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安
“國美停發員工工資”話題近日沖上熱搜。多位在國美集團就職的員工告訴媒體,近期,國美正要求包括國美電器等所有集團員工簽署有關工資延遲發放的承諾函,人力部門要求集團員工本周內要完成簽署。
近兩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些服務型企業經營活動遭受沖擊。以國美為例,2022年上半年,其零售總營收相比去年同期下滑53.5%。歸屬母公司凈利潤虧損29.66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9.74億元擴大50.3%。經營效益大幅下降,高管人員頻頻離職,使這家昔日家電零售業的龍頭老大遭遇嚴重困難和挑戰。在復雜形勢下,遇到與國美相似困境的企業并不鮮見。如何在企業由于經營困難而不得不規模性裁員時確保員工的相關權益,成為當前需要盡快解決好的一個問題。
不管經營狀況如何,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是所有企業應盡的法律義務。特別是在需要規模性裁員的時候,更應該將員工合法權益放在第一位。按照我國現行的勞動法律法規,如果企業因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而進行經濟性裁員,需要裁減人員二十人以上或者裁減不足二十人但占企業職工總甄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后,裁減人員方案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可以裁減人員。同時,還需對被裁減人員進行適當的經濟補償。經濟性裁員是集'中性或規模性辭退員工,因為涉及人數較多,社會影響及增加的社會壓力較大,所以與辭退個別員工有所不同。由此可以看出,用人單位如果要規模性裁減員工的話,必須是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這是基本條件。而且裁員從法定程序上受到嚴格限制,搞突然襲擊式的裁員是不合法的。
要防范和化解因企業規模性裁員出現的風險,需采取多種措施予以應對。一方面,政府需通過不斷改善營商環境,減輕企業負擔,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市場主體的力度,增強企業的活力。需高度重視失業預警機制建設,對經營狀況異常,有可能出現規模性裁員的企業或行業提前做好預案。另一方面;企業需加強自身經營管理能力,提高適應市場環境變化的競爭力,特別是將保護員工權益作為履行法定義務和履行社會責任的核心任務。此外,對于員工而言,在面對企業裁員的時候,也需增長通過合法途徑維護自身權益的本領。只有多方努力,和諧勞動關系才能盡快構建起來,高質量充分就業的目標才能順利實現。▲(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