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云剴
(湖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5)
刀鱭(),又名長頜鱭,俗稱刀魚、毛鱭、野毛鱭等,在我國東海和黃渤海,以及長江、錢塘江、淮河及其他通海河流均有分布,是一種洄游魚類,與河豚、鰣并稱為中國長江三鮮之一。產卵群體沿長江進入湖泊、支流或在長江干流進行產卵活動。當年幼魚順流而下,聚集在長江干流水域,肥育生長到次年,再回到海中生活。因其肉質鮮美,營養豐富,一直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與追捧。
近年來,由于環境惡化、水利工程建設、人工濫捕濫撈,導致長江刀鱭洄游道路受阻,傳統原生地被破壞,各類污水排放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其數量急劇下降,野生資源幾近枯竭。饒元英等在野生刀鱭重要棲息地之一的長江口實地采樣,拖網58次,僅采集到刀鱭仔稚魚4 611尾,平均密度僅為0.123尾/m。
為保護物種多樣性,保留中國這一重要的本土魚類,將刀鱭重新培育成為重要的水產經濟動物,現探究長江刀鱭仔魚的適口餌料及其苗種培育技術,擬為刀鱭養殖產業化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1.1.1 生活水域
成年的刀鱭平時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轉入長江口,然后沿江逆流而上,進行生殖洄游,形成所謂的“漁汛”。目前主要的產卵場在江西鄱陽湖水域附近,歷史上最遠可到達距離長江口約1 400 km的洞庭湖水域。親魚產出的受精卵在淡水中孵化后,當年孵出的幼魚會順流而下,在入河口或較高鹽度海區的咸淡水中生活,直到次年才會入海生長和肥育。刀鱭仔魚階段的生活環境多為淡水或咸淡水。
楊西偉等調查發現,不同水域中的刀鱭仔魚,會根據其生活水域內浮游動物的種類及其密度,而發生餌料食用情況的變化,這一變化同樣適用于人工投餌的飼養環境。朱成德等的研究進一步發現,大多數淡水魚仔魚的開口餌料主要為輪蟲類;而絕大部分的海生魚類開口餌料則會選擇橈足類及其無節幼體。這些研究結果,將刀鱭仔魚優質天然餌料的選擇范圍縮小。
1.1.2 自然食性
刀鱭屬于肉食性魚類,其稚魚和幼魚通常棲息在水域的上層和中層,尤其是仔魚剛出膜時,初孵仔魚運動能力極差,至少需要經過3 d的生長發育,才開始具有初步的平游能力。刀鱭仔魚天然餌料的選擇范圍應在分布于淡水或咸淡水中上層,且本身運動能力相對較弱的小型浮游動物之中。
文獻[13-14]研究表明,刀鱭仔魚在初期培養后,對其腸胃道取樣鏡檢,發現小型甲殼動物及其幼體,如橈足類、枝角類、輪蟲等浮游動物均為刀鱭仔魚的主要食物。
1.1.3 攝食偏好
刀鱭仔魚在剛孵化時,尚處于內源性營養期,由油球和卵黃囊提供其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孵化3~5 d后,體內的能量逐漸消耗完,需要從外界攝食補充,由于刀鱭仔魚口裂較小,現行人工飼喂多采用經孔徑為0.106 mm的篩絹網過濾的原生動物、小型輪蟲、單胞藻、草履蟲、枝角類和橈足類昆蟲卵;待發育到第15天時,由于仔魚油球完全消失,基本依賴外源性營養,且仔魚消化、攝食、運動能力均增強,開始投喂經孔徑為0.180 mm篩絹網過濾的輪蟲、較小枝角類和橈足類昆蟲;第20天時,刀鱭已有明顯尾鰭、背鰭分化,體長達到2 cm左右后,開始投喂經孔徑為0.425~0.250 mm的篩絹網過濾的較大枝角類和橈足類昆蟲。
在此培育期間,每天取2~3尾仔魚在顯微鏡下鏡檢,觀察其腸道內攝食的餌料種類,確定仔魚的生理生化狀態,尋找最適合的開口餌料種類。鏡檢結果表明,長江刀鱭早期仔魚腸道中的生物種類主要包含了小型枝角類、橈足類動物以及萼花臂尾輪蟲,少數含有浮游的單胞藻類,極少數仔魚的腸道內也會有草履蟲殘留。研究表明,枝角類幾乎在長江刀鱭每一個飼養階段都被攝食,為攝入量較大的天然餌料,可作為其主要選擇的餌料動物。
1.2.1 分布范圍廣
枝角類,通常在水體中扮演著初級消費者的角色,在維持水體生態平衡和能量流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水產養殖和水族科學行業內被稱為“最完美的鮮活餌料”。枝角類屬于無脊椎動物,節肢動物門、甲殼動物亞門,鰓足綱,枝角目,廣泛分布于淡水、海水和內陸半咸水之中。除了部分大型溞外,體長大多在0.2~2.0 mm,比較常見的淡水種類有裸腹溞、蚤狀溞等,海水種類有鳥喙尖頭溞等。大多數枝角類,通常具有易培養、適應性廣、生長周期短、繁殖能力強、生長迅速且營養價值高等特點。
