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迎迎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 201600)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老年人口規模的快速增長為我國政府帶來了越來越大的養老負擔與經濟壓力,但是目前我國的養老體系與醫療體系相互獨立,難以滿足老年人日益增加的綜合性醫養服務需求。面對日益嚴重的醫養資源供需失衡的現象,如何促進醫養資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如何更好地發展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成為目前我國社會急需解決的問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我國最基本的醫療服務單元,目前已經形成了較為廣泛的服務網絡。在我國大力倡導發展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今天,依托社區,輻射周邊,充分利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老百姓家門口的衛生機構”的位置優勢以及其現有的醫護人員、醫療設施、床位等資源,明確其在醫養結合模式中的功能定位,對于提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資源利用效率,推動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雖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以滿足老年人的疾病診治、健康體檢等基本的醫療需求,但難以滿足老年人在日常照護方面的需求。因此,發展醫養結合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既可以填補逐漸弱化的家庭養老功能的缺憾,又可以充分整合現有的養老與醫療資源,滿足老年人的綜合性養老服務需求。
因我國絕大多數老年人都存有“養兒防老”的思想,家庭養老模式成為老年人及其子女最容易接受也是最普遍存在的一種養老方式。但隨著社會發展與轉型,我國家庭養老功能隨著家庭規模的逐漸縮小呈現弱化的趨勢。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平均的家庭規模從1953年的4.3人持續下降至1990年的3.96人、2000年的3.44人、2010年的3.1人、2020年的2.62人,直接跌破“三口之家”的數量底線。家庭規模的小型化直接導致一對年輕夫妻需要承擔四位老人的贍養義務,再加上工作的壓力、養育子女的壓力以及生活的負擔,使得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此外,因為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年輕人更希望在婚后與父母分開居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小家庭的經營上面,因此產生了大量的空巢家庭、獨居家庭等,空巢老人日益增多,其面臨的養老問題也日益嚴重。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對于基礎疾病的診治服務外,老年人還需要日常保健、心理咨詢、康復護理服務等,但我國目前的醫療資源現狀以及龐大的老齡人口無法支持并滿足老年人日益呈現的多樣化養老需求。2019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群中,高達75.8%的老年人患有一種及以上慢性病,形成了巨大的養護需求。目前我國大型綜合性醫院的醫療設施及床位非常緊張,難以滿足老年人對于康復治療以及日常保健方面的需求,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由于人力資源緊張、設施簡陋等問題,也無法為老年人提供康復護理等服務。
目前我國的養老體系與醫療體系相互獨立,面對當前老年人綜合性的養老與醫療需求顯得捉襟見肘。我國當前的醫療衛生服務主要由各大醫院提供,而社區衛生服務基本形同虛設。社區居民因對社區醫療存在不信任或者個人的看病習慣,在患病的時候更傾向于選擇綜合性大醫院進行診治,導致部分社區衛生服務資源閑置。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醫院的床位使用率為83.6%,而公立醫院的床位利用率高達91.2%,床位的使用接近飽和;相反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床位利用率僅為56.9%,將近一半的床位資源處于閑置的狀態。如果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閑置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并對養老與醫療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既可以緩解公立醫院的床位壓力,又可以提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資源利用率,還可以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護需求。
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參與醫養結合的方式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模式主要有:一是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設置養護功能區,既可以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診療、健康體檢、康復保健等服務,還可以提供休息、生活照料以及休閑娛樂等服務。二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養老機構簽約合作,充分利用養老機構的養老資源,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三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作為家庭醫生與社區內老年人簽約,定期上門為居家養老或社區養老的老年人提供健康體檢、疾病診治等醫療服務。三種模式的核心都是充分調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資源,結合老年人的實際養老需求,最大化地提升現有資源的利用效率。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以作為政府履行基本衛生職責的公共平臺、社區居民接受基本衛生服務項目的服務平臺以及推行醫養結合模式的支持平臺。因此,需要理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政府、家庭醫生、養老服務體系、社區居民等主體之間的責任關系,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資源整合、技術支撐方面的作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基層的醫療服務單元,作為與養老服務體系銜接的橋梁,需要充分整合自身的醫療資源、基礎設施與周邊的日間照料中心、養老服務中心等提供的養老服務,對社區內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基本疾病診治與醫療護理服務,以及持續的康復護理、健康管理等服務。
