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珊珊 廣東文藝職業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
嶺南是我國南方五嶺以南地區的概稱,一般包括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泛指現在的華南地區。本文所指的嶺南童謠主要特指廣東地區的童謠。
眾所周知,廣東有三大民系:廣府、客家、潮汕。嶺南童謠正是隨著這三大民系的文化繁衍而生,產生了廣府童謠、客家童謠、潮汕童謠,這些童謠使用當地方言演唱,各具特色。一代代嶺南人跟隨著父輩們念著童謠、唱著童謠長大成人,這些童謠也跟著一代代的嶺南人不斷流傳、傳唱,從家鄉傳唱到世界各地。隨著社會的變革、歷史的進步,這些口頭性的非物質文化面臨逐漸消失的困境,新一代青年對童謠的了解越來越少,我們要積極保護這些傳統文化。本文從三大童謠里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來分析民間童謠的現在以及將來的發展之路。
地方童謠一般具有當地符號標志性特征,其內容反映一個時代的變遷,一個地區人民的生活面貌、地理風貌、自然特征、民俗風情、傳統文化等,雖然都是一些短小、市井的口水歌,但這些口水歌往往影響人的一生。如同著名語言學家季羨林所說:“每個人都有個故鄉,每個人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童謠就像故鄉的明月,照耀孩子長大成人,走向遠方。
廣府童謠歌曲流傳最廣泛的當屬《落雨大》《月光光》,這兩首作品也深得各界音樂人士的喜愛,曾被多次改編為歌曲、合唱曲,被人們廣泛傳唱。20 世紀80 年代后期,我國著名童聲合唱指揮大師賴廣益先生將《落雨大》由最初曲調悠長的、中速稍慢的勞動號子改編為節奏輕快、活潑的兒童嬉戲場景,歌詞加入“啦啦啦”襯詞,使得整首童謠充滿童聲童氣。
賴廣益改編了《落雨大》,其主題旋律從20 世紀90 年代起一直到現在都被廣泛應用到各種《落雨大》合唱改編中,成為《落雨大》合唱譜的固定曲調,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旋律,其中很多合唱改編者不乏廣州市中小學音樂教師和教育工作者,他們改編后的《落雨大》風格呈現多元化,有說唱形式、山歌形式、童謠串燒等多種風格,充分體現了歌曲創作百花齊放的特點。20 世紀90 年代著名音樂人頌今在歌詞里面加入“轟隆”“嘩啦啦”“嘩啦嘩啦”“滴答”“淅瀝淅瀝”等襯詞,更加形象地展示了落雨的場景。
在各個學校合唱隊的曲目選擇中,《落雨大》這首母語童謠歌曲出鏡率是最高的,孩子們不僅僅把童謠歡快的旋律和節奏表現出來,還通過肢體語言把落雨的過程和場景表現出來。如順德北滘中學合唱團、北滘鎮少兒合唱團、順德必達少兒合唱團、廣州少兒廣播合唱團、羊城兒童合唱團、肇慶市童聲合唱團等通過搓手、擊掌、口技、跺腳等肢體語言模仿風聲、雨點、水滴、電閃雷鳴等場景,增強了視覺效果,讓人耳目一新,受到觀眾的喜歡。
廣府童謠另外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是 《月光光》,這首歌曲歷史年代與《落雨大》大致相似,都屬于明末清初的西關童謠。廣州、佛山、順德等地方的《月光光》版本近40 個,有“摘檳榔”“照羊城”“心慌慌”“照地堂”“秀才郎”“照四方”等。今天常聽常唱的版本是“照地堂”蝦仔搖籃版,歌詞通常可見兩個版本。
《月光光》版本一:
月光光,照地堂/蝦仔你乖乖睡落床/聽朝阿爸要捕魚蝦咯/阿嬤織網要織到天光啊/蝦仔你快高長大咯/劃艇撒網就更在行。
《月光光》版本二:
月光光,照地堂/蝦仔你乖乖睡落床/聽朝阿媽要趕插秧啰/阿爺睇牛去上山崗啊/蝦仔你快高長大咯/幫手阿爺去睇牛羊。
《月光光》也被改編為多個版本的獨唱和合唱,雖經過多人多次改編,但基本保持了原有的旋律。同《落雨大》相比,很少有人在合唱表演和比賽中選擇《月光光》,其關鍵的原因在于作品沒能形成很好的社會效果,這與創作技法有關,有些難度較大的作品不適合兒童。
