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興羽
上海體育學院,上海 200438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不斷豐富,傳統的文化交流形式與消費模式已無法滿足大眾需求,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直觀而感性的圖像化、視覺化的現代文化交流趨勢,視覺文化在我國逐漸成為一種文化主導因素,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生活。在視覺文化空前發展的當下,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傳統武術,在其諸多層面上也受到了視覺文化的影響。
視覺文化(Visual Culture),是指個體通過特定的視覺文本去關照世界萬物的生活方式。即個體對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關系等非視覺性的東西視像化,并通過視覺化、圖像化的文本加以自我解讀從而理解其背后內涵。視覺文化也可稱其為后現代主義,以反諷為主要風格特點的后現代,是現代主義和現代文化因自身視像化策略的失敗而引起的視覺危機。從2000多年前中國的光影理論再到當今世界的高科技視覺效應,人類對于視覺效果的追求從未止步。現如今,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已然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視覺圖像,這種廣泛的視覺性已成為現代文化中的主導部分,深刻地改變了眾多傳統文化的活動形態。海德格爾曾說“世界被把握為圖像。”在經濟全球化逐漸延伸為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形式已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書面媒介,而更多的借助各類視覺、聽覺等感官系統,來達到綜合性、全方位的傳播效果,這種將文化進一步把握為圖像,通過各類圖示化媒介來傳播、發展文化的形式,使得主體的審美、情感、價值追求、意識形態等都相應的發生了一系列轉變,最終促成了視覺文化時代的形成。
傳統的大眾傳播媒介可以分為兩大類:印刷類和電子類。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相關視覺技術得到進一步的更替,視覺技術手段的不斷完善,助推了相關大眾媒介的繁榮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統的文本傳播媒介向圖像化轉變,報紙、紙質書籍等印刷類媒介受到電子類媒介的強烈沖擊,電影、電視、新興網絡媒體成為視覺文化時代文化傳播的主流媒介。20世紀70、80年代以來,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電影的視覺化效果不斷增強,完美的高科技電影使得觀眾獲得了更加直觀強烈的視覺感受,新型技術的引入使得電影產業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傳統的電影情節逐漸成為視覺奇觀的附庸品。20世紀90年代以來,真人秀節目逐漸被引入中國,我國電視中著力于打造素人明星的各種選秀節目愈發博人眼球,快速激起廣大群眾的觀看興趣,使得當時的電視收視率一度突破10%。20世紀末,隨著各類新興網絡媒體出現,傳統的公開性新聞直播逐漸向私人性娛樂直播轉變,“抖音”等網絡軟件成為大眾日常娛樂的新興平臺。隨著中國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后現代因素逐漸凸顯,各類媒體、媒介更多的站在受眾感性的視角,呈現出新奇與快感的藝術,這種過分追求大眾化的藝術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個體的人文關懷與思想價值。
審美現代性(aesthetic modernity)是對現代性的超越與反思,它使得審美主體以其自身的感性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不斷保持對于理性的批判與超越。美學從其誕生之時就體現出對理性的無限反思,沿襲著各類方式不斷探討著人之為人的存在,人應該成為一種獨立的主體,成為自我的主宰,成為一種感性的存在。審美現代性始終站在啟蒙現代性的對立面,對人自身進行著深入的探索。隨著后現代浪潮的席卷而來,視覺文化的不斷凸顯,使得圖示效應越發成為生活的主導模式,在此情形下究竟是感官主體主宰自身世界還是在各類景觀裹挾下的主體被動主宰。在后現代社會中,各類景觀逐漸打破了少數精英壟斷的審美文化,審美文化逐漸向大眾文化發展,藝術景觀的日常生活化使得更多人得到了審美的享受。但這種喜聞樂見的藝術卻難以掩飾其背后的焦慮,后現代“復制粘貼”式的藝術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觀賞主體愈發沉浸于快速而新奇的直觀感受之中,而逐漸缺失了對其內蘊的體味。這種后現代藝術走向逐漸失去了審美現代性的原有特質,也使得平面化、媚俗化、碎片化的藝術充斥于人們生活之中。
消費社會(Consumer society)即后化社會,是指在生產相對過剩的時代人們對于商品符號價值、精神文化、形象價值的側重,逐漸使得消費成為了社會生產生活的主導動力以及最終目標。著名哲學家鮑德里亞在對消費社會的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消費社會理論,即從人們對于“物”的消費中看到了物對于人的支配以及蘊藏在物消費背后的“符號”消費。這種所謂的“符號”消費進一步闡明了消費不僅僅只停留于物質之上,也包括精神亦或是文化方面。在21世紀的中國,隨著我國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大幅提升,消費社會在此時悄然形成。經濟社會的逐漸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國民對于物質條件的需求,但其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則日益增加,消費社會的新興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在視覺文化橫行的當下,各種新興網絡媒體平臺的出現與發展,將視覺與消費緊密結合起來,使得帶有沖擊性、戲劇性的視覺享受作為“符號”及時性的衍化為商業資本,人們被物所役的消費轉化為被各類符號支配。無數的景觀成為各類符號的載體,逐漸主導了大眾娛樂及消費行為,虛無縹緲的符號價值不再受使用價值與勞動價值的制約,而逐漸成為了一種獨立的存在。在視覺文化時代,這種有別于傳統消費的新的消費文化逐漸成為一種社會必然現象。綜上所述,研究認為大眾媒介、視覺技術與消費社會三者之間的不斷發展助推了審美現代性的轉化,也促成了視覺文化時代的最終形成。視覺文化現象的出現是現代社會文化更替發展造成的所難以避免的結果,我們應該站在理性的角度積極探求在視覺文化時代的深層精神訴求,進而實現時代的超越與反思。
