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梅
(江南大學,江蘇 無錫 214000)
公序,即公共秩序,是社會公共發展所需的一般秩序。良俗,即良好習俗,是社會發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公共秩序和良好習俗,統稱公序良俗,是現代民法的重要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則之一。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中,市場經濟制度在維護民族社會的一般利益和社會道德的一般原則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自古以來,在我國就有深厚的禮儀文化。孔子、孟子等歷史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禮儀、習俗等良好的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現如今已滲透到生活和教育的各個方面。公共秩序的良好習慣作為一種比較規范的原則在法律中產生。盡管各國的習俗各不相同,但總有一些共識通常是相同的,即孩子必須孝敬父母,必須尊重他人等等。《民法通則》第7條規定:“民事活動必須尊重社會的道德。不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不應破壞國家經濟計劃,也不應擾亂經濟和社會秩序。”《德國民法典》確立了公共秩序中的良好習俗原則,即現代意義上的良好習俗。所謂秩序,它是社會生活的一種狀態,面對全部的社會和公眾,不僅要關心個人發展,還要考慮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當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發生沖突時,首先要顧及整體利益。社會真善美需要良好的風俗加以體現。公序良俗的法治功能主要包括規范傳統習慣法和判斷法律行為的法律效力。它具有彌補國內法的“強制性”和“禁止性”規定的不足以及法律解釋和補充缺陷的作用。其基本目的和可執行性是將“私法自治原則”限制在現行立法尚未規定的禁止范圍內。良好的公共秩序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則,是現代民法的重要淵源。公民的社會行為必須接受公共秩序的規范和調整。“秩序”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在這里,“秩序”包括“自然秩序”和“社會秩序”。鄉村治理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走上軌道,否則會偏離治理的初衷,達不到治理的效果。發生在任何社會形態中的“變化”甚至“過渡”,無一例外都是有意的、有意識的,或強制性地對既定制度和社會秩序的適應與創新。
在鄉村治理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公共秩序和良好習俗的問題。在中國農村治理的新時代,公共秩序和良好道德原則是指公民按照公共秩序和良好的道德準則行事,不違反國家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的一般道德。由于村民的文化意識和法治意識都比較淡薄,在鄉村治理中公序良俗會起到溝通橋梁的作用。公序良俗是社會基本的倫理道德觀念的重要表現,我國地域遼闊,每個地方的人道德觀念會有所不同,但是為了尋找最佳的治理方式必須要發現一個能被大多數人接受的倫理觀念,可以總結為“集合點”,這個“集合點”就是公序良俗原則。我國《民法典》規定,民事活動不得損害社會公共秩序,解決民事糾紛時不得損害社會公共秩序,這也充分體現了法治與善治相結合,公共秩序是以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為基礎的。公序良俗將社會倫理規則賦予于民事法律的意義。公共秩序的傳播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分化,使民法形成了與社會實踐相協調的開放體系。公序良俗原則以社會公共利益為基礎,對個人權利對民事主體意義自治的合理限制,以維護社會普遍利益的最大化。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公序良俗原則的適用不斷從保護公民個人權利的民事糾紛延伸到社會治理,特別是在民法典時代實現鄉村治理的現代化。我國理論界對公序良俗原則的功能和在鄉村治理中的適用標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目前關于公序良俗原則與農村經濟秩序的適應以及如何推廣應用等問題還缺乏具體且深入的研究。
公序良俗是極具寬泛又較抽象的概念。如具體化表達,即村規民約以及一些優良傳統和習俗。村規民約類似于一種“社會契約”,是村民大會討論后由大多數村民通過的。村規民約的不斷成型,是基層實踐在民主政治建設中的體現,而后慢慢形成一種自治的法律制度,這種制度的順利建設會產生一種深遠的影響,也會影響到鄉村政治文明和民主化進程。村規民約的形成更少不了公序良俗原則的引導,比較明顯的是,公序良俗是國家法律體系中的一項基本原則,而村規民約是具體的一種自治規范,公序良俗原則指導范圍更廣,涉及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一種包含關系。在鄉村治理中,公序良俗原則可以引導廣大村民誠信生活,對人友善,相互尊重。但是,村規民約對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具有良好的規范意義,是村民所要遵守的基本準則,可以使整個村莊的民風淳樸、善良。村民更加關心環境,保護好公共環境得益于村規民約的共同遵守。良好的村規會讓大家更加團結一致起來,互相幫助。村規民約的形成更有助于鄉村治理工作的全面推進,因為在全村形成的默認規章制度下,村里的干部也會恪盡職守,不會置法律法規于不顧,在村民與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村民的生活環境會逐漸變好,村民的幸福感也會相對增強。然而,村規民約畢竟也是村民自己根據日常生活而得到的一種生活智慧,不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紛繁復雜的問題,因此需要以公序良俗從戰略高度統籌村里的大事小事。