20 世紀80 年代起,香港童謠之父韋然先生致力于粵語童謠的歌曲改編,改編了大量的粵語童謠,將原童謠的詞配上旋律,繼而譜成曲,在當時的香港引起不小的轟動,唱片大賣。隨著時代的變革與更新,特別進入21 世紀后,許多童謠歌曲應運而生,特別是2001 年香港系列電影《麥兜故事》上映后,粵語童謠歌曲有了質的飛躍,從《春風親吻我像蛋撻》《麥兜與雞》《請你唱歌吧》到《煲仔飯啊》《春田花花幼稚園》等耳熟能詳的歌曲,均出自香港作曲家何崇志之手,這些童謠歌曲的誕生掀起了一陣粵語童謠歌曲學習新高潮。自2013 年起,廣州市多個城區開始舉辦多種多樣的童謠節,并開始探索童謠融入幼兒園、中小學課程教學。其中不少知名粵曲被改編填詞,成為新版童謠,比如著名粵曲《彩云追月》,歌詞被東山區培正小學的學生們改編成朗朗上口的現代版童謠:
《彩云追月》東山區培正小學版:
明月究竟在哪方/白晝自潛藏/夜晚露毫茫/“月光光”唱頌世界上/我聽媽媽講/少先隊的光/夜色中依舊能綻放/我的廣州/濃郁廣府/情懷依舊真醉心/相傳不分遠近/童謠永傳頌/首首感動/再哼一遍入歌韻。
填詞改編后的《彩云追月》,其音樂風格更加貼近現代,如:說唱;其內容更貼近孩子的生活,如:少先隊、廣州情懷等內容。改編后的版本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好評,除了舊曲改詞新唱、舊詞填曲新唱外,還有許多反映當代社會生活的新童謠,如《個個聽到狗仔叫》《小小幼稚園》《世界真細小》《爸爸的笑容》等,這些童謠的歌詞內容完全貼近小朋友的生活,歌曲旋律多采用歡快、積極向上的節奏,給人十足的童真。但是,這些新時代的童謠相對于經典的老童謠《落雨大》《月光光》《雞公仔》《凼凼轉》等流傳的廣度和深度都是不夠的,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社會的宣傳、推廣及關注度不夠,學校教育推廣度不夠等等。
客家童謠作為客家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有100多年的歷史。客家童謠是客家文化的印記,無論是廣東、江西、廣西還是臺灣、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客家人都能隨口哼唱。客家童謠以客家方言演唱,反映了客家人民的生活習俗,按功能分類,有游戲歌、搖籃歌、問答歌、謎語歌等,同其他童謠一樣,以口水文字為載體,通俗易懂,貼近兒童生活。
《月光光》是客家童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客家人生活的真實寫照。有多個版本,如:《月光光,樹頭背》《月光光,得人愛》《月光光,嶺子背》《月光光,秀才娘》《月光光,秀才郎》《月光光,月娃娃》等。每個版本的詞都會配上不同的旋律,這些看似簡單短小的兒歌,卻涵蓋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飲食、建筑等各種傳統文化都在童謠中展示,是各種傳統文化的濃縮畫面。《月光光,秀才郎》是使用最廣泛的版本,其旋律悠揚明朗,節奏感十足,具有典型的兒歌風格,同時展示了客家地域特點及民俗風情:
《月光光,秀才郎》
月光光 秀才郎/騎白馬 過蓮塘/蓮塘背 種韭菜/韭菜花 結親家/親家門前一口塘/養個鯉嘛八尺長/長誒拿來煮酒食/短誒拿來討新娘。
另一首流傳廣泛的《月光光》是由潤心作詞作曲的,創作于20 世紀80 年代,盛行于海內外客家群體的一首思鄉曲,整首歌曲一共分為五個樂句,分三段演唱,曲調以羽調六聲音階為主,加入變宮音色彩,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間加入客家話獨白,柔和婉轉的語調凸顯出客家韻味。整首歌曲用客家話演唱,其特有的語音語調讓整首歌曲旋律顯得更為流暢和優美。歌曲從歌詞到旋律無不流露出濃濃的鄉愁,透出古樸的嶺南氣息,讓人如臨其境,回味無窮。
《月光光》(潤心詞曲):
八月(呀)十五(呀)月光光/阿媽(哎)同厓(唉)拜(呀)拜月光/阿媽問厓一聲,故鄉在哪方啊/月光(呀)月光光,你照(呀)照四方/請你講厓知呀,哪里系厓嘅故鄉?
