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一條公路,串聯一路風景,帶動一片產業,造福一方百姓。近日,交通運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農業農村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印發《農村公路擴投資穩就業更好服務鄉村振興實施方案》,提出大力發展“農村公路+”模式,促進農村公路與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加快鄉村產業路、旅游路、資源路建設,改善農村主要經濟節點對外公路交通條件,服務鄉村產業發展。
事實上,貴州早已走在了加快產業路、旅游路、資源路建設的前端,作為當地群眾的致富路,貴州農村公路的建設肩負著助力脫貧人口持續增收,以及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使命。

德旺獅子口至大路平通村公路

德旺鄉通組公路
“20世紀90年代,我剛參加工作,這里的路非常泥濘,通行條件極差。如今完全不一樣了?!便~仁市公路處副處長高方海感慨道,很少有人知道,多年前,通往梵凈山,只有一條泥土路,這是如意大道最早的雛形,如意大道是江口縣通往梵凈山的第一條路,這條路的變遷見證了江口縣旅游產業的發展。
“我們這里最初只有最基本的農業生產,通往梵凈山的路也只有一條窄的泥土路,后來才變成了單行道石礫路。隨著農村公路的建設,梵凈山景區逐漸被開發,游客也越來越多?!碧芥傉Т妩h總支書李軍見證了如意大道變遷的全過程。
2014年如意大道提級改造,由5.5米寬的瀝青路升級為8.5米寬的雙向車道瀝青路。與此同時,2014年底,蓮花大道建成通車,平整的蓮花大道蜿蜒前行,串聯起沿線云舍村、江口濕地公園、太平風情小鎮、寨沙侗寨等多個景區,推動了以梵凈山為核心的旅游帶打造。
江口縣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旅游資源,全力推進“四好農村路+產業+旅游”的深度融合,轄區內的“四好農村路”把散亂的景區景點串連成了一條成熟的精品旅游路線,讓游客在江口感受到“車在景中行、人在畫中游”“處處風景、步步風情”。
過去,村民“靠山吃山”,由于交通不暢,除了傳統農業生產外,沒有太多生計,一些村民靠砍樹賣木材為生,因而梵凈山附近生態破壞嚴重。得益于旅游公路的建設,江口縣旅游業為當地居民創造了良好的致富條件,農家樂、民宿、便利店等周邊旅游配套設施不斷生根開花,村民的收入也隨之增加?,F在如意大道沿線的農家樂已經達到300多家。除投資建設農家樂外,寨抱村還拓展投資建設了精品果園、亞木溝景區停車場等產業,村民年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8000多元增長到如今的2萬多元。
產業豐富了,收入增多了,隨之而來的是砍伐樹木的現象不見了,環保的意識提高了,干凈的街道,林立的樓房,農村公路沿線村寨的村民生活越來越好……
近年來,江口縣以“公路圍著產業建,產業圍著公路轉;公路跟著旅游建,旅游圍繞公路轉”的理念,將“四好農村路”建設作為推動全域旅游發展的助推器,帶動全產業發展。
根據軋機升降臺液壓系統的設計任務和工況分析,該軋機升降臺主要對工作平穩和可靠的保持原位停止有特殊的要求,因此消除壓力沖擊是軋機升降臺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也是重要問題。此外,該系統應盡可能結構簡單,工作可靠,節約省源。根據以上分析,完成了軋機升降臺液壓系統功能原理圖設計,原理圖如圖1所示。

息烽農村公路

凱德通村通組產業公路
旅游公路的建設,不僅帶動了江口縣的產業發展,以太平鎮梵凈山村的佛教文化苑為起點,一條總里程156.93公里,連接江口縣、松桃自治縣、印江自治縣11個鄉鎮、53 個行政村、223個村民組的梵凈山環線公路建設完成,在帶動沿線多地旅游產業發展的同時,還為各地農產品打開了銷路,梵凈山公路環線正逐漸形成“交通+旅游”的成熟模式。
樹林、蟬鳴、民居與蜿蜒近50公里的環線,共同構筑了貴陽市息烽縣和諧的生態與人居環境。息烽縣將農村公路運營與打造全域旅游、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助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等工作深度融合,積極發揮了農村公路的效益。
7月20日下午,夏日炎炎,“云上大林”刺梨莊園的老板劉江正在通過管道給刺梨施肥,這是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三年前,他開始在這片荒蕪的“放牛山”種植刺梨,用當地老百姓的話講“這地就沒有人能走的路”。
“最初來這片山地的時候,水電、通訊都沒有,人都進不來,當地交通運輸部門幫助修了將近3公里的路,才能通到這里。”劉江描述當初種植刺梨的情景時深有感慨,他說:“有了路才有了產業!”
平時刺梨莊園的工人維持在30人左右,事務繁雜時,最多可達到100人,為周邊村落提供了一定的就業崗位。經過三年種植,2021年“云上大林”刺梨莊園的刺梨第一次掛果,通過加工生產成刺梨口服液走向了市場,劉江自信滿滿地向記者展示了擺放在超市貨架上自家生產的刺梨衍生產品。
在息烽,像“云上大林”刺梨莊園這樣因路而興的產業還有很多,如磷煤化工產業園區、南山驛站田園綜合體、云文安花海、中康獼猴桃產業園、紅巖葡萄園區、西望山風景區等沿線產業集聚示范帶應運而生,帶動了旅游、磷煤化工、刺梨、獼猴桃、葡萄等特色產業發展,增加了群眾收入,為助推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交通基礎保障。
據息烽縣公路管理所所長李發奎介紹,息烽結合旅游產業,圍繞“紅色、溫泉、森林、鄉村”四張名片,以“快進慢游”為目標,農村公路將境內主要景區串聯起來,形成了一條條因路而興的旅游帶,息烽縣現有景區景點、鄉村旅游點等游覽場所22個,其中4A級景區1個;入級旅游資源412處,紅色資源10處,溫泉資源12處,開發率19.53%,是貴陽市唯一列入首批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和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的區縣。2022年息烽縣一季度完成旅游總收入31.69億元,取得了可喜成績。

