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廷新 江蘇常州工學院
“小熱昏”是流傳于江浙滬一帶的傳統曲藝。據文獻記載,“小熱昏”起源于清光緒年間,以蘇南、浙北和上海地區為中心開始流行,也曾輻射到江、浙、滬、皖、贛、魯等廣大地區。最初的“小熱昏”是梨膏糖商人賣糖時的說故事、講新聞,之后逐步發展到說唱結合,后來形成獨立的藝術形態,稱之為“小熱昏”。據考證,蘇州是“小熱昏”的發源地,之后慢慢傳入比鄰的蘇南、浙北和上海地區。常州“小熱昏”是江蘇“小熱昏” 的杰出代表,2011 年被確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江蘇“小熱昏”在傳承和發展中融入了蘇南地方文化元素,在表演程式、唱腔音樂、唱詞與語言、伴奏樂器與伴奏音樂、服飾與道具等藝術形態上具有鮮明的蘇南特色。
江蘇“小熱昏”的表演分單檔和雙檔兩種,一人獨立表演為單檔,二人合作表演則為雙檔。江蘇“小熱昏”與東北二人轉一樣,雙檔表演的兩人大多都是夫妻。傳統“小熱昏”在表演時,會選擇一個較寬敞的場地,在一米多高的三腳架上支起一個木箱子(稱“糖箱”或“百寶箱”),箱里裝著梨膏糖、服飾、伴奏樂器、扇子、蓮花板等,旁邊擺放一條長凳,表演者站在長凳上表演。江蘇“小熱昏”的表演程式基本固定,大致可分為開場、賣口、說唱短篇、賣糖、說唱長篇、送客六個部分。
“開場”是“小熱昏”最先表演的部分,一般以敲鑼和擊三跳板(三巧板)為主,節奏明快,氣氛熱烈,意在招攬觀眾和積聚人氣。“小熱昏”藝人首先擺好架子和長凳,然后把百寶箱放在架子上,之后表演者從百寶箱里取出服飾道具,穿戴整齊后,手執樂器站在長凳上開始表演。“臺、臺、臺、臺”的小鑼聲響起,預示著表演已經開始,觀眾聽見鑼聲后便圍攏過來。“小熱昏”藝人見觀眾聚得差不多時,便用“小鑼賦”“三跳賦”等基本曲調音樂開始表演起來。
“開場”結束后便開始表演“賣口”,“賣口”以說故事、講笑話為主,表演幽默滑稽。為了吸引圍觀的群眾,一開始“小熱昏”藝人都會講一些人們熟知、有趣的故事和笑話,其間會時不時敲擊小鑼,加以間奏來吸引和聚集客人,每當“小熱昏”藝人看到客人達到一定數量時就會停止表演,乘機售賣梨膏糖塊,賣一會兒糖以后又接著講故事和笑話。為了不讓顧客流失,表演者會采用賣糖與表演交替進行,乘觀眾好興致、好心情時銷售梨膏糖。“小熱昏”藝人有一個很厲害的技巧,他們會隨著觀眾的情緒變化隨機變換說唱內容,而且十分注重用精彩、滑稽的表演來留住觀眾。“賣口”表演具有鮮明的即興性,表演者需要儲備很多素材,能敏銳觀察到觀眾的反應,具備很強的隨機應變能力。
“唱短篇”以簡短的說唱為主,內容多圍繞梨膏糖的功用與好處,最常用的唱詞如下:
敲起小鑼鐺鐺鐺,初到貴地借個光。
一拜賓朋與好友,二拜先生和同行。
小小方塊梨膏糖,吃到肚里驅寒涼。
諸君各位若不信,送你一塊嘗一嘗。
男人吃了我的梨膏糖,一覺睡到大天亮。
女人吃了我的梨膏糖,一肚生出倆兒郎。
姑娘吃了我的梨膏糖,嫁個丈夫開銀行。
瞎子吃了我的梨膏糖,睜開眼睛打麻將。
聾子吃了我的梨膏糖,茶館里頭聽小唱。
啞巴吃了我的梨膏糖,馬上開口唱二簧。
癱子吃了我的梨膏糖,大清早上爬城墻。
