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柳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各地截然不同的地理環境、人文因素、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民族音樂。山東作為孔孟之鄉,自古以來就被稱為禮儀之邦,民風淳樸,傳統箏派與山東地域文化相結合,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傳統樂曲及演奏方式。山東箏派以明亮剛強的音樂旋律吸引著大眾,該類音樂無不表現出山東熱情、剛強的性格。陜西箏派的發展自秦朝以來可謂是歷經磨難,秦地箏樂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存在,但多以口傳心授的方式繼承,政治朝向的改變,使得陜西箏派出現斷層,直至20世紀初,在部分學者的努力下,陜西箏派重獲新生,得以繼續發展。部分藝術家為了繼續發展陜西箏,汲取當地說唱形式,與當地傳統樂種結合,形成了風格獨特、內容豐富的陜西箏派。本文研究既往文獻,了解北方箏派的發展原因、藝術特色及演奏技巧,探查山東箏派及陜西箏派的發展流程,結合其音樂素材及藝術風格,探究兩種箏派的技法特點,并探討地域文化的差異對箏派藝術風格的影響,具體分析如下。
陜西箏派最早發源于東漢時期,《漢書注》中說道“箏,秦箏,秦聲也”,從此以后,所有著作均稱秦箏為秦聲。明清時期,秦聲一詞逐漸為秦腔專用。隋唐時期,陜西箏派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出現了許多彈箏高手。宋遼金元時期,長安因戰爭頻繁,經濟、政治、文化發展重心逐漸轉移,陜西箏派人員大量流失,秦箏逐漸群眾化。明清時期,秦腔作為地方劇種,得到了朝廷的重視,而箏作為秦腔的伴奏樂器,也逐漸得到發展。隨著戰爭頻發,經濟衰退,秦箏發展逐漸落后,而辛亥革命后,秦箏藝人已十分少見,民間箏樂活動空缺,陜西箏派逐漸失傳。新中國成立后,周延甲先生提出了“秦箏歸秦”的口號,陜西箏派才得以復蘇,部分彈箏藝人根據當地的戲曲形式及說唱音樂改編,創作出一系列陜西箏曲。
陜西箏派作為全國九大古箏流派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還形成了獨特的演奏風格及演奏技巧,出現了一系列代表人物及典型著作,包括曲云、魏軍、樊藝鳳、周延甲等人,其中周延甲先生是陜西箏派的代表人物。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周延甲先生提出了“秦箏歸秦”的口號,成為了第一代實踐者,代表了陜西箏派重建征程的正式開啟,周延甲先生與專業作曲家聯手創作,創作出一系列秦箏代表曲目,包括《秦桑曲》《三秦歡歌》等。改革開放以來,陜西箏派進入了繁榮發展時期,大量陜西箏曲愛好者加入了周延甲先生的隊伍,他們不斷實踐創新,最終迎來了陜西箏曲的大豐收,部分著作包括《連理枝》《柳含煙》等。90年代,陜西箏曲進入了百家爭鳴時期,更多專業人員加入周延甲先生的研究隊伍中,為陜西箏派注入了新生活力。經過十幾年的實踐探索,我國陜西箏派終于迎來了發展新希望,在九大箏派中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我國陜西箏派發展過程中取得了較多成就,但相較于山東箏派仍然存在以下問題:一方面,部分陜西箏曲不符合當代人民的價值取向及藝術審美。陜西箏曲想要持續發展應當在保持秦箏風格的基礎上,緊跟時代發展潮流,辨明大眾價值導向及藝術審美,不斷推出符合大眾審美的優秀作品。但是,目前陜西箏派仍然缺乏現代優質作品。另一方面,陜西箏派缺少優秀的領軍人物,帶頭作用較弱。優秀的領軍人物可以有效增強陜西箏派內部人員的創作積極性,持續推廣并普及陜西箏派作品。現代陜西箏派代表人物較少。
山東箏派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得到發展,其歷史悠久、樂曲獨特的風格使得山東箏派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山東箏的演奏技巧和手法汲取并融合了山東各地民間小調及說唱音樂,為箏派的發展提供了更充足的養分。山東箏派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充分融合了傳統古箏樂曲與現代音樂形式的優勢,山東人民質樸憨厚的性格與古箏藝術風格充分融合,使作品在民間風味中又獨具現代氣息,形成了獨特的齊魯韻味。
