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 東北大學藝術學院
音樂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也是素質教育的主要體現。伴隨我國經濟、文化、技術等綜合發展,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復合型高素質音樂人才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音樂教師不僅要科學轉變教學觀念,不斷革新教學方法,還要主動開發應用科學的音樂教學資源,以此確保高校音樂教育改革與時俱進?;诖?,本文針對性分析新時期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的具體要點,重點就可行改革方法進行探討,從而為推動高校音樂教育改革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的目標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及綜合素養,幫助大學生成長為當今時代發展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大學生在高校音樂課程中不斷積累音樂知識,提升自身審美能力,形成健康學習心態,不僅是大學生自身所需,也是高校音樂教育的根本任務?;诖耍咝V匾曇魳方逃母锸歉叩冉逃l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幫助大學生健全人格、意志的必然路徑。但是,細觀現階段的高校音樂教育情況可以發現,大部分高校音樂教育都存在諸多問題。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在此之前的教育階段,大學生、教師、家長等都不注重音樂教育,大學生音樂基礎水平參差不齊。二是因為潮流音樂對大學生影響較大,致使不少大學生傾向膚淺音樂表達,并不愿意主動學習并掌握古典音樂與民族音樂,直接干擾了高校音樂教育改革推進。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音樂教育的教學設備設施都相對落后,未及時更新,不再滿足當代大學生音樂學習需求。例如,在高校音樂課堂,音樂教師雖經常使用多媒體設備以及各種影音設備為大學生播放音樂教學材料,用以幫助大學生開闊音樂學習視野,有效拓寬大學生音樂學習知識面,但是要保證教師使用的現代化教學設備科學、高效,就要求設施設備本身先進、完整。現實情況卻恰恰不是,我國大部分高校的藝術生招生計劃不斷擴增,相應的教育資源卻未與之相配,教學局勢日益“矛盾”,反映在音樂教育的教學設備設施方面,就是無論音樂教育所需教學設備設施的質量還是數量都相對匱乏。高校大學生大多渴望實踐體驗、高質體驗,教學設備設施無法滿足其好奇心與探究欲,大學生自然逐步對音樂知識學習喪失興趣。加之,一部分高校音樂教育課程是“大課”模式,大批大學生在一個空間集體學習,教學設備設施應用不佳,教學質量嚴重降低。長此以往,音樂教育課程不同于其他系別、專業,無法讓大學生真切感受到音樂學習的魅力,系統性的音樂教育整體效率降低,音樂教學工作開展舉步維艱。
專業音樂教師是高校開展音樂教育的基本前提。音樂教師若無法在音樂教學課程中扮演關鍵角色,那么高校音樂教育工作開展必然成效不佳。但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專業音樂教師資源就恰恰十分匱乏,由此導致現有音樂教師教學壓力激增,即:受到傳統教育觀念束縛,一部分高校領導未真正深入貫徹“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由此導致學校專業音樂教師資源欠缺。在實際音樂教學中,普遍存在“兼課”現象。例如,一部分高校音樂專業教師不僅要負責音樂專業學生專業課程教學,還要負責其他專業幾百名大學生的基礎理論講解型音樂公開課。即便大學階段課程設置相較于之前階段已相對輕松,但音樂教師的教學精力畢竟有限,課程設置繁多只會讓音樂教師感到疲憊,繼而影響音樂專業課程教學,不利于音樂教育改進及創新。同時,高校隨著社會經濟不斷進步,教學水平不斷提升,力求大力推進教學改革,對音樂教師專業成長實踐提出更多、更高要求,但音樂教學不同于其他課程,具有一定抽象性與特殊性,教師與大學生必須一起經過長時間的教與學“量”變才能產生“質”變。所以音樂教師定期考核就存在一定片面性,致使音樂教師壓力倍增。
整體而言,大學生質量有所下降,顧名思義就是指一方面當代大學生即便是考入音樂藝術專業,自身對于音樂知識的學習興趣也不高,更像是一種囫圇吞棗的應付了事式學習。換言之,當今時代大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缺乏理解力與感知力,學習內因十分不足。一方面在新課改背景下,不少高校放開藝術生招生比例,音樂專業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但是,隨著招生人數不斷增加,實際招收到的大學生質量卻參差不齊,音樂教學活動開展受到影響,整體大學生質量逐步下降。如此一來,一部分高校音樂教育工作開展受到傳統教學模式影響,大學生無法認識到音樂學習對于自身終身學習發展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對音樂理論學習與音樂實踐參與“可有可無”,直接加重了音樂教師教學負擔。若是音樂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時未能與大學生建立起有效、和諧的溝通關系,音樂教師的音樂教學就會“心有余而力不足”。