八月(呀)十五(呀)月光光/阿媽(哎)同厓(唉)拜(呀)拜月光/阿媽就講厓知呀,故鄉就在唐山啊/月光(呀)月光光,你照(呀)照四方/阿媽就講厓知(呀),唐山系厓嘅故鄉?
八月(呀)十五(呀)月光光/阿媽(哎)同厓(唉)拜(呀)拜月光/阿媽就講厓知呀,故鄉就在唐山啊/月光(呀)月光光,你照(呀)照四方/阿媽就講厓知(呀),唐山系厓嘅故鄉,唐山系厓嘅故鄉。
客家三寶之一的陳善寶是廣東文藝職業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的優秀校友,一直致力于客家山歌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積極投身于客家山歌及童謠的歌曲創作,讓更多的孩子能夠演唱自己家鄉的歌曲,對客家童謠的傳承起了積極的保護和推動作用。他的《排排坐唱山歌》《客家山歌特出名》(客家三寶)、《中國》《我愛客家》《月光照蓮塘》 等歌曲在客家兒童中傳唱,引起不小的反響,這些歌曲曲調歡快,老少皆宜,受到大眾的喜歡。像陳善寶這樣積極宣傳客家文化的人還有很多,如余耀南、饒建玲、湯明哲、何穗生等,廣東的深圳、惠州、梅州等多個地方都有客家山歌童謠進校園的傳統,在校園中成立山歌隊,將客家童謠與中小學幼兒園教育相結合,讓客家文化得到傳承,讓孩子們在童謠中了解、傳遞客家人崇重教、耕讀傳家的客家精神,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客家文化的傳承人。
隨著人民對物質文化要求不斷提高,社會對于物質文化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在廣東省第五屆客家新民歌征集活動的優秀作品中,涌現出了一批優秀歌曲,如《得閑就來涯家料》《昂啰喂》《昂啰喂》《水壩下》等,這些新民歌展示了客家人民美好生活的新圖畫。其中《水壩下》是以客家山歌元素作為旋律基礎進行創作的一首客家童謠歌曲,由鄭榮新作詞作曲,歌曲以孩童的視角描繪了客家人的日常生活,展現出客家人勤勞善良,教育孩子知恩孝順、好學上進的品格,助力新時代“家風建設”。
《水壩下》:
水壩下,有人家/喂魚塘,唔走假/日日割草,唔嫌苦哦/就想年節,村里收鯉嘛/水壩下,有人家/仔女勤,冇花假/都話讀書,做好人哦/綠豆哩來,綠豆青吶/輕輕著鞋落書廳/落去書廳睇本好書來,書哩有崖嘅世界/都話讀書做好人哦,左鄰右舍,話有好阿姐。
《客家細妹采茶歌》也是常見的客家童謠歌曲,有多個旋律版本,其中著名音樂人吳頌今也為其譜曲,其旋律多為歡快、明朗,節奏律動強,有一種活潑、快樂的氛圍。
不難看出,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參與到客家山歌新民歌、新童謠的創作中,好的優秀作品不斷涌現出來,對客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到很好的推動和助力作用,同時也呼吁音樂教育工作者能多多選用這些優秀民歌,讓孩子們能更多地接觸本土文化的精髓,保護好本民族的文化,傳承母語文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前進,那些口口相傳的童謠正在瀕臨失傳,潮汕童謠也不例外。