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翔,常 江,鄧元媛,林 巖,吳浩然
(中國礦業大學 建筑與設計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據統計,2020 年我國因化解產能或安全問題關閉煤礦數量達428 處,預測2030 年我國關閉/廢棄煤礦將達到1.5 萬處。在經濟發展新常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資源枯竭及落后產能礦井的關閉勢在必行[1]。關閉礦井不僅帶來賦存能源與空間資源的浪費,造成諸如工業廣場廢棄、土地壓占、礦山地質環境待治理等后礦山問題[2],還會使礦區轉變為城市中的“真空地帶”,帶來城鎮空間割裂、片區功能衰退、活力缺失等城市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和品質提升,改造提升老舊廠區等存量片區功能。國務院在《“十四五”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規劃》的批復中要求,支持獨立工礦區等特殊類型地區更好解決自身困難,更好發揮支撐功能。以上都表明城市更新能為我國資源型地區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3]。如何挖掘關閉煤礦工業廣場的價值與特色,賦予其新功能并助力城市轉型和經濟復興,成為獨立工礦區轉型面臨的首要挑戰,也是城市更新過程中盤活存量資源、激發地區活力的關鍵。
結合學者對“礦山工業場地”“采礦廢棄地”等相近概念的釋義[4-7],本文將“關閉煤礦工業廣場”定義為:煤炭開采時期形成的地面工作區域,主要包含生產、倉儲、運輸、辦公等功能,是地下資源輸出與地面資源輸入的交換界面,閉礦后處于損毀、閑置或未完全利用狀態的土地。目前,國內外研究者對關閉煤礦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能源與空間資源再利用等領域[8-11],研究范圍多是地下空間或采空區/塌陷地[12],而涉及“工業廣場”范圍內的研究則集中在再開發時序、廢棄地景觀恢復、礦業遺產調查與保護、再開發模式等方面[13-15]。在已有研究中,研究對象多以工業廣場中“礦業景觀”“工業建筑”等單一要素為主,鮮有面向城市更新的空間設計研究,關閉煤礦工業廣場的再開發與城市更新尚缺乏緊密的互動。筆者以山西省晉城市關井閉礦的獨立工礦區鳳凰山礦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工業廣場的空間構成要素與價值特征,從城市設計視角探討工業廣場再開發策略,以期為此類資源型地區的城市更新提供借鑒。
山西晉城市是一座典型的“以煤成礦、因礦興城”的煤炭資源型城市,全市含煤面積達5 350 km2。早在隋唐,煤業便廣泛用于生活與冶煉。新中國成立后被列入全國重點采煤地區,成為國家重要的無煙煤生產基地,經濟發展長期倚重煤炭資源。進入21 世紀,城市“一煤獨大”的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2010 年隨著山西被確立為資源型經濟綜改試驗區,晉城開始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有序關閉資源枯竭的礦井。“十三五”時期全市退出煤炭產能1 875 萬 t[1],在山西省管轄市中占比最高。“十四五”時期,晉城開始部署新型城鎮化戰略,特別提出要實施城市更新,推進城區擴容提質,優化功能布局,形成以人為核心、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的新局面[16]。鳳凰山礦的關井閉礦工程,是在晉城經濟轉型與新型城鎮化兩大戰略背景下完成的。
鳳凰山礦是晉能控股煤業集團下屬的一座獨立工礦區,位于晉城北石店鎮北部,與市中心直線距離約5 km (圖1)。該礦井田面積約29.35 km2,處在優質無煙煤儲量豐富的沁水煤田東南邊緣,南與古書院礦相接,東與王臺鋪礦相連,共屬于原晉煤集團建礦歷史最悠久的“老三礦”。礦區被大車渠村、窯頭村、東上村三座鄉村環抱,西側緊鄰可通向城區的227 省道。西南距離白馬寺山森林風景區約3 km。礦區內鋪設一條東西向全長8 km 的鐵路專線,與太原-焦作鐵路線在晉城北站接軌,是當地煤產品對省內外輸出的主要路徑。

