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配置是景觀園林綠化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進行景觀園林的植物配置時,應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從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休閑娛樂需求出發去配置植物,讓園林更好地為城市的發展以及人的發展服務。需結合城市整體景觀特色做好綠化植物配置與栽培,讓景觀園林更具有觀賞性、藝術性與生態性。
在進行植物選擇與配置時,還要綜合考慮植物的生長習性、整體形態、花葉特點、生命周期、綠化功能、色彩搭配以及有無毒副作用,在實現長期發展的同時,讓綠化景觀有更好觀賞效果。

結構性植物配置模式的主要特點:通過對植物高矮、大小、位置等的搭配,讓最終的景觀呈現出幾何性,成為一個幾何圖形,如正方形的造景、橢圓形的景觀等。在按照結構性植物配置思想配置時,先要考慮植物是否能營造出幾何效果,然后再考慮植物的觀賞性。采用結構性植物配置模式時,可根據景觀園林的空間結構特征、建筑特點等合理搭配植物,并利用植物營造景觀。設計人員可借助景觀園林中的擋板、罩棚以及地面、頂棚、墻甚至是地面覆蓋物營造不同的景觀造型,如在墻根栽植爬山虎等攀援植物,讓植物景觀更具有立體感與層次性;或者是靈活搭配樹籬、樹等在園林內設計出“一堵墻”,讓整體的景觀園林更加豐富。設計人員可利用植物或者植物群來切割園林空間或圍合部分的園林空間,讓景觀園林的層次性更加豐富。
景觀園林中不只有植物、山水等觀賞性較強的元素,還有一些不利于造景的元素,如為安全起見建造的墻壁、一些突兀的建筑等。這些元素會拉低景觀整體的藝術美,也會影響游客的觀賞體驗。因此,在設計時需運用裝飾性較強的植物對其進行美化,使其與整體的景觀更加協調自然。裝飾性植物不僅具有綠化功能,還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有優化游客觀賞體驗的功能。在運用裝飾性植物配置模式時,設計人員可根據當地已有的道路、設施、構筑物等進行造型與布局,并在設計時結合場地氛圍、場地重點強調的內容、植物的高低色彩、植物與空間的關系等設計營造出深遠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