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睿陽,李沛祺,高宇宸,楊生智,呂林杰,陳 雙,徐 巖
(1.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江蘇無錫 214122;2.勁牌有限公司勁牌研究院,湖北大冶 435100)
中國蒸餾酒作為世界六大蒸餾酒之一,在世界酒業發展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國蒸餾酒到底起源于何時?學術界一直眾說紛紜。部分學者認為在秦漢時期已經出現蒸餾酒,有學者認為在唐宋左右更加合理,也有學者認為直到元朝才出現了符合準確定義的蒸餾酒。出現諸多學說的原因有三:一、早期蒸餾酒的相關記載雖然可以通過部分史料推測得出,但難以解釋為何它總是“曇花一現”,在出現之后沒有受到廣泛關注,既沒有詳細的工藝流程,也沒有成為主流飲品,出現了記載的斷層;二、各學說對于蒸餾酒起源的界定不同,部分學者認為只要出現了通過發酵與蒸餾而得到高酒精度液體,無論其是否用于飲用,都視為蒸餾酒的起源,還有學者認為要在史料中出現大眾飲用蒸餾酒,才可視為起源;三、對于各時間出土的蒸餾器,部分學者認為其用于制作蒸餾酒,還有學者持相反意見。要探究蒸餾酒的起源時間,可以從釀酒技術與蒸餾技術的起源時間著手,當兩種技術都已經出現,兩者的有機結合便是中國蒸餾酒的起源時間,即釀酒技術的出現與蒸餾技術的出現是蒸餾酒出現的兩大必要條件。為了探尋中國蒸餾酒的起源與發展脈絡,本文從釀酒歷史起源、蒸餾技術起源和蒸餾酒的出現形態幾個角度系統梳理了相關史料記載和文獻資料,以期為中國蒸餾酒的起源和發展提供相關依據。
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人類祖先攝入酒精的歷史遠早于人類開始主動發酵的歷史,酒可能起源于1000 萬年前,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在約一萬三千年前才開始自主發酵糖類。釀酒技術是人類的一項創造性發明,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梳理了國外釀造啤酒與葡萄酒的起源時間以及中國釀酒起源時間,通過釀酒技術的起源探尋蒸餾酒可能的出現歷程。
1.1.1 啤酒的起源
由The Times of Israe 公開發表的文章《13000-year-old brewery discovered in Israe,the oldest in the world》中記載:人類大概在13000 年以前進行糖類的發酵,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釀造起源。最古老的啤酒文獻,是公元前6000 年左右巴比倫人用黏土板雕刻的獻祭用啤酒制作法(最初形態的人工釀造啤酒是應用于祭祀,并非直接飲用)。IS Hornsey 的文獻記載公元前4000 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已有用大麥、小麥、蜂蜜制作的16 種啤酒,但有學者指出此處的“啤酒”僅僅是添加了大麥的飲品,未經理想發酵達到啤酒應具備的酒精濃度,理由是出土的陶罐的殘留成分中未發現草酸鈣沉淀(基于一定酒精濃度與陶罐成分的反應)。本文認為,這只能說明起初的啤酒工藝尚未成熟,還達不到現代人對啤酒的標準。另一發現佐證了本文的觀點:來自伊朗的Zagros 山脈的Godin Tepe 遺址,對其化學成分進行分析,證明該遺址出土的陶器曾用于釀造啤酒;(同樣是公元前4000 年)一起出土的石板上刻制了啤酒在宴會上飲用的場景,說明此時啤酒已經用于飲用。
依據上述所列舉的文獻與資料,啤酒應在公元前6000 年開始被人工釀造,早年用于祭祀,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工藝進步并且開始被飲用。
1.1.2 葡萄酒的起源
《Origins and ancient history of wine》一書中對葡萄酒的起源從各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講解,該書指出葡萄的栽培應在公元前7000 年左右,始于前蘇聯南高加索、中亞細亞、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后隨著古代戰爭、移民傳到其他地區。因葡萄規模種植較晚,又是經流轉進入伊朗的,其工藝是在啤酒工藝的基礎上釀造成功的,所以其成熟時間應在啤酒之后,目前未找到葡萄酒曾被應用于除飲用之外的其他用途。