圖1 鳳凰山礦區位與航拍圖Fig.1 Location and aerial image of Fenghuangshan Mine
作為“老三礦”之一,鳳凰山礦的興衰變遷見證著晉城市礦城關系的演變歷程(圖2)。該礦于1970 年投產使用,1974 年晉城將“工礦城鎮”作為城市職能定位后,礦區興建居民點與配套服務設施,經濟與社會功能開始獨立于老城區。隨著原煤產量的增長,鳳凰山礦逐漸形成煤炭業為支撐的單一產業結構,老城區則是在引入多元產業的同時逐步提升第三產業的占比。礦區與城區之間的功能差異,導致二者在空間上長期處于分離狀態。1985 年晉城由縣級市升為地級市后,城市輪廓以舊城區為核心圈層式向南、東方向擴張。到2001 年,北石店鎮被納入中心城區范圍,包括鳳凰山礦在內的若干礦區形成新的工礦組團。2008 年,晉城總體規劃提出將北石店鎮作為以煤炭生產服務和物流為支柱產業的生產、生活綜合片區,同年,鳳凰山礦井田主采煤層基本枯竭,原煤產量急速下跌,礦區步入產業轉型階段,于2009 年建構經濟共同體并引入教育培訓產業。2016 年,隨著“三供一業”政策的落實,礦區脫離企業辦社會職能。2019 年,按照晉城市“一體兩翼、協同發展”的空間戰略布局,承載主城與郊區聯合發展的東部丹河新城大興建設。受到新區輻射影響,礦區由最初的封閉型獨立工礦區逐漸走向半開放的城市社區,2020 年下半年,鳳凰山礦正式關閉。鳳凰山礦井服役期累計生產原煤達1.1 億t,為晉城市煤炭經濟的崛起做出了積極貢獻(圖3)。

圖2 “老三礦”與晉城空間演變關系Fig.2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old mines and Jincheng in space

圖3 鳳凰山礦原煤產量變化Fig.3 Change of raw coal output in Fenghuangshan Mine
鳳凰山礦工業廣場總占地面積87 hm2,從土地利用情況看,以工業用地、居住用地、市政公共設施用地、倉儲用地為主(圖4),其中工業用地面積60.53 hm2,位于工業廣場的西區,占廣場總面積的69%。文化與商業服務設施及公園綠地主要在南、北、東圍繞工人社區分布。綠化用地面積12.96 hm2,占廣場總面積的15%。現有建筑組團共計72 組,場地總建筑面積超過15 萬 m2。

圖4 鳳凰山礦工業廣場建筑類型Fig.4 Building type of Fenghuangshan Mine industrial plaza
利用人工地面調查與無人機正斜攝影輔助技術,對場地進行詳細勘探,歸納出工業廣場主要由生產型、生活型以及生態型3 類構成(圖5),并對以上構成要素展開具體分析。

圖5 鳳凰山礦工業廣場要素構成Fig.5 Composition elements of Fenghuangshan Mine industrial plaza
2.1.1 生產型要素
生產型要素由地面生產系統中的建構筑物與外部設施構成,建筑組團共計31 組,規模龐大且形式多樣。該要素群承擔煤炭篩分破碎、重介分選、脫泥分級、儲煤運輸、濃縮沉淀5 道選煤工序以及附屬工業的加工制造環節。代表性的單元有洗煤廠、沉淀池、筒倉、儲煤場、設備車間、運煤廊、鐵路等。
2.1.2 生活型要素
生活型要素由鳳凰山礦工人社區內的辦公與生活服務類設施構成,承載礦區生活、體育活動、養老教育、交通游憩等功能。具體包含辦公樓、科教中心、學校、工人俱樂部、醫院、商店等配套服務設施,建筑組團共計41 組;以鳳凰東路、光明路、希望路3 條路為主的街道空間,用于串聯工業廣場與其他功能區的交通;中心廣場、操場等大型戶外活動場地;以及4 座露天停車場與2 座立體停車樓。生活型要素群主要分布在工業廣場的東側、北側,與生產廠區界限明確,基本確保了生活服務功能的全覆蓋。
2.1.3 生態型要素
水與陸地共同構成的生態要素是城市環境的主導要素[17]。鳳凰山礦工業廣場的生態型要素主要包含:開敞的水域空間;濱水生態岸線與綠地公園;西北高、東南低的山地環境;主干道與鐵路線兩側的生態走廊;生產區內散點式分布的喬木景觀。工業廣場水域面積達8 萬 m2,北接依山而建的生產空間,西臨白馬寺山森林公園,遠山近水的空間結構為水體景觀增加了層次感。場地整體以懸鈴木、毛白楊、垂柳等鄉土喬木為骨干樹種構建起綠地框架結構。
前述分析中的3 種空間要素經過人工組織和配置,以建筑及周邊環境為基本單元構成礦業遺存群,是關閉煤礦工業廣場內特征最鮮明、信息最豐富的空間概念。研究以更新和再利用為基本目標,創新評價指標,運用層次分析法(AHP)構建礦業遺存價值的評估體系,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和專業人士對遺存建筑評分,計算加權分數,確定建筑所屬的價值等級。借鑒學者對工業遺產價值構成的闡述[18-21],結合鳳凰山礦業遺存的空間特征,選取歷史價值、美學價值、科技價值、社會價值、環境質量、景觀優勢、建筑現狀、建筑再利用價值8 項作為準則層,并設計17 項評價因子組成指標層,由此構建指標層次結構體系(圖6)。

