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市教育局中小學教研室 王洋
2017年教育部關于書法教育總體目標及內容最新方案中指出:關注學生在書法練習和書法欣賞中的體驗、感悟和個性表現。隨著國家五育并舉政策的落實,教育中的有識之士越來越重視對書法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信息化浪潮下,即使學校已邁入互聯網+時代,但書法這一傳統文化依舊魅力如初。我們深知,書法藝術與情緒、品性和心理健康關系密切,通過書法教育可以完善學生的人格,調節學生的情緒,促進學生心理積極健康發展。然而筆者一路謹行,對于書法教學的現狀與未來的探索之道感觸頗多。
書法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正處于青春期的中小學生是接受書法教育的關鍵時期,但全民對書法教育的主觀認識和客觀教學現狀都不盡人意。筆者歸納為盲點連連,家校共存。
多數家長認為只要學生各門功課成績好就行,練不練字無所謂,反正書法又不考試。在家長們的忽視下,很多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下也不重視習字了,甚至原本可以寫得一手好字的同學也在無人約束中放飛自我。
學校里,應試教育毒害陰魂不散,課表上的書法課往往成為師師、師生之間爭執的課堂,難免衍變成一種傷害。沒有規范的硬筆書法教材是一種硬傷,缺少專職的書法教師更是一種痛,使教材成為只可欣賞,不可教學的樣本。書法課由語文老師上成了其他課。書法課上學生以寫滿老師要求的數量為目的的教學形式,完全背離了書法教育的初衷。
現在不少學校的書法課有名無實,有的甚至都不開設。在學校里,學生的每一門功課都被排得滿滿的,課后又被各種興趣班、輔導班占據,根本無暇練字。即使開設了課程,由于當前學校師資制約,書法教學規范指導也成為奢望。更有甚者,為了能較快完成作業,有的老師常默許學生“龍飛鳳舞”“筆走龍游”般草草了事。
初學書法,自然伴隨著書寫中的各種問題,如錯誤的握筆姿勢,顛倒的寫字筆順,錯誤的運筆方法等等。凡此種種都應該及時糾正,但很多家長與部分老師往往只注重學生完成作業的速度,卻將此當作小事,漠然視之,聽之任之。
試問:如長此以往,素質教育浪潮之下,一個連漢字都無法正確、規范地書寫的學生,他還能學好語文這門學科,進而學好其它各門功課嗎?以上種種,何曾不是 “嘆息未應閑”之應景。
傳統書法教育作為不可或缺的教育資源,能讓孩子遠離喧囂與浮躁,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郭沫若先生說,習得一手好字,并非是要把人人都培養成書法家,把字寫得合乎規格,比較端正、干凈,容易認即可。養成這樣的習慣能夠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體貼人。
源于書法對自身的影響,筆者在2012年踏上工作崗位起就開始關注并思考我們的書法教育。過去6年,筆者在山區任教,每天中午、下午都利用課余時間來陪伴部分學生練習書法,我親眼看著學生的點滴可喜變化。直至去年,偶然的一次機會,7歲的女兒接觸到了北大培文的書法老師王思強。其間,我也在旁看、聽、寫、思考,短短兩個月時間,我發現女兒原本急躁的性格逐漸沉下來了,作為一個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不得不佩服中國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并領悟到書法對人的心理健康成長有著積極的作用。
自古以來,書法教育被中國人看作修養性情,抒發情懷、志向,可言志,也可散郁的活動。郭振有認為“書法讓美育更‘美’”。他說:美育的實質是品德教育和藝術教育的統一,而這兩方面的要求在中國的書法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具有充足教育元素的書法教育,它將藝術教育、思想教育、智力教育等融為一體,啟迪著我們去欣賞、觀察、發現、品評、動手,培養人的應變、創新等能力,鍛煉人的意志品質。書法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書為心畫,是音樂、美術教育不可替代的。從書法教學的內容和形式來看,我們可以感知它能“養性情”“正三觀”,能促進學生自我認識的提升。
古人多擅書,書法自古以來就是磨練人格品性的不二之選。“人正書才會正”,書寫的不僅是字更是人自身的品性。學生在習字學書的過程中,不僅可以使其內化于心,端正于行,內外兼修,還可以了解我們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書法,講究 “氣”與“勢”,寫好每個字需要身體和手的各個關節之間的協調性,學生在書法練習時還可以感受大腦、眼睛、肢體以及心靈的協作,從而培養自己的協調性。比如筆者在教學“法”字時,在學生觀察字形結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現三點水的三個點,寫法各有不同,同時還要比照字帖學習運筆方式。在腦海中形成“法”字的輪廓之后,指揮書寫。長此以往,學習者更易領悟、領略書法的美妙之處,思考在書寫過程中應該怎樣表達才能達到最佳效果。于是,此人觀察、思考、分析、表達能力必定得到發展。
