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通 林寶祥 王 琳
(黑龍江省農科院園藝分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69)
十字花科蔬菜是黑龍江省蔬菜生產種植面積最大的作物種類,小菜蛾是十字花科蔬菜生產中重要害蟲,由于其種群基數大,發生時期長、發生代數多、世代重疊嚴重,所以防治難度大,加上抗藥性的增加,防治效果降低,給農民的蔬菜生產帶來的產量損失和產品質量降低非常顯著。
現在生產中對于小菜蛾防控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隨著栽培生產方式和模式改變,寄主植物變化,黑龍江省小菜蛾發生規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精準防治缺乏依據,防治效果經常表現不理想;二是生產中采用的追逐性防治方法,防控預判性不強,防效不高也不穩定;三是手段單一,過于依賴化學藥劑防治,抗藥性產生快,防治效果下降,化學防治用藥量不斷增加,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
通過對黑龍江地區小菜蛾發生規律的調查、物理防控手段的摸索、生物藥劑的篩選與使用方法研究,建立一套適合黑龍江地區的小菜蛾綠色防控技術,可以為凈化生產環境和人居生態環境提供科學依據。
通過連續多年的田間調查,明確小菜蛾在黑龍江地區一年發生三代或四代,世代間有重疊,以幼蟲危害植株,共4齡期,夜間取食活動性強,受驚后扭曲身體或吐絲向下逃跑。
第一代幼蟲主要危害期為5月20日至6月初,成蟲最早發現于5月9日,發生于早春棚室生產田,未發現以蛹態在黑龍江地區越冬。第一代成蟲應來源于小菜蛾種群遷飛;第二代發生于6月5日至6月末,發生于棚室和露地田間,7月初到8月中旬為第三代與第四代混合發生。
通過連續幾年藥劑試驗,篩選出高效生物制劑8000IU·μL-1蘇云金桿菌懸浮劑防治效果最好。
通過在幼蟲一齡期和二齡期設置不同施用濃度進行防效比較,發現二齡期使用1.125L/hm2稀釋液噴施防治小菜蛾,小區實驗防效就能夠達到87%,藥后第二天可出現行動停止現象,第三天出現壞死癥狀,即達到防效,又能有效控制使用濃度。
使用小菜蛾性信息素誘芯配合誘捕器對小菜蛾成蟲發生規律進行田間調查,對照幼蟲發生規律的田間調查,總結出成蟲蟲口發生高峰期后5~7天就是藥劑防治的關鍵時期。
通過項目試驗研究總結出了一套適合黑龍江地區十字花科作物的綠色精準的防治小菜蛾的技術方案:
7月中旬至10月中旬是黑龍江地區十字花科蔬菜種植期,也是小菜蛾集中發生時期,在7月初整地深翻,去除地上雜草,減少小菜蛾棲息繁殖場所;播種后每畝地設置小菜蛾性誘芯捕獲器1~2套,監測成蟲發生高峰期,從而預測出一齡、二齡幼蟲主要危害期,也可以每畝地設置4~5套,可以有效降低蟲口密度,降低藥劑防治次數;監測到成蟲發生高發期5~7天后,選用高效生物制劑蘇云金桿菌1.125L/hm2,葉片正反面藥劑噴施均勻,間隔7~10天,施藥2~3次,可以有效控制小菜蛾的危害,節約生產成本,并且不會對生產環境和蔬菜品質造成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