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海平
(遼陽縣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中心 遼寧遼陽 114000)
魚鰾失調癥以前只在水族箱養殖的金魚身上見到,目前在池塘養殖的鯉魚、草魚及水族箱養殖的其它觀賞魚上也有發現。
魚鰾失調癥主要癥狀是:病魚不能在水中保持平衡,或側臥,或倒立,甚至腹部朝上,浮于水中或沉入水底;解剖發現魚鰾萎縮或潰爛。
經調查分析發現,人工養殖魚類發生魚鰾失調癥主要有以下原因:
1.營養過剩。多出現在精養池塘,飼料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等營養物質豐富,前期魚生長快,后期過多的營養物轉化為脂肪,魚體脂肪蓄積太多,對魚鰾造成擠壓,使魚鰾失去調節平衡的功能。
2.腸道發炎引起魚鰾繼發感染。魚體因飼料難以消化、飼料變質或污染,以及感染病菌,使腸道發炎,特別是產生了腹水,很容易繼發感染魚鰾等內臟器官。解剖發現,凡有魚鰾失調癥者多有腸炎病,腸道、魚鰾之間有相互感染的可能。
3.水溫變化過大。魚是變溫動物,對水溫變化非常敏感。如果一次換水過多,新老水溫相差過大,極易引發魚鰾失衡。
針對上述病因,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急救措施:當魚鰾失調癥發生較嚴重時,每畝水面1m水深用應激靈1袋(500g)和食鹽1.5-2kg溶水全池潑灑。
2.投喂大蒜素、三黃粉、復合黃連素等消炎藥物,治療腸炎病。
3.在治療期間改換飼料,降低飼料蛋白質、油脂的含量,選用新鮮、易消化的飼料,不用氧化、變質的劣質飼料。
4.一次換水不能過多,更不能一次換水達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