圖6 遺存價值評估層次結構體系Fig.6 Hierarchy structure system of value evaluation for remains
之后構建指標判斷矩陣,計算權重數值。共發放11 份征詢問卷,收集專家對準則層C和指標層內各因子D重要性差異評價,運用1-9 比例標度法構建出準則層C因素判斷矩陣和指標層D因素判斷矩陣,并經過一致性修正,對每項因子的權重進行加權平均,得到其權重統計結果(表1)。

表1 權重計算結果Table 1 Calculation results of weight
在確定了準則層和指標層的權重之后,針對每項評價因子制定評分標準。將每項因子的總得分列為100、90、80、70 這4 個等級并制定評分標準,并以景觀標識性D11 的評分標準為例(表2)。

表2 評分標準細則(以景觀標識性D11 為例)Table 2 Scoring criteria (taking the landscape identity D11 for example)
在此基礎上,制作建筑遺存價值評估表,請熟悉該礦的學者專家、礦上行政管理人員和相關技術人員對存在評價需求的建筑遺存進行打分,通過權重與分數乘積得出準則層C分數,并按照該層級權重算出建筑綜合得分U。按照評價標準,最終將參與評價的44 組建構筑物劃分為4 個等級。其中,一級遺存(90~100 分)6 處,二級遺存(80~90 分)15 處,三級遺存(70~80 分)12 處,四級遺存(60~70 分)共11 處(表3)。

表3 評分結果Table 3 Scoring results
評價結果顯示,一級遺存作為鳳凰山礦采煤歷程最重要見證和工業文脈的核心,必須進行保護;二級遺存大多數是使用頻率較高、質量較好的建構筑物,外部景觀環境良好,建議原狀保存繼續使用;三級遺存為具有較好的空間尺度、空間氛圍的建構筑物,但存在某幾項價值的缺失,具備改造提質的潛力,建議保留,并依照實際開發需求進行適宜性改造;四級遺存則存在嚴重的質量安全或風貌破壞等問題,建議統一拆除、清理(圖7)。在此基礎上開展對工業廣場的再開發利用設計。

