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巧 吳 燕 何春感 代 琳
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劍河苗族“水鼓舞”的起源有著悠久的歷史,是當地苗族人民的一種特色文化活動,是展現苗族人民千百年來深受壓迫的一種情感表達,該舞蹈從各種動作上具有原始苗族人民在長期勞作中形成獨特的文化情感,道德情操。2017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了當今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緊迫性,因此,劍河縣大稿村的苗族“水鼓舞”的研究在文化傳承和保護上具有一定的緊迫感。該舞蹈在2006年被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在當地成為一項獨特的民族文化,家喻戶曉。
對于劍河縣苗族水鼓舞的起源有很多傳說,但是都是以神話和農業的形式進行闡述,本文從祭祀的角度認為苗族水鼓舞起源于農業生產活動,因為其動作具有勞作生產的動作結合。根據村民介紹,相傳600年前苗族水鼓舞起源于劍河縣大稿午村且僅存在于該村,是該村人民于干旱之年向天求雨的一種傳統舞蹈,其主要目的是祭祀祖先,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和村寨平安。傳說幾百年前大稿午村的天氣炎熱而且當地干旱嚴重,農田里面的水干完了,然而在大稿午村的周邊的有一處地方像鼓一樣隆起,不遠處出現了一個水潭,當地的孩子非常好奇去看了一會,發現水潭里面有著很多水,于是孩子們脫掉衣服就跑到水潭里面游泳,突然他們看到兩條龍在爭斗,孩子們非常怕,于是忙著回家告訴家人,還沒到家,天空就下起雨來了,從此那天就變成了節日,年年都有人祭祀這一天,就變成了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苗族水鼓舞的起源有很多傳說,其中主要是原始的苗族人民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而創造出來的文化活動,因此,具有一定的祭祀性、娛樂性、原始性。
苗族人民千百年來居住在原始的自然環境里面,深受環境的壓迫,自從苗族的祖先蚩尤被打敗后遷移到西部地區,這些地區多數以山地高原為主,環境比較惡劣,在這樣的環境里面,苗族人民形成了一種的地域文化,在這樣獨特的地域文化里,他們不畏艱難困苦,自力更生,依然保持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然,惡劣的自然環境給居住在深山的苗族人民打來的巨大壓力,為了生存,他們并沒有屈服于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苗族人民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水鼓舞”,人們渴求五谷豐登,生產富裕,并通過祭祀性的活動祈求降雨來促進生產,從中反映了苗族人民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從苗族水鼓舞的動作特點來看,是在音樂伴奏下進行的舞蹈,主要樂器是“鼓”,所敲擊出來的音樂具有愉悅的特點。歡快的鼓聲,激情的舞蹈,在鼓聲的伴奏下,人們傾心在鼓聲和舞蹈的交融的海洋當中。同時在農業生產領域,他們模仿生產的勞動動作,如水鼓舞活動時, 表演者俯身彎腰, 如同人們在田里插秧;有時大步向前或后退幾步, 腿高高的躍起, 猶如人們在耕田時腿不停地抬放;雙手、軀干左右的晃動, 猶如人們在插秧前的拋秧和挑東西時手的擺動;潑水的動作類似于干旱季節人們利用最原始的手潑水給稻田灌溉;種茄舞就是栽種茄子系列動作的完美再現。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苗族人民在惡劣的環境下,苗族水鼓舞的起源以及外在的動作表現體現了苗族人民積極樂觀,自力更生的精神文化內涵。
苗族水鼓舞的價值,必須要有兩種要素組成,一是敲擊鼓產生的伴奏,在苗族的觀念里,“鼓”代表著苗族人民的“重器”;二是與水文化結合,水文化象征著苗族人民祈求風調雨順和諧的自然觀,因此,苗族水鼓舞發展至今可以找到與自然和諧共生、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徐宏在《貴州苗族體育舞蹈“水鼓舞”發展現狀的研究》認為:“在苗族人們的傳統意識里,世界的源泉就是水。苗族先民原居地在臨近江河湖海的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所以對水有著很厚的崇拜。大稿午苗族之所以在水中踩鼓,是苗族水文化傳統與人類在自然生存中離不開水的體現,是苗族水文化與鼓文化的反映”。