山東箏派風格獨特,結構嚴謹,演奏方式均為八板體結構,旋律風格為韻律高雅的詩文篇章,菏澤及聊城是山東箏派的主要流傳地點,而鄆城、鄄城是山東箏的重點發展區域,具有較多的箏派大家。部分學者在持續研究山東箏派的發展歷程后發現,其箏派祖師為清末時期的黎邦榮先生。老先生以教書為主,培養出一大批古箏演奏家,包括黎連俊、樊雨西等人。其古箏傳人一共分為三代,包括黎連俊、趙玉齋、韓庭貴等,他們繼承傳統箏樂,充分發揮自身演奏技巧,廣泛吸收山東民間音樂,創造出一系列優秀箏曲。新中國成立后,部分古箏藝人進入高等音樂學院任教,培養出一批優秀學生,山東古箏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山東箏曲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多于魯西南地區流行,至今已有多年發展歷史,代表人物及典型曲目甚多,其中趙玉齋是山東箏曲的領軍人物,其箏曲被群眾譽為“趙派”。1954年,趙玉齋在傳統箏曲的基礎上編曲《大八板》,首次將左手解放到琴柱右邊,配合右手彈奏和弦。次年,趙玉齋以傳統箏曲音調為基礎,創作出《慶太平》,新創雙手彈奏法,其后,他多次編創《新春》《喜慶》《緬懷》等箏曲作品。趙玉齋的創作及演奏方式充分體現了山東箏曲剛勁與柔美并齊的藝術特點,《高山流水》是他的杰出代表作品。山東箏派善于抒情,多采用詩詞結構,旋律優美,喜好抑揚起伏,其代表曲目可以分為大板箏曲和小板箏曲,大板箏曲是由純器樂曲“碰八板”分離而來,屬于八板體系,是典雅、華麗、優美的藝術風格,代表曲目為《小溪流水》。小板箏曲較為平實緩和,旋律短小,屬于清麗淡雅、平易親切的藝術風格,代表作品為《京口調》。
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大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漸增加,我國對藝術文化的重視性逐漸提高,文化復興迫在眉睫。全國各地爭相響應國家號召,相繼成立藝術院校,而山東箏派順應國家發展方向,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由民間樂曲登上學府殿堂。各地音樂院校爭相聘請趙玉齋、高自成、韓庭貴等箏派大家,山東箏派成為全國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經過多年的努力,這些箏派大家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發揮出巨大貢獻,不同程度地為山東箏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他們積極創新傳統箏曲,改編并創造演奏技法,把中國古箏藝術推向了新的發展階段,山東箏派風格逐漸影響著全國古箏流派。
隨著我國對音樂文化的重視性逐漸提升,傳統古箏樂曲由民間藝術轉向高校教學,山東箏派及陜西箏派的獨特演奏風格使其始終活躍在各大音樂舞臺中,而“傳統文化進校園”政策的推行又促進了古箏藝術的普及與發展,大眾對古箏藝術的認可度逐漸提升。各古箏流派想要得到進一步發展就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滿足大眾的音樂審美,不斷改革并完善音樂風格,積極汲取其他流派的優勢,創作出符合大眾音樂審美及精神需求的作品。近年來,部分學者將各流派古箏技法、傳統樂曲統一歸納總結,使古箏歷史及演奏技巧更好地呈現在大眾面前。互聯網的發展為大眾生活水平帶來了巨大影響,而古箏藝術在其影響下也發生了改變,古箏藝術交流網站的出現使得古箏藝術到達了新的發展高峰,全國各地的觀眾都可以領略古箏藝術的美麗。中國古箏網作為我國最大的古箏交流網站,不僅促進了各古箏流派的融會貫通,取其他箏派的優勢,摒棄自身劣勢,還有效傳播了古箏藝術,為古箏藝術的發展及改革做出了巨大貢獻。
陜西箏派及山東箏派均為北方箏派,且都處于黃河流域,兩地之間存在共性文化,使得二者的古箏文化及音樂形式存在相似之處,具體共性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右手拇指法的共性。陜西箏派及山東箏派均采用右手指法,通過右手拇指觸弦,形成“掃搖”“劈托”“托劈”等指法。二是,用甲習慣。早年間,陜西箏派及山東箏派均采用甲蓋演奏,手指直接接觸琴弦,通過甲蓋撥動琴弦,演奏時動作較為靈活。但隨著古箏曲目的增多及種類的繁多,單純的甲蓋演奏已經無法滿足高難度的彈箏技巧,“義甲”一經出現就得到大眾的認可,成為古箏彈奏的必備用品。最后,改編來源類似。山東箏派及陜西箏派均是在說唱音樂的音域、曲牌、旋律及地方方言的基礎上改編而成。