隨著后現代浪潮的不斷席卷,視覺文化在當今社會各類媒介中得以充分展現,在此情形下中國傳統武術的傳播發展受到一定影響,武術愈發成為了各類電影、電視以及游戲等媒介的重要文化資源。眾所周知,從中國的第一部影片《定軍山》誕生以來,武術與電影行業息息相關,武俠影片一直是中國商業電影中的重要組成。在20世紀以前,傳統武術在武俠電影的引導下一直帶有神秘色彩,人們對傳統武術的相關技藝空前自信,進而展現出“武術烏托邦”態勢。19世紀以來,我國以武術為中心的本土活動受到西方體育文化的強烈沖擊,人們從電視節目等媒介了解到西方搏擊等簡易、快捷且具有攻擊性技法,開始對本土傳統武術的技擊產生質疑,且國家為順應時代發展大勢,舉全國之力發展競技體育,傳統武術被分化出適應西式制度的競技武術,在此情況下,傳統武術的發展受到制約。21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新興媒介的出現在便利人民的生活的同時也助推了視覺文化時代的形成,視覺文化時代相關網絡自媒體的出現,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一些碎片化的傳統武術負面信息不斷傳播,但視覺媒介的介入也進一步拓寬了武術的發展渠道。在視覺文化的社會背景下,媒介對于武術文化的深層影響,已不僅僅限于傳播工具層面或固于原有武術立場,而是升華至塑造新的武術文化形態的高度,在視覺文化空間中形成了另一種新的武術文化樣式。
視覺文化時代為人類創造了一場場視覺盛宴。在此盛宴中,人們的種種欲望被無意識地勾引出來。后現代中視覺文化的凸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武術審美界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武術傳統的審美方式、審美追求以及審美價值都在潛移默化中發生改變。從審美方式來講,首先中國傳統武術的觀看方式均以親臨現場觀看為主,強調了審美主體的“在場性”,而在當下的視覺文化時代則忽視了武術審美主體與客體的“在場性”,更多通過相關媒介來使審美主體達到一種跨地域、跨時間的虛擬文化交流。這種跨地域的線上審美方式雖擴大了受眾維度,但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審美主客體之間的直接互動與人文關懷。其次,中國傳統武術受中國傳統文化內傾性的影響,更注重的不是所謂的形式之美,而是內在的意蘊之美,講求的是武術習練者的內在體悟與觀看受眾的自身品悟。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快餐式消費形式逐漸與視覺文化時代相契合,快速直接的媒介傳播方式牽制了人們的思維,解構了審美主體的想象力。被動的審美無法使得審美主體與習練者產生共鳴。從審美追求來看,傳統武術自古以來的審美追求就是達到一種自身意象的韻味體驗。在視覺文化時代,傳統武術發展過程中過多的視覺技術的干預,則破壞了傳統武術審美主體的主體性與獨立性,也破壞了武術意象生成的自發性。從審美價值角度來看,審美的價值多在于感官的享樂與倫理的教化。武術的傳統審美價值在于其內在的教化性,習練者與受眾在通過武術習練與媒介觀賞過程中不斷體悟傳統武術的內在文化價值,進而繼承與發展傳統武術文化。而在視覺文化時代,各種數字化網絡的發展改變了人們傳統的價值觀,中國傳統武術的審美價值追求愈發以享樂為目的,武術動作在各種媒介的包裝下向著對抗性、激烈性、刺激性視覺效果而發展,受眾無暇顧及武術內在人文內涵與傳統文化,傳統武術道德理念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漸次消退。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以及我國經濟的迅速崛起,產生于西方的消費文化對我國社會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我國社會也在逐漸由生產型社會模式向消費型社會模式過渡。后現代社會的發展使得以中國傳統武術為代表的中國本土文化走出了封閉而內傾的傳統空間,在融入大眾文化的過程中得到了更為廣闊發展的平臺。在后現代社會,中國傳統武術借助各類媒介逐漸演化為了一種大眾視覺消費“符號”,這種符號形象的生成也使得傳統武術的現代化發展帶有了雙面色彩。一方面,消費社會下的大眾消費需求刺激了傳統武術相關產業的繁榮發展,傳統武術中的部分組成逐漸被提升到一種高奢性消費之中,這種武術高奢品的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的大眾的獵奇心態,推動了傳統武術的現代化發展,提升了傳統武術的消費地位。其次,消費社會的發展帶給了傳統武術新的發展平臺,通過各類媒介使更多的受眾為武術文化而消費,進一步達到傳播和發展傳統武術的目的。但另一方面,傳統武術繁榮發展卻好似流光溢彩的泡沫幻影,當下社會的傳統武術在很大程度上一味迎合大眾消費的欲望,使得其自身的使用價值與消費價值產生了一定的文化悖論。在后現代的消費社會中,傳統武術為吸引大眾關注而不斷地向競技化發展,通過各種影視等載體滿足當下消費者需求。然而這種消費價值的不斷提升使得傳統武術的使用價值受到嚴峻挑戰,傳統武術的內在技擊藝術與傳統武術自身已不再是消費的最終指向,而競技武術中的“高、難、美”演練效果與新奇花樣卻博得了更多人的眼球,這種對于傳統武術消費價值的重新編碼,逐漸脫離了傳統武術發展初心,傳統武術的文化價值與傳統底蘊漸漸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