當地的自然環境是形成苗族水鼓舞的條件,苗族人民屬于農業型的民族,他們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水,因此劍河縣苗族水鼓舞的開展或者起源都與水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原始的農業社會,農業占據著主導地位,苗族人民為了生產和生活不得不以水而住,以水而居,因此,苗族水鼓舞就具有與水文化和諧共生的自然觀,張磊在《以劍河苗族“水鼓舞”探微苗族的水文化意識》認為:“苗族生存的這些地區水系眾多, 又由于以傳統稻作農業種植為主, 所以需要經常與水打交道, 由此通過觀察水汽的變化規律來預測四季寒暑易節, 這直接影響到農牧漁獵業的生產, 關系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甚至生命的存亡”,由此看出水文化對苗族人民的重要性,同時在劍河苗族水鼓舞分為“起鼓”和“踩鼓”兩部分,男人穿著女人的衣服,披著蓑衣,帶著草帽,穿著草鞋挨家按戶乞討,從苗族水鼓舞服裝和外在表現上也可以看出,苗族水鼓舞具有與自然諧共生的文化內涵。
苗族村落是多數是以宗族為主的集體,村落一旦面臨困難和挑戰,離不開所有村民的團結互助,尤其是在自然面前他們必須統一起來,才能戰勝自然環境帶來的壓力。當然村民自家的各種紅白喜事以及各種大事都離不開全體村民的幫助,因此苗族水鼓舞起源于村落,苗族村落的地域性形成了一種集體文化,在這樣的集體文化里鑄成了一種宗族團結的心理,而苗族水鼓舞的開展就必須由本村落的村民一起完成這一祭祀活動。苗族水鼓舞分為“起鼓”和“踩鼓”兩部份,活動的所有物資來源于全村的村民,一般是向村寨各戶進行乞討,乞討的物資包括祭祀所用的物品,例如“香、火、紙、酒、肉”等祭祀用品,這些用品離不開全村人民的支持。到踩鼓一天,四面八方的村民趕來參與,這種宗族內部的文化推動力促進了苗族水鼓舞祭祀活動的完成。王俏英,龍明蓮等在《大稿午村苗族水鼓舞文化生態變遷研究》一文中認為:“本寨人必須共同敬奉“祖先靈魂寄宿”的木鼓;參加祭祀、起鼓活動的必須是本寨男人;水鼓節定于每年農歷六月第一個卯日后的第一個丑日 (本寨是以十二辰記日, 而不用干支記日) 舉行, 節日期間每家必須遵照規定, 觸犯禁忌會受罰。由此可見, 苗寨通過禁忌條款, 對本寨活動的參與者實行規范管理達到和睦相處平衡社會的功能”。筆者認為苗族水鼓舞的祭祀活動對維護村落的團結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并能團結村民戰勝自然環境和外界帶來困難,是宗族團結的象征。
苗族水鼓舞的產生和發展本身就具有物質性,包括水、鼓、服飾、苗歌等組成,其中水主要以水田和河水為主,當然有鼓必有水,水作為苗族農業發展的基本條件,在苗族農業生產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是水鼓舞誕生的條件。再者就是“鼓”,鼓被苗族人民視為“重器”,甚至在踩鼓的過程中有“無鼓不成舞。無舞不成鼓”的說法,里面的節奏伴奏一定的規律,時激情,時昂揚,時慢,時快,所以苗族對于鼓還是有一定的文化情感。再者就是服飾,苗族人民的服飾印章本民族的圖騰,象征著民族的文化,每逢節日和村落的紅白喜事婦女們都穿著本民族的服飾參與當中,所以服飾也代表著苗族水鼓舞的文化,水鼓舞的進行也必須有民族服飾融入才能生動的體現本民族的文化。最后就是苗歌,水鼓舞的進行的過程中有人在唱苗歌,其中這些苗歌的組成主要是歌頌生活以及男女戀愛的交往,其中大多數是苗族人民在生產勞動中的體會,能起到交流情感,增進男女戀愛的相互了解,為當地男女自由戀愛提供交流的平臺,隨著“游方”的形式,促成當地男女戀愛的交往。所以,苗族水鼓舞從水、鼓、舞、歌唱等物質文化上就象征著苗族民族的文化,是苗族文化的生動體現,是苗族青年戀愛的象征。
由于黔東南劍河縣的大稿午村的歷史原因長時間處于封閉狀態,很少與外界接觸,直到當地的政府挖掘了苗族水鼓舞走向舞臺,走進課堂,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這一過程中使得當地人民的民族自信感不斷增強,所以以筆者之見,劍河縣大稿午村的水鼓舞能取得這么這么大的成就,歸根于當地的行政部門和群眾的共同努力。當今我國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的高度重視,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出臺了各種保護傳統文化的政策,確保各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并向各地區頻危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加大財政支持的保護力度,尤其是劍河縣政府極大地將苗族水鼓舞引進課堂,十幾年來的孜孜不倦的努力使得當地的群眾喜歡上了苗族水鼓舞,凡是在劍河縣各個中學讀書過的學生幾乎都知道苗族水鼓舞,并且大多數的人都會跳苗族水鼓舞,在2007年中央電視民族舞蹈比賽的獲得民族舞蹈類一等獎,該舞蹈取得的成就能為當地的群眾和村民帶來強大的榮譽感,能增強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的自尊心和自信力,在當今以西方體育為主的各種現代體育項目中,水鼓舞的成功開展對提高當地群眾的文化認同感具有重要意義,苗族水鼓舞能在心理文化層面上增強少數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提高當地的文化軟實力。
