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楠
(西安翻譯學院,西安 710105)
新一輪的產業和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推進,經濟、科技等發展內容呈現出全球化趨勢,各國家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紛紛不斷地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同時,經濟發展方式也在發生轉變,增長動力轉換為創新驅動。高素質人才是實現創新驅動的關鍵,也是我國經濟和科技發展的主要資源和推動力?!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對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提出了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不斷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和融合,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2015 年以來國家相繼出臺了多項文件,旨在要求全國高等學校重視應用型人才培養。作為肩負培養高素質人才重任的高等學校,應積極主動面向未來發展,提高國家人才競爭力,以實現我國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才資源強國轉變。地方本科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過程中承擔著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所需要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務。校企協同是地方本科院校培養應用型人的重要途徑,要求企業與高等學校開展校企協同,在不斷加強應用型人才能力培養的同時,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持續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展開研究與實踐探索。
然而,從當前地方本科院校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現實情況看,對應用型人才在內涵層次上、目標定位上的認識還較為模糊,人才培養模式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改進的問題,如培養過程不夠靈活、不能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等,所以需要通過引入OBE教育理念改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使其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從而更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不斷堅持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地方本科高校在轉型發展中的主要任務,但在實踐中卻出現社會需求與人才培養數量不匹配、校企協作不夠、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清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不足、師資理論與教學資源相對匱乏等問題。
由于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國家發展的速度加快,所以對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尤其是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需求量逐漸增加。它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也有一定的影響,不再像之前只注重精英的培養。伴隨著高等教育的規模數量的擴大,人才培養逐漸趨于普及化。但有些高等院校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理解不夠、重視程度不足、形式化表現明顯,不能與新形勢、新背景下的教育內容有效銜接,學生對所學專業認識不足,掌握的專業技能較為欠缺,導致理論知識與實踐與社會需求脫節等現象較為嚴重。雖然在勞動力就業市場中社會人才需求數量與高校畢業生數量成正比,但學生的質量遠遠達不到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勞動力市場中勞動力過剩。
在對地方本科院校調研中發現,多數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形式較為單一,沒有跟隨時代背景、社會需求及時修訂人才培養的目標與定位,以致培養的應用型人才無法根據自己的實踐需要選擇適宜的學習內容。沒有抓住學生所學的能力和素質培養,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對知識、能力、素質的闡述與定位較模糊,使得學生在職場中不能將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無法學以致用,沒法完成企業設置的目標任務,不能順應社會的需求。高校在對學生的培養中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而沒有考慮作為社會所需應用型人才該如何培養,阻礙了人才的全面化、多元化發展。
當前,地方本科院校為了加強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注重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例如,開展了教師赴企業實踐項目、企業導師進課堂、師資培養實訓體系建設項目等,在產教融合、校企協同實踐方面具有一定積極的作用。但在隊伍的建設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地方本科院校選擇教師的標準往往按照“學歷+職稱”的方式,能夠招聘入職的教師一般要具有高學歷或高職稱,理論知識儲備充足,但實踐技能方面較為缺乏,在對學生某些技能要求中高等專業的指導性不佳。其次,高校教師隊伍結構有明顯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兩級分化現象與整體年齡趨于年輕化。一些年輕的、剛入職的碩士、博士在沒有任何實踐經歷基礎的情況下就被派到一線教學崗位,在承擔理論課的同時還要指導學生的實踐,難免會影響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最后,邀請企業導師進課堂雖然可以彌補學生在應用技能方面學習的不足,但有時企業導師的時間不確定、投入精力有限、沒有執教經驗等客觀問題也對應用型人才培養長效機制造成不利影響。
學生應用型能力的提升有賴于對實踐環節的參與。一些實踐活動需要通過課內實踐平臺完成,但在走訪中發現,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學資源特別是實訓資源投入不充足、平臺建設不夠完善,對學生的課內實訓需求無法滿足,以致應用型能力提升較為困難。還有一些學校僅僅把傳統的實驗室資源簡單改造一下,根本無法契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尤其是某些工科專業,實踐性與專業性都比較強,但其實踐教學平臺、實訓應用平臺、綜合實踐創新平臺等資源建設都比較滯后,學生缺少實踐鍛煉機會,導致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困難。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通常被稱為成果導向教育,是一種基于學習成果或者以結果為導向的教育理念。它作為專業工程教育的改革導向,是主流方向的代表,清晰聚焦和組織了教育中的各個環節,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了預期的結果。在OBE 的教育理念中,教育者需要理清培養學生所能達到的成果或效果。也就是基于學生進入社會后的具體工作崗位及工作事務,在對學生的培養中可以通過哪些適宜的教育模式來促進學生達到教育目標。他們所實現的目標就是實施該教育模式的動力,這與過去傳統的以教學內容來驅動的模式是不同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OBE 教育模式屬于人才教育的模式的創新,將該教育模式有效運用,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