圖7 鳳凰山礦工業遺存評價Fig.7 Industrial remains evaluation of Fenghuangshan Mine
2.3.1 空間界面的封閉性與復雜性
鳳凰山礦是一座城郊型獨立工礦區,盡管被納入晉城市中心城區范圍內,卻始終處在主城的邊緣地段。受城-礦空間關聯性較弱以及“企業辦社會”管理模式的影響,礦區長期無法共享城市基礎服務設施,發展空間相對獨立。從所在區位環境、與市區交通的銜接程度以及社會福利功能的自立等各方面看,工業廣場都呈現出高度封閉的特征。這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國土空間的連通性,給未來城市空間結構的調整增加了難度。另外,礦區工業廣場的土地權屬關系較為復雜,表現在礦區產業轉型中,企業控制礦區的資產處置和項目審批,但涉及到土地開發、置換與利用問題時,將由地方政府起決策作用。受到多重管理影響,場地內出現劃撥、授權經營、租賃、無證、占用等多種權屬類型的土地,復雜的權屬關系給未來礦區土地的性質變更、利用方式造成影響。
2.3.2 生產工藝的流程化與完整性
鳳凰山礦工業廣場完整保留了大量與煤炭相關的各類生產建筑與設施,相連生產性構筑物的跨度達到200 m,清晰呈現了煤炭產業“采掘-加工-洗選-運輸”的生產工藝,是地區工業歷程的實體記錄。工業廣場建設形成“多組團、多尺度、緊湊型”的場地空間格局,在煤炭加工的流程線上,不同功能的技術用房經過組合,因地制宜地形成各自獨立的空間組團。各組團間又能依靠工藝流程間的承接性,通過道路、廊橋、設備等要素產生關聯,確保整條生產鏈的安全與高效。礦井關閉后,場地整體的工業風貌得以存續,為再開發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機遇。
2.3.3 景觀的多樣性與標識性
鳳凰山礦的工業景觀是一種多尺度的復雜巨系統,地表的鐵軌、道路和信號設備,地面佇立的大跨廠房和車間,以及空中盤旋交錯的各工種介質與運輸管廊等,共同構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人文景觀群落。從景觀視覺質量來看,巨構單元重復并列的圓筒倉、高聳的原煤準備大樓、纖長延伸的藍色運輸廊等都極具視覺識別度和沖擊力。礦區的自然景觀多樣但質量參差不齊。生產區植被以毛白楊、龍柏為主,景觀嚴重缺失且質量較差;辦公生活區的整體植被景觀良好,主要集中在辦公樓、文體活動樓、體育場等地段,以針葉常綠植被及常綠灌木為主;南側以水環境為基底的濱水帶生態環境優美,植被種類豐富。總體來看,鳳凰山礦具有“花園式礦山”的景觀特征,保留了綠色山地要素基底,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和諧相生。
2.4.1 從礦區走向街區的業態選擇
在晉城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需求下,關井后的鳳凰山礦應積極填補城市新功能,主動由封閉獨立轉向開放包容,從獨立礦區走向城市街區。由于礦區現存的產業結構單一、活力不足,尚缺乏提振經濟的支柱型產業,因此,再開發面臨的首要挑戰將是評估現有產業環境與土地價值,根據城市與區域的長遠發展要求開展定位工作,選擇適合的替代產業,統籌業態體系,對土地資源的開發方式作出合理決策,釋放既有用地的潛在價值與活力,刺激地區的經濟增長。
2.4.2 山地環境下的交通組織模式
工業廣場現有的交通系統是為生產和運輸的便捷性而服務的,由于生產流程的模式化,加上特殊地貌影響,整體交通結構單薄,不能很好地滿足作為現代城市街區的使用需求。礦區對外的車行入口位于東南側,處在鐵路線與十字道路匯接地段,車流量大且交通情況復雜。工業廣場外圍雖有鄉道環繞,但由于地形高差較大,限制了工業廣場與外圍道路銜接。另外,場地內部多處跌落式陡坡影響車輛通行的便捷性和可達性。鐵路線地段的南北兩側高差起伏,最大高差達8 m,制約了南北區域的交通聯系。如何架構對接城市的交通網、縫合內部高差帶來的空間裂縫,是再開發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2.4.3 礦業文脈的保護與再生
從城市文脈傳承的角度看,鳳凰山礦作為資源型城市工業發展的見證者、礦區人民集體記憶的記錄者,包含獨特的文脈氣息。再開發城市設計需要對該地的歷史文化脈絡進行系統梳理,充分挖掘場地的特色文化要素,并將它們做“符號化”和“類型化”的處理,將其轉化為一種文化觸媒因子,融入到工業廣場文化景觀的創造中,幫助民眾喚醒對重要歷史事件、重要場所的公共記憶。此外,對礦業遺址風貌做整體性保護,也有利于礦區工業文脈的延續,而這一過程同時是城市文脈的延續過程。一方面從工業廣場的布局和自然肌理出發,通過設施景觀化處理,可以起到延續顯性文脈的效果。另一方面,通過對工業廣場歷史沿革的研究,完成采煤工業史的講述和演繹,能夠延續其隱形文脈。
2.4.4 礦業遺存改造策略制定
鳳凰山礦業遺存形式龐雜,再利用潛力巨大,改造重點因建構筑物類型而異。具體來說,生產建筑因操作需要,一般有著較大的空間尺度和堅固的結構形式。通過何種方式使生產空間由“機器尺度”轉化為“人體尺度”是這類建筑更新的重點。對于生活與辦公建筑,改造則更加強調功能優化與形象環境的美化,使空間性能更加低碳、綠色、節能。再開發需要針對礦業遺存的改造提出總的策略框架,指導遺存的更新設計。
城市設計是一個長期、連續的實踐過程,其構思需要通過后續具體分支學科的詳細介入實現。貫穿整個城市設計過程的“設計導則”和“實施策略”即是實施的媒介。因此,確立關閉煤礦工業廣場再開發城市設計思路,用于指導詳細設計的開展(圖8)。