江蘇“小熱昏”的“唱短篇”中采用的腔調一般都是江南地區的民間小調,如《春調》《紫竹調》《叫貨調》等。“唱短篇”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一人單獨說唱,另外一種是一人主唱、另一人輔唱。表演中會運用很多表現手法,比如誤會、巧合、自嘲、褒貶等,通過這些手法來吸引和逗樂觀眾。“唱短篇”的說唱表演有較大難度,說唱節奏快、口齒要清晰,還要注意觀察觀眾的反應,要跟著觀眾的情緒變化而變換表演手法和說唱內容。
“唱短篇”表演到精彩的時候,往往已集聚了很多觀眾,這時藝人就會停止表演,再從百寶箱里拿出梨膏糖進行介紹和售賣。正在興頭上的觀眾為了接著看藝人的表演,加上嘴里嚼著糖塊看演出也是不錯的享受,因此很多觀眾都會掏錢購買,買糖人這時會隨機應變,見好就收,滿足觀眾的需求。如此反復多次,買糖人賣力的表演、高興的賣糖,觀眾口嚼糖塊盡興的觀看,直到梨膏糖售賣完為止。
“唱長篇”是在梨膏糖基本賣完的時候,“小熱昏”藝人再表演一段長篇唱段,以答謝觀眾看表演和買糖塊,俗稱“唱長篇”。其內容多選自經典名著、歷史人物或新聞故事,唱腔較自由,九腔十八調都可使用,常演曲目有《白蛇傳》《濟公傳》《珍珠塔》等。有時也會表演一段耳熟能詳的蘇南地方小戲,如錫劇、蘇劇、滑稽戲的折子戲,很受觀眾喜愛。
“送客”是在表演結束時,“小熱昏”藝人伴著說唱有禮貌的送走觀眾和買糖客人。待客人走完散盡,藝人便開始收拾演出“裝備”,清理場地,結束表演和買糖活動。
江蘇“小熱昏”與梨膏糖相伴相生,是典型的民間藝術,具有吳文化屬性,其唱腔音樂大多來自地方民歌、戲曲和曲藝音樂,有時也采用流行音樂曲調,選用較為自由。按照其功用和特點,大致可歸類為基本調與雜調二類。
基本調是江蘇“小熱昏”開頭部分的基本唱腔音樂,屬于節奏、速度隨機變化的板腔體結構,說唱結合、似說似唱,音樂性稍弱,曲調變化自由,旋律以級進和三度跳進為主,有時也采用六度以上的大跳,喜歡用前倚音和滑音加以變化和裝飾,說唱中用小鑼和三跳板加上間奏,豐富說唱的表現力。基本調多采用民族五聲調式音階和六聲調式音階,徵調式最多見,羽調式和角調式次之。基本調都以“賦”來冠名,用小鑼伴奏的稱為“小鑼賦”,用三跳板伴奏的稱為“三跳賦”。
雜調是兼容并蓄各種地方民間音樂和戲曲與曲藝音樂的唱腔曲調,如《梨膏糖調》《叫貨調》《十杯酒》《梳妝臺》《醒世曲》《楊柳青》等。雜調音樂為旋律固定的曲牌體,表演者可根據自身嗓音條件來移調演唱,在“唱短篇”和“唱長篇”程序中可隨機出現。雜調音樂的音樂性較強,以唱為主,采用民族五聲徵調式、羽調式和宮調式音樂,常用前倚音、間奏和虛詞加以裝飾和補充,曲調婉轉優美,為百姓所熟悉和喜愛,是“小熱昏”表演最深入人心的部分。
江蘇“小熱昏”的經典曲目一般在固定環節表演,其唱詞和唱腔固定,不能隨意篡改。除此之外,更多的說唱內容是表演者根據觀眾的反應、現場環境、社會現狀等即興編創,類似脫口秀一般。唱詞內容既要與大家的興趣密切相關,又要通俗易懂,上下句押韻,朗朗上口。“小熱昏”的唱詞多用四字句、七字句和長短結合句,說唱口語中習慣加入襯詞,說、唱、演相結合,表演惟妙惟肖,讓圍觀群眾聽得有趣、看得入神。如《新聞調》的唱詞:
說起(里格)新聞,話(啊)起(啊)奇聞,
新(啊)聞會唱啥(格)正(啊)經,
啥府啥縣啥(格)鄉村。
三皇五帝,掌立乾(啊)坤,
唐宋(格)元(啊)明,直到大清。
大清(格)天下,讓拔革(勒)命,
革命(里格)當選,各國(格)贊成。
此(啊)人(格)姓盛,名(啊)叫(格)杏生。
唱到(格)此(啊)地,停(啊)格一(勒)停,
賣脫二塊,再唱后本。
