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丹妮
(云南財經大學印度洋地區研究中心,昆明 650221)
國際傳播承擔著國家形象建設和國家話語權提升的重要責任,在國家對外政策中也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202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習近平主席表示,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一個國家的文化是這個國家歷史的反映,不同國家文化的多姿多彩易于為他國所學習、借鑒與接受,由于建立了吸引力和責任感相連的關系,該國如愿以償的可能性就得以增強。開展“一國一策”精準傳播是在全媒體環境下最有效的傳播方式。
緬甸作為中國優化周邊地緣環境的戰略突破口之一,是“一帶一路”倡議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沿線國家,其對于倡議總體上是以比較積極的態度保持觀望,但具體行動不多,部分建設中的項目由于國家內部和國際壓力等原因停工。緬甸社會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總體認知是中國以經濟發展為緣由,借力自身的地緣優勢,塑造周邊經濟和安全共同體的舉措。在“一帶一路”建設構想中,緬甸是中國西南省份通過陸路進入印度洋,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最便捷的西南戰略通道。“一帶一路”倡議的根本是中國與沿線國家開展經濟合作,以經濟互利為抓手與對象國共享中國經濟發展成果。由此,緬甸各界認為“一帶一路”是本國與中國拓展合作的重大戰略機遇。2015年4月,緬甸執政黨聯邦鞏固與發展黨主席吳瑞曼表示,在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下,沿線國家可以實現同步發展,是應該實施的宏偉計劃。2019年緬甸實施“一帶一路”指導委員會首次會議上,委員會主席、國務資政昂山素季表示,“一帶一路”建設對緬甸乃至整個地區都有益。昂山素季致辭說,眾多國家參與中國發起的“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不僅涵蓋基礎設施建設,而且涵蓋領域廣泛,緬甸地處“一帶一路”沿線,對緬甸和整個地區來說,參與“一帶一路”是有益機遇。
但緬甸在“一帶一路”倡議建設過程中被高估了其作用。李晨陽表示,緬甸社會普遍認為,緬甸對中國的崛起太重要了,甚至認為沒有緬甸的支持和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都無法實施。其中,密松電站和中緬油氣管道項目被緬方視為可以決定中國能源安全的重要戰略武器。因此,緬甸對中國在緬落地“一帶一路”倡議過程中對于具體項目的建設主要是持觀望態度。隨著緬甸成為亞洲具有發展前景的國家,外國直接投資已成為緬甸最突出和最熱議的話題。中國在緬甸的大量投資也受到緬甸國內政治環境變化、國內民眾與社區態度等因素的影響。緬甸社會認為緬甸參與到中國以擴大自身勢力范圍的經濟建設項目當中,將讓渡部分國內事務主導權,與所獲得的邊緣利益不成正比。