將OBE教育理念引入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能夠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從“以內容理論知識為本”向“以學生綜合能力為本”的根本轉變。對于OBE教學模式下應用型人才培養實施過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清楚判斷學生的預期學習成果
OBE 教育模式的關鍵與核心是依據學生的學習成果來開展教育,因此,先要對學生預期達成的學習成果進行判斷。一般可以將學生的學習成果分為三個方面,即知識性成果、技術成果與能力成果。知識性成果指學生對所學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技術成果是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技術的操作能力,體現出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的能力;能力成果是指學生經過培養學習后能夠具備的知識成果儲備,并對技術成果可以熟練運用。較好的學習成果體現在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意識,并掌握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項技能,能夠很好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項實踐工作,具有較強的應用性,也迎合了當前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求。對比傳統的人才培養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雖然可以使學生理論知識儲備充分,但在實際操作與處理實際問題中還是缺乏一定的能力,無法將知識性成果遞進為技術成果與能力成果。
針對上述情況,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指導教師,應該從學生所要獲得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能力目標三個方向制訂相應的預期學習成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對應專業知識配套現實案例和討論,使學生更易掌握理論知識。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素養,要為學生積極創造能夠動手操作的環境與場合,多接觸相關的實驗與實訓,對于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梳理,并組織學生分組學習、討論,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使其在遇到難題時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漸可以獨立進行分析、解決,形成創新思維能力。
2.對學生學習成果有效評價
對學生學習成果的狀況進行有效評價,是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否科學合理的檢驗。應用型人才的學習成果的檢驗不能簡單地應用傳統的考核方式,而應是多方面、過程性的考核。依據學生所要掌握的三項技能,有針對性地對考核環節有效設計。譬如,對知識性技能的培養可以通過理論知識測試,考核學生對相關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對技能成果目標可以通過與課程相匹配的實訓、實驗環節進行考核,驗證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知識對實訓或實驗進行操作,并得出準確的實驗實訓結果;至于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也可以對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進行觀察和提問;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程度,可以通過在企業中的工作表現來評價,如用人單位對學生各項工作考核評價可以用于考核該學生的能力。
3.不斷完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
為了滿足院校對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能夠實現預期的學習成果,突顯應用型的特色,需要結合OBE 教育理念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體系不斷完善。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與完善正是為了解決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動手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較為薄弱的現象,在一些地方院校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實踐教學的匱乏。要改善這種現象,需要從實踐教學的設計、實踐教學的方法上進行彌補。在教學環節設計中,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導,自行進行試驗實訓環節的操作,并獨立解決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至于如何加強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實踐,可以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配合相關的實訓課程,比如ERP 沙盤實訓課程,將學生所學的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會計、物流管理等綜合運用于實踐,通過模擬生產制造型企業的經營,在實踐中檢驗自己掌握的相關知識,提升管理技能。
地方本科院校肩負著為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培養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為更好地為社會服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相應策略的實施。
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地方本科院校不同于職業技術型院校的培養模式,除了要打牢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外,還要能夠在實際工作中有效實踐,從而為社會企業發展做好服務?;贠BE 理念的課程學習中,在學生的專業知識培養外,要強調能力和素質培育。而這些都體現在人才培養方案體系的設計中。在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培育目標方面要界定清晰??梢耘c企業一起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有了清晰、明確的目標,教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才能有適宜的教學方法促成目標的實現。
要徹底改變傳統教學中的“死讀書”現象,借鑒OBE 教育理念,加強學生的創新能力、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需要通過互動教學、項目式教學、混合式教學等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課本上向實踐中延伸。院校應積極和企業加強聯系與合作,依據企業的實際落實教學環節,為學生搭建良好實踐基地與平臺。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學生的學習成效要有科學的評價體系。可以由指導教師和企業導師針對理論知識和實踐模塊分別進行評價,通過對照目標,考評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綜合素養等。同時,教師的教學水平可以通過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結果來檢驗,形成教與學相互促進。
首先,教師資源要充足。對于缺乏教學經驗的教師可以通過掛職鍛煉、校企合作交流、參加培訓等形式提高。要提高“雙師型”教師比例,加強教師隊伍的理論素養、專業技能和實踐經驗等;還要在不斷提升內部師資理論的同時,聘請當地行業專家或企業高管作為兼職導師參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過程。其次,為了有效促進實踐技能的培養,應結合各個專業特點與崗位需求,建立充足的實踐平臺,如校內實驗實訓室、校企協同產教融合實踐基地。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與制定要能夠保證學生技能的培養與提升,從而能夠為社會經濟發展輸送更多的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