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英

南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鷺群在空中飛舞
“國家公園建設成果成為十年林草工作的最大亮點,也成為我國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最亮麗的名片。”9月19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聚焦新時代自然資源事業的發展與成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春良在會上表示。
中國實行國家公園體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給子孫后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這是中國推進自然生態保護、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項重要舉措。
“當下,我國國家公園建設正在穩妥有序推進當中。”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唐小平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下一步的關鍵詞是高質量建設。”
“中國正在積極謀劃建設全世界最大國家公園體系的方案和路徑,積極推進新一批國家公園設立的前期工作。”唐小平表示。
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分別為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國家公園,范圍涉及青海、四川、吉林、海南、福建等10個省區,其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約占我國陸地面積的2.4%,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
中國正在積極謀劃建設全世界最大國家公園體系的方案和路徑,積極推進新一批國家公園設立的前期工作。
國家公園是我國自然生態系統中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其首要功能是保護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同時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綜合功能。生態保護第一、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是國家公園的三大理念。
我國將自然保護地按生態價值和保護強度高低依次分為三類,分別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國家公園居于主體地位,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關鍵區域中占首要地位,在保護最珍貴、最重要生物多樣性集中分布區中占主導地位。
此前,中國在保護自然方面曾有著各種探索與實踐,如設立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但有的偏重于保護物種,有的偏重于保護某一類自然系統。
“國家公園的出現,填補了我國在保護大尺度生態系統和生態過程方面的空缺。”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建筑學院景觀學系主任楊銳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三江源國家公園是“大尺度”的典型例證,它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這里山脈逶迤,雪原廣袤,河流湖泊眾多,總面積達19.07萬平方公里。
據悉,“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正在研究、編制當中,將于近期發布。方案中遴選出50個左右的國家公園候選區,總面積約占國土陸域面積的10%,將保護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生態系統和80%以上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及其棲息地。
“‘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是按照建立全世界保護規模最大、自然生態地理特征最多樣、保護價值最高的國家公園體系要求編制的。”李春良表示。
“當下,我國的國家公園體系已初步成形,管理體制已基本建立,在事權劃分、資金、法律、技術方法和社區治理各方面都有所進展。”楊銳告訴本刊記者,“這意味著,我們用9年多時間,走了很多國家幾十甚至上百年才走完的道路。”
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是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設立于1872年,全球有200多個國家或地區都建立了國家公園。
相比之下,我國在這方面起步雖晚,但后發優勢明顯。2013年,中國首次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從國家層面正式啟動國家公園建設。此后,這項工作得到迅速推進:
2015年,啟動三江源等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2018年,國家公園管理局正式掛牌,標志著自然保護地領域“多頭管理”的問題得到解決;
2021年,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正式設立。
楊銳介紹,進行體制試點,是希望找到國家公園建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困難和體制機制障礙,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提高自然保護地的保護效率和系統性。正式設立之后,重心就轉為國家公園到底該如何治理。
他特意強調是“治理”而非“管理”,因為管理強調自上而下,治理則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是雙向概念。國家公園的建設與保護需要不同利益相關方參與,需要將社區百姓的生計納入考量,需要為全民提供生態體驗與自然教育的機會。
在國家公園的各類治理問題中,社區治理是重點,也是難點。
“國家公園建設成功與否,衡量標準就是社區治理成功與否。”楊銳表示,“因為,動植物不需要太多干預,最重要的是把‘人’安頓好。”在此前《國家公園法(草案)》立法征求專家意見期間,楊銳建議在該法中設立“社區治理”的專門章節。
在這方面,三江源國家公園創造性地建立了生態管護員制度:在每一戶牧民家中,設立一個生態公益崗位,即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領取國家工資,每人每月1800元,年收入2.16萬元。目前,這里共有1.72萬名生態管護員,守護著這片綠水青山。
上位法的出臺是國家公園建設中備受關注的大事、要事。
2017年8月,《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實施,這是我國第一個由地方立法的國家公園法規,為國家層面開展國家公園立法探索了路子、積累了經驗。
5年后的2022年9月,由國家林草局起草的《國家公園法(草案)》已完成面向社會公眾公開征求意見環節,立法進程明顯加快。
三江源區水源涵養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蓋率、產草量分別比十年前提高了11%、30% 以上。
“首批設立的國家公園生態保護成效顯著。”李春良說。
青海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素有“中華水塔”之譽,是中國乃至世界生態安全屏障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10月,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發布《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公報暨非凡十年》,曬出成績單:三江源區水源涵養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蓋率、產草量分別比十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多,藏羚羊由20世紀80年代的不足2萬只恢復到7萬多只,過去難得一見的雪豹、金錢豹、歐亞水獺頻頻亮相;三江源頭碧波蕩漾,重現千湖美景,“中華水塔”更加堅固豐沛。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田俊量介紹,經過國家公園建設,青海省的水資源總量明顯增加,每年向中下游穩定輸送600億立方米二類以上的優質水,濕地面積躍居全國首位。
9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的消息顯示,大熊貓國家公園將原分屬73個自然保護地、13個局域種群的大熊貓棲息地連成一片,全國野生大熊貓總數量的72%得到了有效保護;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暢通了野生動物遷徙的通道,東北虎的數量達到了50只以上,東北豹的數量達到了60只以上;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雨林生態系統的功能逐步得到恢復,近兩年,新增了3只海南長臂猿,海南長臂猿的野外種群數量達到了5群36只;武夷山國家公園近三年新發現物種達到了14個。
10月12日,在中國首批國家公園設立一周年之際,中國國家公園主題曲MV《最珍貴的你》同步上線,歌詞這樣寫道:“……你在綠水青山間,煙波浩渺水潺潺;順應人民意愿,世代傳承共建;綠色的華章,大美我家園……”
李春良表示:“國家公園建設是國之大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需要我們這些參與者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更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和幫助。讓我們共同努力,建設好我們的國家公園,給子孫后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貢獻力量。”

大熊貓國家公園甘肅白水江片區的紅外相機拍攝到的野生大熊貓活動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