圖8 關閉煤礦工業廣場城市設計思路Fig.8 Urban design thinking of closed coal mine industrial plaza
城市尺度上,按照晉城市“一體兩翼,組團發展”的城市空間戰略布局,主城區將與正在建設的丹河新城共同組成2 個城市經濟增長極,城市由現有主城區的單中心向主城區、丹河新城雙中心發展,逐步實現城市軸線東移至金村大道城市發展軸的目標。“十四五”規劃顯示,丹河新城將以丹河及兩岸生態環境、大學及優質高中教育高地發展優勢為重點,以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為核心。鳳凰山礦處于金村大道城市發展軸上,與丹河新城的區域發展聯系密切。
區域尺度上,北石店鎮將以建設充滿魅力的地方特色小鎮為目標,增強生產生活服務功能,打造連接城鄉的網絡節點。鳳凰山礦位于鎮區西北部村莊環繞的中心地帶,緊鄰白馬寺城市生態綠心,本身具有“近城區、近景區”的天然地緣優勢。此外,礦區的轉型已經初步啟動,產業集群涵蓋服務行業與教育行業,產業轉型基礎穩定。基于對城鎮空間發展趨勢、產業發展方向的研判,立足鳳凰山礦產業與資源的現實基礎,確立工業廣場“礦退城進”的總體更新目標,將新功能定位為以教育培訓為動力引擎,康養產業和餐飲娛樂為抓手,工業遺產研學旅游為輔助,與城市功能相融合,面向山西、輻射中原地區的教育特色小鎮,將片區形象定位為富有礦業文化特色、現代生活風尚與景觀地域特色鮮明的城市空間,成為北石店鎮與晉城市的形象窗口。
關閉煤礦工業廣場城市設計的本質是對原本功能獨立且相互割裂的空間進行聯系與整合,并更新工業景觀,使其成為“城市化的景觀”。設計將煤炭加工鏈作為“歷史發展軸”,講述鳳凰山礦的工業歷程。將鐵路作為“景觀記憶軸”,通過景觀化設計改造為城市慢行公園。場地西側的教育培訓區作為“教育文化發展脈”,中部工業遺存作為“核心特色工業脈”,東側服務空間作為“綜合服務脈”。通過三脈并舉,構建工業廣場南北向的主要空間秩序;借“歷史發展軸”與“景觀記憶軸”2 條城市軸線完成歷史軸線的轉譯與強化,構建東西主要空間秩序;中部“歷史核心區”則最大限度地保存工業文化特征。最終在場地內形成“三脈、兩軸、一核心、多片區”的總體空間結構(圖9)。

圖9 鳳凰山礦工業廣場城市設計空間結構Fig.9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design for Fenghuangshan Mine industrial plaza
城市設計堅持工業遺存再利用優先,采用多功能混合的開發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功能布局方面,工業廣場形成8 大功能區:教育培訓區、博覽陳展區、商業服務區、辦公生活區、生態康養區、生態防護林區、濱水休閑區及倉儲物流區。總體布局以洗煤廠、物供大院、設備庫大院改造構成的博覽陳展區為核心場所,利用現有廠房資源打造公共空間,以工業文化傳播為媒介激活周邊地塊價值的提升,串聯各個功能區。以該區域為基本分界點,西側規劃現代教育培訓社區,推動專業教室、培訓公寓等教育和居住載體的建設;北、東側規劃為生活社區,以優化基礎服務設施為主、建筑適應性改造為輔,打造舒適現代的辦公空間,引導城市新街區的生活風尚(圖10)。