《保賀阿公吃百歲》《洗澡歌》《雨落落》《天頂一粒星》 這些比較有名、流傳較廣的童謠對于現在的孩子已經很陌生了,更何況一些不知名的童謠,已經慢慢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一些童謠被改編成歌曲能夠流傳久遠一些,所以,對童謠進行歌曲改編和創作,在很大程度上能促進本土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例如潮州童謠《天頂一粒星》,被改編成歌曲后,有兒童說唱版、獨唱版、合唱版等多種形式的音樂,通過現代化的旋律、節奏把童謠唱出來,從而增強童謠的樂趣,加深孩子對童謠的印象,對童謠的傳承起到了積極作用。這首合唱作品由潮州愛樂合唱團演唱,在蘇嚴惠老師的精心培育下,潮州市成立了潮州愛樂合唱團,也是通過潮語合唱,讓孩子們傳承母語文化和傳統文化,用潮童和聲傳唱母語童謠,是對民族文化最好的繼承和發揚。
《天頂一粒星》(傳統版)
天頂一粒星(天上一顆星)/地下開書齋(地上開學堂)/書齋門,未曾開/阿奴哭欲食油堆(小孩子要吃油粿)/油堆未曾浮(油粿還沒有炸好)/阿奴哭欲偷牽牛/牛未醒,阿奴哭欲掠草蜢(小孩子想要抓蚱蜢)/草蜢卜卜跳,阿奴氣到嘴翹翹。
《天頂一粒星》(合唱版)
井邊種瓜/小巷花棚/花下是時乜人家/花下是什么人家/好像是個舊書齋/一副字寫著風清月白/清奇骨骼/我看著過肖在止塊企起許一位斯文個先生(我看著很像在這里住的那一位斯文的先生)/伊教我唱過(他教我唱過)/天頂一粒星/伊念個唐詩宋詞/我此在還粗略會背(我現在還粗略會背)/伊方我個青果(他給我的青果)/我豈細無變掰(我太小無法掰)/我愈更妍伊內許撮書冊(我更喜歡他家那些書冊)/擺掛只杯(擺幾只杯)/煮一壺茶/聽個是簫弦琵琶(聽的是簫弦琵琶)/記得曲目有過多(記得曲目有很多)/一副畫圈著淡彩仕女(一副畫勾勒淡彩仕女)/披領薄紗(披件薄紗)/我看著過肖掂掂來覓伊許一位笑笑個姐姐(我看著很像經常來找他那一位愛笑的姐姐)/伊教我唱過/天頂一粒星/伊念個唐詩宋詞/我此在還粗略會背/伊方我個青果(他給我的青果)/我豈細無變掰(我太小無法掰)/我愈更妍伊內……(我更喜歡他家……)/等到我曉去借書冊(等到我懂得借書冊)/伊早住攏出外……去做番客(他早就都出外……)去做番客。
從以上兩個版本的童謠可以看出,現代創作版增加了歌曲的故事情節,更具生動性和趣味性。除以上兩個版本外,《天頂一粒星》還被改成通俗歌曲,可見,童謠出現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表演形式越來越豐富,這些現狀對于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最初始的童謠文字版讀起來平仄相間,韻味十足,朗朗上口,運用了押韻的修辭手法,即便是懵懵懂懂的孩子也能在短時間內很快記住,這就是童謠的魅力。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現代生活中,朗讀童謠似乎像是一片凈土,她滋潤著人的心田,給人一片安謐恬靜的沃土,別說是孩子,就是成人都能被帶入安靜、甜美的童年夢境。隨著社會的進步,當言語不足以表達人們的情感時,歌以詠志,為童謠的詞配上合適的旋律,在有節奏、有音高、有歌詞的表演中,更能展示出童謠的民俗性、風俗感。所以,我們在基礎教育的美育中選擇母語童謠歌曲作為教學內容顯得尤為重要。
同樣是潮州方言的童聲合唱曲——《正月大鬧熱》是一首創新創編的方言童謠合唱,曾在第11 屆世界合唱比賽中獲得非常好的評價,充滿童真的旋律和歌詞,配上富有動感的潮州鑼鼓,加上孩子們稚嫩可愛的說唱,構成了一幅喜迎新春的熱鬧畫面,展現了潮汕地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欣欣向榮的繁華盛世。
