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豐城市楊柳湖小學 袁飛琴
《數學課程標準(試驗稿)》中明確規定: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學習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以及思想方法,引導學生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尤其是“雙減”政策背景下,課堂這一教學主陣地更加重要,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成為教師工作的重中之重。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只有學生積極自主地展開了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構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障,而實踐操作活動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讓實踐操作活動成為小學數學課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學生個體之間存在著較大差異,有著不同的認知能力以及運用能力,即便是同樣的知識內容,學生們也有不同的學習體驗。在合作交流活動中,學生們要想清晰明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思維過程,就必然要展開深入的思考,因而每一個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就會被充分調動起來。小學低年級學生普遍也非常樂意與小伙伴分享他們的思維活動與認知過程,因此教師完全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學習內容中的重難點展開討論交流,從而引導學生在組織語言以及表達語言的過程中厘清自身的數學思維,在傾聽小伙伴分享內容的過程中展開分析、判斷與總結等。
例如,在“20以內的退位減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課件圖片直觀呈現“20以內的退位減法表”,引導小組學生分析“11-9,11-8,11-7,11-6,11-5,11-4,11-3,11-2”這一行中算式的特點。每一個小學生都要做出相應的觀察和分析,并從被減數、減數、差等方面分析算式的計算規律。當學生做出個人分析后,就要與小伙伴進行分享交流。對于這種內容的學習探究,學生心中清楚減數越小差越大的規律,但是他們在組織數學語言以及表達數學語言時存在困難。合作交流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們互相啟發,互相影響,共同總結出減法退位表的計算規律。類似地,還有“12-9,12-8,12-7,12-6……”等算式規律的總結,教師也要引導小組學生展開交流互動,以推動學生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歸納規律的能力,培養他們的數學素養。
小學生的動手興趣非常濃厚,他們喜歡擺一擺、折一折、剪一剪等動手操作活動,會在操作探究中形成一定的創新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創設操作實踐的機會和環境,要鼓勵學生在操作探究中總結數學規律,形成數學思維。
例如,數學教材上的“擺一擺,想一想”活動,讓學生們使用2個圓圈、3個圓圈、4個圓圈以及5個、6個等圓圈擺出不同的數字,可以是一位數,也可以是兩位數。這類學習活動,對于高年級學生而言,不用實物操作,只要對數字進行分解就可以。然而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容易出現漏數或者其他錯誤,且個別學生理解時存在困難。那么教師不妨引導學生運用手中的鉛筆、橡皮、粉筆等物體,來代替圓圈,然后探索這些物體分別能夠組成哪些數字。數學教材上已經給出了2個圓圈和3個圓圈可以組成的數字,那么學生就要運用4個物體,進行數字的探索。學生們可以先將4個圓圈放到十位上,那么對應的就是4可以分解為4和0,數字就是40;他們可以將3個圓圈放到十位上,1個圓圈放到個位上,對應的分解就是4可以分成3和1,數字就是31,以此類推,這4個圓圈還可以組成數字22、13、4等。當學生結合4個圓圈,拼擺成不同的數字后,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探索五個圓圈可以組成的數字。當學生將圓圈的操作數量上升到9后,他們就能逐步總結出相應的規律。
數學是一門源自生產實踐的學科,數學學科內容與日常生活的聯系非常密切。生活類的數學實踐活動,就是引導學生結合生活情境探索新知,學會運用知識,從而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知識和思想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數學學習與生活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與家長一起,到商場中嘗試使用人民幣進行購物。現代社會背景下,人們習慣用電子支付,學生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人民幣的機會比較少,這樣非常不利于學生對人民幣的學習和運用。只要學生們在真實生活中運用過人民幣,那么他們在認識人民幣、學習人民幣面值換算以及人民幣的購物計算時就非常容易。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跟隨家長走進商場,與家長一起購買基本的生活用品,教導學生學習如何運用人民幣。與此同時,當學生們走進商場后,還要觀察商場物品的分類擺放,感受生活中的分類整理。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認識鐘表中的時針和分針,學習辨認鐘表上的時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他們一日生活中的活動,記錄成時間表的形式。即學生們起床后,要觀察一下家中時鐘上的時間,然后記錄下來,緊接著就是吃早飯的時間、上學的時間、中午放學回到家中的時間、下午上學的時間、晚上睡覺的時間等。通過對一日活動的時間記錄,學生們會反復觀看鐘表,反復辨認時間,加強對時針和分針等的認識。
比賽活動本身能夠營造緊張激烈的氛圍,且參與比賽的每一個學生都會保持高度的專注力與敏捷的思維。而且小學生的好勝心非常強,他們都想要獲得教師以及小伙伴的認可,都想要在比賽活動中有好的表現。因此教師要組織學生展開多樣化的比賽活動,從而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
教師可以組織展開個人競賽活動,即教師通過黑板或者課件圖片呈現數學問題,然后知道答案的學生迅速搶答,搶答正確者獲得1分,分數累積最高的學生獲得比賽勝利。假如有多個學生同時說出答案,那么這些學生全部得分。具體的數學問題可以是100以內的加減法,可以是任意的“25+32,78-36”等計算題。當然也可以是找規律的數學習題,也可以是人民幣面值換算方面的問題等。如果搶答活動沒有調動起全部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那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答案寫到練習本上,然后教師查看學生的作答情況,評選出優秀的學生。
教師可以組織展開小組競賽活動。即教師要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到比賽活動中。小組比賽活動中,學生們都會為了集體榮譽而互相督促與鼓勵,所以每一個學生都會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參與其中。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展開小組接龍計算比賽,即小組學生依次出示計算題目,依次解答計算題目,一定時間內正確計算數量最多的小組學生獲勝。比如,4個學生為一個小組,學生1出示100以內的加減計算題目,學生2說出計算答案,并再次出示一道計算題目,學生3出示100以內的加減計算題目,然后以此類推。
數學課堂上的游戲活動,就是組織學生展開與數學有關的游戲活動,引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小學低年級學生以無意注意為主,教師要注意觀察班級學生的學習狀態,只有學生們積極投入課堂學習活動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有保障。而游戲活動是學生們的最愛,趣味十足的游戲活動往往能夠引導學生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因此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與游戲活動有效結合到一起,從而全面調動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
例如,在“位置”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如下游戲活動,即要求學生結合教師的口令,做出相應的動作,具體口令可以是“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同學后邊的同學請站起來,××同學左面的同學請站起來”等。如果班級所有學生均能正確做出相應動作,那么教師就要對班級學生進行一定的獎勵。如果有學生反應慢,或者是做出了錯誤的動作,那么他就要接受小小的懲罰。整個游戲活動中,學生們會認真區分實際生活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通過課件圖片來引導學生區分圖形中的前后左右,比如,呈現電影院中的座位圖,運用游戲的方式,引導學生分析座位圖中的前后左右等。
還有“認識圖形(一)”這部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搭積木的游戲活動,即準備好長方體、正方體、球等教學用具,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才能將球放平穩。那么學生們就會展開探索實踐,在搭建中深入認識各個圖形的特點。
總而言之,新課標背景下的數學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一系列的觀察、操作、實驗、推理以及驗證總結等活動,要引導學生在合作活動、操作活動、生活實踐活動以及游戲活動中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索構建與運用過程,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