梨膏糖主要產銷于江蘇的蘇錫常地區,當地百姓是梨膏糖的主流消費群體,“接地氣”是江蘇“小熱昏”的最大特點。因此,使用方言說唱是“小熱昏”的必然選擇。蘇南地區通行吳語,常州、無錫、蘇州三地的方言相近,吳儂軟語,清新柔美,藝人在三地間流動擺攤說唱、交流毫無障礙。蘇南方言的兒化音多,如“鞋兒”“帽兒”“月牙兒”,唱詞喜歡采用韻腳o、u、en、ang、eng 等,經常用下滑音加以裝飾,其音調變化較小,一般不超過一個八度。這樣的唱詞特點和語言結合起來,使得江蘇“小熱昏”的表演具有濃郁的蘇南特色,使得當地百姓倍感親切、韻味十足,也令外地觀眾感受到江蘇“小熱昏”的獨特魅力。
傳統的江蘇“小熱昏”表演較為自由,表演場地隨意簡陋,單檔或雙檔最為多見,表演說唱結合、以說為主,常常自伴自唱。其伴奏樂器相對單一,以輕便的打擊樂器為主,旋律樂器為輔。筆者注意到,江蘇“小熱昏”最常使用的伴奏樂器是小鑼,無論是單檔還是雙檔,都會使用小鑼伴奏。其他伴奏樂器還有三跳板、蓮花板、單皮鼓、二胡、手風琴等,使用起來因人因地而異。一般來說,單檔表演的必定用小鑼伴奏,雙檔表演時一人用小鑼伴奏、另一人用三跳板伴奏,有時也換著用蓮花板和單皮鼓伴奏。因表演者個人技藝所長和表演的需要,也有人使用二胡、手風琴等旋律樂器伴奏,以增添表演的旋律性和表現力。
江蘇“小熱昏”說唱與伴奏相間互為補充,形成一個藝術整體。一般情況下,說唱時不奏,伴奏時不說唱。其說唱的節奏有序,吟唱韻味十足,伴奏以輕快的節奏音樂為主,旋律性不明顯。在最開始的“開場” 環節中,為了吸引路人關注和招攬顧客,“小熱昏”藝人會有一段較長的小鑼或三跳板的演奏。表演者手執小鑼或三跳板,使出渾身解數,節奏音樂時快時慢、時急時緩、時強時弱,鑼聲、板聲清脆明亮,變化豐富,并將練就的“飛鑼”“連擊”等絕技展示給眾人。人們會尋著鑼聲圍攏過來,不一會功夫就會聚集起眾多觀眾,為之后的賣糖環節積淀人氣。
江蘇“小熱昏”的說唱中常出現間奏音樂,雖然間奏音樂不長,但其作用至關重要。一是對曲目進行分段或分句處理,讓聽者有小結和終止感;二是為表演者提供思考時間,為下一段說唱內容做構思和設計;三是“小熱昏”表演的時間較長,表演中需要短暫的調整和休息。江蘇“小熱昏”的間奏音樂規整有序,流暢明快,觀眾聽起來舒適簡潔,明快有序。
江蘇“小熱昏”的傳統功能是為了兜售梨膏糖,“小熱昏”藝人為了方便攜帶和買糖,便設計了糖箱及其支架。表演時,將糖箱放在支架上,糖箱正面寫著“小熱昏”藝人的藝名和名號,注明梨膏糖的標號和品牌。表演開始前,藝人從糖箱里取出伴奏樂器和道具,以備表演使用。待表演一段時間后,藝人打開箱子取出糖塊開始買糖,如此反復。為了方便眾人觀看,“小熱昏”藝人還配有一條長凳,表演時站上長凳以增加高度。除此之外,江蘇“小熱昏”的道具還有瓜皮帽、折扇、醒木等。和普通瓜皮帽不同的是,江蘇“小熱昏”藝人佩戴的瓜皮帽往往會在腦后部添加一根長辮子,以顯示傳統藝人的裝扮。
當今,隨著“小熱昏”表演場合和用途的變化,“小熱昏”藝人表演時的服飾也發生了一些改變。一般來說,每遇重大活動、節慶和專業性表演時,“小熱昏”藝人身著傳統服飾,男性身穿長衫、頭戴瓜皮帽,女性身穿旗袍或者短古裝,各人手執一樣伴奏樂器,自擊自唱。諸如常規性講座、宣傳和臨時性表演等場合時,“小熱昏”藝人可以著正裝或者便裝表演。除服裝要求之外,江蘇“小熱昏”藝人無論男女都不再進行其他裝飾,凸顯清新自然和簡約的裝扮風格,具有強烈的生活化氣息。一般情況下,江蘇“小熱昏”藝人在表演時臉部是不化妝的,但在一些特殊場合和重要演出時,表演者會專門化妝,但與戲劇演員的化妝相比較,要簡單、粗糙許多。