對于醫養結合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其核心功能在于為不同健康狀況、不同服務訴求的老年人提供可定制的、靈活的服務項目,既可以為老年人提供基本醫療診治、康復保健和日常體檢等醫療服務,也可以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照顧和看護服務,具體的功能配置可分為醫療功能區和養護功能區。一是醫療功能區可設置醫療保健室、康復訓練室、心理疏導室等,還可以配置夜間護理值班室,以便為老年人提供醫療救助和24小時的護理服務。二是養護功能區可設置生活用房、公共活動用房以及室外活動區域。具體包括生活居住區,以普通臥室為主,為老年人提供休息的地方;生活輔助區,設置衛生間、餐廳、理發室等,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功能區;公共活動區,設置閱覽室、健身房等,為老年人提供休閑娛樂的區域;室外活動區,如休閑用地、公共綠地等。
基于目前大多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資源閑置的現象,政府需要加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建設與財政支持力度,充分調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資源,發揮社區的地理優勢,讓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可以就近咨詢就醫,促進醫療服務和養老服務之間的快速融合,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效率。第一,進一步完善我國的雙向轉診制度,鼓勵并動員社區居民在患病時優先選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于小病患者,可直接由全科醫生完成疾病診治與后續的康復治療;對于突發疾病、情形危急的病人,可及時轉至上一級醫院,等病人的病情逐步穩定進入恢復期之后,再返回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后續治療與康復,既可以緩解醫療資源緊缺的局面,也可以節省醫療費用,提高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第二,可以通過對社區內衛生服務供給狀況的全面掌握與整體規劃,合理安置醫療護理服務的場所,使得社區內居民可以更加方便地獲取醫療服務。第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可以與社區居民簽訂服務協議,定期對簽約居民進行巡檢,提供日常體檢、醫療保健、健康咨詢等服務,進一步發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發展中的作用。
目前,我國大多數開展養護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整體建筑比較破舊,雖然設置了不同的功能區域,比如醫護區、康復區、居住區等,但康復設備、文化娛樂設施等適合老年人的設施配備不足,而且不同的功能區域之間未做明顯區分,也沒有根據功能區域的要求進行專門的改建,難以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更為便利舒適的專業養老服務。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醫養結合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第一,政府可以為發展醫養結合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專項資金,支持其初期的建設,包括基建、人員配備、設備購置等。同時,政府還可以提供一定的資金幫扶,支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發展運營過程中,基于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對設置的不同功能區域進行專項改建與完善。第二,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吸引社會資本的投入,幫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改建、擴建等,為醫養結合服務的順利開展提供必要的基礎。同時加強與老年護理機構等養老機構之間的溝通交流,充分整合彼此現有的資源,擴大規模,提升服務水平與資源的利用效率,構建完善的基礎醫療與康復護理結合的綜合性的老年服務網絡。
因入住老年人的身體情況各不相同,包括生活能夠自理和生活無法自理的老年人,而對于生活無法自理的老年人,需要充足的、專業的服務人員才能滿足其基本的照護需求。同時,鑒于老年人疾病護理的特殊性,面對可能出現的緊急的突發狀況,服務人員只有具備豐富的老年疾病護理經驗才能從容應對。目前我國的養老事業還處于起步階段,護理人員整體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大多數護理人員并沒有經過專業的老年護理培訓以及系統的老年護理知識的學習,而且他們多數來自偏遠的農村地區,具有較大的流動性,導致專業照護人員相對短缺,影響了醫養結合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養護服務質量。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養老服務人才培養機制。第一,加大政府對老年醫學研究與教育的支持力度。除了給高校的老年醫學專業提供必要的發展資金之外,政府還可以引導相關機構或企業為在校學生提供更多的與養老護理相關的實踐機會,并在實踐當中增強他們對職業的認同感;開設醫學、護理專業的院校可以增加老年醫療護理的學科,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第二,醫養結合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需要創新用人制度和管理模式,通過設置合理的工資福利待遇、晉升制度、定期培訓制度等,不斷提升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與專業能力,打造一流的專業化服務人員隊伍。
由于缺乏相對完善的志愿者培訓體系以及激勵機制,目前志愿者在養老服務行業從業人員中僅占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志愿者提供的服務更多地集中在老年人的文化娛樂活動方面,在護理方面的參與度很低。同時,老年人身體情況比較特殊,老年疾病的護理與照料有其獨有的特點,因此志愿者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才能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但目前的志愿者素質參差不齊,大多數志愿者只是利用業余時間提供短暫的、臨時性的服務,很難為老年人提供持續地、高質量的護理服務。因此,需要建立志愿者的培養與激勵機制。第一,可以鼓勵來自不同行業的、不同地區的年輕人參與到養老服務事業中來,同時發展部分退休的低齡健康老年人加入志愿者隊伍,建立社區老年人的互助模式;通過系統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培訓,提高志愿者整體的專業能力與服務水平。第二,利用周邊的優勢資源,比如大學城的大學生資源,鼓勵他們加入志愿者隊伍中,逐步形成長期穩定的志愿者隊伍,完善我國養老服務行業中的志愿者服務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