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王菊 中南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中國古詩詞歌曲在形式上格律整齊、體裁豐富、結構嚴明;在內容上情景生動;旋律上婉轉優美、線條生動;而在和聲上余音繞梁、錯落有致。不僅呈現出中國古典文學藝術和音樂藝術的獨特個性,也傳達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邃內涵和獨特神韻,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欣賞價值和舞臺實踐性。本文以研究古詩詞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展開論述,結合古詩詞歌曲《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進行教學實踐探析,以期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教育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部分學生價值觀偏移,家國情懷缺失,民族認同感薄弱,審美能力的下降。許多古風歌曲層出不窮,甚至有的古詩詞歌曲借用古詩詞原詞,編寫曲調卻與文人表達的思想情感大相徑庭,因此在古詩詞歌曲課程的改革與創新迫在眉睫,不僅要重視人文內涵的灌輸,還要重視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因此在建設古詩詞歌曲思政課程的同時,教師應強化自身創新精神,多維探索沉浸式教學模式,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學生,力求創設出情景教學與體驗教學,為學生營造古詩詞的情感氛圍。
古詩詞不僅是歷史發展的時代標志,它還推動著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啟迪了中國人民的智慧,是各個朝代的發展情況及文明程度的反映。古詩詞歌曲是高度融合文學作品與音樂的產物,亦是現代聲樂教學的重要內容,還是研究傳承、鑒賞的藝術作品。古詩詞歌曲語言優美凝練,平仄押韻,音韻清新雅致,古樸自然,題材包羅萬象,訴說著人間悲歡離合,贊美著祖國大好江山,歌頌著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等。古詩詞歌曲的文化底蘊和獨特韻味激發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的提高,“潤物細無聲” 的發揮著思政教育的作用。
相對于傳統的古詩詞歌曲教學而言,古詩詞歌曲教學是理論與實踐并行、并重的教育方式,不局限于死板的理論灌輸,教育內容又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致與參與度。理論課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強制性,接受程度較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較為困難。古詩詞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古詩詞歌曲保留了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音樂作為載體發揮著獨特的藝術魅力,能更好的產生共情與共鳴。由此,中國古詩詞歌曲教學課程改革與創新的可能性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通過古詩詞歌曲的文學分析可以挖掘出其中蘊含的許多思政元素,古詩詞歌曲中不乏體現家國情懷的作品,中華民族最為深厚的歷史感情便是家國情懷,是中華文明賡續不絕且綿延至今的強大動力,中國人的精神譜系里,國與家從來都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蘊含家國情懷的古詩詞是對受教者人生三觀的一種塑造,滲透著愛國思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的責任信念,“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大任擔當。在當代社會,將“立志報國”作為畢生理想信念,為國家和民族復興的事業奮斗終生,那便是家國情懷的一種時代升華。