筆者班上有一位學生,此生思維敏捷,但卻是一位超級“馬大哈”,答題時不是漏了這個就是忘了那個。自從他通過毛筆書法訓練,認真觀察、細心思考、用心臨摹,在潛移默化之下,幾個月后,竟然改掉了粗心這個老毛病,樹立了嚴謹的自學意識。
同時書法還講究 “意在筆先”,充分訓練學生的思想、行為。學過書法的人,一般在想象力、創作思維上,都會比一般學生要強。書法歷經千年傳承,具有其特殊的藝術性,其實也包含了前人的經驗與智慧,古代做帝王的第一課就是寫好書法,所以練過書法的學生,一般看待事物,其角度視野、方法和境界都區別于一般學生,能用藝術的眼光看待和處理事物,他就很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不難發現,身邊那些寫得一手好字的往往都是學校里的優等生。
學習書法,是學生欣賞美、接納美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但可以取長補短,還可以用更高的審美來滋養自己,取得精神上的愉悅。書法追求個性,推崇創新。臨摹使得孩子在大腦中積累了大量豐富的漢字形體美,為今后的創作做好鋪墊。因此,書法從臨摹到創作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培養孩子從模仿走向創新的思考過程。
課堂中,筆者為孩子們展示了各大書法名家的優美字體,并為孩子們示范一二,在孩子們嘖嘖驚嘆的目光中鼓勵大家大膽嘗試。此意外之舉收獲了意外之喜,有的在一板一眼模仿隸書;有的一氣呵成書寫草書;有的對照著柳體;有的臨摹著顏體,孩子們的作品大有百家爭鳴之架勢。課后,筆者利用作業展評,讓大家親眼目睹身邊同學所創造出的不同書法之美,有學生會主動跟筆者說:“老師,他寫的字和我寫的完全是兩種風格,他的作品好好看,我也想學寫他那樣的字體。”孩子們在對比中發現不同書體、字體的區別與特點,對漢字各類形體美有了更直觀的感受。最后,筆者依據每個孩子的創作情況,將不同書體或字體的學生整合在一個小組內開展交流,讓孩子們自發地去分享學習,有的小組會迸發出熱烈的討論,有的小組會相互間參照對方的作品寫上幾筆,將自己對書法的體悟與思考訴諸筆尖。
同時書法練習能促進身心健康。書法練習需要平心靜氣,是身體的修煉,也是心靈的修煉,據醫學研究,練習書法的過程講究聚精會神,在這個過程中可讓呼吸慢下來,心率低下來,使身體處于放松平和的狀態,這正是書法對情緒的調節作用。情緒平穩可以使人處事不驚,理智思考。長期練習書法,更能令人身心愉悅、健康長壽。
學生青春期階段沒有嚴格的年齡界限,一般泛指小學高年級到初中、高中。從心理發展的角度看,青春期的成長是一個人隨著生理的發展變成獨立狀態的過程,她是學生自我認識的一個過程,是心理發展最重要的一個階段,更是人生的一個重大課題。心理學家把這一階段稱為人生最艱難的過程。這過程,我們要給予適度的關心、關懷和引導。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思考,也有很多困惑。常常表現為喜歡一個人在房間呆著,不愿和父母說心里話;一說話就很有脾氣,行為偏激;愛頂嘴,不愿接受批評……
郭振有說:“現在這個社會很浮躁,能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安靜下來的,就是練習書法。”中國書法,以漢字為載體,作為書法藝術語言的線條,傳達著書寫者的情緒。通過筆法、章法、墨法等激發來表現書寫者的情感。針對學生青春期的心理健康發展特點,對癥下藥,通過家校合力,加強落實書法教育,心育新路未來可期。
中國書法的藝術性極強。執筆有松緊,高低需合理,指、腕、肘應合力而運筆,字的筆畫(線條)有粗細、濃淡、強弱、虛實等,一筆既有粗細、濃淡、虛實及強弱等等,每一筆一畫的出現都有含蓄之意;每一筆一畫的結束都有收斂之效;每一筆一畫的運行都有其書寫者內心的“氣”和“勢”。如橫劃,欲左先右;豎劃,欲下先上等等,蘊含蓄而不張揚的為人處事之理,富含人生哲理。像點畫的運行如太極八卦,又如危崖墜石,而一豎如萬歲古藤,一橫如浩瀚奔騰。不管書法的線條以何種形式呈現,皆因“人”(情感、思想,情緒、感受)的介入,才使得中國字在潔白通透的宣紙上舞蹈。也就是常說的“書為心畫”“畫由心生”吧!通過毛筆練習的研究,對書法練習的態度正是我們教育的初衷。
偉人的“好貓論”路人皆知,“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作為教育者,更應深諳此道。在我們教學中,見過不少這樣的學生,或懶惰、呆板,或急躁、偏激,或空虛、苦悶甚至自閉,缺乏主見或毅力薄弱……如何改善這些孩子不良的心理狀態?面對不同心理狀態的學生,只要我們在書法教學中指導得法,便有意想不到之效。