“小熱昏”自清末誕生以來,歷代江蘇“小熱昏”藝人在賣糖和表演實踐中,根據當時的社會狀況和生活實際編創了一批優秀曲目,深受百姓的好評。這些曲目中,有的隨著“小熱昏”盛衰起伏已經失傳,有的得以保存并流傳至今。
目前,筆者統計到的江蘇“小熱昏”曲目多達36個,從創作時間來看,可分為傳統曲目和現代曲目,其中傳統曲目有《十九路軍是好漢》《八·一三事變》《八年抗戰》《大罵蛀米蟲》《褚鳳娣》《賣梨膏糖》《唱新聞》《梁山伯與祝英臺》《濟公傳》《活菩薩》《包公打東洋》《鎮壓反革命》《蝴蝶姑娘成親》《火燒豆腐店》《劉胡蘭》《黃繼光》《嘆五更》《十嘆空》等;現代曲目有《水果做親》《一條黃瓜三扁擔》《除四害》《新婚姻法》《增產節約》《交通安全》《夏令衛生》《大小姑娘》《三天兩頭花樣翻》《大補缸》《王瞎子算命》《小媳婦上墳》《懶阿嫂》《要做好青年》《歌唱BRT》《歌唱雷鋒》《要做好青年》《常州是個好地方》等。當今,江蘇“小熱昏”藝人經常說唱的曲目有《賣梨膏糖》《唱新聞》《水果做親》《要做好青年》《常州是個好地方》等。有時也借用上海和浙江“小熱昏”的曲目來表演,有些還將獨角戲、錫劇、滑稽戲等姊妹藝術的劇目加以改變來說唱,形式較為靈活多樣。
《褚鳳娣》為常州“小熱昏”中篇曲目,抗日戰爭勝利后,常州“小熱昏”藝人吳金壽根據武進實事“褚鳳娣案件”編演的“小熱昏”曲目。故事敘述民國三十五年(1946 年),武進縣鳴凰鎮(今湖塘鎮鳴凰村)農婦褚鳳娣被家婆徐氏謀害致死,褚父為女伸冤,上訴武進法院。法官受賄判被告無罪,引起民眾公憤,自發集結搗毀無良法院,將法院門前的“國以法治”匾額改為“國以幣治”,并抬著該匾額游街抗議。后來為平民恨,惡毒的徐氏被新四軍留守處武工隊處決,大快人心,百姓奔走相告。
吳金壽深為此案震驚,多次到鳴凰鎮案發現場了解案件真相,收集和整理素材,編創成“小熱昏”曲目在街頭親自表演。該曲目最初定名為《七筷命案》,后更名為《褚鳳娣》。《褚鳳娣》的唱段極少,重在說表,懸念迭起、細節清楚。主要內容包括《七筷命案》《崇勝寺蒸骨相驗》《抬匾游行》等。武進法院被搗毀后不久,吳金壽每天都要表演兩場《褚鳳娣》,白天在常州文廟表演,晚上在常州城隍廟及惠商商場表演。由于是本地事件人人皆知,加上又揭露了當時的官場問題,深得民心。因此,該曲目表演時場場爆滿,據說單場觀眾的數量達500 人之多,而且該曲目在常州火爆了很長一段時間。其故事情節和表現方式后來被錫劇《褚鳳娣》借鑒和吸收,為錫劇《褚鳳娣》的創作和演出成功做了很好的鋪墊。
《水果做親》是蘇錫常地區“小熱昏”藝人常演的傳統曲目之一,具體創作人無從考證。《水果做親》巧妙的采用比擬的手法講述了紅菱小姐和塘西甘蔗的曲折愛情故事,批駁了惡霸橄欖光棍遭到紅菱拒絕后的無恥行徑,最后紅菱和甘蔗終于戰勝邪惡小人,成了一對幸福的戀人。
故事梗概:漂亮的紅菱小姐因生病去銅盆柿燒香,遭橄欖光棍調戲,正好被帥氣的塘西甘蔗所救。紅菱小姐被塘西甘蔗的帥氣和義舉所打動,并產生了愛慕之情。此后,紅菱小姐日思夜想得了相思病,丫鬟海棠問出真情后,便差惠山去替代小姐求親。后來經過“長生哥哥來做媒”“瓜子妹妹來做媒”等環節終于做成了這門婚事,于是請馬山芋頭老鄉紳做主婚人。接下來“塘西甘蔗要迎親,橄欖光棍要搶婚,雙方講理講不清,一言不合罵山門,佛手上前打一記,蟠桃面孔打得紅沉沉,水蜜桃看見眼淚出,六林桃逃到宜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