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梅 張修昌
衡陽師范學院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了文化自信,表達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們為了生存、自衛、信仰以及對圖騰的崇拜從而形成的一種傳統體育文化,代表著我國多元文化的民族色彩和凝聚力。高校是傳播體育文化的重要領地,但在傳播的過程中部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陷入困境,出現了入門難度大、道具制作復雜、吸引力不足等因素,這也說明時代的變遷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現代西方體育有著顯著的區別,這種差異的存在正是中國文化獨特的哲學思想,既能彰顯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主體性和獨立性,又能在包容其他文化沖擊的同時擴大中華體育文化的輻射力與影響力;近些年,一些國家試圖將我國的優秀體育文化列為自己國家的文化遺產,特別是太極拳,很多國外學者和專家證明了他的健身效果和醫學價值,相反也實證了國外對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認知。俄羅斯對塞梅斯基文化信仰遺產的保護、哥倫比亞對帕蘭克村文化遺產的保護、越南對西原鑼鉦音樂文化遺產的保護等也無不如此;因此,本研究通過文化自信這一時代背景分別從項目傳承現狀和發展路徑兩個維度對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現狀進行闡述,對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2019年《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指出:促進傳統體育文化的協調發展,弘揚中華體育文化精神,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和項目的推廣與創新,提高對外文化交流水平,大力開展以運動項目為主要題材的文化交流及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從師徒傳承到現代化教學有了質性的改變,促使原有傳統體育文化根據現代社會需求進行了有機結合,人們對傳統體育文化認同也隨之改變,但在傳承的過程中還存在支持力度不夠、資金沒保障、傳承人缺失及制度不完善等問題,導致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性和傳統性逐漸弱化。加之西方競技體育隊我國文化的沖擊,使我國年輕一代對西方競技體育盲目崇拜,間接影響了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由于受到地域和民族文化差異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很難構建傳承體系,較多體育文化的傳承人都是通過朋友介紹或慕名而來,加之各名師和傳人在本地都是較有名氣的個人或團體,因此,拜師學藝成為了一種現代社會的社交手段,傳承人多以形式為重,缺失其文化內涵的引導,致使現代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頗受影響。有些較好的傳統體育項目能為本地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大多是以參與當地的節日或慶典為主,較少涉及到其它經濟市場的開發。這種形式的傳播往往影響力甚微,再加上后續投入匱乏,很難有序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高校是傳承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領地,但在傳承的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是在政策上,雖然國家層面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提供了很多政策支持,但真正實施的效果并不理想,高校只針對武術、散打和摔跤進行了招生,并要求達到二級運動員以上等級才有參考資格,其它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沒有涉及,這直接影響了其它民傳項目在高校的開展,不能促進地方傳統體育項目與高校的有效融合。其次是我國只有體育學院和部分民族地區的高校開設了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很多高校體育專業的學生都未能涉及到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多以開展競技體育為主流,較大的沖擊了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加之民族傳統體育師資匱乏,使得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的傳承步履維艱。再次是關于民族傳統體育科研文獻較少,科研論文代表了相關專家和學者對某一領域提出的最新科研動態,但通過對知網核心期刊數據庫和CSSCI數據庫進行檢索,發現在體育類核心期刊上發表的文獻逐年減少,這應當引起相關專家和學者的重視。最后是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認知度不高,沒有老師正確引導學生從事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和挖掘,部分學校在利益的驅使下,為了提高學生在少數民族運動會和農運會中獲得優異成績,將主修體育課程改為民傳體育項目,出現了體育課程教學技能綁架的做法,不利于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的開展,學校應結合地方傳統體育特色對學生展開教育,提高學生對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保護和認知。