緬甸對于“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對緬政策的認知不僅與中國的合作誠意存在差異,在緬甸社會內部的不同階層也存在著認知差異。認知是個體認識客觀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動,是個體對意見事務的接受和認可程度?!耙粠б宦贰背h落地他國順利實施的基礎便是沿線國家主動接受和認可的程度是否支持。政策認知就是政策接受者對政策本身、政策制定主題和政策執行主體的主動接受融入和認可的程度。緬甸社會民眾作為“一帶一路”倡議所要產生作用和影響的對象便是政策客體。緬甸民眾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與區域收益面、個體利益、自身素質、政策宣傳和推進策略等因素影響有關。緬甸受眾對于“一帶一路”的認知和中國對于倡議的推進存在區域性差異、感知關注差異和預期差異。政策落地推進是受到地理因素影響的,中緬經濟走廊建設主要依托交通設施建設、能源運輸項目開發,這一系列工程實施輻射在緬甸國內地區范圍是有限的,輻射范圍內的民眾自然而然地受到倡議建設影響,并從中獲益,也由此提高接受水平。而不在項目輻射范圍內的民眾遠離倡議內容,只能通過媒體了解“一帶一路”,但對此并不會產生了解興趣。這就造成緬甸民眾內部對“一帶一路”倡議認知存在較大的區域性差異。受眾自身文化素質對政策的認知有著重要影響。緬甸內部以官員、媒體從業者為主的階層民眾對于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是具有較高認可度。普通民眾階層由于生活環境與“一帶一路”項目較遠,這一群體對于倡議的了解主要來源于口耳相傳、媒體宣傳以及切身獲益的政策推進?!耙粠б宦贰背h在緬甸落地是直接或間接惠于緬甸全社會的,但緬甸民眾不同群體對其合作領域有不同的預期。與感知關注差異相似的是,官員、媒體與學生接觸“一帶一路”倡議相關政策的機會較多,對于“一帶一路”的認知大多持積極正面態度。官員階層對于“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關注和預期多集中在中緬合作能否順利開展以及進展情況。緬甸官員階層是推動本國民眾對“一帶一路”倡議認知的重要因素。
在傳播學中,“議程設置”指的是新聞媒體如何影響大眾的想法。緬甸民眾對于中國國家形象的認知基本來自于媒體塑造,而在緬甸輿論場中媒體大多帶有濃厚的西方話語特點,并在涉華報道中故意設置不利于中國的議題,這就導致中國國家形象在緬甸社會出現偏差。緬甸媒體在“一帶一路”報道中缺乏對關鍵問題深入挖掘,文章內容大多是援引西方媒體報道,其獨立訪談報道則缺失強烈的意愿對議題進行更深入的了解。西方國家借助“債務陷阱論”針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進行抹黑造謠。印度學者布拉馬·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曾公開表示,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使一些國家背負著巨額債務以提升中國的影響力。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在《中美競爭中的歐洲》(Europe in the Face of USChina Rivalry)中寫道,中國利用“一帶一路”倡議在小國之間利用“債務賬簿外交”增加基礎設施投資,迫使小國做出讓步。緬甸學者敏辛認為,在涉華報道方面呈現反華情緒,直接影響緬甸民眾對中國的態度。這種反華情緒已成為一種持續的態度,而不是短暫的公共輿論傾向。伍慶祥對《緬甸之光》涉華報道進行分析,認為緬甸官方媒體在報道內容上未因中緬密切的關系而有所側重,報道中同樣充斥著天災人禍等負面消息。譚少麗對《環球新光報》的涉華報道特點進行分析,認為《環球新光報》作為緬甸官方媒體,對中國國內重大政治事件的關注度相對較低。對香港修例風波等敏感事件報道熱情較高,對中國國內發生的自然災害和人為事故抱有一定興趣,對中國參與地區合作的報道不多。幸堯認為緬甸對華“錯誤知覺”表現為“中國威脅論”“地緣政治支軸國”“去中國化”“泛政治化”等,產生的原因包括“非理性認知相符”“誘發定式思維”和“歷史包袱”,建議明晰緬甸對中國的戰略意義,創造性介入包括民地武等產生錯誤知覺的問題,以加強對緬傳播能力和交流合作。