劍河縣苗族水鼓舞作為國家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一部分,其產生和發展就體現了一定的少數民族特色,其中獨特的服飾,富有節奏的音樂,狂野的舞蹈動作,水鼓舞與音樂結合的藝術感使得更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在一定地域形成的民族文化,舞蹈的動作體現了苗族人民在生產勞動中追求自由,追求個性的民族心理,因此從動作和服飾以及物質層面來看苗族水鼓舞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同時,苗族水鼓舞在發起到開展的過程中,需要整個村落的村民集體配合,包括物資的籌資,人力的調配等都體現了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培養村民們的集體主義和團結精神,能在面對自然災害以及各家各戶需要幫忙的時候村民的都會挺身而出,有一種無私的集體精神。另外,苗族水鼓舞的推廣不僅在社會上得到推廣,而且還在當地的學校被納入為校本課程的開發,其動作的整體性就需要參與者相互配合,齊心協力才能完成,從苗族水鼓舞的發起和開展情況來看,村寨內群眾的團結協作以及引進校園成為校本課程后,無論是動作的復雜難度,人們相互學習,互相幫助,共同參與,苗族水鼓舞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性。
由于苗族村落原始時期處于一種封閉的原始狀態,生產力低下,人們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祈求風調雨順,五谷登峰并獲得一定的生活資料,加上苗族人民對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形成了一種祭祀活動,以達到安慰心靈的超脫境界。這樣的祭祀活動就在踩鼓當天,村落的長老負責進行祭祀,這種祭祀性的儀式在水里和田間舉行,通過燒香紙,用酒、雞、鴨等畜生祭祀鬼神,因此,長時間流傳下來的水鼓舞就具有一種祭祀性的宗教活動,在祭祀中渴望得到神的保佑,以達到安慰心靈的目的,沒有祭祀活動可能苗族人民的心理會失去心靈的慰藉,需要祭祀來安慰心靈,因此水鼓舞的祭祀活動當中具有一定的宗教性。苗族水鼓舞除了祭祀之外,參與祭祀活動的群眾能在參與的過程中享受苗族水鼓舞帶來的愉快感,并通過擊鼓產生的音樂將全身融入進去,而且除了在本村落之外開展,苗族水鼓舞還在各個中小學,社會等環境中得到各界的任何,并成為當地中小學的校本課程,娛樂性成為苗族水鼓舞特有的特征,讓參與的人融入舞蹈當中起到身心愉悅,開心快樂的作用,所以具有一定的娛樂性。
劍河縣大稿午村屬于典型的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原始時期經濟比較落后,以農業生產為主,其中當地的村民均以苗族人口居多,在獨特的農業環境下,原始的人們利用自然環境創造了本村落的民族舞蹈,其中苗族水水鼓舞在這樣的環境下應運而生,獨特的地域文化、文化心理孕育了具有生動動作苗族舞蹈,苗族水鼓舞的開展,必須有水、鼓和舞,這也是苗族水鼓舞開展的必要條件,因此,當地的村民說:“無鼓不成舞,無舞不成鼓”的一種說法,鼓和舞蹈動作相互結合,并在水中和田間舉行,因此離開了水,苗族水鼓舞的地域性就會消失,同時本質的文化內涵也會消失,從分析可以看出,大稿午村的地域條件孕育了苗族水鼓舞的產生,所以苗族水鼓舞就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從當今文化發展的快餐時代來看,近幾年來,苗族水鼓舞走向社會,走進課堂,上了舞臺,進了市場,并取得一定的成就,獲得了不少的榮譽,也成為劍河縣人民榮譽的象征,但是這樣的背景下恰恰是苗族水鼓舞本質功能和精神會發生變化,過度的商業化,對苗族水鼓舞的動作進行更改,同時其脆弱性就得到了體現,離開了鼓和水,伴隨的是純音樂的伴奏,也失去了苗族服飾的點綴和襯托,當今的苗族水鼓舞的畫面失去了原始苗族人民的信仰及精神,伴隨的現代化的過度沖擊,所以筆從筆者的角度來看,苗族水鼓舞未來的發展就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受外界的環境的變化,其本質精神會發生變化。