例如,宋代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在元宵節熱烈興盛的景致中織造出一個車水馬龍、燈火輝煌的佳節夜景,詞人在摩肩接踵的人群開外,一處燈火稀少的地方尋覓到一位靜靜地佇立在那兒的女子,她的氣質清新淡雅、超凡脫俗;詞人通過對比反襯的手法突顯熱鬧氛圍孤高清冷的女性形象并借此來比喻自己,在國事日衰敵軍壓境的情形下南宋統治階級沉淪歌舞美色,他感到憤懣不平,寧愿獻身前方抗擊敵人,保衛自己的家園,寄托了辛棄疾政治失意,也不愿隨波逐流的高貴品質。體現愛國主義的詩詞如南宋著名抗金英雄岳飛的《滿江紅》,全詞樸實無華,“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字里行間充斥著他的凌云壯志與一顆赤子之心,體現出為國家收復失地沖鋒陷陣堅決挽回國家尊嚴。岳飛心懷凌云壯志一腔熱血保家衛國的堅韌信念,便是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精神。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里,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主權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對外來侵略者無比痛恨、鄙夷賣國求榮的民族敗類、對愛國志士無比崇敬的寶貴民族性格,這種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需要傳承及發揚光大的。
婉約派代表之一的李清照,一首賞玩之作《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抒發著對美好的自然風光的熱愛,寥寥數語惜墨如金,背后卻隱含女性對封建枷鎖的突破,古時閨閣婦女一門不邁二門不出,李清照卻能如此自由出入游山玩水,其中離不開其開明的家庭教育和眼界見識,詞人的形象更是對封建束縛的掙脫。啟迪著人們追求自由,追求自由不僅僅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更是對美好社會向往的生動表達,亦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社會價值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是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必由之路,是實現全面自由的必經路徑。
漢賦代表作家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是他為追求心愛的女子卓文君而作的一首詩歌,生動的展現一位男子為追求心上人內心復雜的活動,真摯而纏綿但又不失熾熱。司馬相如與其妻卓文君的愛情故事體現他們對愛情的真摯向往與勇于突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禮教制度思想。在封建禮教制度包辦婚姻之下拆散無數對苦命鴛鴦,一如晉朝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二如宋代陸游與唐婉青梅竹馬的愛情最終被陸母以“女子無才便是德”拆散。中國古代一些“重男輕女”“女子無才便是德”等男女不平等觀念,在如今社會生活或多或少還留存這樣的一些思想觀念,應倡導和發揚男女平等,倡導自由民主的戀愛,兩性之間保證的平等關系,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關鍵。一個人的生命來源于家庭,家庭是精神的沃土,家國情懷起于家風的涵養,家教的養成,不論時代如何變化都要重視家庭的建設。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家庭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同命相連,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最終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幸福美滿之上。
