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持續沖擊加速全球化變局、新一輪大國戰略博弈日趨激烈、國際貿易格局面臨重塑等新形勢下,東盟不僅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重點地區,也是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內外兩大循環的融合區,還是應對美國對華貿易戰的前沿。為此,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以下簡稱“陸海新通道”)與東盟對接合作,對加快促成中國與東盟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深度融合,形成中國與東盟雙向溝通的經貿合作新格局,構建中國與東盟命運共同體等有著重要意義。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領域。在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西部陸海新通道作為連接“一帶”與“一路”,聯通中國西部與東盟國家市場的國際貿易大通道,將成為促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的先導和基礎性的重大工程。
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定位
內循環水平提高的越快,對全球市場吸引力的提升就越快,就越能突顯中國在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導作用。內循環發展程度越高,越能促進國內市場在全球市場競爭的能力,為全球市場提供更優質高效的產品和服務,為促進國際大循環提供新的熱源和動力。總之,內循環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基礎,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必須統籌兼顧,聯動發展,才能相得益彰。
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是以新發展理念、新激勵機制以及質量效益型發展方式凝聚合力。依托新通道,促進通道沿線相關省區市轉向制度型開放,促進國內規則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更好地統籌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兩種資源,成為促進“雙循環”的重要載體。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充當推動中國西部地區內引外聯、東西互濟的橋梁紐帶。與東部地區相比,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2000年,中國政府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基本思路是轉移東部沿海地區的剩余經濟發展能力以提高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為此實施一系列包括財政轉移支付、基礎設施投入、稅收優惠、信貸優惠與環境保護等在內的政策支持西部地區的發展。經過20年發展,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成就更多是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大背景下充分享受到政策紅利,今后這一發展模式的可能性和邊際效應將大幅降低。因此,中國西部地區需要結合自身比較優勢,依托陸海新通道,內引外聯,東西互濟。
二是充當中國—東盟經濟合作“提質升級”的重要載體。新發展格局下,中國視東盟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重點地區,東盟市場也成為全球價值鏈體系重塑和再布局的重要地區。越南、印尼、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憑借勞動力優勢持續改善營商環境以及優化基礎設施配套能力,主動開放國內市場并推動外圍市場向其開放,把握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歷史性契機。中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出現向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轉移的趨勢。RCEP簽署也加快推動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深化,催生東盟成為“雙循環”融合區的倍增效應。毫無疑問,西部陸海新通道可以成為深化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重要載體。推進陸海新通道建設,正是通過提升中國與通道沿線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水平,建立全方位沿線國家互聯互通伙伴關系,尋求與沿線通道東盟國家在通道運行機制、通道暢通機制、解決爭端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上進行創新和實現新突破。
三是充當促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深度關聯的國際貿易走廊和國際經濟走廊。新冠疫情正在改變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布局,促使企業主動回撤在全球的產業鏈布局,朝著內向化趨勢演進,構建區域內的閉環產業供應鏈以抵御“斷鏈”風險。為應對深刻變局,推進陸海新通道建設通過門戶暢通、重點產業、貿易線路三個方面采取措施,支持服務新通道建設,暢通國際貨運通道,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陸海新通道將以自貿試驗區為依托,成為推動通道沿線國家價值鏈網絡的引擎。
推進陸海新通道建設的關鍵路徑
第一,以發展“通道經濟+口岸經濟+樞紐經濟”為基礎,推進陸海新通道擴容增效。建設通道經濟首先要以提升物流效率為導向建立物流效率樞紐和物流產業集群,提高物流分撥能力,帶動國際商品貿易發展;同時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促成“中新(新加坡)”關際合作,推進重慶一東盟班列服務網絡延伸,實現通關一體化改革全覆蓋;三是海關管理要嵌入國際物流運轉鏈條,實現海關監管與國際物流各環節有機銜接,依托現代物流技術實現海關順勢監管;四是加快完善通道沿線聯席會議制度和聯絡協調機制,推動沿線各海關共同簽訂《合作備忘錄》,匯聚服務陸海新通道發展的海關合力。
第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一是打造高效高質的全球供應鏈體系,打造陸海新通道全球性分銷系統、離岸加工體系、全球供應商,確保通道運輸鏈暢通,設施銜接順暢,運力資源高效交易;確保運輸規則統一,信息共享;通道各物流節點實現聯動,運營主體一致,單證互認;空箱資源共享,運輸產品通道穩定。二是通道運營主體營商環境改革。企業是陸海新通道建設實施主體,通過制度創新和改革,構建契合推進陸海新通道高水平建設要求的體制機制。—方面突出中央企業和國有企業通道建設參與主要力量,同時優化民營企業營商環境,降低運營成本,提升通關效率和服務水準,充分發揮市場活力和潛能。
第三,推進陸海新通道建設與東盟地區合作機制對接,以此作為實現通道建設促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陸海新通道是連通重慶等中國西部地區與東盟等國家的重要開放通道,應從區域國家共同發展的高度認識陸海新通道建設與東盟對接合作的意義,強化中國與東盟國家貢獻共同智慧、共同勇氣和共同擔當的“硬約束”,助推東亞經濟一體化,打造亞太地區經濟新的增長極。
為更好發揮對接作用,應從以下幾方面深入考慮:一是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沿線國家互聯互通伙伴關系,不斷夯實對接合作的基礎。例如,強化以合作性、開放性、非排他性和互利性經濟為重心的合作理念,提升既有合作機制效率,不斷探索新合作機制,完善對接合作的輿論宣傳方式,明確中方利益訴求目標,構建不同層次的交流機制。二是探索創新“陸海新通道+東盟”對接合作機制,在合作理念、開創理念、合作機制等方面創新。三是完善雙方競爭與合作的協調機制,合理化解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對雙方對接合作產生的影響。四是強化政府引導、企業參與、智力支持、民間人文交流等多方助力,推動通道沿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貿易便利化、產能合作和園區建設等實體項目落地。依托現有的瀾湄合作、泛北合作等次區域合作平臺開展雙邊、小多邊合作,拓展至其他東盟成員國以及更廣泛的合作領域,最后直至帶動與東盟全區域、多領域對接合作。
第四,構建適應陸海新通道建設的風險防控機制,有效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當前,陸海新通道已經形成輻射歐洲、中亞和東南亞的全球貨運物流新格局。通道途經國家或地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宗教差異較大,關系錯綜復雜,加上近些年東南亞、中亞地區不穩定因素增加,陸海新通道面臨較大地緣政治糾紛和挑戰。為防范化解風險,首先要完善有效識別通道各類社會風險評估機制,提高風險防控能力。其次建立通道全程供應鏈總擔保機制,推動落實通道沿線合作協議和監督機制,完善通道參與主體運營風險責任、監管以及風險共擔等一系列機制。還應建立快速響應和彈性能力的供應鏈防控機制,既對市場和客戶需求做出快速和準確的反應,同時又能在遭遇重大外部災害沖擊后迅速恢復。
楊耀源:北京大學全球互聯互通課題組研究員、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政黨外交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