劍河苗族“水鼓舞”的開展在劍河縣各個鄉鎮得到了廣泛的推廣,而且在社會上得到了積極的響應,群眾基礎牢固。劍河縣仰阿莎廣場每天晚上都有跳苗族“水鼓舞”的群眾,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性別,共同圍繞一大鼓成一個圓自由的跟著節奏在跳動,參與者在參與水鼓舞的過程當中使得全身都在運動,“水鼓舞”主要由跑、跳、扭、轉、蹬、閃、跺、跨、躍、搖、揮等動作構成, 表演時, 舞者要求跑得歡快, 跳得干凈, 扭出樂觀和開朗, 轉得自然圓滑, 蹬要氣壯山河, 閃要起伏穩健,跺要剽悍豪放, 跨要排山倒海, 躍要氣沖云霄。這些動作能促進速度、力量、耐力、柔韌、靈敏等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 提高人體各器官的功能。所以從苗族水鼓舞的本質情況來看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健身價值,并能提高人體的有氧功能以及身體素質,對當地群眾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民族的優秀文化需要得到傳承和發展,這是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國家文化戰略的重要內容。苗族水鼓舞的挖掘和開展,不僅能傳承劍河縣的苗族優秀文化,而且還能使本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特別是苗族水鼓舞的近幾年來取得的成績推動了當地的文化發展和繁榮,苗族水鼓舞也成為了劍河縣象征的標志。另外苗族水鼓舞作為一種優秀的體育文化,通過挖掘和發展苗族水鼓舞,能夠使苗族水鼓舞走向舞臺,走進課堂,走向世界,并能讓外界社會了解劍河苗族水鼓舞,讓當地民族的文化得到空前綻放。
劍河縣苗族水鼓舞起源于大稿午村,隨著當地的政府不斷的深入挖掘,并走向了全國的舞臺,在2009年CCTV中央電視臺電視舞蹈大會的舞臺上獲得第一名,這樣的成就足以證明了苗族水鼓舞的價值,苗族水鼓舞的成功也提高了劍河縣各個鄉鎮的名聲,特別是大稿午村,大家從不知到知的村落,因水鼓舞而出名,該村也成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并且帶動了相關旅游業的發展,為當地的部分居民帶來一定的經濟來源,促進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因此,苗族水鼓舞取得的成功體現了其一定的旅游價值,在走向世界的同時讓社會各界知道苗族水鼓舞魅力,并提升當地的知名度,為形成了一定的旅游經濟提供了條件,宣傳了當地的民族文化,為當地的旅游產業注入新的動力。
劍河縣苗族水鼓舞的開展在當地教育部門的帶動下,將苗族水鼓舞引進校園,作為校本課程的開發,并在劍河縣各個中小學推廣,成為了劍河縣各個中小學重要的校本課程開發,吳萍,柳志勇等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苗族鼓舞校本教材開發與利用——以黔東南苗族侗族州為個案》認為:“將苗族鼓舞系列校本教材引入黔東南州的各級各類學校, 改變了各自為陣的局面,既規范又有統一標準, 甚至可以組織全州性的比賽, 仍至于推向全國”。在校本體育課程的改革下,更加強調校本體育課程的創新,在體育課當中融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推進劍河民族中學體育課程多樣化發展,拓寬該中學的體育課程多樣化,同時開發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采取不同的優秀傳統體育項目進入校園,能豐富我國的校園體育文化,為校園體育文化注入源源動力。
劍河縣大稿午村的苗族水鼓舞,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能培養村落人民的集體主義和樂觀精神。由于當地的群眾將千百年來苗族水鼓舞的發展傳承至今,并煥發生機,讓社會各界了解了該舞蹈。回顧苗族人民的歷史,物質資源極為匱乏,生產力低下,原始村落惡劣的環境成為苗族人民生活、生產的阻礙,在這樣極為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大稿午村的苗族村民因為有了“水鼓舞”而變得愉快,幸福。在封閉的自然環境里面,苗族同胞通過參與苗族水鼓舞,并在這一過程中讓自己融入村落集體,增強了村落人民的團結,讓村落的人民獲得幸福感,并培養村民的集體主義精神,展示出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增強了苗族人民面對重重困難的決心。因此以筆者之見,苗族水鼓舞由于歷史原因具有一定的人文價值,能給苗族人民帶來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積極樂觀的精神,這種人文精神依然在當今時代可以找到痕跡,并鼓勵一代又一代的苗族人民艱苦奮斗,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