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卿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哈爾濱 150008)
回顧近幾年,最重要的事件莫過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在這次世界性的抗疫戰場中,盡管災禍使全世界人民飽受磨難,但也因此加速了利用數字化升級改造各行各業的進程。肩負文明傳承重任的出版業更是因此大踏步式朝著數字化快速發展,在線閱讀、在線教育、網絡游戲以及直播平臺均出現“井噴”式的爆發增長。在新冠疫情防控最嚴的那段時間,人們聽從黨和國家號召足不出戶,數字出版挺身而出為滿足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供給,為營造團結穩定的防疫輿論文化氛圍發揮了重要作用。
現在,數字化已經是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出版業應加快向數字化轉型,以適應疫情防控常態化并滿足后疫情時代廣大人民群眾對文化內容的需求。但與此同時也要清晰地認識到,傳統出版仍遠未與數字互聯網技術從“相加”到“相融”,技術應用、編輯創新和理念設計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首先,優化團隊結構。融媒業態下不僅要求數字從業人員必須既熟悉傳統出版業務又能懂得數字技術,團隊中還應具備互聯網產品經理一類人才和知識產權人才。產品經濟類人才負責以互聯網思維、傳媒思維、產品思維將傳統出版企業的數字出版物以最恰當的形式進行傳播,知識產權類人才負責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與運營,保護企業相關權益。
其次,加強員工培訓。傳統出版企業需要加強員工對數字化發展、融媒體新業態等相關理念的培訓和學習,開展有針對性的業務培訓,鼓勵編輯參加線上、線下的網絡編輯、直播等業務培訓,使其成為融媒體時代的復合型人才。日常工作中鼓勵數字從業人員在實踐中操作各種技術手段和平臺,以提高各項技術熟練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次,加強人才引入機制。企業自我培養員工的同時還需要加強對復合型人才的尋找與招聘,特別是引進技術型、管理型人才。對于招錄的這部分人才要及時定向培訓傳統出版業務,并通過參加全國統一組織的出版專業技術考試來檢驗引進的技術人才對傳統出版業務的掌握程度。
傳統出版業應認清數字化發展的大勢所趨,融媒發展的出版業不僅需要優質的內容,還要以先進的數字技術進行加工,這樣才能符合當下時代的需求。技術的更新不僅為傳統出版企業提供了接入互聯網發展的機遇,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讀者文化消費的習慣。目前受限于一些因素,實際中還存在技術與傳統內容融合的客觀瓶頸,例如一部分傳統出版企業管理人員對出版與互聯網的融合形式看不懂、看不起,認為即使沒有數字出版也不影響自身售賣紙質圖書,這就形成了傳統出版業數字化發展的前進阻礙,導致出版業對前沿數字技術的認識與應用脫軌。
首先,緊盯前沿技術發展態勢。做好數字出版物,不僅要求本身具有優質的內容,還必須以最合適的數字手段進行加工才能產出最好效果。這就要求傳統出版業中的數字從業人員時刻緊盯相關技術發展情況,了解最新動向,構思出版企業自身的內容能與哪些技術妥善結合打造精品。
其次,利用數字技術優化傳統出版流程。智能化是當下時代的主題,不僅是出版,各行各業都在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改變甚至顛覆著現狀。傳統的出版流程包括選題、組稿、編輯、校對、印制、發行等環節,現在大部分出版企業已經運用人工智能編校軟件例如黑馬軟件協助處理一些重復性強、創造性弱的業務。而在前期選題策劃和后期發行推廣時更是借助了大數據分析進行高效的定向推送,基于大數據的智能分發與個性化推薦將改變數字內容的分發機制。
再次,利用區塊鏈等新技術加強數字版權保護。客觀地說,目前數字版權保護技術尚不成熟,但區塊鏈技術自問世后已經顯露出在版權保護方面的存在價值。盡管現在區塊鏈應用還處在起步與探索階段,但未來依托區塊鏈技術打造可信任的版權聯盟鏈,在智能合約與業務應用層內實現整合與數據交換,建立公平實時的收益分配也成為可能。
在傳統的出版業務中,企業一般通過在媒體刊登廣告、書評,參加各種圖書訂貨會展示以及舉辦新書發布會等形式來宣傳出版物和自身企業形象。隨著融媒體新業態的到來,傳統的營銷方式正逐漸被取代,從報紙、電視到網站,從電腦端到移動端、從文字到圖片和視頻的轉變,以互聯網的思維進行分散傳播是出版行業繼續發展必備的手段。出版業要重視網絡媒體傳播渠道的運營,特別是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公眾號以及抖音、快手等在第三方平臺開設的門戶,實現企業出版物的傳播推廣。通過電子書、有聲書、影像讀物等方式,更好地展現、推介圖書,延伸圖書的價值,以消費者喜愛的形式進行裂變式傳播,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讓企業的出版物得到有效地傳播,也建立和穩固了企業的品牌形象。