圖10 鳳凰山礦功能分區設計與總平面規劃Fig.10 Functional zoning design and general plan of Fenghuangshan Mine
在總體空間效果上,城市設計意圖表達“自然”與“工業”“過去”與“未來”“教育”與“生活”交織的生活圖景,使礦區主動融入晉城市山水林田湖草共同體,與城市有機融合,產生“對內重構、對外織補”的城市更新連鎖反應(圖11)。

圖11 城市設計總體空間效果Fig.11 Overall spatial renderings of urban design
城市設計立足于晉城市發展規劃,重新建構工業廣場的內外交通體系。礦區原主入口與東南側四車道的鳳凰東路相接,車輛需穿越鐵路下方涵洞方可到達,便捷度較低。基于此現狀,在鐵路公園西側設計入口廣場,并規劃南北向的8 車道,與通往丹河新城的規劃路北金街相接,以強化礦區與城市核心區的聯系。在礦區內部,疏通東西、南北方向的6 條車行道路,以鳳凰街、鳳凰東路、大學路作為基本骨架,構建場地內的車行網絡系統(圖12)。

圖12 工業廣場交通系統優化設計Fig.12 Optimal design of traffic system in industrial plaza
為了縫合場地內組團間因高差導致的空間裂縫,根據工業廣場的交通需求修補局部高差,通過新建交通設施、原有空間改造和土方再利用3 種方式構建豎向交通體系,營造立體交通景觀(圖13)。

圖13 交通體系與交通景觀構建Fig.13 Traffic system and traffic landscape construction
通過對礦業遺存重要景觀節點的打造來強化工業文化體驗,進一步將這些節點空間形成網絡化布局,使文化在整個礦區內蔓延開來,提高整體的標識性和觸媒作用,讓當地居民和外來游客可以感受到礦區特有的文化底蘊。提煉現有的工業元素與符號,將其植入新功能的環境設計中,強調工業場景的符號化再現。
3.6.1 “礦業歷史核心區”環境設計
對洗煤廠、設備庫大院、沉淀池進行改造設計,功能對應為發展歷程展覽館、社區圖書館、城市文化館,打造歷史核心區內的“三館”,營造特征鮮明的工業歷史景觀和較強的現代空間識別性,重構歷史與現代的要素,在激發公共活力的同時最大限度保留本地居民的場所記憶。
3.6.2 “標識性景觀”設計
筒倉和沉淀池在場地內具有極高的景觀識別度,是鳳凰山礦地標性的構筑物,設計將該區域定位為“文化展覽區”,延續觀瞻性文脈的特色。沉淀池主要應用于廢水處理環節,因其特有的工作原理使得構件本身獨具特色,且場地內地勢下沉,有多個廊道和樓梯聯系不同高差。設計意圖將該區打造為兼有娛樂和商業屬性的戶外公共活動空間,將3 座沉淀池分別改造為水池、沙坑、輪滑場地,用于開展戶外活動,并對設施外場地做景觀化鋪裝處理。在操作上保留設施的基本結構與廊道、樓梯等交通構件,增強空間游覽的趣味性(圖14)。

圖14 筒倉與沉淀池標識性景觀設計Fig.14 Iconic landscape design of silo and settling tank
3.6.3 線性要素的強化設計
鳳凰山礦的線性要素是其工業特征之一,保留并且通過設計使其強化具有重要意義。原有的線性要素包括空中交錯的運輸廊道與地面沿湖的運輸鐵軌,可對其進行景觀化處理,在色彩上進行統一控制,構建場地內工業景觀的視覺聯系(圖15)。