在社會中,我們需要遵守各種各樣的秩序,而國家法律只是全部秩序中的一小部分,除國家法律之外,還有各種社會秩序彌補國家法律的不足,它們也是構成國家法律的重要基礎。在全面提高農村治理現代化的要求下,村民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可以根據當地的習俗、習慣達成有利于村民日常生活的規定或約定。因此,平衡思維成為有利于和諧社會的社會規范,對促進社區治理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民事領域,村民們發展了生產力的長期傳統和與鄰居團結在一起的生活,這些在今天起著積極的作用。婚姻和維持是社會中最重要的社會規范。費孝通先生分析,在中國能得到“禮制”的“長者”上,雖然在現代由代而代之,中國傳統文化為倫理的基石。而在村民直接生活、財產歸屬于社會公共安全的情況下,在一些村法中,就特別強調了村民維護公共安全的責任。
第一,所有村民必須“有意識地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共安全”,預防賭博、參加邪教的組織和其他危害地方社會安全的活動。第二,在大規模的預防和治理中發揮干部的領導作用。建造新格局中一個重要方面是許多公共設施的建設將會改善村民的生活,但有很多公共設施破壞行為和違反公共道德,必須禁止他們的這些行為。這個習俗“依循某個社會組織的規定,不受國家的法律約束”。既然是社會規范,村落的規則和規定必須有明確的規范,當規則運行的時候,村民應該遵守。
農村地區的發展局限于缺乏法治資源和法治意識,采用公序良俗原則可以使農村得到善治,需要人們的思維和文化的認識有待提高,法治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比較弱。由于地區孤立,因特網、媒體和通訊不足,農村社區的法治可能遭到破壞。在農村地區建立法治是一個困難且長期的過程,消除錯誤、陳舊和模糊的假設對建立法治的影響。糟糕的農村做法將嚴重妨礙農村國家法治現代化。農村地區缺乏法律資源和服務也可使誠實原則遭到起訴。在農村地區許多地方沒有法律機構,法律援助不足。
我國的特點是經濟、政治和文化差異,這不可避免地導致對倫理和實踐的不同理解與判斷,對不同的村莊環境,村規民約也不穩定。時代和技術發展也會引發村莊原則的變化。這樣,良好道德的原則將以一種不確定的方式應用。在自治困境中,公序良俗原則與村規民約是不相容的,但由于地區傳統或習俗,它可以與其他問題聯系在一起,而意識到自己不明智的村民無法列出所有可能的社會后果。所謂的村規民約不能總是適應其發展的需要,也有其局限性。此外,不僅村莊的民約內容會與原則相沖突,而且這一法律契約的制定過程也會與公正和原則相沖突。有時村規民約可能不是在透明情況下產生的,在村干部集體商討之后下發規定讓村民遵守,因此這個過程難免缺乏公平公正性。
評判公序良俗原則的標準又不一致。公共秩序原則應當作為指導和約束農村政府的民事活動和民間進程的準則。由于在我國大多數城市鄉村地區法律法規執行不到位,因此,在農村管理過程中,一些民事爭端還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無法按照農村秩序的基本精神進行解決。公共秩序是參考領域之一。但是法官們接受了不同的誠信概念,甚至一個人的環境、品格、價值和生活方式都影響著他的判斷。不同的國家風俗不同,又有傳統,這些都可能影響每個人對“公平正直”的定義和認知。
《民法典》頒布之前,我國法治文化已經在鄉村生活的各個角落滲透,村民已經有了基本的法律常識,但是在加快鄉村文明建設過程中仍有不足。對于稍為落后的法治環境,要加強基層干部的政治、法律素養。定期對干部進行法律知識培訓,干部帶頭學習最新的法律法規知識,引導村民知法守法。有條件的村委會還可設置臨時法律援助窗口,定期對村民進行文化、法律等宣傳教育,定點接受村民的咨詢,幫助村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大力扶持鄉村教育,為鄉村的孩子做好教育保障,做到教育不落后。
在民法典時代,我國的法治化程度已經到達了新的高度,對于法律法規的制定都更加嚴格,鄉村治理要乘這股法治之風進行管理改革。村規民約的制定要遵循嚴格的程序,做到公開透明應知盡知。村民委員會在召集鄉村會議、換屆、制定村規民約過程中程序應嚴格遵守我國行政法。村規民約定的是內容,但是程序的嚴格也能保障村規民約的合理合法,能有效避免村規民約與民法典公序良俗原則產生沖突或不相容的情況。
公序良俗原則聯結著道德與法律,但是法律與道德也應該有明確的區分,不能模糊化處理。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道德是倫理的基礎。用公序良俗來制約村民,是作為道德底線進行約束的,是最基本的要求而不是最好的要求。在治理過程中不能期望公民獲得最高程度的道德,而只能期望他們在獲得最基本的日常道德的基礎上發展。在建設和諧社會的框架內,我們必須更加注意這一程度。在理論界,有學者對于公序良俗原則的具體運用也展開了不同的討論。其中,一部分學者認為,法律原則具有指導性,并不適合直接適用在具體案件中,在適用時需要通過具體化的處理。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公序良俗原則具有彈性,法官可以通過自由裁量權在具體案件中適用。就現在的司法環境來說,公序良俗原則還是處于比較模糊的狀態,在這種模糊不定的情況下直接適用必會造成嚴重的后果。作為基本原則,是在一定的高度上為法律工作者提供一個方向,法律工作者的自我修養也比較重要。因此,需要提高法律工作者自我的職業素養,在實踐之余也要更加注重理論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