在高校中古詩詞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具有現實性功能,突破之前教學中偏重理論或實踐教學的單一性現象,改革和創新“一條腿”走路的教學實踐路徑,在教學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文化與藝術結合,專業教育與美育培養相結合,在教學中相輔相成,循序漸進,舉一反三,做到文化中的音樂,音樂中的文化二者互融、互進、互補。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以下簡稱《江城子》)是北宋文學家蘇軾而作,蘇軾在詩、詞、書、畫、散文等方面獲得很高成就,他是我國北宋的文壇翹楚。其作品驕橫恣肆,豪放灑脫,詩題材廣闊,常常擅用夸張的比喻,獨具一格,蘇軾滿腹詩書氣自華還被世人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大家李志敏曾評價:“蘇軾是全才式的藝術巨匠”。
《江城子》一詞是蘇軾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寫的一首悼亡詞,正當蘇軾盛年又步入仕途時由于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屢遭外放,在宋神宗熙寧八年蘇軾調任山東密州之時,正月二十日是妻子亡故十周年祭日,因夢所作這首悼亡詞。蘇東坡十九歲便迎娶了比自己年幼三歲的王弗,她賢良淑德,孝順父母,二人琴瑟和鳴。可惜天命無常,王弗在二十七歲便撒手人寰,往日難舍難分的恩愛夫妻天人永隔,這無疑是對蘇東坡的絕大打擊,其心中的悲痛惆悵,精神上的折磨,是不言而喻的。
蘇東坡是豪放派的詩人,但此首《江城子》的風格卻屬婉約詞風的,蘇軾全方位地抒發自己悼亡之情。“悼亡詞”在中國文學史上,從《詩經》開始就已經出現了“悼亡詩”,但蘇軾的悼亡詞開創了以純情性為特征的婉約詞風,并確立其后續悼亡之作的風格走向。明代張綖的《詩馀圖譜》中首將宋詞定義“婉約”“豪放”之說。婉約派的詩詞多側重兒女風情,題材多為男女情愛、離情別緒、傷春悲秋、流連光景等,詞風婉轉細膩,形式含蓄委婉、情景交融,其結構深細縝密,音律婉轉和諧,語言清麗秀美,有一種柔婉之美。
詞的上闕寫實,下闕記夢,在虛實相交中道出詞人自己對亡妻深深的思念。現實妻子早已逝去十年了,而蘇軾的內心深處還無法接受自己的妻子已故,固執的認為她還活著,像在與妻子訴說,首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交代了王弗已逝去十年了,“兩茫茫”道出自己與妻子十年的分離相互思念卻無法相見,也許已不了解彼此近況了。嘗試讓自己不去想念你,卻總難以忘懷。第二句訴說著你的孤墳遠在千里之外,無法與你訴說心中的凄涼和悲傷。第三句蘇軾又道即便重逢你應該也認不出我了,由于常年四處奔走,我早已是滿面灰塵、兩鬢如霜的樣子了。下闕的夢境,一如回到昔日美好的生活片段。在夢里他見到了妻子坐在小窗旁對鏡梳妝打扮,兩人相望后卻沉默不語,縱有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只有淚流滿面,無言的淚水落下千行。這時又料想到夜晚明月照耀長著矮松的墳山,那是你年復一年思念我而痛苦到肝腸寸斷的地方。
《江城子》由當代民族音樂創作的代表人物敖昌群作曲的古詩詞藝術歌曲他的許多作品早已成為中國音樂藝術作品的代表作之一,人們鑒賞他的作品會有一種親切感油然而生滋潤心田,凸顯濃濃鄉情,以及一種豪邁的斗爭氣概感召著人們,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江城子》屬于藝術性、抒情性的古詩詞歌曲,是一首情感強烈的抒情歌曲,鋼琴伴奏來烘托歌唱的旋律,音樂表現力極具張力。柱式和弦與半分解和弦常常交替使用貫穿于全曲鋼琴伴奏之中。
作品的曲式結構為一部單二部的音樂作品,歌詞短小而規整,為兩段體四樂句結構,分為上闕和下闕,采用民族調式c 羽六聲調式,在五聲調式的基礎上加入了變宮si,與詞中哀婉凄涼的意境相吻合,整曲是小調的色彩,全曲共有47 小節,縱觀全曲從旋律上來看,第一段與第二段基本相同,但兩段鋼琴伴奏有明顯的對比變化,加上歌詞的渲染,更加符合詩意,使得整首歌曲的情感變化更為豐富強烈。
分析歌曲的曲式結構是音樂理論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使學生把握歌曲的情感基調,品味其中的藝術意蘊。
這首悼亡詞,情感基調是凄惻哀傷的,詞人所有的哀傷、思念、回憶等情慷,伴著時間與空間的變化相互交錯影響,一字一句滲透出濃濃的哀婉之情,在情與景、現實與夢境之間開辟出巨大的情感張力,延伸、疊加、回返、對照著不同的情感要素,營造出哀怨悲傷的情境。因此演唱這首古詩詞歌曲要把握好作品的音樂基調、風格特點以及藝術特色,以情動人,以聲感人。
中國古詩詞極具中國古代漢語的音韻美。無論是以四言為主的《詩經》,還是平仄格律嚴謹的唐詩宋詞,其韻味無窮,并且抑揚頓挫和長短相和的特征也形成了詩詞音樂的音樂性及藝術美。古詩詞歌曲與中國的吟誦傳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吟誦是介于朗誦和歌唱之間的漢語詩文的口頭表現形式。科學的吟誦方式能使學生把握古詩詞的語氣語調,掌握詩詞的抑揚頓挫,有助于歌唱時咬字清晰傳達感情。這首作品在吟誦的狀態中去咬字,強調重音。如“十年生死”兩組詞的重音處理,“十”和“生”力度上應是強,“年”和“死”力度上應是中強,力度有對比便有語感。
