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淑英,張賦愷,吳惠玲,楊彥
(1.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鹽城 224005;2.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蘇鹽城 224000)
隨著全球經濟的持續低迷,行業用人需求量較往年同期明顯下降,加劇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傳統的就業招聘方式受時間和空間等限制,人力物力成本高,招聘信息覆蓋面小,招聘方式單一,其招聘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形勢[1]。線上招聘在線下招聘市場萎縮,線上招聘市場增長明顯的情況下,在保障人民生活、帶動經濟復蘇、支撐穩定就業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80.7%的高校畢業生使用網絡招聘平臺,2020 年秋季BOSS 直聘平均日用戶數達280 萬,平均同比增長率超過80%,如圖1 所示。線上招聘平臺種類多、資源多,服務和質量層次不齊,主要存在的弊端如下:信息海量化,但不對稱,可信度低;業務范圍廣,但服務質量低;企業多,但資質審查不嚴;系統推送多,但不精準等[2]。


圖1 2020 年網絡招聘平臺使用及運行情況
為了服務學生更“高效”就業,各高校結合學生“追求高效、自主性強、依賴互聯網”特征,充分挖掘“網聯網+就業”模式優勢,開辟大學生“云就業”,改變了就業服務生態,革新了就業工作新方式。高校深度結合新媒體技術,緊抓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潮流,推陳出新,催生了新的就業服務方式“云就業”[3],通過“屏對屏”的互動交流,有效解決信息相對閉塞的痛點,為高校精準就業服務體系的構建提供了新的契機。
雖然各高校積極應對,采用以QQ、微信等平臺進行宣傳,利用互聯網進行就業培訓,通過網簽達成就業協議,但“云就業”對大學生就業質量的提高收效甚微。大學生“云就業”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如新媒體時代下“云端”自主學習的能力有待增強,“云就業”監管難度增大,體制機制不夠完善,學生的信息素養(利用信息、駕馭信息、創造信息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等。
加強“云端”頂層設計,建立“云共享”就業檔案,落實“云提升”就業能力,拓展“云平臺”[4]就業渠道,打造“云聯動”就業服務,設立“云分析”就業反饋,為畢業生架設高質量就業“云梯”[5]?!霸破脚_”結構框架如圖2 所示。

圖2 “云平臺”結構框架圖
建立“一生一策”的就業檔案,包括學習成績、個人履歷和職業生涯規劃等,需要持續完成3 年學習生涯中動態的更新。其中,職業生涯規劃從學生入校開始進行及其更改,包括職業傾向評估等一系列客觀測評、學生主觀意愿以及學校的客觀評價和建議。就業檔案實現“云共享”,信息被快速高效地傳遞,對教務及團委等相關部門在選修課程、思政教育、社團活動等方面的推進有借鑒意義?!耙簧徊摺本蜆I檔案是一項大工程,需要構建高效精準就業服務機制去維持正常運轉。作為“一生一策”的工作主體,輔導員承擔就業檔案的建立、就業能力的提升和指導、就業服務的落地以及跟蹤和就業反饋的收集及初步分析,所以對輔導員的培訓應常態化。
線下就業能力課程資源相對匱乏,且時間、空間局限性較大。充分利用教育部24365、省招就中心、兄弟院校等云端資源,結合學校自有資源,通過“云就業”全覆蓋、全時空、全過程服務提升就業能力。全覆蓋指針對全體學生;全時空指利用學生上課下課、假期里、假期外、校內校外等一切時間、空間;全過程指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全程參與,給予指導。借助云平臺的智能化,結合學生專業等特性,加強“云就業”服務精準對接;完善綜合性云平臺搭建及資源建設,堅守“線上課程”主渠道,從專業定位、專業特色和新視野等方面,精準打造集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創業培訓理實一體化的“云課程”;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就業指導,實施精準幫扶,按照不同學生的需求精準推送就業信息及政策信息,為糾正過高的擇業偏好人群提供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為困難群體提供配套的就業政策和精準的就業幫扶,提高“云就業”服務機制效率和精度。
積極開拓畢業就業市場,與各省、市、縣區教育主管部門、行業協會、企業等用人單位充分溝通,利用網絡資源構建畢業生就業網絡,以“云就業”拓寬就業渠道。一方面,利用智聯招聘、58 同城等網絡平臺現有資源,對企業信息進行審核并予以公示;另一方面,按照主動“走出去”原則,加強與用人單位合作,拓寬就業渠道,充分發掘就業崗位,加強資源的分類、篩選與整合,實現就業信息高效精準傳遞。建設立體化的校園網絡招聘會市場,形成以大型網絡招聘會、專場網絡招聘會為主導,院校相結合的畢業生推介模式。學生可以在云端完成職位瀏覽、簡歷投遞、面試、簽約等一系列就業流程。學校也可以實時監控學生就業狀態,提供24 h 在線就業服務。