在融媒體新業態的影響下,文化傳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越來越方便、直觀。毫無疑問,現下網絡中最受網民接受、喜愛的展現方式就是視頻,根據《2020 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的數據,截至2020 年6 月,中國網民規模擴大至9.4 億,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9.01 億。短視頻用戶規模達到8.18億,占網民整體的87%。
一個優秀的圖書推介視頻,不僅可實現對圖書內容本身的營銷,同時也可實現出版機構品牌的營銷。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20 年末推出了“龍人好書”系列短視頻,不僅有助于出版物本身的宣傳,更有益于企業品牌形象的推廣。一方面,從線上通過人民社現已建立的“龍人在線”網站、微信公眾號、抖音公眾號以及微信視頻號、快手公眾號采取“五端矩陣”裂變式傳播,在宣傳文字中加入相關書籍購買方式及人民社其他優質書籍簡介;另一方面錄制的視頻可在線下接待上級視察或書展布景現場播放,用影音搭配紙質書籍立體呈現人民社出版成果。
在出版行業里有一句話來形容作品與效益的關系:“一百個好產品可能會產生一個好IP,而一個好IP 產生的效益就能抵一百個產品的收益。”這句話道明了好IP 的重要性,出版不是以量取勝的行業,讀者只會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最感興趣的讀物。數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層出不窮的先進技術賦予IP 更廣闊的價值。通過數字技術的加工,以一個優質IP 為核心打造融媒體多形態布局,將吸睛的作品拓展變為其他形態,形成多點開花、以點帶面的矩陣式傳播。
因IP 產生的融媒體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傳統出版業必須意識到保護版權的重要性。數字化加工的是具有版權的內容,所以版權的保護是傳統出版業數字化發展的前提條件。近年來,盡管數字技術飛速發展,但這同時也給版權保護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因為傳統出版業的數字化力量相較于黑客技術明顯偏弱,盜版越來越隱蔽不易發現。因此,建議通過行業集體力量推進數字出版版權環境建設,配合上級部門制定、完善一系列打擊盜版的政策及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傳統出版企業基本分屬于各地區出版傳媒集團。面對傳統出版業自身研發技術力量不足、企業資金無法作出較大投入的局面,可以考慮以化零為整、聚沙成堆打造“數字航母”的理念,整合上一層集團力量搭建高質量平臺進行業務統籌,做到集中精力發展數字出版。通過建立統一的管理和規劃部門,實行統一的管理體制機制,既可以幫助各傳統出版企業做出更高水平的數字出版物,又可以推動出版產業的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打破原有壁壘,加速數字出版產業的進程。
首先,以平臺化思維整合內容資源。集團的內容資源分散在下屬各傳統出版企業內,建立平臺內容資源數據庫,統籌整理相關作者及作品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利益共享。對平臺內容統一進行數字標記處理,并根據作品的內容和形態分別建立對應的數據庫,以方便對內容資源的重組與綜合利用。
其次,以平臺化思維提供給技術服務。如今各傳統出版企業能夠進行數字技術開發的內容資源很有限,而沒有充足的作品制約了數字出版的盈利。作為企業來講必須考慮投入與產出的關系,這導致了各傳統出版單位對數字技術資金投入都不算高。可是數字出版又非常依賴于人力和財力的投入,沒有充足的投入又導致了無法做出高精尖的數字出版物,從而形成了數字產業的惡性循環。如果以平臺化思維提供給技術服務,整合出版傳媒集團下所屬各傳統出版企業的數字力量,那整體的人力和資金將是比較充足的。無須再購置大量重復的基礎設備,轉而集中資金引入尖端硬件設備和軟件程序,勢必可將所生產的數字出版物質量提到新的高度。同時因整合集團內容資源,無須擔心生產、加工的內容產品不足,可形成良好的產業循環。
再次,以平臺化思維建設營銷渠道。各傳統出版企業自建的產品發行渠道存在用戶規模小、營銷宣傳力度低等劣勢,而通過集團對各出版企業原有渠道的整合重組,可實現各方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擴大數字出版產品的營銷范圍,提高數字出版企業的營銷能力,便于用戶以最快的速度,最多樣地選擇獲得需要的數字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