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娉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 201600)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適應數字技術全面融入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趨勢,促進公共服務和社會運行方式創新,構建全民暢享的數字生活”的遠景目標,將構建“智能的公共服務體系”放在了重要地位,其中便提出了構建智能社區的觀點。另一方面,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推進,全民健康的目標落在了健康社區構建上。因此,結合兩者,推動社區智能健康公共服務成為了實現健康中國戰略、實現十四五遠景目標的重要步驟之一。
首先,界定公共服務的定義。一般來說,公共服務是政府為了更好地加強公共設施建設發展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水平而提供的保障。依據不同的形式分類,公共服務可以分為基礎型、經濟型、公共安全型、社會公共服務型。同時,公共服務還囊括眾多領域,從教育到社會保障到環境衛生都有所涉及。社區健康公共服務則是公共服務某一方面的具體內容,是一項由社區為小區居民提供的生理、精神方面的服務。在大數據時代下,將社區健康公共服務與互聯網關聯起來,構建通過網絡提供公共服務的社區健康服務,一方面能更加廣泛地覆蓋到全小區居民,使得服務更加快捷、針對性更強,另一方面也使得服務的提供更加準確,節省了社會資源。
1.社區智能養老產品種類逐漸豐富。以96890服務熱線為例,從2010年開通以來,作為一個科技化智能平臺,逐漸成為各個服務網點、項目的重要中樞。其利用互聯網技術結合電話熱線呼叫,為老年人制定了七大系統,由此成功搭建了“六個一”系統架構,并形成了“六進”模式即六級服務網絡:進中心、進街道、進片區、進居委、進樓組、進門戶。
2.社區智能體育基礎設施逐漸增多。社區智能體育基礎設施的種類近年來逐漸趨向完善,并且能根據不同人群的需要建立合適的基礎設施,使小區居民在智能健身器材的適應上更加貼心。例如,青少年處在生長發育階段,身體的柔韌性好,需注重其身體素質的訓練,幫助其拉伸身體韌帶以此達到生長需求,并能提高其肢體協調性與柔韌度;中老年人與年輕人不同,其身體素質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下降,常常出現腰腿疼痛等生理疾病。這時智能體育設施應針對鍛煉人的特點,主動給出不同強度的鍛煉訓練意見,在不傷害鍛煉人身體的情況下達到鍛煉的目的。社區智能體育設施應采用“全人群、全覆蓋、智能化”的科學健身理念,打造不同于舊式的新型健身設施,一種通過互聯網技術,能根據鍛煉者自身情況做出調整的新型設施。
國外的社區智能健康公共服務發展相對較早,發展模式多元化。一是以多元化的智能化終端為依托,使傳統服務變得智能化、便捷化。將養老智能產品分成了三大類:是針對突發情況的警報;幫助老年人起居;滿足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二是以智能居家建筑為載體,發展智能化服務。英國的“交互無”旨在實時監控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日本松下公司創辦了“真誠”養老院,老人配備呼叫器,隨時與醫護人員進行談心交流。三是以智能中樞為連接,構建智能居家生活。社區智能健康公共服務發展勢頭迅猛,吸引了國外眾多巨頭公司的涉足,如Facebook的人工智能管家;微軟的Home-Hub智能家庭中樞;蘋果公司的Apple HomeKit等等。我國在構建社區智能健康公共服務體系時,可以借鑒國外經驗以智能中樞為鏈接,鏈接社區的智能健康的終端設備,為社區居民提供系統化的智能健康服務。
首先,通過技術移民吸引高科技人才,例如美國技術移民是一個重要的攬才方式,即授予非美國籍的專業工作人士在美國永久居留權,俗稱“綠卡”,給予對方所需換取己方所需,雙方達到一個互利互惠的局面。其次,注重創造科研基礎設施建設以此吸引留學生,注重國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作用,不僅能吸引到國外留學生愿意留在本地發展,同時也能促進本國科技事業進步,一舉兩得。最后,要注重高科技人才的培養,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我國的發展離不開高科技的人才。同樣,我國建立社區智能健康公共服務體系也離不開高科技的人才。因此,我國需要出臺制定相關政策培養人才、吸引人才以及留住人才,為我國建設社區智能健康公共服務體系提供先決條件,使我國的社區智能健康公共服務得以良好進行。