久而久之,音樂教師無法在所帶大學生身上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嚴重阻礙了教學進度。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過程中,高校音樂教育也必須做出相應革新,才能有效保證音樂教育可持續發展。但是,細觀具體的音樂課程教學情況可以發現,一部分音樂教師的音樂教學范圍仍是以音樂教材為主,恰恰關于音樂教材的靈活建設是現階段高校音樂教育改革最薄弱環節。因此,高校音樂教育改革想要達成教學目標很難實現。換言之,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大多數高校選擇的都是專業音樂院校課程教材。尤其是選用鋼琴教學、管弦樂器教學以及聲樂教學等方面內容更加嚴謹,力求專業。具體表現為視情況而定的選用一些國外音樂教材,但是,這些專業卻晦澀難懂的音樂教材對學生而言,學習難度非常大,既不能體現高校音樂教育全面性,也不適用于所有高校音樂教學改革。在后續音樂教學改革過程中,學校與教師必須加強對音樂教材建設的重視程度,確保音樂教材建設科學、適當,以此為高校音樂教育改革進一步深入提供保障。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大部分音樂教師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時都會融入一些新穎的教學方法,只是由于音樂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問題與教學經驗問題等,一部分音樂教師對先進教學方法的應用都流于表面,實效不足。如,高校的一些青年音樂教師不具備嫻熟的課堂教學節奏把控能力,使用信息化教學方法與游戲化教學方法時有所欠缺,致使音樂教學方法創新效果不佳,學生學習效果同樣不佳。此外,在大部分青年音樂教師課堂上,還明顯存在一個教學問題:因其自身也是剛投身教育工作不久,與所帶學生的年齡差距并不會太大。若是未能在教學一開始便合理把握好自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學生在正式上音樂課時就會出現隨意、散漫的學習態度,缺乏對音樂教師的敬畏之心。所以,為避免學生“知錯犯錯”,啟發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深度學習、自主學習,使用新穎的學習方法掌握音樂知識,音樂教師必須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把握師生互動關系搭建尺度,創新應用可行音樂教學方法,不斷引入新穎的教學手段,打造趣味、高效的音樂課堂,幫助學生提升音樂學習效率。
結合上文分析明確現階段高校音樂教育改革所存在的問題后,新時期高校音樂教育改革必須遵循“學生本位”原則,契合學生音樂學習需求,融合學生感興趣的音樂知識內容,立足高校音樂教學改革具體要求,從以下方面著手,挖掘融合科學的音樂教育內容與教學資源的切實優勢,循序提升教學質量,最終培養大學生音樂學習綜合素養,不斷提升高校音樂教育整體水平。
新時代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校音樂教育改革需注意一點:對于音樂教材建設的科學關注?,F階段高校音樂教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音樂理論知識教學,且理論與實踐未有機整合。在這樣的音樂教材指引下,十分不利于學生提升音樂素養與綜合水平。所以,學校與音樂教師必須關注并重視音樂教材建設,從教材優化入手,為音樂教育改革提供保障。簡而言之,音樂教師根據所帶學生真實學習情況、學習心理以及學習基礎等,對課程設置先行優化,而后強調教材補充,利用信息化手段收集、整理多元教學資源,讓高校音樂課程呈現多元性、開放性特點,學生學習音樂知識不再受到教材局限。同時,音樂教師對應改進教學設計。在組織教學活動過程中,依據學生實際學習需求調整內容,激發學生探究熱情,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課程。具體而言:音樂教師以教材為基礎,在教材知識基礎上引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西方音樂作品、民族音樂作品等。如,在教學鮑羅丁的管弦樂《在中亞西亞的草原上》一課時,音樂教師為讓大學生感受不同音樂文化,除了為大學生進行教材內基本理論知識的講解、指導外,對應引入經典鋼琴作品《七月的草原》,以及弦樂四重奏《賽上吟》等“草原”主題音樂作品,開闊學生學習視野。促使學生在同主題不同作品對比聆聽后,發表自己從音樂中得到的獨到見解,細述具體音樂類型的獨特魅力。這樣,對音樂教學資源的不斷豐富與建設,不但可以體現不同地域音樂特色,還可以幫助大學生進一步感知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利于大學生對音樂文化的學習與理解。