息烽農村公路的沿線產業
烏蒙山深處的涼都六盤水盤州普古鄉曾經長期貼著落后、偏遠的標簽。如今的普古鄉因農業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已經成為貴州省農業和旅游的“雙百”園區,貴州六盤水國家農業科技示范園盤縣刺梨產業園核心區,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單位娘娘山便是當地主要景區之一。
如今的娘娘山景區游客絡繹不絕,而在2012年之前,這里是交通不便,連越野車都進不來的地方。來自普古鄉舍烹村的張弛,是貴州娘娘山高原濕地生態農業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她向記者介紹了這里的變化。
“小時候,去學校的路非常困難,特別是趕上下雨的時候,要特別幸運才能遇到農用車,讓鄉親捎上一段,大多數情況都需要步行走很久,現在可不一樣了,從娘娘山到鎮上開車只需要20分鐘不到。”張弛對十年前舍烹村的交通窘況仍記憶猶新。
一切改變源于“三變”,“三變”改革發源于舍烹村?!叭儭奔础百Y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這一改革經驗目前已在全國各地推廣,被寫入2017年、2018年、2019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及中共《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等重要文件。
農村公路的建設,加速了“三變”改革的不斷深化。從2012年至2022年這十年間,串連起舍烹村、水壩村、新寨村、播秋村、天橋村、嘎木村、廠上村、臥落村的農村公路經歷了兩次提級改造,從最初3米寬的路面到現在7米多寬的路面,農村公路為附近村民生活及產業發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2013年7月,在盤州市、普古鄉黨委的指導下,娘娘山腳下的企業黨支部與舍烹、新寨、播秋等8個村黨支部聯合成立了普古鄉娘娘山生態農業示范園區聯村黨委,在聯村黨委確立的各村“原有的政策不變、所有權不變、歸屬權不變、轉移支付不變、經濟合同不變”為主要內容的“五不變”原則的指引下,娘娘山旅游公司制定了以立足旅游資源,以“村村聯建、村企聯建”著力打造生態產業鏈上的黨支部,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發展農業產業2.18萬畝,其中種植刺梨1.22萬畝,獼猴桃4000畝,藍莓1080畝,紅豆杉1000畝,石榴、楊梅、碧桃、櫻桃、車厘子2000畝,特色蔬菜及濕地生態植物1520畝。

盤州的麥候姿色

X214西沖至梓木嘎段

盤州賈西村刺梨基地 楊德高 攝

通往娘娘山景區的農村公路
此外,娘娘山景區公路沿線還建有銀湖農業科技示范園200畝,包括智能溫室大棚5100平方米、普通連體棚31000平方米、6000平方米的農業科技園辦公樓、100余畝精品農事體驗區。
8個村落建成景區特色農家餐館、農家樂、農家超市共90余家,建成停車場4個,車位1000余個,形成了以生態旅游、健康養生、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特色養殖、會務培訓、餐飲住宿、民族文化開發8種產業為支撐的“村村一產業,寨寨有風光”的產業循環發展快車道,建成“百姓富、生態美”的示范區域。
集體經濟帶動了娘娘山景區沿線1117戶3962人脫貧,其中舍烹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不足4000元提高到現在的14600元,其他7個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從2012年的不足3000元提高到2018年的16700元。
一路興,則百業興。“三變”合作模式不僅帶動了發源地周邊村落的產業發展,也增強了毗鄰水城縣龍場鄉、順場鄉、花嘎鄉部分村民的發展信心,先后有水城縣花嘎鄉高坎村、磨石村、水井村、海子村、搓撥村5村3670畝土地入股發展刺梨產業;龍場鄉茅草地村1080畝土地入股發展藍莓基地等,通過“公司+農戶+產業”,貧困戶964戶,貧困人口1161人實現脫貧。
自2013年以來,盤州市率先開展農村“三變”改革探索。在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前提下,通過集體資源調動政府資源、政府資源撬動社會資源的“雙輪驅動”,培育壯大一批特色優勢產業,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隨著“四好農村路”建設的不斷深入,“三變”改革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向縱深發展,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不斷闖新路、在鄉村振興上繼續開新局,為高質量發展儲能蓄力。

“三變”改革發源于舍烹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