社區“智能化”程度不足。當今的社區智能化多用于一些管理方面,例如用在智能識別進出車輛、門禁識別系統等,這往往有一種避重就輕的嫌疑,并不是說現在的社區智能服務沒有意義,而是更應該考慮智能健康的服務,這才是真正能提高居民健康程度、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方面。政府與各個社會企業應在積累現有“智慧社區”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現有資源,在社區智能健康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頂層設計上構建系統化的“智能化”方案。
1.法律法規建設滯后,政策推進緩慢。在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平臺建設、建立基于基本項目的運行新機制、建立信息化技術支持體系、基本建立家庭醫生制度、規范社區衛生機構設置與服務、加強社區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夯實支撐保障機制七個方面做了非常詳細的規定和敘述。現有社區健康公共服務相關法律法規十分有限,很多相關法律法規明顯落后于現有社區公共服務的具體實踐環境,缺乏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設計和實施,各項政策與規劃實施相對碎片化,推進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直接影響了社區健康公共服務的政策執行效果。
2.制度建設不全,監管力度不夠。由于社區健康公共服務相關的制度建設還處在起步和完善階段,相應的服務監督與評估機制還不成熟,有待完善,各地方社區(街道)對社區智能健康公共服務缺乏足夠的前瞻性意識,也缺乏對開展和推進相關服務的系統性分析與頂層設計,很難區分在哪些方面需要重力推動與解決,哪些方面有的放矢。不同服務內容、服務配置在顯示情況上存在的缺陷難以有效監督與提出,從而無法真正監督和激勵相關部門的負責方針對短板補力量、分析原因、改進服務。由于沒有建立相應的公共服務供給評估指標體系,各社區、街鎮對健康公共服務的開展情況缺乏系統分析,如上海對家庭醫生的服務質量評價,目前還缺乏患者方對家庭醫生服務的常態化評價反饋機制,相應的監管評估機制亟須建立與完善。制定智能社區健康公共服務建設的評估考核辦法,將社區建設的主要任務、指標體系分解落實到各部門工作績效評估,定期考核各部門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應用情況,及時追蹤建設效果,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從我國的現有社區智能健康公共服務體系的現狀來看,社區的智能健康服務主要集中在體育設施、心理咨詢等服務上,缺少其他方面的服務,像智能養老、智能醫療等社區服務還有所欠缺。而構建社區智能健康公共服務的助老服務時,應立足于社區居家老年居民的養老服務需求,結合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依托社區智能健康醫療平臺建設居家助老信息服務,實時進行社區養老服務需求和供給信息的提供,實現助老服務全流程的信息管理,實現社區管理機構、社區老年居民和養老服務供應商的多方聯動,滿足老年居民對養老服務的需求;面對智能醫療的構建,需要智能設施能儲存大量醫學知識,且能給其服務群體提供可視化的健康管理數據,使得社區植入有醫療背景的物理形態場所,建立最有效的智能社區醫療公共服務管理模式。
1.建立多層次、多主體參與的監管機制。首先,應構建完善的法律體系,保障社區智能健康公共服務的推與落實。同時,行政單位應能落實政策保證制度實施,將健康公共服務事業依法納入監管之中。其次,需要界定清楚政府在健康公共服務領域的不同作用,例如,服務供給者是出資者或是監管者。只有分清不同單位在推進社區智能健康公共服務建設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推進其發展。最后,強化政府監管職能,落實政府在推進社區智能健康公共服務中的責任,保證政策的順利推行。
2.建立合理的供需評估機制。需求評估是指社區在提供智能服務的時候需要有針對性,不能籠統論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同時還需要區分健康公共需求與私人需求,區分基本健康公共服務需求與增值健康公共服務需求,做到基本健康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健康公共服務需求與政府職責相匹配。
供給評估要求政府要根據收益成本分析確定健康公共服務產生的成本效益,政府應秉持效率原則,以需求的程度與需求的規模來明確供給的程度,達到供需平衡的狀態,既滿足了需求,也能最大程度地控制供給成本。
對社區智能公共服務的結果進行合理的評估,對社區智能健康公共服務過程和生產結果進行監督和評估。只有對結果與效率進行評估,才能發現供給過程中的不足,才能找到需要改進的地方,進而更好地促進社區智能健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