高校開展音樂教育改革,必須正確定位新時期音樂教育,對教材外多渠道的音樂教學資源進行科學整合。既不一味排斥,也不一味引用。而是以其音樂創作軌跡以及其對當代大學生的主要影響為依托,篩選合適的音樂作品進入課堂,用以打破以往的沉悶、枯燥教學氛圍,為音樂課程教學增多趣味。而這便是完善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的關鍵——音樂教師用先進教育理念武裝自己,學生對音樂學習有個性追求,學校對音樂教育改革十足重視。換言之,音樂教師以明確的音樂教育改革目標為導向,對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進行科學革新,針對性探索適合所帶大學生的音樂教學舉措,全方位優化音樂課程教學情況。如,音樂教師打破傳統教學觀念制約,在教學音樂改編知識的課程中,提供3~5 首分別為二段式、回旋曲式、奏鳴曲式等的音樂作品供大學生選擇,待大學生從中選出自己最想要改編的音樂作品,音樂教師再整合大學生想法,融合教學內容為大學生示范操作,合理突出教學效果。在此,以提供通俗鋼琴曲《圣誕快樂,勞倫斯先生》、理查·施特勞斯的《唐·吉珂德》以及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等供大學生挑選為例,音樂教師轉變“灌輸式”教學,引導大學生先“學”后“練”再“教”。
高校音樂教育改革落實的基本憑借是音樂課程本身。只有音樂教師合理優化音樂課程,注重對大學生進行審美素養培養,以“創新實踐”為根本的音樂教育改革才能真正發揮改革作用?;诖?,為讓音樂教師科學設置音樂課程,學校需發揮組織管理作用,與音樂教師一起商議對音樂課程課時的調整安排,保證音樂教學課時充足,為大學生進一步接受音樂教育熏陶提供基本保障。只有這樣,從課程設置層面來看,高校對一些教材外音樂元素的課程教育融合,才能真正意義上體現出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的“改”之核心與“革”之本質。以此為基,音樂教師優化音樂課程結構,不斷滲透學生喜愛的音樂作品開展導學、教學、小結,學生才能積極參與其中,打破傳統層面認知偏差,對音樂學習燃起熱情,切實提高學習效率。如此,音樂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設計前,梳理音樂課程教學的注意事項,教學思路清晰、明確,而后適度融合教學資源,形成“主輔結合”的課程體系。例如,有意識、有計劃的在鑒賞教學課程留出15 分鐘時間,選擇貝多芬《第三交響曲》、舒伯特《搖籃曲》等,引導學生欣賞反饋。繼而,簡單組織對應競賽抑或小組項目,加深學生對西方音樂的理性理解與感性感悟。最后,指導學生完成學習啟發即時總結,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形成系統性、靈活性的音樂課程教學體系,助推音樂教育實效改革。
無論是民族音樂還是古典音樂都不會一成不變,墨守成規。細觀它們的發展進程便可以發現,它們皆受社會環境、音樂元素以及創作者個人追求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所以,要想有效完成高校音樂教育改革,音樂教師必須在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優化之余,同步注重為大學生塑造良好的音樂學習環境,重視環境對學生音樂知識學習的熏陶作用,以此多維度、多層面培養大學生的審美意識、鑒賞能力與創新能力。具體而言:高校音樂教師在組織音樂教學活動過程中,應大力將學生感興趣的音樂元素納入校園音樂文化環境建設,為學生構建可交互平臺,凸顯音樂教育改革實質,使高校音樂教育改革收獲實效。例如,在校園廣播中引入一些時下熱門的潮流音樂文化,設計至少一個相關問題,讓學生帶著“解謎”心態對其與課程教導的音樂文化知識進行對比思考,為學生更好地投入課程知識學習奠定基礎;積極建設校園網音樂文化交流論壇;學校工作人員或音樂教師注冊熱門門戶網站/App 優秀音樂作品推介賬戶;設置校園音樂節等。通過一系列硬性、軟性建設手段,讓大學生合理感受音樂教育的魅力,保證音樂教師在音樂課程引入一定教材內不涉及的音樂作品時,大部分大學生都愿意主動參與交流互動,激活音樂知識的學習熱情。
有效落實高校音樂教育改革,不僅是要活躍音樂課程教學氣氛,提高大學生的音樂學習熱情,為培養大學生音樂素養奠定基礎,還是為了讓大學生真正意義上學以致用,通過所學音樂知識有效提升創作能力、想象能力、鑒賞能力等。所以,作為音樂教育改革的基本前提,學校需發揮自身組織管理作用,重點培養青年音樂教師,注重對青年音樂教師素質的提升。具體而言:首先,學校定期組織專題培訓,引導青年音樂教師參與其中,相互影響。其次,青年音樂教師應懂得自我完善,從教育理論學習掌握入手,樹立正確終身學習理念,不斷通過專題培訓、教師交流會等,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同時,重視利用信息技術,搜集一些網絡平臺優秀教學案例,抑或是有創新、有實效的音樂教學設計,以虛心學習的心態鞭策自己,提高自身能力。最后,高校還可以對應加強管理機制,明確音樂教師激勵制度、獎勵制度,調動青年音樂教師的教學熱情,不斷輻射其他教師,相互暗示,相互影響。另外,高校建立新穎的音樂教學評價制度。在開展音樂教學評價過程中需注意以下幾點:其一,確立音樂教學評價指標設計工作。其二,重視過程性評價。
綜上所述,在高校音樂教育改革中重視滲透多元音樂文化,是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學校與教師必須不斷探索并完善融合學生感興趣的音樂教學新手段、新渠道、新方法,以此增強音樂教育的科學性與交互性,拉近大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建構完善的音樂教育課程體系,為大學生創造音樂知識學習的最佳環境。并使高校音樂教育改革契合大學生音樂學習真實需求,科學培養大學生綜合音樂素養,體現新時代環境的高校音樂教育改革切實成效,為國家源源不斷培養復合型音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