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廷娥 劉希坤 王開麗 黃星星 劉 鴻 魯林波
1.興義民族師范學院體育學院,貴州 興義 562400 2.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體育學院,貴州 都勻 558000
布依族傳統龍燈舞,俗稱“布依族耍龍”,由布依族的祭祀舞蹈演變而來,擁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背景,源遠流長,一直被人們稱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布依族群眾生產生活和風俗習慣的綜合表現,也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龍珠引導,龍頭帶領龍身、龍尾,在鑼、鼓、鐃、鈸、嗩吶等樂器的伴奏下,參與者手持龍具,通過改變運動軌跡和姿勢完成游龍,同時在游龍中融入穿、騰、躍、翻、滾、戲、纏等造型和動作。布依族傳統龍燈舞道具的制作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用長幅布匹制作而成,有的是用竹篾編扎成龍架,糊上白紙,畫上或帖上彩色鱗片,極具民族特色。但是,隨著人類社會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不斷加快,擁有著深厚文化歷史背景的布依族傳統龍燈舞在表現形式、傳承方式、傳承人以及專業的舞龍者等都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沖擊,使得遭遇困境的布依族傳統龍燈舞心有余而力不足。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職能,是中華民族文化世代傳承的重要基石,是各民族、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的橋梁。通過強化非遺傳承,推動非遺進高校、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把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地整合到高等院校教學中,不僅能提高高校學生傳承民族傳統項目的意識,增強文化自信,同時還是深化課程改革,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內在要求,更是體育非遺項目得以生存和傳承的重要途徑。
舞龍運動進入我國高校的時間是相對較晚的,雖然第一支高校舞龍隊于1998年由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創建,但是標志著舞龍運動正式扎根于我國高校之中的是2001年4月在北京體育大學舉辦的“中國龍獅協會北京體育大學培訓基地”揭牌儀式。2004以中南大學為首高校倡導“全國百校龍獅進課堂”推廣計劃,得到很多高校的加盟,當前隨著學校體育的地位日益提高和國家對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視,又為舞龍運動在高校開展營造了良好的外圍環境。各大高校體育學院領導開始將舞龍舞獅列入高校體育專業課程,為舞龍運動在高校開展提供了基礎,部分高校開始成立舞龍社團和訓練隊,積極參加舞龍的各種賽事,讓訓練隊在比賽中得到鍛煉,提升訓練隊的競技水平。傳統舞龍比賽是高校之間角逐的必爭項目,傳統舞龍演練表現的內容和主題在競賽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以傳統舞龍為基礎,在表現形式、技術動作、服飾、器材制作和鼓樂伴奏等方面融入布依族元素的布依族傳統龍燈舞因具有先天優勢在傳統舞龍中脫穎而出,成為傳統舞龍競賽項目的重要內容。
布依族傳統龍燈舞來源于民間,項目本身的競賽規則缺乏完整性,動作缺乏規范性,理論與方法不完善,在高校開展的時間相對較短,大學生缺乏對布依族傳統龍燈舞運動的認知,學生只能掌握簡單的動作,不了解項目本身所蘊含的民族文化,高校中沒有足夠的經費支持,沒有開設相關的社團,加之又缺乏專業的技術指導教師,教學手段較為單一。上述情況都對布依族傳統龍燈舞在高校教育的發展與傳承產生了不利影響,限制了布依族傳統龍燈舞與高校教育的協同發展,使得在高校體育教學中不能很好地加以傳承與弘揚,可見布依族傳統龍燈舞在高校教育中的傳承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體育非遺運動項目要在高校教學過程中發展和傳承,離不開充足的師資力量,教師是傳承體育非遺的核心,如果師資力量不夠,體育非遺項目在高校的發展傳承將步履維艱。可見體育非遺項目要在高校得到發展和傳承,需要大量專業的師資隊伍支持。但是,由于高校開展布依族傳統龍燈舞教學的時間很短,大多數體育教師接觸的是現代體育或其他的民族體育,對于布依族傳統龍燈舞的教學主要由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及運動訓練專業的教師來開展,他們缺乏相應的專業技能,對布依族傳統龍燈舞的理論知識及文化內涵沒有進行深入的學習和了解,無法很好地向學生教授布依族傳統龍燈舞的文化內涵、動作技能及精神。
在高校進行體育非遺運動項目的教學過程中,資金是傳承的基礎,布依族傳統龍燈舞要在高校教育中有序、有效的開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但是現在高校中涌現的新興運動項目越來越多,對布依族傳統龍燈舞的重視程度遠低于其他的運動項目,致使資金分配不均勻,高校給予的資金不足以滿足該項目的發展,加之場地嚴重匱乏、舊器材得不到更新,進一步影響了布依族傳統龍燈舞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順利開展。
教學手段單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布依族傳統龍燈舞在高校教育發展傳承的整體效果,是制約其發展的又一關鍵因素。據調查,在已開展布依族傳統龍燈舞課程的高校中,教師主要還是采取傳統的教學手段,側重于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理論與基本技術的教授,沒能借助創新性手段采用學生喜歡的上課模式,使得學生在教學中只能被動接收所學動作。學生學習時只是簡單的模仿動作,沒有掌握項目文化內涵和精髓,缺乏參與課程的主動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限制了布依族傳統龍燈舞在高校教育的傳承,不利于布依族傳統龍燈舞在高校教育的開展。