1.2.2 營養成分全面
在營養方面,枝角類干質量粗蛋白含量為40%~60%,且含有魚類所必需的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多種維生素,將其應用至仔稚魚飼養,解決了傳統生物餌料輪蟲、鹵蟲等營養價值較低的問題。在餌料過渡方面,開口期過后,口裂較小的長江刀鱭尚不能食用大型鹵蟲,而初期的輪蟲營養含量欠缺。
在其他方面,枝角類富含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 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幾乎占總脂肪酸的60%左右,同時含有的蝦青素、β-胡蘿卜素以及特定種類的維生素E、鈣質,在魚苗的生長、存活、免疫力的提高、色素的沉積和正常形態的發育方面發揮著一系列的積極作用。
1.2.3 生殖方式特殊
枝角類的生殖方式較為特殊。在食物充足、環境條件較好時,會進行“孤雌生殖”,即無性生殖。此時,每個枝角類都會產卵,這種無須授精就能發育的孤雌生殖卵,就是“夏卵”。而在食物缺乏、環境惡劣的條件下,枝角類會進行有性生殖。此時群體內會自動產生雄性個體,雌雄交配后產下能忍受惡劣環境的卵,即“冬卵”。這些卵在環境變得適宜時又會發育成為枝角類,實現種群的延續。每年春秋季節,氣溫維持在刀鱭仔魚生存較為適宜的15~25℃時,枝角類的繁殖也進入旺盛期。此時野生的枝角類常常成群緊貼在池塘邊或水流不急的河邊游動,尤其是在清晨和傍晚,其活動頻繁,大多集中在水面10 cm以下,此處正是刀鱭仔魚日常攝食活動的水深環境。由此可見,枝角類在溫度和水深方面,符合作為刀鱭仔魚天然活體餌料的特性。
可以在野外的河流、池塘捕撈枝角類,或采集含有大量枝角類休眠卵的池塘底泥作為種源,采用養魚盆、花盆,玻璃缸等作為培養器具。以直徑為85 cm的養魚盆為例,先在盆底鋪厚約6~7 cm肥土,注入約八成水,再把養魚盆放在溫度適宜又有光照的地方,使菌、藻大量繁殖滋生,為枝角類后續生長發育提供食物來源,然后引入在野外采集的枝角類或其休眠卵。在培養過程中,可以用豆漿、淘米水、尿肥等來增加培養液的肥力。另外,也可用養魚盆里換出來的水作培養液,培養效果更好。枝角類經過7 d左右即可繁殖后代,從中篩選出優質的枝角類,作為擴大培養的種源。
擴大種源培養,需準備3個長方體池塘(10.0 m×2.5 m×1.0 m),消毒靜置數日后,均勻加入預先堆肥發酵的腐熟肥料1.5~2.0 kg/m(肥料的種類主要由采用雞糞、牛糞等糞肥構成),注入七八成水,靜置數日,待菌類和單細胞藻類大量滋生后,施加追肥1次。待水色轉為深褐色或透明度<10 cm時,依照質量濃度30~50 g/m投入上一步采集選育的優質枝角類種源,開展后續的大量繁殖。
接種過后,每隔1周施加預先堆肥發酵好的少量糞肥1次,持續多次。同時,開始投喂餌料,餌料主要由酵母、麩皮、豆粕等混合組成,并以每10 m投喂0.5~1.0 kg的量逐日遞增。最終使得培育有枝角類優質種源的池水可以達到并保持“肥水而不缺氧,餌料供應充足而不多余”的最佳養殖狀態。持續2~4 d,枝角類的繁育量達到高峰,即可撈出投喂。撈出枝角類后,池內應及時添加新水,同時再追肥1次,繼續培養,陸續撈取,只要水中溶解氧充足,pH值為7.5~8.0,水溫適宜,枝角類將繼續保持之前的繁殖速度。
捕撈的枝角類經清洗、過濾后,可以直接投喂給規模化養殖的長江刀鱭。若產量充足,一次性投喂有剩余,可以烘干備用,也可以冷凍保存。冷凍時,將蟲體濾干水,裝進保鮮袋中攤薄壓平(便于以后掰分),放入冷凍室保存。
為破解長江刀鱭野生資源日漸緊縮的窘迫局面,進行規?;牡恩q人工繁育,對刀鱭仔魚苗種適口飼養餌料的選擇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研究表明,枝角類動物作為水體生態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日常生活的水域范圍、生存適宜環境條件(溫度、溶解氧、鹽度等)、生物鏈位置、水深程度都與長江刀鱭仔稚魚優質天然餌料的定位相契合。在自然條件和生產實踐中,發現其既符合刀鱭本身生活水域、自然食性、攝食偏好的需求,同時也展現出其本身分布范圍廣泛、營養價值高、營養成分全面、大小適中、可食性好、繁殖能力強、易于養殖、方便保存等諸多優勢。而通過對枝角類種源采集、擴大培養、捕撈投喂、制備產品的規范化操作,為現實生產中長江刀鱭及其天然優質餌料的培育,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和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