民族傳統體育是承載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從文化層面向世界傳遞中國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觀,是我國最雄厚的文化軟實力。把傳承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和弘揚體育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優秀體育文化傳播出去是當前時代的重要課題。堅定文化自信,全面推動我國文化走出去,既要抵制外來文化的沖擊,又要吸收其他國家優秀文化元素,借助孔子學院與國外高校合作的契機,多元化、多渠道的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孔子學院是我國對外交流的重要文化平臺,目前已在全球162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加強了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交流平臺。但在傳播中國文化的過程中,對傳播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項目較少,從海外本土開發的教材來看,多是以漢語和教育為主要方向,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內容只有武術和太極拳類的項目,較少涉及其它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我們要完善民族傳統體育在海外的傳播機制,深層次、多渠道的加強對外交流,促進民族傳統體育的多元化發展。
文化內涵是民族傳統體育的內在特性,隨著政策不斷開放,地方政府與傳統體育組織展開了緊密的協同治理體系。共同開發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特色項目,挖掘其文化價值及傳統體育特色小鎮,集運動、休閑和健康為一體的傳統體育文化印記,構成了傳統體育與現代文化融合的體育符號。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有鮮明的文化特點及獨特的娛樂性,部分民族地區依托當地傳統文化的優勢創辦了民俗文化村,在保護原有建筑的基礎上進行了改建,從民俗服飾、地方遺跡到特色體育用品形成了一條民俗體育文化的產業鏈,借助地方特色,充分挖掘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內涵,重構了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符號。社會的需求使政府和民族傳統體育的融合越發見效,多維度的構建了協同治理體系,將傳統體育文化、記憶、符號共同演繹,形成了具有地方傳統體育特色的文化標志,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及協同治理體系。在治理的過程中,以德法兼治為引領,多元主體、兼容互惠,形成了政府與地方的共建、共治及共享機制,多元化的達成了協同治理共識,同時強調互惠共贏,創造利益共享的治理模式,對促進民族傳統體育的開發、挖掘和建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民族傳統體育是各民族在不同地域文化情景下形成的具有鮮明體育特點的文化遺跡,融入高校體育教學是傳承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途徑,多年融合促使民族傳統體育在學校得到了良性傳承,結合了不同地域體育文化的特點。在融合的過程中也形式各異,廣東部分高校開設舞龍舞獅課程,特別對南獅青睞有加,這也和當地龍獅文化的傳播有關,加之當地有葉問、黃飛鴻等武術名家效應,又有電影和網絡媒體對當地龍獅文化的傳播,促進了學校與地方傳統體育文化進行有機融合。在課程上高校與地方各傳統體育文化協會和傳承人共同對當地具有傳統體育文化價值的文獻、技能進行了挖掘整理,補充了原有傳統體育文化的不足,促進了高校與地方傳統體育文化科研工作的進步,豐富了高校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開展。在與學校的融合中,較多優秀傳統體育項目落實國家相關政策,引導學校開展當地具有民族文化特征體育課程,不光高校與地方民族傳統體育進行了融合,在河南省焦作市太極拳作為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以成功在焦作市的大中小學有序開展,成為我國優秀傳統體育文化進入校園的典范。學校是傳播傳統體育文化與交流的重要平臺,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傳承緊密相連,因此,應加強各學校與傳統體育文化深度融合,深層次、多維度的挖掘兩者之間的切合點。
隨著科技的進步,民族傳統體育也在網絡上開展數字化教學平臺,網絡媒體的傳播具有一定的互動性,容易給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人們通過論壇和視頻等渠道以文字或多媒體形式對其他群體分享網絡信息,這些信息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和較好傳播效益,但在傳播的過程中應避免對民族傳統體育的惡意炒作,預防不良視頻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詆毀。自媒體出現是原有網絡媒體從形式到內容的變革,加快了人們對生活、思維和行為的改變,傳播者必須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特別是涉及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題材更應慎重發布。在科技環境日益發達的當代,應借助新興媒體和網絡平臺的優勢,拓寬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播路徑,提高中華民族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現代文化的不斷融入改變了原有的師承方式,但在傳承的過程中應注重文化內涵的攝入;在政策上,國家層面應加大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對高校的融入,提高學生對我國傳統體育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與地方共同開展科研合作與協同治理;孔子學院的開展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搭建了平臺,但目前在海外開展較好的是太極拳,其他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國際化傳播中效果欠佳;后續研究應以民族傳統體育中的文化和健康兩個要素為傳播視角,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拓寬對外交流機制,實現政府與地方傳統體育文化的共建、共享及共治體系,形成地方傳統體育文化與學校的有機融合,構建民族傳統體育的網絡數字化平臺,結合時代特征拓寬民族傳統體育在不同地域文化中路徑的開發,深層次、多維度挖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