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剛 董學超 杜昊
(1.山西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2.安徽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33;3.長安大學公路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4)
鐵尾礦是鐵礦石經過選別后剩余的固體廢棄物。我國現存鐵尾礦數量巨大。其中不穩定的鐵尾礦較多,大量堆積形成了尾礦庫,危害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本文基于山西省紅色和藍色鐵尾礦,探究一種新型鐵尾礦使用方法,即作為水泥活性混合材料。通過機械研磨法活化鐵尾礦,開發出一種水泥-鐵尾礦膠凝材料,并設計正交試驗,通過極差分析得到最佳水泥-鐵尾礦膠凝材料的配比,分析了各因素對水泥-鐵尾礦膠凝材料強度的影響。
本文研究的水泥-鐵尾礦膠凝材料是由紅色鐵尾礦粉、藍色鐵尾礦粉、水泥、水及機制砂構成。
本文所用兩種鐵尾礦取自山西省忻州市繁峙鎮東山底村。由于這二者樣品在顏色上有明顯特點,因此將其分為紅色鐵尾礦與藍色鐵尾礦,記為SXH和SXL。
紅色鐵尾礦顏色較深,細集料含量較多,顆粒粒徑分布范圍較廣,集料表面附著大量泥灰,大粒徑碎石的顆粒形狀接近立方體,集料形態較好;藍色鐵尾礦顏色較淺,多為粗集料,集料表面較為潔凈,但針片狀含量較高,礦石種類雜亂。
本文采用朔州金圓水泥有限公司生產的P.042.5型號水泥,水泥技術指標均滿足規范要求。
本文采用的標準砂由廈門艾斯歐標準砂有限公司生產,符合標準:GB/T1764-1999。每次試驗為一包標準砂1350±5g,粒徑范圍分布從0.08mm~2mm。
本文首先利用球磨機將鐵尾礦研磨30min,然后設計正交試驗,影響因素為A(鐵尾礦總摻量)、B(水膠比)、C(紅藍鐵尾礦比值),每個因素取4個水平,其中A因素水平設置為10%、20%、30%、40%和50%,B因素水平設置為0.35、0.4、0.45、0.5和0.55,C因素水平設置為3:1、2:1、1:1、1:2和1:3,具體的每項正交試驗的配比如表1所示。最后對正交試驗25組試件分別進行3d、7d、28d的抗折強度和抗壓強度試驗,記錄試驗結果,并通過極差分析比較得到最佳水泥-鐵尾礦膠凝材料配比。
對養護齡期為3d、7d、28d的水泥-鐵尾礦凝膠材料試件分別進行抗折、抗壓強度試驗,結果如表2所示。
該正交試驗中使用水泥為42.5普通硅酸鹽水泥,而在定義水泥-鐵尾礦膠凝材料時可將其定義為礦渣硅酸鹽水泥。由表2可知,其抗折強度可以滿足《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試驗規程》中對于水泥強度規定,而抗壓強度只有T2與T8滿足礦渣硅酸鹽水泥規范要求,即鐵尾礦總摻量在20%左右時滿足要求。

表1 水泥-鐵尾礦正交試驗配合比

表2 水泥-鐵尾礦膠凝材料抗折、抗壓強度試驗結果

表3 各齡期抗折強度正交試驗極差分析結果
如表3和表4所示,為3d、7d、28d各強度試驗值計算所得的極差分析。
由抗折強度、抗壓強度正交試驗極差分析結果表可知,在水泥-鐵尾礦膠凝材料抗折強度的三個影響因素中,按照對試驗結果的影響程度排序:3d、7d齡期順序:因素A(鐵尾礦總摻量)>因素B(水膠比)>因素C(紅藍鐵尾礦比值);28d齡期順序:因素B(水膠比)>因素A(鐵尾礦總摻量)>因素C(紅藍鐵尾礦比值)。