書法教育在“選”帖上,小學生選擇的楷書字帖需做到點畫有規有矩,字形平穩嚴整。如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柳公權的《玄秘塔碑》、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顏真卿的《顏勤禮碑》、趙孟頫的《膽巴碑》等。“讀”帖時,應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先對字的結構予以總體的初步觀察、分析、領會,在腦中形成“字”的總印象,是長是扁,是大是小。再從整體到局部,從字的偏旁結構,筆畫順序及其長短、粗細,乃至每個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等,真正做到“目識,指劃,心記。”如教學《顏勤禮碑》的“橫折”這一筆畫時,筆者借助白板投影,引導學生觀察“里”和“日”這兩個例字中的橫折形態的不同之處:“日”的折畫順其自然,而“里”的折筆則在轉彎之處墊出了稍高的肩,明顯示以豎來壓橫。類似“橫折”這一筆畫的教學,應注意引導學生多加辨析,仔細體會,才能捕捉到應有的信息。久而久之,心理浮躁的學生在長期的引導訓練之下逐漸變得沉著有方。 “摹”時力求學生做到一絲不茍,沉心靜氣求質求量,手摹而心記。“臨”時,更應做到臨與寫的大小相當,占格以八分滿為宜;先整體后部分;自查自糾,對比校正,養成習慣。 “評”時,落實多元評價,師生,生生間的評、議、改,鼓勵大膽發言,各抒己見,點評作業得失,做到活學活用,并在交流中學會接納他人、欣賞別人的良好心理。
教學中也可結合古代許多偉大書法家的事跡來提升學生自我心理健康水平。古代許多著名書法家不但書藝精湛而且流傳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筆者經常抽出一定時間給孩子們講述王羲之為老婦書扇、入木三分、臨池學書,顏真卿忠直剛烈,柳公權豁達大度,鄭板橋體察民情,隋僧智永學書退筆成冢,懷素芭蕉練字等故事,宣揚他們的人格魅力,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自我認識。
再如,筆者既是書法教師,又是班主任。雙重身份的優勢下,曾對五年級學生開展過書法團體心理輔導課,取得不錯的效果。主要輔導場景如下:
師:第一組的同學在一分鐘之內,書寫一百字;第二組的同學在一分鐘之內,書寫十個字。書寫內容不做要求,但要求必須完成字數。
師:有請兩組的同學分別談談自己的情緒。
生1:緊張、焦慮……
生2:興奮、激動、高興、輕松……
師:我選出兩組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品在大屏幕展示。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并找出兩組書寫的規范度、認真度等不同處。
學生回答后,我再提問
師:請兩組同學說說你記住的書寫的內容。
緊張和焦慮的生1,沒有記住書寫內容。
輕松和興奮的生2記住了書寫內容。
師:根據剛才的書寫經驗,大家放松心情,書寫作品練習,在 20 分鐘內書寫一首詩。要求:安靜的,呼吸均勻,三姿正確。
師:通過這次的書寫練習,前后做對比,你的書寫有進步嗎?
師:什么樣的學習策略是智慧的?
師:對你學習其他學科有什么幫助?
當情緒穩定,樂觀地控制好情緒,安靜下來去學習的時候,學習效率能得到很大提高。這和生活是相得益彰的,是智慧的學習策略。
書法教育對學生了解、管理自身情緒、識別他人情緒三個維度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雖然學生經營人際關系、了解自身的情緒等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動提高,但在控制自身情緒方面卻沒有什么變化。而書法練習需要學生聚精會神,能極大提高青春期孩子情緒的穩定性,對于溫和、順從的性情培養有著極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量變成質變,當書法練習累積到一定程度,書法創作便水到渠成,而激情奔放、欲罷不能的書法創作則對學生思維的開闊性起著重要的作用。
梁實秋認為:“寫字最容易泄露一個人的個性,所謂‘字如其人,大抵不誣’。”這是對書法的藝術功能的確切評價。書法課程的實施,能給予學生做人的道理,正如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所說:“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心,如其至,總之曰如其人而己。”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讓我們知心育人,重新審視書法教學,以書育人。通過書法教育,讓青春期的學生了解書法史,欣賞書法作品,認識書法名家,在反復的書寫練習中,在一筆一畫的長期訓練中,以正思想、習行為、鑄意志為標桿,從而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理智宣泄,培養情緒管理能力,凈化騷動心靈,使陽光心態永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