品可以及時售賣,很多村民還經營起了農家樂,全村年接待游客逾萬人次,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空中俯瞰,“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興縣段如蛟龍盤踞,氣勢恢宏,又如玉帶環繞,百轉千回。它孕育于紅色文化中,開辟于青山綠水間,蜿蜒于藍天白云下,形成了景在路中、路在景中、路景一體的最美畫卷。全長84.85公里的“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興縣段起于忻州市保德縣與呂梁市興縣縣界,全線涉及5個鄉鎮,19個行政村,惠及3763戶1.2萬人。項目采用三級公路技術標準,設計時速40公里,路基寬8.5米,預算總投資8.3億元。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對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好處實實在在,而直通萬戶千家的農村公路對于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作為山西省面積最大的縣,興縣國土面積達3168平方公里,下轄鄉鎮眾多,公眾出行需求較大?!笆濉币詠?,興縣在“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上大做文章,累計投入資金11.4億元,建設、改造農村公路1112.2公里,實現了所有建制村和141個較大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并在近3年間投入2500余萬元用于公路養護,農村公路好路率達到82%,切實打通了公眾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據76歲的村民焦永龍回憶,20年前村里沒有公路,老百姓只能趕著牲口步行去縣城賣農產品,每次都要在半路借宿至第二天才能趕到縣城。由于道路不暢,導致上千畝的紅棗爛在了地里。
“如今的裴家川口沿黃公路、裴瓦公路穿村而過,方便得不得了。”老焦驕傲地說,三個兒子都是跑運輸的,回家看老兩口就是一腳油門的事兒。
“這條公路是我們的致富路?!?2歲的裴寨維曾是村里的貧困戶,村里通公路前,他家養的羊無人來收,即使有人來收,也賣不上好價錢。公路修通后,裴寨維賣羊的成交率高了,價錢也翻了一番,養殖收入從過去的幾千元提高到了現在的4萬多元。
“黃河一號”沿黃旅游公路興縣段貫通南北,串聯興縣3條干線——省道313線忻黑線,縣道羅趙線、曹羅線,使興縣黃河旅游、紅色旅游連片形成旅游大循環,為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保障,為當地居民打開了真正脫貧致富的大門。
興縣境內現存紅色遺址108處,3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四八”烈士紀念館被列入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包S河一號”旅游公路的開通不僅帶火了原有景點,同時帶動了曾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一大批文化景點。
裴家川口村曾是中原王朝抗擊北方游牧民族的戰略要地,黃河沿岸的古戰場之一。在村北堡子梁上有一合河關古城遺址,村里曾設有晉綏煙廠、興發源商號、醫療四所、晉西師范學校,另有明清古院落9處,這些四合院雖然破敗,但木雕磚刻、窯洞配廈檐,古樸莊嚴,盡顯當年繁華。
如今,裴家川口村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美麗鄉村。裴海寬說:“我們村里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旅游公路貫通后,搞旅游大有可為。”據介紹,裴家川口村規劃到2025年,確保合河關遺址、黃河古渡口、晉綏軍河防工程遺址、明清四合院、商業街、紅色旅游的旅游產業基本成型,美麗鄉村建設初見成效。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的開通也讓當地村民吃上了“旅游飯”。自從旅游公路貫通后,裴俊偉家的飯店火爆起來,一年四季,全國各地自駕到此旅游的游客很多,使得裴俊偉的飯店年收入由原來的兩三萬元提高到了現在的20余萬元。
自興縣第十七次黨代會以來,興縣縣委、縣政府把發展“雙旅(鋁)”經濟作為助推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抓手,首次將文旅產業放在與鋁產業同等重要的位置,共同作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引擎。
依托沿黃區域六郎寨、昊旻山、孟良寨等自然奇觀,紅28軍東征渡口、魯藝晉西北分院、七月劇社、張聞天舊居、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六分院舊址等紅色遺址,以及沿黃公路沿線萬畝紅棗經濟林帶,興縣以沿黃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主要目的,堅持紅色文化、黃河文化、生態文化、民俗文化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紅色旅游、鄉村旅游、沿黃旅游。
興縣以“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全面貫通為契機,投資5000余萬元,建設了裴家川口驛站、六郎寨驛站、黑峪口驛站等6個驛站景點,全面運行后將極大提升沿黃旅游接待服務功能,有力助推鄉村振興。
修一條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如今,走在興縣的各個鄉村,寬闊的瀝青馬路、整齊有序的路燈、兩側茂密的綠植……依托農村公路網絡,興縣還建成農村物流網點65個,輻射所有行政村,帶動了當地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的蓬勃發展。
為推動“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成為一條“三季有花、四季有景、五彩繽紛”的彩色走廊,形成路在景中、景在路中、路景一體的良好景觀效果,2020年,興縣完成營造林23.2萬畝,并啟動實施黃河沿岸(興縣段)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對“黃河一號”旅游公路通道及兩側可視山體進行綠化,涉及瓦塘、高家村、趙家坪、羅峪口、圪達上等三鎮兩鄉30余個村莊,綠化總面積5.1萬余畝,綠化長度85.4公里,綠化面積537畝;完成沿黃旅游公路可視山體綠化面積19863畝。主要栽植油松、側柏、山桃、山杏、黃櫨、黃刺玫、連翹、紫穗槐等色彩繁多的樹種,同步完成綠化、彩化和美化,目前可視山體綠化、通道綠化工程已全部完工。
“十三五”以來,興縣共完成水土保持綜合治理1461平方公里,建設骨干壩和中型淤地壩104座,共完成20座淤地壩除險加固工程,目前正溝等9座、陰家溝等2座淤地壩除險加固工程已于2021年11月底完成建設,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51.58平方公里。經初步測算,在每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面積中,可建成壩灘地50畝,梯田100畝,造林600畝(其中經果林200畝),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沿黃經濟發展的良性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基于綠色生態基礎,興縣近年來還優化布局,加快城鄉一體化營運步伐,引入市場化機制,以城區為中心,開通5條城市公交、農村客運29條線路,形成了以縣城客運站為中心向各鄉鎮、建制村輻射的客運網絡,使建制村客車通達率達到100%。出門就能走上平整的硬化路,抬腿就能坐上舒適的“平安車”,興縣極大地提高了公眾出行的便捷性、舒適性和安全性。
“逐步推行城鄉公交全民免費。”不久前,在興縣縣委十七屆四次全體會議暨縣委經濟工作會議上,縣委承諾的民生實事贏得群眾一致贊揚。

沿黃村道路

黃河大橋

自駕游基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