由于布依族傳統龍燈舞來源于民間,它各方面都還不是很成熟,在高校開展的時間相對其他體育運動較短。加之,學校社團里沒有開設關于布依族傳統龍燈舞的社團,沒有發揮到社團文化的積極作用,缺乏對布依族傳統龍燈舞的宣傳。很多大學生在正式接觸布依族傳統龍燈舞之前,只是從網絡上了解過該運動項目,并沒有身臨其境地體驗過布依族傳統龍燈舞,缺乏對布依族傳統龍燈舞的認知。在高校的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雖然對布依族傳統龍燈舞表現出了較高的興趣,但對項目本身賦予的文化不了解,學習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新鮮感也慢慢減弱。
(3)空間杜賓模型。空間杜賓模型是指將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的鄰接關系同時放入參數模型中進行回歸,原因在于被解釋變量觀測值不僅受鄰近區域被解釋變量值的影響,還受鄰近區域解釋變量值的影響,即農業綠色發展程度不僅受鄰近區域農業綠色發展程度的影響,還受鄰近區域農業綠色發展程度影響因素的影響。其表達為:
布依族傳統龍燈舞在高校的開展離不開一支擁有專業能力強、專業素養高的教師隊伍。在當前高校布依族傳統龍燈舞師資不足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多途徑來加大布依族傳統龍燈舞的師資力量,以此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是邀請民間布依族傳統龍燈舞的傳承人到學校對任課教師進行指導培訓,教師通過在教學中不斷實踐,總結在教學工作及學習中的不足,提高專業技能,以此來改變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二是采取教師人才引進與教師外出培訓的方式,增加布依族傳統龍燈舞教師的數量,充實師資隊伍,提高師資技術水平和教學能力,培養一支專兼結合、能力突出的師資隊伍;三是布依族傳統龍燈舞教師應利用多方面的有利因素和空閑時間對布依族傳統龍燈舞展開學習和研究,培養自己終身學習的意識,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用積極的態度去影響、改變學生,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任何體育項目的開展高校都應該投入一定的資金作為基礎。傳統體育項目以娛樂性、趣味性為基礎并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特色,當前很多高校在開展傳統體育項目的過程中存在場地和器材不完善、經費的投入少等問題,對學生開展傳統體育項目帶來了一定的阻礙。當前布依族傳統龍燈舞在高校教育的開展出現經費與相關場地設施不足的現象,這不僅影響了高校對布依族傳統龍燈舞多元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還不利于本土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對此,高校應從多個方面改善龍燈舞教學場地設施不夠完善的狀況。一方面,高校應改變傳統觀念,積極配合體育強國的發展戰略,重視對體育非遺運動項目的保護,進一步加大對教學場地及教學器材的建設與維護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針對經費不足、來源單一的情況,高校可以加強與社會企業之間的合作,為布依族傳統龍燈舞在高校教育的開展傳承積極引入社會資金,擴寬資金來源的渠道,緩解自身資金不足的壓力。
創新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要以學生為中心,結合當代社會的發展特點,對教學模式加以創新,根據學生學習環境、興趣愛好,開展布依族傳統龍燈舞的各種教學活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例如,借助多媒體、慕課、互聯網等資源進行教學,通過生動形象的影像來豐富教學手段,在視頻、PPT中增加布依族傳統龍燈舞的歷史、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將兩者有機結合,為枯燥無味的學習注入新的活力,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布依族傳統龍燈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創新多元化教學模式,通過應用創新的方法開展布依族傳統龍燈舞的教學,增強學生對布依族傳統龍燈舞的學習興趣,才能有效地將布依族傳統龍燈舞在課堂的教學作用發揮到極致。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在歷史的教育實踐中所形成的校園精神和人文氛圍,具有獨特性與滲透性,它對學生乃至教師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高校通過組建布依族傳統龍燈舞社團,讓更多感興趣的學生參與到該項目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營造豐富且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組建布依族傳統龍燈舞訓練隊,通過參加學校開展的各種活動表演布依族傳統龍燈舞,加大對布依族傳統龍燈舞的宣傳;還可以通過廣播、標語、海報等多種形式宣傳布依族傳統龍燈舞的民族文化精神,提高學生對布依族傳統龍燈舞的認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參與意識、培養組織能力,促進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綜上所述,布依族傳統龍燈舞在高校教育傳承中面臨師資力量不足、資金投入不足、教學手段單一、大學生缺乏對龍燈舞運動的認知等問題,通過多種途徑提升師資力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大資金支持、擴寬資金來源,創新多元化教學模式,豐富校園文化建設、加大布依族傳統龍燈舞宣傳等方式促進高校布依族傳統龍燈舞的開展,推動布依族傳統龍燈舞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