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師范學院教科所 張學鵬
疫情期間,上網課成為很多學校的常態。相較于線下教學,網課固然有很多優勢,但是其劣勢也很明顯。“從學生角度看,個別學生可能因為自律性差而導致聽課質量下降。因為教師不能手把手地教學生,導致示范性、操作性很強的教學任務難以完成。”(張學鵬《云上的日子——線上書法教學思路》,《書法教育》2020年第五期)
教師在上網課時,如果能夠精心設計互動環節,會有效提升教學效果。采用視頻連線的互動方式,很可能出現網絡延遲、忘開話筒、聲音不清楚等問題,影響課堂教學進度和質量。而采用阿拉伯數字回復法,可以彌補不足,有效互動,節省時間。
比如在講“九”字時,教師可以在共享屏幕中出示下面的圖片,提問學生:第幾個“九”字好看?并且明確告訴學生:這個問題很簡單,老師就是看看你是否在認真聽課 。如果哪位同學答錯了或者沒有回答,就說明你沒有認真聽課,老師就要聯系家長了。學生一聽,馬上就會認真回答,課堂紀律就比較好了。

在肯定全體同學都在認真聽課后,下面的提問就要上難度了——同學們,撇是“九”字的第幾筆?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學生只需回復阿拉伯數字1或者2,速度很快,操作方便。等全體同學回答后,老師公布多少人答對,多少人答錯,然后公布正確答案——第一筆。答對的同學會受到鼓舞,記憶更加牢固。答錯的同學則會警醒,認真聽課。為幫助同學們理解,教師再使用多媒體課件的動圖,演示“九”字先寫撇和后寫撇兩種寫法,通過對比,讓學生觀察到,先寫撇,筆尖走的路程近,書寫速度快,所以要先寫撇。

學生記住筆順后,教師再出示下面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古代書法家寫的“九”字行書都是先寫撇,通過筆勢和筆畫之間的牽絲就能看得出來,這樣開闊同學的眼界,加深對筆順的理解,同時初步學會欣賞古代經典碑帖。

這時教師還可以提問:同學們,你喜歡這四個字中的哪一個?請回復阿拉伯數字。學生全部回復后,教師可以逐一點評——王羲之的字動感強,瀟灑;董其昌的字筆畫直,硬朗;文征明的字牽絲長,連貫;朱耷的字對比大,險峻。寥寥數語,點出各家基本特點,然后告訴學生四種風格哪個都好,各有審美價值,同時教育學生世界是多樣的,我們要接受世界的多樣性。班里的同學有的活潑好動,有的文靜內向,都有自己的優點。大家要相互團結,相互幫助。這樣課程思政也就開展了,可以取得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線上教學,尤其是釘釘這種老師不能隨時看到學生聽課狀態的教學方式,提問是約束學生最好的方式。如播放“九”字示范書寫視頻時,一落筆我就暫停,提問全體學生:撇的起點在豎中線嗎?在請回復1,不在請回復0。通過回答問題的數量和質量,就能監控學生聽課狀態。
播放第二筆的寫法一段后再次暫停,提問學生:橫折彎鉤的起點在橫中線上嗎?在請回復1,不在請回復2。這樣來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橫折彎鉤的起筆位置。

播放完“九”字的寫法后教師再次提問:兩個筆畫的交叉點在橫中線的上邊還是下邊?上邊回復7,下邊回復8。全體回復后再問:交叉點在豎中線的左邊還是右邊?左邊回復1,右邊回復2。
全體同學回復后,教師出示下面的圖片:

引導學生從理論高度理解字的重心,加深對于撇和橫折彎鉤的交叉點偏左偏上的理解。講完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教材上描紅4遍,在練習本上書寫4遍,這樣效果較好(張學鵬《循環練字一席談》,《中國教育報》,1999.03)。學生寫完后回復阿拉伯數字0。0代表回到出發點。
學生寫完8遍之后,大都會有明顯進步,但是也會存在一些問題。如果繼續重復練習,部分學生還會有提高,但是也會有很多學生覺得枯燥,練習效果下降。教師要改變方法,繼續吸引學生的興趣。如可以講“九”字的文字演變過程,使用多媒體動畫技術,逐一展示“九”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和楷書寫法,引導學生觀察:“九”字的甲骨文上部的曲線像一個洞口,余下部分像沿著彎曲的路線鉆進洞里,走到頭兒怎么辦?只能回來。這個字的結尾的地方就是往回走的意思。所以“九”字是陽數里最大的,表示窮盡。

講到這里就可以提問了:“九”的撇相當于洞口還是山洞深處?洞口請回復阿拉伯數字1,山洞深處請回復阿拉伯數字2。學生都答對后,教師再總結:我們要先到洞口,再往里走,所以“九”字要先寫相當于洞口的撇,后寫相當于山洞深處的橫折彎鉤。這樣,學生既學到了文字學知識,又鞏固了對正確筆順的記憶。
中小學書法教育要堅持趣味性和學理性的結合。趣味性是課堂教學有效開展的重要保障。講完“九”字等寫法,教師可以拓展幾個帶“九”的合體字,比如“雜”“究”“旭”“旮”“旯”等,提高學生識字量。還可以出示一個小視頻——一個人在單杠上繞圈,下杠時褲子卷著掛在了單杠上。學生看了會哈哈大笑。這時教師可以提問:如果是你遇到這種情況,是很開心還是很尷尬?開心請回復阿拉伯數字1,尷尬請回復阿拉伯數字2。學生回復之后,教師在屏幕上打出“尷尬”兩個字,然后提問:這兩個字的偏旁部首是“九”嗎?是請回復阿拉伯數字1,不是請回復阿拉伯數字0。等同學們回復完畢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字的偏旁部首是“尢”,三筆寫成,不是兩筆寫成的“九”。如果寫字用錯偏旁部首,那就尷尬了。

這種方法還可以用于形體復雜、不便稱說的字的教學中。如在講“電”字時,學生對于內緊外松結構規律在這個字中的體現難以把握。教師可以把這個字的豎彎鉤的豎部用四種顏色標出,再提問學生:我們把豎彎鉤的豎部劃分為藍線、黃線、紫線和白線四部分,第幾部分短?第幾部分長?請回復阿拉伯數字。再根據學生的回復進行強化講解,學生就容易掌握了。

在講解書法史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巧用阿拉伯數字,與學生互動。如講完東晉王珣《伯遠帖》之后,依次展示下面四個“永”字,讓學生回復,第幾個出自剛講的《伯遠帖》?學生只需回復阿拉伯數字即可,非常方便。

等學生全部回復后,教師公布答案——第一個,然后給學生講:這四個“永”字中第一個、第二個都是晉朝人書寫的,左右筆畫不和中間筆畫相連,字形寬松,風格飄逸;第三個是元朝人寫的,第四個是明朝人寫的,后兩個左右筆畫和中間筆畫逐漸靠近甚至相連,這就是時代風格。
除了以上所講之外,阿拉伯數字還可以用于統計學生書寫速度,如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書寫,回復寫了幾遍,從而把握學生的書寫速度和認真程度。還可以用于倒計時,讓學生在6、5、4、3、2、1的倒計時中加快書寫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