山東箏曲與陜西箏曲在演奏技巧上存在以下不同之處:其一,獨立的箏曲結構。山東箏曲多采用八板體,結構嚴謹,樂曲帶有獨立性。八板體結構中,第一樂句為立題,第二樂點題,第三樂句破題,多次重復小調的目是引起聽者興趣,使其集中注意力,通過點題句與破題句拉開樂曲全貌。陜西箏派采用連曲體。其二,運指特點的差異。陜西箏派及山東箏派在演奏中均采用右手大拇指,通過拇指觸弦、其他手指輔助的方式做出“托”“搖”“托劈”等指法。陜西箏派除了采取右手拇指法外,也會使用左手大指按弦,該方法是陜西箏派獨有的演奏技法。其三,表現手法。方言特色是陜西箏曲中的常見因素,而聲腔化是陜西箏曲特殊的音樂性表現,通過聲腔化細致的表達出曲調中所要表現出的情感。其四,風格。山東箏曲融合了山東人民平實質樸的性格,藝術風格多剛勁、明快、鏗鏘有力,注重樂曲的音色及內容。陜西箏派的演奏風格多歡快愉悅、情感激昂,注重樂曲的內容及情感表達,二者的地位在古箏流派中不相伯仲。其五,音樂風格。陜西箏曲風格鮮明,其音樂風格主要表現為二變音、歡音和苦音、旋律上行跳進下行級進三種形式。二變音可以使4和7始終處于“變”的狀態中,將其變為動態之音,使樂曲表達出抒情之意。歡音和苦音是表達樂曲中的輕松愉快及凄涼悲傷的語調,歡音善于表達歡快喜悅的音樂情緒,苦音善于表達凄涼仇怨的音樂情緒,二者多交替使用。旋律上行跳進通常給人激動高昂的情感表現,下行級進給人一種悲涼哀怨的聽覺體驗,二者時常交替進行,既溫婉柔情,又激情柔和。山東箏曲由琴書音樂發展,其活潑歡快的旋律與山東方言中清雅悠揚的語言風格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具體包括以下幾點:其一,旋律固定,音樂模式單一。山東箏曲多采取單一固定的旋律主題,一般在開頭會出現一段單一且短小的節奏,之后該節奏會在樂曲中重復出現,使得山東箏曲音樂形象較為單一。其二,山東箏樂中重音的使用頻率較高。山東箏樂常使用后十六音節及上下四度,通過該音節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反應。其三,樂句固定,結構改變較小。山東箏樂采用八板體,沒有悠長、婉轉的拖腔式樂句,結構較為規整,樂句較短,多采用敘事性的音樂風格。
我國地域遼闊,每個地區都具有當地獨特的地貌特征,而該種地域風貌又會對當地的風俗習慣、地域特點及歷史環境產生直接影響,繼而改變各地箏派的藝術風格,因此,了解地域文化對古箏藝術風格的影響十分必要。地域文化對陜西箏派及山東箏派的影響包括以下幾點:一方面,不同的民風習俗。陜西箏派的創作過程中深受秦腔藝術及當地樂器的影響,例如西安鼓樂。西安鼓樂多出現于節日、廟會等地,以慶祝節日為主,演奏風格多愉悅歡快、熱情奔放。另一方面,地域特點的不同。黃土高原作為中國四大高原之一,是西北地區的獨特風貌,西北地區高低不平的地勢及經久不變的風沙使得陜西人民長期處于封閉空間中,心中難免會出現孤獨的情緒。因此,陜西人民唱歌時喜歡引吭高歌,樂器也喜歡鑼鼓、嗩吶、大鼓等聲音響亮的樂器,以此緩解心中煩悶的情緒。其最主要的音樂形式為陜北民歌,陜北民歌飽含陜西人民風格豪邁、寬廣的情緒。山東位于東部沿海地區,四周地勢平緩,自然環境良好,資源充足,山東人民受到優越的自然環境影響,性格多陽光豪爽,因此,山東古箏樂曲多淳厚質樸之風。最后,歷史環境的差異。山東作為孔孟之鄉,深受儒家仁義禮智信等思想的影響,性格平緩且率真樸實。唐朝作為古代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最為繁榮的時期,其音樂文化水平較高,大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增高,使得秦腔得到發展,而秦腔汲取陜西方言及地方歌曲旋律,也變得渾厚熱烈。
“箏”是我國特有的民族彈撥式樂器之一,根據地域的不同又分為九大箏派,其中陜西箏派及山東箏派均屬于北派,雖然二者在用甲習慣及右手觸弦指法等方面存在相同之處,但二者的音樂風格及演奏技巧等方面仍然存在差異,對山東箏派及陜西箏派的樂曲風格及彈奏方式產生影響。據相關學者研究發現,地域文化是箏派藝術風格形成的影響因素之一,地域特點、民風習俗及歷史環境均會對古箏樂曲的藝術風格造成影響。本文在粗略描述了陜西箏派及山東箏派的音樂風格、演奏技巧及藝術共性后發現,地域文化的差異對各地箏派的發展沒有抑制作用,地域文化并不是箏派發展的局限性因素,獨特的地域文化范圍為古箏藝術的發展帶來了多樣性。所以,在古箏藝術發展過程中,應當提高對地域性箏派的重視度,促進古箏藝術的多樣化發展。
綜上所述,陜西箏派及山東箏派之間的藝術風格存在共性,但也具有鮮明對比。二者的發展征程較為相似,均汲取當地特色音樂作為發展的起點,吸收方言文化及說唱形式。但是,二者在旋律風格及樂曲架構等方面存在明顯不同,正是由于存在差異,才讓陜西箏派及山東箏派之間的特色更加顯著。因此,古箏流派應當緊跟時代發展潮流,深入鉆研民眾審美風格變化,不斷完善古箏藝術風格,繼而弘揚傳統音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