由于在緬甸歷史進程中,尋求向西方民主轉型,本國媒體受到西方輿論思想的影響,甚至部分私營媒體由西方和日本資本支持,長期進行攻擊中緬經濟走廊、宣傳中國陰謀論。當前歐美政治出現極化態勢,導致由其主導的政治傳播呈現極化走向,民眾獲得的外部信息分歧化和碎片化,公共的理性討論讓位于極化觀點的表達。由西方主導的話語“債務陷阱論”在緬甸的傳播與擴散,不僅對中國在緬投資項目與投資者的信心造成沖擊,還對緬甸自身經濟建設以及構建中緬命運共同體產生了不良影響。當今歐美國家利用社交媒體,通過其扶持的意見領袖在緬甸民間輿論場使用“視覺錯覺”的方法,將圖文、音視頻進行加工造假,造成緬甸受眾在一個深度造假的信息社會中喪失基本的政治判斷,使得中國在進入緬甸民間輿論場時已經失去了傳遞信息的優勢。在這樣的媒體輿論環境下,受疫情以及本國政局動蕩的影響,使得緬甸民眾加深了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嚴重損害了中國在緬甸的國家形象。
國家形象在國際傳播中是需要依靠國外媒體進行“他塑”的,在實際媒體報道中,外國媒體在中國事件的報道中是基于自身的價值觀和立場來看待中國形象,甚至是歪曲中國形象。西方與中國在“國家話語權”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分歧。西方強調話語權是基于權力制衡,是國家間通過話語所體現出的壓制與被壓制的關系。中國所提出的國家話語權建設是基于國家權利,是中國倡導的民間的交流對話。國家話語權是融入在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之中。習近平曾指出,要廣泛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有能力也有責任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同各國一道為解決全人類問題作出更大貢獻。所以當前西方在世界范圍內利用輿論施壓中國的環境下,我國在國家傳播中的“自塑”能力的加強顯得尤為重要。信息傳播能力是改變中國話語表達不暢的硬件基礎。因為人類社會長期相互隔離的狀態導致的風俗習慣、宗教觀念、意識形態、行為方式和社會制度等等存在較大的差異,結果往往帶來了恐懼和敵視、偏見與誤解。西方曾進行民調顯示,當代國際受眾對于中國的了解主要借助于西方媒體,僅有20%左右的受眾是通過中國媒體了解中國。當前,對緬傳播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針對全媒體技術領域的,希望通過技術補足來達到突破傳播障礙的效果,缺少關于傳播內容以及傳播效果的研究。同時,中國國內國際關系領域、傳播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在境外新媒體平臺處于“失聲”狀態,相關研究人員忽視國際發聲渠道,專業人員的研究難以走出國門,更是遠離受眾國。中國在對緬傳播過程中主要依靠中宣部與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的統籌制作緬語作品,基本忽視了以緬甸文化環境作為傳播土壤的宣傳策略,難以使得傳播對象通過議程與傳播主體實現共情。
上文將緬甸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反映概括為總體積極、具體觀望,且內部存在不同方面的認知差異。從國際傳播角度進行分析,如何優化改善緬甸對中國的認知狀況需要解決傳播主體慣性思維、傳播內容對接困難、傳播對象現實憂慮這三個問題。中國作為主體開展對緬傳播依靠傳統的外宣媒體,同時,中國對緬甸始終視為友好鄰邦,在與緬甸交流互動中愿意將自己與對方置于同等地位,這就使得傳播過程中受眾國產生易于接受心理。傳播過程中主客體之間是平等關系,我們將話語春風化雨般地送入受眾心田,將使得傳播效果顯暑著提升?!