《正月大鬧熱》:
冬節到年邊/家家挲甜圓/唱一首甜甜的小夜曲/準備著歡歡喜喜小團圓/廿三年角近/家家在筅塵/奏一首歡快的圓舞曲/準備著高高興興送灶神/迎春大團圓/家家過大年/老稚大小圍爐坐/歡聲笑語紅包瀍/潮人最重是團圓/賺有賺無攏總回家過大年/廿四送神上天去述職/拜伊甜圓共瓜冊/尊老惜小人人都呵啰/廿七廿八辦年貨/挨礱舂米做甜粿/刣鵝刣雞割豬肉/歡歡喜喜把年過/高鐵動車擠到人雜雜/高速路頂塞到車瀍瀍/孥囝歡喜到嗶卟跳/老伯老姆笑到面皺皺。
以上歌詞是《正月大鬧熱》的其中一段,里面展示了潮州人過大年的風情習俗、生活方式,道出了人們過新年的傳統風俗和節目,通過童謠歌曲讓孩子們在歡快的歌聲和表演中把傳統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下一代對家鄉的民俗有一個更加直觀的了解。這種民情風俗通過歌唱的形式表現出來,更生動、更形象,也更具趣味性。
又如現代創作童謠歌曲《潮汕特產歌》,將民俗活動、當地美食小吃等通過歌曲表達出來,如豬頭粽、獅頭鵝、芳菜脯、普寧老豆醬、鮮薄殼等。通過語言、美食展示,潮汕特點一覽無遺,孩子們在演唱的時候也特別開心。《潮州八景好風流》展示了潮汕著名文化建筑廣濟橋、牌坊街等,凸顯了潮州古城的美韻,呈現了濃濃的潮汕鄉音。
對比廣府童謠和客家童謠,潮汕童謠在歌曲創編方面比前兩者會相對弱一些,歌曲改編和新編的數量都是偏少的,知名度也相對較弱。所以,潮汕地區童謠還很多可開發和創作空間,可以融入潮汕美食、民俗、建筑、地理風貌等各種因素到歌曲創作中,并加大推廣力度,讓這座歷史名城煥發耀眼光輝。
從上述廣府童謠、客家童謠、潮汕童謠歌曲的發展現狀不難看出,童謠不再單純停留于念白的狀態,旋律從單聲部逐漸向多聲部轉變和發展,風格也由傳統音樂向現代的流行多元素轉變,并綜合爵士、戲曲、古典音樂、說唱等多種風格元素,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音樂的完美融合。其中合唱形式是推進童謠發展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特別對于基礎美育教育更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不斷致力于發展童謠合唱,推動合唱新作品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運用,不斷推陳出新,緊跟時代。
無論是廣府童謠、客家童謠還是潮汕童謠,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一個地區文化和風俗的真實反映,繼承童謠就是繼承地方民俗文化,繼承地方記憶性、特征性符號,繼承一個時代的印記,這對發展整個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磨滅的作用,尤其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保存和發揚我們民族的文化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清楚地看到目前以及將來的國際形勢,丟什么也不能丟本,忘什么也不能忘根,月是故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