J.Lipov 在《Handbook of Alcoholic Beverages:Technical,Analytical and Nutritional Aspects》一書中對出土于伊朗北部扎格羅斯山脈的陶片進行了濕法化學分析紅外光譜(IR)和高效液相色譜(HPLC)分析,發現葡萄酒主要有機酸:酒石酸。由此推測葡萄酒起源于公元前5400~5000 年的伊朗北部地區,飲用時間與釀造起源相同。
中國釀酒起源于古籍中的記載普遍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和東方文化氣息,有猿猴釀酒說,上天釀酒說,為人熟知的“杜康造酒劉伶醉”以及儀狄釀酒說。漢《說文解字》載:“杜康始作秫酒”,另一種說法叫“儀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以上都體現了中國酒與文化的淵源,這種頗具浪漫主義色彩的記載使我國釀酒起源更加神秘。
有文物可考證的規模化釀酒,可追溯到賈湖文化(公元前7000—公元前5800 年),張居中教授聯合美國賓州大學的麥克加文(Patrick E.McGovern)考證文物上的殘留成分,推斷出中國人民在此時(公元前7000—公元前5800 年)已經掌握了釀酒技術。包啟安的《大汶口文化遺存與釀酒》一文中提到,此時的發酵酒并不是飲品,而是部落“使者”通過飲用發酵酒達到理想的“狀態”,當時的人們相信這樣更有利于與他們信仰的圖騰溝通。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 年至前3000 年)時,相關考證證實此時的釀酒規模擴大,技術更加成熟,飲酒在此時也已經出現。大汶口文化時期(公元前4300—公元前2500 年)中耕技術使農業技術得到了較大的提升,糧食豐收使釀酒原料的供應得到了保障,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制陶業的發展,衍生出一種快輪技術能夠批量生產酒器具。考古發掘也發現了組合酒器,包括釀造發酵所用的大陶尊,濾酒所用的漏缸,貯酒所用的陶甕,用于煮熟物料所用的炊具陶鼎等。
結合以上記載,本文認為:中國的釀酒技術保守估計出現在公元前7000 年之前,遠早于文字的出現,源遠流長,伴隨著時代和文化不斷發展,成熟較早,于公元前五千年左右開始用于飲用。橫向比較中國的發酵酒、西方啤酒與葡萄酒起源時間可以論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釀酒技術的國家之一。
具備理想的技術和器械是蒸餾酒能夠出現的另一個前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雖然無法直接依據蒸餾器的出土與蒸餾技術的出現判斷蒸餾酒的出現時間,但只有蒸餾技術出現,蒸餾酒才有出現的可能。在確定釀酒起源與蒸餾技術起源之后,兩者結合的時間,便是蒸餾酒的起源時間。
出土在公元前3500 年的美索不達平原(現伊拉克境內)的蘇美爾人用于蒸餾的陶罐(見圖1a)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蒸餾器。古埃及是最早詳細記錄蒸餾技術的古國之一,考古發現的莎草紙上記錄了公元前1550 年埃及人蒸餾草藥精油的過程。歐洲地區出現的最早的蒸餾器,出自于公元1世紀(見圖1b)。公元7 世紀的阿拉伯人通過貿易交流將這一技術傳播到世界,并行的蒸餾技術也在此之后逐漸走向成熟。阿拉伯時代(公元800年左右)最著名的煉金術士和經典化學書籍的著者Jibar IH(阿拉伯/波斯,煉金術士,721—815)提倡使用玻璃蒸餾器,此時西方的蒸餾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并且進行了多次改良(見圖1c)。

圖1 國外的蒸餾器具
蒸餾技術可能出現于公元前3500 年以前,后續不斷完善與成熟,在公元前1550 年有了蒸餾技術的詳細記載。其真正的發展與繁榮則要追溯到西方煉金技術的出現,即公元之后。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 年—公元前322 年3月7日)被認為是第一個提出“蒸餾”概念的人,他在自己的著作《Meteorology Aristotle》一書中這樣寫道:“海洋中的水借助于蒸發作用變成了可以飲用的水,任何液體都可以經蒸發變成水蒸汽之后,再次變成液體。”于是他對多種物質進行了蒸餾,其中就包括酒,他親筆記錄了酒經過蒸餾之后可以燃燒的實驗結果,是國外第一次有記錄的蒸餾酒制作過程。后人根據他的思路研發了蒸餾酒。