圖15 工業廣場線性元素空間效果Fig.15 Spatial effect of linear elements in industrial plaza
設計應用“再循環”理念,對工業廣場內的工業遺存進行改造,以功能創新與風貌優化為導向實施更新。以洗煤廠跳汰車間更新為例,提供形象、可視化的設計路徑,從構造維修、功能創新和風貌控制三方面開展更新改造實踐。
3.7.1 場地現狀與更新目標
鳳凰山礦洗煤廠跳汰車間于1991 年投產使用,承擔著選煤系統中最重要的功能。建筑總高32.5 m,共7 層,整體采用框架結構,縱向3 跨,橫向5 跨。內部設備完整保留,三層裝有2 臺可洗選0~13 mm 與13~80 mm 塊煤的跳汰機。建筑南側建有若干磚混建筑,層數1~2 層不等,風貌混亂且環境較差,車間的入口標識性較弱。該建筑原本承載的是煤礦洗選工藝中的關鍵一步,礦井關閉后完整保留了原始的建筑結構、框架以及洗選設備。依照工業廣場更新功能的總體規劃,該建筑的更新目標為歷史博物館,是未來發展歷程展覽序列中的核心空間(圖16)。

圖16 跳汰車間更新改造設計Fig.16 Updated renovation design of jigging workshop
3.7.2 再循環改造設計
第一步構造維修,是針對建筑存在的結構性病害進行科學維修、加固與替換,確保空間安全可用。經過結構師對廠房的基礎、承重結構、外圍護結構及變形情況進行檢測鑒定并匯總,發現僅非承重墻體存在破損問題,無結構性病害,可直接進行功能改造。
第二步功能創新,是采取外部加建與內部重組創新的方式,利用加減法平衡功能的新舊轉換。在建筑南側加建1 000 m2的入口空間,功能包含門廳、展廳、水吧等,作為進入歷史陳展的現代引導空間。建筑內部1-3 層則重構為核心展覽空間,盡可能利用原有的工藝設施劃分空間,并運用有限干預的手段進行再創作,將撈坑與跳汰機等設備轉變為代表工業特色的機械展品,4 層及以上設計為辦公、閱覽、圖書等小型空間,承接內部辦公、會議、資料存儲等功能(圖17)。

圖17 跳汰車間功能循環Fig.17 Functional circulation of jigging workshop
第三步風貌控制,注重場地環境氛圍的營造,將建筑周圍所有破舊磚房拆除并配置戶外休閑區。對原有廠房主體結構及外立面90%予以保留,采用“微介入”的策略處理舊表皮。改造中拆除的玻璃經過二次搗碎后,摻入新建的立面材料中,可作為“反射”的骨料來豐富立面肌理(圖18)。拆除的磚砌塊可用于營建北側擋土墻和景觀路,塑造舊工業廢品與新材料拼貼的風格。洗選設備和機器也可作為建筑小品在室外陳展,延續場所的工業記憶(圖19)。

圖18 跳汰車間更新立面設計Fig.18 Updated elevation design of jigging workshop

圖19 跳汰車間更新設計效果Fig.19 Updated design rendering of jigging workshop
a.提出一套面向關閉煤礦核心空間要素的價值評價體系,在層次分析法(AHP)中利用城市設計思維創新了評價的指標層。該評價體系與關閉煤礦再開發目標相結合,能為工業廣場內建筑與設施的“保護、保留、改造、拆除”提供基本的理論依據。
b.基于要素價值評價結果,工業廣場經濟、社會和文化潛力挖掘與礦業文化特色凝練,提出關閉煤礦保護性再開發的重點和難點。在此基礎上借鑒城市設計思維與方法,構建了關閉煤礦工業廣場再開發的城市設計策略:景觀引導下的秩序控制、功能空間的整合重置、交通體系的外通與內融、礦業文脈特色的延續與塑造、既有建筑的再循環改造。
c.鳳凰山礦是晉城市獨立工礦區。分析認為,山地礦業風貌與綠色生態本底是關閉礦區的核心價值表征,應以風貌存續與生態保育為再開發重點。鳳凰山礦應確立由“封閉的工業廣場”向“開放的城市街區”更新的目標,通過工業廣場內外交通縫合、整體風貌景觀化改造和既有建筑有機更新,能在提升活力的同時創造城市特色,指導礦區向“花園式街區”轉型,成為關閉煤礦工業廣場轉型的示范。
d.在當前深化資源型經濟轉型綜改的山西省開展該命題的研究,將更具典型性與借鑒性,依據礦區特色與價值制定保護性再開發的策略,對關閉煤礦的轉型具有積極指導意義。此外,在我國深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背景下,如何將關閉煤礦工業廣場再開發設計更科學合理地融入到資源型城市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框架中,仍需進一步的思考與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