耙粠б宦贰弊鳛閲覍ν鈶鹇灾械闹匾画h,倡議為使得對象國家能夠更好地理解與接受,將中西方價值理念融入其中,并盡可能地淡化國家意識形態色彩。因此,我們需要創新傳統對緬傳播方式,在以官方媒體話語輸出方式的基礎上開展更加有效的國際傳播,加深兩國理解互信,開展民間交流,推進兩國民意相通?!耙粠б宦贰钡慕ㄔO是拉近中國與緬甸“胞波”情誼的重要時機,在兩國民眾的生活、文化等民生內容上下功夫。要解決傳播主體思維定式問題,將傳播內容進行細化分類,滿足不同受眾的差異化需求,從而緩解緬甸民眾對中國傳播的淡漠心理,使得緬甸民眾愿意去了解和接受中國對其傳播的內容。
在傳播過程中產生的與轉播者的傳播意圖相背離的偏差和誤解,導致傳播隔閡復雜難以實現精準高效。不同的文化在語言內涵、思維模式、審美觀和價值觀等方面都存在相互融合的障礙,進而導致一定的“文化折扣”。受眾習慣于接受本土媒體的新聞結構、語言風格和素材編排。只有進一步形成合理而有效的話語生產機制,真正做到“因他人之言而為之言”。緬甸民眾的媒體使用方面偏好西方社交媒體和本國媒體,彭偉步認為,媒體選擇使用偏好成為影響緬甸民眾認知和評價中國的主要障礙,也從一個視角顯示緬甸民眾偏向于使用西方媒體以及非友華緬甸媒體所形成的“信息繭房”,阻礙其更加深入了解中國。針對中國媒體在全媒體陣地的缺失,中宣部牽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國家級媒體在緬甸民眾擅長使用的社交媒體平臺開設賬號,及時發布中國國家政策信息。新華社緬文新媒體融合平臺作為中國首家緬文新媒體傳播平臺在仰光上線開通。緬甸讀者和觀眾可以通過手機、緬文網站以及緬甸民眾熱衷使用的FACEBOOK、Twitter、Google等多媒體閱讀新華社播發的緬文新聞、圖片報道以及緬語視頻。中緬兩國媒體首次合作開辦的《中國電視劇》欄目,是雙方落實兩國領導人所達成共識的具體行動,開創了中緬媒體合作傳播的新模式,也是兩國深化媒體交流與合作的成功范例。要擴大做出國門的媒體數量,充分利用地方媒體和新媒體,建立兩國媒體互通互動機制,實現中國對緬傳播的全媒體聯動,打造內容豐富、質量過關的全媒體生態。
傳播客體在認知過程中存在現實憂慮,這就要求傳播主體在傳播操作中突出受眾意識,盡可能地為受眾釋疑解惑。緬甸民眾對于中國及“一帶一路”倡議存在的現實憂慮主要是對于“一帶一路”倡議政策的不理解以及自身在“一帶一路”項目建設中能否實際獲利。緬甸普通民眾沒有形成積極認知的重要原因就是“一帶一路”項目距離緬甸百姓的生活比較遠,當前未能對緬甸民眾生活水平有明顯的提高。中國對緬甸有關“一帶一路”倡議的宣傳對象主要集中在政府官員、工商界以及留學生,忽視了基層民眾對于項目建設的作用。因此在開展對緬精準傳播策略時,要加強宣傳的針對性,了解緬甸各階層民眾的核心關切,制定宣傳內容精準投放的傳播策略,強化各階層對政策目標的共識。生活上實際獲益并不能通過單純的傳統媒體渲染就可以獲得民眾的理解和支持。為受眾消解憂慮需要中國在緬企業切實地有所作為,以項目建設為媒介,讓民眾眼見為實?!懊裥南嗤ā弊鳛椤敖z綢之路經濟帶”創新合作模式“五通”的其中一環,必須要讓緬甸大多數普通百姓感受到中國項目為其帶來的紅利。實際上,中緬經濟走廊項目和“一帶一路”倡議將是緬甸發展基礎設施、擴大就業的絕佳契機。中緬合作共建“一帶一路”項目要善于聽到并響應緬甸民眾的訴求,提供當地民眾工作機會與收入增加的機會,讓當地百姓成為受益者。并在項目設計時盡可能地擴大輻射范圍,只有讓更多的民眾從中受益,才能獲得來自基層的支持。雖然這樣的操作并不像傳統傳播方式,但形成精準傳播立體化、多渠道的傳播體系,將夯實緬甸認可中國倡議的民意基礎,以達到優化緬甸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細節認知的傳播效果。