招生、就業、培養是高校人才培養系統的重要環節,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動,更需要學工、教務等部門多線聯動、通力協作,實現“招生—培養—就業”良性循環運作。進一步深化聯動機制,不斷提升就業工作對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反饋作用。每位學生就業過程由輔導員、任課教師、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教師、實習單位領導、就業部門教師共同參與。從就業觀念引導、就業崗位推薦、就業簽約和就業培訓等方面聯合服務。學校要聯合政府相關部門充分挖掘各方資源,打造具有專業特色的就業朋友圈, 學生和家長亦可打造學生就業朋友圈,雙管齊下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更多的平臺和機遇。
學生就業后,進行就業跟蹤,分別對畢業1 年、3年、5 年后的就業數據進行反饋分析,并利用其結果指導學生繼續就業,以及為即將畢業學生的就業問題提供數據支持。從決策指揮、資源建設、支持服務、質量生成、監督控制5 大層面進行診斷,通過常態糾偏和階段改進環節實時監測學生動態,督促學生引導學生。就業數據是一把雙刃劍,畢業生就業質量是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檢驗,高層次的就業質量和就業率有利于吸引高質量的生源,高質量的生源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同時就業也反饋行業需求的變動,在招生環節(計劃的定制、專業設置等)和人才培養環節(學科結構、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學合理規劃,所以就業數據內容分析成為就業數據反饋分析中的重要工作,這需要各高校嚴格把關,最終形成“招生—培養—就業”三聯動的效果評價體系和閉環管理模式。
在“互聯網+”賦能下,“云就業”從興起逐步走向規模化,但也存在著學生和企業雙方權益風險,因此亟須補齊法律條例,對其進行線上線下監管和積極引導。法律是“云就業”新模式發展的制度軌道。隨著技術發展、就業模式創新,新情況新問題層不不窮,而法律為其發展保留了制度空間。此外,絕大數畢業生法律意識淡薄,自身又涉世未深、缺乏經驗,容易陷入網絡詐騙等泥潭。對于嚴重違法行為必須嚴厲打擊,提高司法的執行力和打擊力度,為校、企、生提供一塊就業凈土。在法律的框架之下根據新情況新問題,探索建立合理規范和引導制度體系,激發和保護創新,為“云就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更有力的制度支撐。
“云就業”平臺安全高效地運行依賴于現代信息技術水平,從平臺建設到精準化管理都離不開高超的信息技術。平臺的建設和管理需要因勢而新、隨勢而變,實時更新“云就業”服務,及時回應企業和學生的訴求,精準打擊各種違規操作,統籌推進云就業線上工作,力爭云服務最人性并處于最優化狀態。在內容上,嚴格把控信息審查關是平臺運行的基石,不僅要注重信息的正確度,還要把握專業需求的針對性建設,以建立強大的高質量的數據資源庫。在功能上,要有豐富的內容做支撐,網羅高質量的資訊,擴大如職業測評等增值服務范疇,做到集就業招聘、創業培訓、再就業和反饋機制融于一體的“云平臺”。在安全上,要加強網絡技術革新,采用嚴密的數據加密技術,保證平臺信息的真實性和安全性。同時還要打破不透明,實現“一對一”溝通,做到真實有保障。
在宏觀層面,政府通過采用“行政調控”“經濟調控”等手段,加大對“云就業”的政策引導與扶持,協同市場價值規律調節,實現政府和市場齊抓共管,讓“云上”就業新形態新模式走得更穩更遠。通過積極引導和政策扶持,激勵企業加入到“云就業”建設中,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為學校提供技術等各方面的支持。在微觀層面上,學校黨委要積極發揮領導作用,把解決學生“國計民生”問題放在第一位,積極主動牽線企業等洽談合作,統籌社會各界力量,組織教師緊鑼密鼓地布局“云平臺”,完成“云平臺”制度化、常態化和精準化工作。打造一支專門化、專業化、專家化的就業指導團隊,只有結合有高度的技術管理、有亮度的“云”特色以及有溫度的人性化管理才能有效駕馭“云”就業工作帶來的挑戰。所以,教師要熟練掌握信息化技術并具備過硬的專業本領。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要加強學生的勞動教育[6],突出勞動力、生產力、創造力,重點培養創業能力和創新精神,推動勞動教育和雙創教育入腦入心,激發學生的學習力、思考力和執行力。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強多元協同結合地方具體情況,因地制宜開展勞動教育活動;將勞動教育如鹽化水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主陣地中,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課程思政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寓道于教”的路徑和“寓教于樂”的形式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同時實現課堂的“提質培優、增值賦能”。
綜上所述,“云就業”順應時代所需,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便捷的途徑和精準的服務?!霸凭蜆I”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多方參與共建共治,才能實現“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