由此可見,西方蒸餾酒最初形態的出現,是由亞里士多德完成的。釀酒工匠在當時時代背景下普遍無法接觸蒸餾技術,即便接觸,也很難將二者聯系起來。蒸餾技術的掌握者在使用該技術時,有可能完成二者的有機結合,這樣的思路在研究中國蒸餾酒起源時也適用。
在公元3 世紀,出現了提及蒸餾酒的文獻。但是,這部白蘭地酒的“先驅者”,卻是一部以研究者麥波卡韋庫拉(Mappae Clavicula)的名字命名的關于顏料的論著,書中顏料制作的方法中記載:“混合純凈濃烈的酒和三份鹽,然后將混合物放入相應的容器中,就得到了可以燃燒的液體,把這些液體淋在物體上,它可以繼續燃燒而不燒毀它所淋的物體。”可見白蘭地的前身被當做了一種燃料。
蒸餾酒技術的進一步完善開始于15 世紀。巴斯里·瓦勒丁(Basile Valentin)建議把酒精蒸汽管浸入冷水槽中,冷水也應經常換,以便加快蒸汽冷凝的速度。為了得到更純的酒,他還建議重復蒸餾。但是當時人們還沒有把酒作為飲料,只是把它用作藥劑。對此有當時的書面材料為證。“Aquate”(生命之水)注釋為能有效地治愈由寒冷導致的一切疾病,幫助人們對付散發著惡臭的腐爛感染的傷口(炎癥)、不治之癥及有毒動物的咬傷。生命之水的說法沿用至今。
由此可見,西方蒸餾酒的時間線也十分零散,其用途從燃料轉變為藥用,后續才出現飲用記錄。在《Notes on the history of distilled spirits,especially whisky and brandy》一書中提到:可以飲用的蒸餾酒于16 世紀愛爾蘭問世,基督教認為酒精是上帝的饋贈,用于愉悅身心。16世紀法國出現大規模葡萄酒蒸餾酒,即為白蘭地前身。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出現了一種用土豆或谷物發酵并添加茴香而成的蒸餾酒,稱為阿瓜維特酒;16 世紀晚期出現了伏特加酒。此時蒸餾酒已經以飲品的形式存在,但價格昂貴。直到17 世紀蒸餾器進一步改良,酒精年產量大幅度提升,宗教開始利用僧侶們廣泛傳播蒸餾技術,整個歐洲都在此期間陸續獲得了蒸餾技術,蒸餾酒才廣泛被飲用。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根據朱乃誠教授的《中國陶器的起源》一文,考古工作證實中國于九千年前可能已經出現了陶器,這為中國蒸餾技術的較早出現提供了前提。與前文提到西方蒸餾技術的發展相似的是:中國的蒸餾術也不完全是獨立發展的,一般認為是伴隨煉丹術發展起來的。古人相信運用蒸餾的方法能得到萬物的“精華”,進而煉藥,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長生不老固然沒有實現,但伴隨煉丹術而發展起來的蒸餾技術在真正意義上福澤后代。
2.3.1 殷商時期
早在商朝(約公元前1600 年—約公元前1046年),中國很有可能已經掌握了蒸餾技術。于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汽柱銅甑,部分學者認為可作為炊器,也可視為蒸餾器。此器皿的構造遠非一般炊具能具備,可用于蒸制流質或半流質食品,為良好的蒸餾器。汽柱銅甑可做為整套原始蒸餾酒具的關鍵性構件。該器皿的出土證明了早在商朝時期,中國有可能已經掌握了蒸餾技術。
殷商時期還出現了最早有文字記載的藥酒,名為“鬯”,是以黑黍為釀酒原料,加入郁金香草(也是一種中藥)釀成的。這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藥酒。鬯常用于祭祀和占卜,鬯還具有驅惡防腐的作用。周禮中記載:“王崩,大肆,以鬯。”帝王駕崩之后,用這種藥酒澆灌身體,可保持尸身不腐。推測其應當具有較高的酒精度能更好的萃取藥品成分并且達到防腐的目的,但其是否是蒸餾酒、該酒是否經過蒸餾,依舊不能得出結論。
2.3.2 秦、漢兩朝
秦漢已經形成很成熟的蒸餾技術(公元前221年—公元220 年),史料記載我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發展出以開采丹砂礦、升煉水銀為基,而逐漸完備的蒸餾技術了。《史記·貨殖列傳第六十九》中記載:“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清寡婦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人不敢犯。始皇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筑女懷清臺。”由此推測巴氏家族于春秋戰國時期掌握水銀的開采、升煉技術。雖然這里提到的提煉方法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蒸餾,但可視為前身。