提高國際議程傳播能力是減少“中國方案”質疑聲的關鍵。我國已經錯失了對緬率先開展議程設置的時機,緬甸民眾接觸到的涉華報道主要以緬甸媒體和西方輿論制造的“債務陷阱”“中國威脅論”為主,中國形象遭到嚴重破壞并由此難以接受中國在緬項目建設。中國在對緬精準傳播策略實施中就要以受眾為中心,傳播內容做到以問題為導向,以達到消解受眾憂慮的傳播效果,開展對緬傳播時要主動地設置受眾所關心的議程。
中國未能及時遏制“債務陷阱論”在緬擴散,已經對現有項目造成重大影響。皎漂深水港項目原定總價值73億美元成本縮減為13億美元。緬甸計財部部長吳梭溫對此的解釋是,“為避免陷入債務陷阱,緬甸將尋求減少皎漂經濟特區的規模”。中國媒體要在面向緬甸民眾的內容中主動設置議題,通過相關議題的開展正面回應緬甸的社會關切。媒體制作與受眾期待不符的傳播內容,在傳播效果上就是要大打折扣。首先要在傳播內容上向受眾介紹什么是“債務陷阱”,通過以往出現的“債務陷阱”與密松水電站等項目建設進行比較,將項目信息盡可能地做到公開透明,通過事實讓受眾對“一帶一路”項目產生自己的認知。如果中國媒體一味地躲避焦點議題,追求“完美主義”國家形象,相反會失去更多的輿論領地。
針對“債務陷阱論”的質疑,中國對緬傳播不應單純依靠外宣媒體進行單向性傳播,而是將中國在緬企業并入到對緬精準傳播戰略當中?!皞鶆障葳逭摗痹诰挼榈玫阶躺鷶U散空間,很大程度上是政治角力,更深層因素就是民意。緬甸民眾缺少了解中國、了解“一帶一路”的渠道,沒有對項目形成信任。在緬中資企業是“一帶一路”倡議和“中緬經濟走廊”項目建設的主體,它們在緬甸的企業形象和承擔的社會責任是緬甸社會所直接感受和受益的。讓緬甸民眾感受到中國海外投資項目給當地帶來的收益和變化,以“債務陷阱論”為問題導向,主動化解負面輿論擴散傳播在緬甸內部的消極認知。
20世紀90年代,“中國威脅論”在日本政經界出現,并在美國為首的西方媒體的國際傳播造勢下成為西方世界蓄意指責、阻止中國對外政策開展的輿論匕首。威廉·卡拉漢認為“中國威脅論”在中國并不是一個需要進行反駁、剔除甚至是需要從公眾腦海中剝離的話語意象”。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就是我國對于這一議題的危害性認識不夠深刻。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落地緬甸除卻經濟因素外,大國間政治權力博弈以及緬甸內部政局環境和民地武問題都是“中國威脅論”在緬傳播的重要影響因素?!耙粠б宦贰背h項目的順利推進需要緩釋主要大國和沿線國家對于中國戰略動機的疑懼,這就需要我們理清“一帶一路”倡議與當今世界秩序之間的邏輯關系。2020年駐緬甸大使陳海在緬甸主流媒體《環球新光報》(英文)、《鏡報》(緬文)同時發表題為《中國新發展和中緬關系新時代》的署名文章,宣介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并就新時代中緬關系進行展望。改善中國在緬國家形象與輿論劣勢必須要加深政府部門合作,使其在官方輿論場上發揮”牛鼻子“作用。提高中國在緬甸的軟實力要有效依托國家硬實力在緬的落實與合作,由政府引領,傳統官方話語述說為基礎加強在緬國家形象建設與對緬傳播在地化。受到歷史因素影響,中國的對外傳播多以宏大敘事為特點,在緬播放的國家形象宣傳片往往是向鄰國彰顯著中國氣派,缺少讓人能夠沉浸其中的細節描寫。假設媒體以“中國文化”“自然風光”為抓手,主動向緬甸民眾傳遞“胞波”情誼,要以“最后一公里”的意識,將觸角深入到國外基層,使得最廣大的民眾認識到中國的善意。同時緬甸內部民族主義抬頭,這時媒體應在涉及國家利益的問題上,主動化解矛盾,拒絕過度渲染,遵循客觀事實,以達到消解矛盾情緒的效果。