中國人最講究咬字“字正腔圓”,一個字分為“字頭、字腹、字尾”三個部分,漢語一個咬字將這三個部分比例掌握好自然吐字清晰。在整首詩詞最常出現的母音便是“ang”,如“兩、茫、量、忘、涼、相、霜、鄉、窗、妝、行、崗”等字都是歸韻在十三轍中江陽轍的韻母“ang”音上,這類轍韻需用半開口音,演唱時要注意氣息的流動和嘆詠,注意口腔的打開,硬腭積極保持字腹“a”的口腔狀態,增強后咽壁向上打開的力量,咬住字頭要快、準力度適中,字腹保持圓潤,字尾及時收住。我們要注意卷舌音和平舌音的區別,例如“十年生死”的“生”是卷舌音,字頭為“sh”而不是“s”,注意字尾后鼻音“eng”而不是“en”,避免唱出“shen”,并且注意語氣、語調和抑揚頓挫的把握。“生死”一詞是卷舌音與平舌音快速變化,所以演唱者可多將二字加以快速練習,避免歌唱時出現含糊不清的情況。“夢”字亦是歸韻在“eng”,字頭“m”是閉唇音,便需要兩唇閉合再用氣息稍微用力沖破,最后在腔體高位置歸韻在后鼻音“eng”上,注意嘴巴微張,避免因開口太大唱成“mang”。“明月夜”里的“明”字同樣要注意后鼻音的使用,但咬字要快速進入下一個字的字音,切不可在“ing”音上停留太久,否則鼻音過重尤顯突兀打破詩詞意境。
整首歌曲孤獨哀傷,悲凄的氛圍渲染真實,歌唱時應以第一人稱訴說詞人的哀思,身臨其境的去演繹作品。蘇軾此詞一改他往日灑脫奔放的寫作風格,填詞風格恬靜婉約,上闕寫實敘述著與妻子陰陽相隔十年的相思之苦,思念之情娓娓道來,所以歌唱時應采用平緩敘述的語氣;下闕寫虛記錄夢中的妻子一如往日就在眼前,魂牽夢縈昔日的溫情,表達蘇軾一片深情,所以歌唱時速度應比上闕稍快。此作品橫跨3 個小字組的音域,最高的音在小字二組的G 音,準確的把握歌曲憂郁哀婉的感情基調,帶著敘述的語氣、語調,厚重又不失細膩的音色。歌曲運用拖腔、哭腔等運腔方式輔助情感的宣泄,在每一個“ang”母音的長拍,都要運用拖腔,但要注意的是隨著音高變化,拖腔氣息感嘆且流動,并保持笑肌積極的抬起和腔體的通暢。哭腔主要是運用在“自難忘”的“難”字和“淚千行”的“淚”字,且兩句相同歌詞在重復時應注意力度的對比和疊加,后者要更突出更重一些,體現出情感表達的層次感。
演唱者身段的配合應呈現平衡自然的狀態,從體態、步伐、手勢、眼神和語氣等方面,精雕細琢的尋求在唱與演之間使得觀眾產生共情共鳴。演唱時要把握感傷、懷緬、無奈和悲切的感情主基調,把握整首作品的內在氣質,這樣方能神形兼備。
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蘇軾以第一人稱與亡妻對話,從詞中可以看出蘇軾將自己的妻子視為知己,從欣賞自己的妻子在窗邊梳妝打扮的美,在中國古代漫長的封建時期,妻子對于丈夫而言是附屬物,依附于丈夫生存,女子沒有獨立的人格。傳統的男尊女卑思想里,蘇軾的妻子是他互訴衷腸的知己,詞中妻子的形象是存有獨立人格的女性,而不是丈夫的附屬物,蘇軾對于王弗愛戀之外更多的是對其才華見識及人格品德的尊重和傾慕。這與一般封建文人截然不同,體現蘇軾高尚的人格情操,是超脫時代的思想境界。
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訴說著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傳達的是人間的真善美,世人皆渴望擁有一段“與子白頭偕老”的愛情,忠誠是愛情最重要的保障,是擁有一顆忠貞不渝的心,而身為中華兒女,要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共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人文情懷與內涵深切、濃厚,中國古詩詞歌曲課程的改革與創新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文化修養,同時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水平,讓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全面、更綜合,從而實現全方位育人站位。在課程中,對作品的內涵表達及背景的主題思想方面給予正確的引導,抓住音樂的主體人文精神,使學生在提高演唱技能的同時思想認知到位、情感到位,愛國情感得到升華,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最終實現“立德樹人”這一宏大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