表4 各齡期抗壓強度正交試驗極差分析結果
根據抗折強度試驗結果,齡期為3d時強度比較好的一組是10%摻量的鐵尾礦總量+0.4水膠比+1:1紅藍鐵尾礦比值,齡期為7d時強度比較好的一組是20%摻量的鐵尾礦總量+0.45水膠比+1:1紅藍鐵尾礦比值,齡期為28d時強度比較好的一組是20%摻量的鐵尾礦總量+0.4水膠比+1:3紅藍鐵尾礦比值。
根據抗壓強度試驗結果,齡期為3d時強度比較好的一組是20%摻量的鐵尾礦總量+0.4水灰比+2:1紅藍鐵尾礦比值,齡期為7d時強度比較好的一組是20%摻量的鐵尾礦總量+0.4水膠比+1:1紅藍鐵尾礦比值,齡期為28d時強度比較好的一組是20%摻量的鐵尾礦總量+0.45水膠比+1:1紅藍鐵尾礦比值。
因此最佳配比為20%摻量的鐵尾礦總量+0.4水灰比+1:1紅藍鐵尾礦比值。
各因素對水泥-鐵尾礦膠凝材料3d、7d和28d抗折強度和抗壓強度影響分析如下:
因素A(鐵尾礦總摻量),抗折強度與抗壓強度隨著鐵尾礦總摻量增加先增加后減少。說明雖然鐵尾礦有活性,但是由于鐵尾礦的活性而產生活性物質膠結力遠不及水泥的膠結力,故無論鐵尾礦總摻量為多少,抗壓強度與抗折強度是小于單使用水泥的強度。隨著鐵尾礦總摻量的增加,增加活性成分的膠結力是大于減小的水泥膠結力,故強度總體呈現上升趨勢。當超過最佳摻量后,增加的活性成分膠結力小于減少的水泥膠結力,故強度呈現總體下降趨勢。
因素B(水膠比),抗折強度與抗壓強度隨著水膠比的增大先增加后減小。主要原因在于水膠比較小無法使水泥完全水化,在拌和膠砂試件時振搗過程中過于干硬無法振搗密實,成型時產生較多空隙甚至裂紋,使得強度較低。隨著水膠比增大,膠砂有了較好的流動性,成型的試件更加密實,試件的強度也得到了提高。當超過最佳水膠比,即用水量過多,雖然使得膠砂流動性更好,但是過多的水會游離在膠砂之間形成水泡,并可能在養護過程中形成氣孔結構,這將大大減小膠砂試件在抵抗外部荷載時的有效截面積,同時可能會在空隙周圍產生應力集中,從而逐漸降低強度。
因素C(紅藍鐵尾礦比值),由于紅色鐵尾礦活性值大于藍色鐵尾礦,壓碎值小于藍色鐵尾礦,所以紅色鐵尾礦作為填料的強度不及藍色鐵尾礦。因此當紅色鐵尾礦多于藍色鐵尾礦時,隨著紅藍鐵尾礦比值的降低,由紅色鐵尾礦量的減少而降低的強度較小,而由藍色鐵尾礦作為填料而增加的強度較大,故整體強度逐漸增加;當藍色鐵尾礦的量多于紅色鐵尾礦時,隨著紅藍鐵尾礦比值的降低,由藍色鐵尾礦作為填料對強度的增長已趨于平緩,由紅色鐵尾礦量減少而降低的強度較大,故整體強度呈下降趨勢。
基于正交試驗,利用極差分析法分別研究了水泥-鐵尾礦膠凝材料的最佳配比和各因素對水泥-鐵尾礦膠凝材料強度的影響,得出以下結論:
1.由抗折強度、抗壓強度正交試驗極差分析結果得出,水泥-鐵尾礦膠凝材料最佳的配比為20%摻量的鐵尾礦總量+0.4水灰比+1:1紅藍鐵尾礦比值。
2.分析各因素對水泥-鐵尾礦膠凝材料強度影響得到:抗折強度與抗壓強度隨著鐵尾礦總摻量的增加先增加后減少;抗折強度與抗壓強度隨著水膠比的增大先增加后減小;隨著紅藍鐵尾礦比值的降低,抗折強度與抗壓強度呈現先增加再下降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