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萬宇,陳亮,苗艷,沈思思,蘭世捷,李丹,張蕾,于辰龍,武曉東,張艷,王巖,王麗坤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分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5)
鴨病毒性腸炎又稱鴨瘟,是由皰疹病毒引起的危害水禽的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病。以循環系統損傷、組織出血、消化道黏膜潰瘍性瘢痕和實質器官退行性病變為主要特征。
本病最初報道是在1923年,當時認為是“一種適應于鴨的特異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傳染病,隨后野生鴨科動物的鵝和天鵝也開始出現此病,并在遷徙水禽中暴發多次,死亡率高。荷蘭學者Bos研究這種“特異性禽流感病毒”對鴨的病理損傷、臨床特征并通過動物試驗證實,該病并非由禽流感病毒引起,而是鴨的一種新型病毒性疾病,稱其為“鴨瘟”。
本病在亞洲、歐洲及美洲均有發生和流行,我國也有一些省份發生并確診。自然易感宿主限于雁形目鴨科。水是病毒從感染禽傳播到易感禽的自然媒介,感染水禽進入易感群或者無病毒污染的水域就可能形成新的感染點。感染過程和發展趨向取決于群體密度及傳播率。
突然出現持續高死亡率,死亡高峰期產蛋量明顯下降。隨病情加重,出現畏光、眼瞼粘連、食欲廢絕、極度口渴、運動失調、羽毛松亂、流鼻液和水樣下痢。病鴨不能站立、雙翅撲地、頭下垂,驅趕可見全身震顫。
本病感染引起的病理變化取決被感染品種、年齡、性別和易感性、感染階段以及病毒毒力和感染強度。
主要包括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胃腸道黏膜和黏膜下層變性壞死、淋巴器官病變和實質器官退行性變化。
心冠狀溝有密集出血點,表面呈紅色“漆刷樣”,心內膜和瓣膜出血;腸道和肌胃有積血;食道和腺胃括約肌出現出血環。消化道黏膜有特異性、進行性病變。首先是黏膜表面出血斑,然后被隆起黃白色痂塊覆蓋,隨時間延長形成綠色痂塊。雛鴨食管常發生整個黏膜脫落,并襯有黃白色厚膜。慢性感染在泄殖腔內形成連續的鱗片樣帶。脾和胸腺大小正常或萎縮,有大量出血斑,表面和切面有壞死灶。法氏囊發病早期極度充血,外周有黃色透明液體,切開后在表面可見有針尖大小的黃色斑點。腸道可見到深紅色環帶,黏膜面有針尖大小的黃色斑點,之后整個環狀帶呈深棕色。腸淋巴結局灶壞死、潰瘍,表面覆蓋一層偽膜。肝表面淺銅色,表面有不規則針尖狀出血和白色病灶,呈斑駁外觀;后期深銅色,無出血點,隨銅色病灶變大,在深背景下更加明顯。
所有臟器均有組織學病變,包括沒有明顯病變的內臟在內。
消化道病變首先出現在腸黏膜下乳突或皺褶,出血點變大融合,使覆蓋的黏膜隆起并和黏膜下層分離。黏膜上皮水腫、壞死并突出于管腔。食道和泄殖腔的復層鱗狀上皮發生變性壞死,上皮細胞中可見嗜酸性核內和胞漿包涵體。腸淋巴結出血性梗死,游離的血液層將淋巴與黏膜分離,出現凝固性壞死黏膜,形成一層高于鄰近正常腸黏膜的偽膜。小腸上皮細胞成塊脫落,大量腸絨毛斷裂,腸腔中充滿大量血液和細胞殘骸。
法氏囊上皮細胞肥大、胞質空泡化并含有核內和胞漿包涵體。法氏囊黏膜下層及濾泡間毛細血管出血,髓質部出現空腔,周邊為皮質髓質上皮細胞、毛細血管網及含有淋巴細胞碎片的大吞噬細胞。濾泡內淋巴細胞嚴重缺失,代之以嗜酸性物質并混有異嗜細胞,有時會出現有核內包涵體的單核細胞。
成年種母鴨輸卵管充血、出血并有壞死,卵泡變形和血染。未成熟種母鴨卵巢可見毛細血管和小靜脈血管局灶性條狀出血。成年種公鴨輸精管間質組織出現局灶性毛細血管出血,實質器官血管周圍有出血和局灶性壞死。
在肝細胞壞死灶內,肝索出現一系列變化,肝細胞相互分離并從周圍結構脫離。肝細胞腫脹或裂解,破裂胞漿排出,僅剩核內包涵體。
根據病理剖檢和組織學病變可作出初步診斷,肝、脾、法氏囊、腎臟、外周血淋巴細胞和泄殖腔拭子都可以用于病毒分離。初代病毒分離可接種易感1日齡番鴨或北京鴨,或經絨毛尿囊膜接種9~14日齡鴨胚,也可用北京鴨或番鴨胚成纖維細胞、肝原代細胞和腎原代細胞進行分離和繁殖病毒。采用鴨病毒性腸炎特異性抗血清,在鴨胚和細胞培養物上進行中和試驗可診斷病毒。
利用傳統的PCR方法可對鴨病毒性腸炎的DNA進行檢測。目前建立的實時定量 PCR可對急性和潛伏感染的鴨病毒性腸炎的DNA實現快速診斷和檢測。
恢復期的病毒中和效價升高證明其在鴨群中擴散,中和指數≥1.75表明已感染本病,在未感染的家鴨和野生水禽中,中和指數為0~1.5。其它檢測抗體的方法包括使用鴨胚成纖維細胞培養進行微量中和試驗、反向被動血凝試驗和ELISA試驗。已建立斑點ELISA和間接血凝試驗來檢測其抗體,但是特異性和敏感性略差。
本病應注意與雁形目的其它出血、壞死性疾病相區別,家鴨中出現這類病變的疾病有鴨病毒性肝炎、禽霍亂、壞死性腸炎、球蟲病和某些特異性中毒病。也有報道指出雁形目新城疫、禽痘和禽流感也有類似的病變,但這些疾病并不常見。
對于本病,目前尚無特異性的治療方法。
預防措施是保護飼養環境不受病毒感染,包括從無感染區引種,避免與污染材物直接或間接接觸。防止自由飛翔的雁形目動物傳播疾病或污染水環境,采取一切措施防止通過水媒散毒。當本病傳入后要堅決采取淘汰措施,發病鴨及早轉出,然后對環境徹底清潔消毒,并對所有易感雛鴨進行免疫接種。
對觀賞鳥飼養場、動物園和雁形目動物飼養場應定期進行本病監測。避免該病散出,此外研究精準有效的檢測方法也是控制本病發生的必要措施之一。
疫苗免疫接種是預防和控制本病暴發的最佳措施。用組織培養物繁殖的病毒制備的滅活疫苗能夠對強毒感染產生保護力,此疫苗可應用于家養和捕獵水禽,而且不會引入活病毒。
荷蘭已研制出對家鴨無致病性的雞胚適應毒株并進行大規模應用,效果良好。美國和加拿大也使用該疫苗來預防和控制商品鴨及捕獵水禽的鴨病毒性腸炎。但應注意,處于潛伏期的鴨可能不能獲得保護。
2周齡以上的家養雛鴨可在皮下或肌肉接種弱毒苗,對產蛋期的鴨要盡早進行免疫接種,飼養一年以上的鴨每年免疫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