當前中國對緬甸的傳播效果不佳,缺少傳播維度的思考,使得緬甸民眾難以對傳播內容產生共情。因此,中方在制定精準對緬傳播策略時就要考慮到兩國的文化認同程度,他者敘事能力。PaulDuGay在書中寫道:在話語路徑層面,文化認同是一種持續性和尚未完成的話語構建過程,是有條件的偶然性的存在,蘊含著一種融合或者合作的幻想和建構。緬甸與我國云南山水相連,民間交往、社會互動頻繁,跨境民族歷史悠久,由于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方面的原因,中緬兩國有著共同的文化基礎,這就使得中緬兩國在文化交流上的壁壘是較小的??缇趁褡迨侵芯捗裥南嗤üこ讨胁豢珊鲆暤闹匾Y源,也是兩國國家的民族文化紐帶。緬甸北部的一些與中國聯系密切的特區,如果敢等,在語言、通信、媒介傳播甚至制度設計等方面都與接壤的云南現實相同相通,這一部分跨境民族成為中國對緬傳播的重要主體與載體。挖掘中緬兩國文化記憶資源,通過兩國文化產生機制的異同,共同塑造關于“一帶一路”的文化記憶。邊疆地區跨境文化傳播應致力于推動區域交流合作,針對跨境民族的文化傳播要充分利用地方的媒體資源,根據跨境民族在兩國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文化差異,開展多元化、在地化、分眾化傳播,拓展文化跨境傳播渠道。在對緬傳播中,強化民族、歷史要素,借助文化載體,形成適用于“一帶一路”的文化凝聚力。
中國對緬甸開展精準傳播,要從“自話”轉變為“對話”。中緬兩國就“一帶一路”倡議落地,不能延續以往“各說各話”的對話邏輯,要充分發揮介于傳播主客體之間的第三者作用。中國和緬甸在歷史和地緣上都擁有較多親緣性元素,緬甸的華人華僑更是與中國同根同源,擁有共同的經驗。緬甸華人的族群認同體現了多元化特征,政治認同呈現出一元化趨勢?!叭A人華僑參與”和“海絲文化交流”是國家部委提出的五個重點中“民心相通”的具體化措施,在緬華僑華人隨著代際發展逐漸融入緬甸主流社會,都會積極組織自己祖籍的同鄉會。同鄉會館也成為華人舉行中華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在創辦華校、慶祝傳統節日,華僑華人會邀請當地政府官員參加,以表達華人華僑傳播民族文化、融入當地習俗、建立和平友善關系的愿望。同時,緬甸漢語傳播也成為緬甸華人華僑的重要活動內容。中國在對緬甸進行精準傳播的過程中,要積極與緬甸當地的同鄉會進行有效對接。在生活、文化、語言等方面建立起互動的橋梁,充分發揮華人華僑的民族認同感,使其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當前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觀。再由這一群體進行信息再消化、信息二次傳播。這時所講述的中國故事、中國文化、中國精神將更具有“在地性”,傳播效果將得到有效的提升。如何有效發揮華人意見領袖的“橋梁作用”是政策制定的關鍵點。中國的相關部門應當發揮作用,研究和制定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引導華人華僑充分發揮橋梁作用。利用僑鄉與緬甸華僑華人不同內容和級別的民間交流活動來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擴散,緬甸國家內部政治局勢動蕩。此時,加強中國對緬甸傳播能力有助于改善中國在緬甸的國家形象。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國對緬甸傳播的能力提升有助于加深中緬兩國政治互信、經貿往來、文化交流;進而豐富和發展“中國方案”“中國制度”“中國道路”的內涵,推進中國和緬甸推行更高質量的合作。緬甸作為中國的周邊鄰國以及東南亞地區的重要國家,中國對緬傳播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中國開展周邊外交,在東南亞地區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提升在這一地區的國家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