《史記·秦始皇本紀》提及始皇陵墓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我國考古學家已經證實確有大量水銀存在。部分學者認為秦朝時期水銀制備方法為低溫焙燒法,即將丹砂在空氣中低溫焙燒,生成水銀與二氧化硫。依據此觀點,秦朝時不具備蒸餾技術。但低溫焙燒法制備水銀的效率極低,王學理在《秦始皇陵研究》一書中,計算出秦始皇陵含有百噸左右水銀(宋朝工業水平90 年產量),依據低溫焙燒法的效率,秦朝很難擁有百噸水銀儲備量。由此推測,秦朝極有可能具備蒸餾技術且蒸餾水平很高,甚至可能超越后世。至于為何蒸餾工藝出現倒退,蒸餾技術是隨著煉丹術成熟起來的,早期主要掌握在煉丹術士手里,煉丹術士將之視為秘法,秘而不宣,導致后面的斷層。據秦始皇陵中水銀的規模推斷,當時的蒸餾技術很有可能已經成熟,至今都為中外學者所驚嘆。
發展到漢朝,出土的蒸餾器數量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見諸報道的漢代蒸餾器共6 件。其中出土地點和墓葬單位明確的蒸餾器有3 件:1975年安徽天長縣黃泥鄉漢墓出土1 件,惜墓葬發掘資料尚未刊發;2006 年西安北郊張家堡新莽墓出土1 件,該器造型奇特,結構精巧,發掘者認為其可能用來蒸餾酒、藥或花露;2015 年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出土1 件,該器出土于墓葬邊箱的酒具庫中。此外,還有3 件缺乏出土信息的館藏器物:1件藏上海博物館,時代為東漢時期;1 件藏安徽滁州文物管理所,被定名為甗;1 件藏廣西柳州博物館。說明此時的蒸餾技術已經不似秦朝時被束之高閣,開始推廣。
出土于東漢時期的海昏侯墓中的海昏侯甑被認為是蒸餾器,部分學者認為它用于制作蒸餾酒。其本身為蒸煮器,在墓穴中與眾酒器放在一起,依據海昏侯墓其余陪葬品的擺放與邏輯,陪葬品應是功能相似或一類的放置在一起。由此推斷,該蒸餾器很有可能用于制備蒸餾酒(見圖2)。無論該猜想是否成立,海昏侯甑很有可能是一種蒸餾器。東漢時期也應當已經具備了比較理想的蒸餾技術。

圖2 海昏侯甑[35]
通過史料分析,中國的蒸餾技術伴隨著煉丹術發展起來,最早的相關出土文物證明中國可能在商代就掌握了蒸餾技術,為世界上最早掌握蒸餾技術的國家之一,并且在秦漢時期,由于封建統治者對長生的追求而快速發展,在東漢規模逐漸擴大,發展速度再次提升,成熟較早。
結合前文,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釀酒技術和蒸餾技術的國家之一。前文提到中國的發酵酒與啤酒的最初形態都不是一種單純的飲品,外國蒸餾酒也不例外。不由得聯想:中國蒸餾酒的最初形態是飲品嗎?如果不是,甚至許多史料中并未將其定義為“酒”,便只能依據其是否達到了應該具備的酒精濃度推斷其是否為蒸餾酒。
3.1.1 術士的“神秘道具”
蒸餾酒與發酵酒的最本質區別為酒精度差異。蒸餾酒的度數遠高于發酵酒,制作蒸餾酒是目前了解在古代獲得高酒精度液體的唯一方式。這不禁引發思考:這種高酒精度的液體,會不會由于其在當時具備不可替代的屬性而被開發出其他用途?例如燃料、萃取劑等。
于四庫全書中發現值得關注的記載:《神仙論》中描述東漢恒帝時,“神仙”王遠所述之美酒,“此酒方出天廚,其味醇濃,非俗人所宜飲,飲之或能爛腸……以斗水合升酒攪之,以賜經家人,人飲一升許皆醉……”。大意是“神仙”王遠得到了“仙釀”,這種不屬于俗世的酒,具體體現在個別人飲用后腸穿肚爛,摻入大量水依舊具備很高的度數,飲少輒醉。也就是說王遠稱自己為“神仙”的依據,竟只是得到了度數極高且尚不理想(飲用后腸穿肚爛)的蒸餾酒。
葛洪《抱樸子·至理》中有類似的記載:左慈(東漢末年人)演示方術,能在茅屋上燃火,而“茅屋不焦”,世人奇之。以當代的觀點來看,左慈極有可能是事先在茅屋上灑上高度酒,隨后進行點燃,酒精在空氣中燃燒而茅屋不燃,利用蒸餾技術展示了自己所謂的“仙術”。
中國蒸餾酒的起源,很有可能是伴隨著煉丹而產生的,由于當時酒業技術與知識的不豐富導致人將高度蒸餾酒定義為“仙釀”,將過度飲用后的不適以及兌水后依然醉人歸咎于“仙法”,將無法理解的“茅屋不焦”而火勢不減都當作密術。殊不知其實是“術士們”先眾人一步打開了蒸餾酒的大門。由此可見,中國蒸餾酒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此時。
部分學者認為,在秦漢時期中國已經掌握了重釀法,具備不蒸餾也能獲得高度酒的方式,因此不能認為高度酒就是蒸餾酒。這樣的觀點是有道理的,但上述提到的高濃度酒卻不會是由重釀法得到的。首先,重釀法是經過2 次或多次重復發酵的酒,古時稱為“酎”。重釀酒因為經過多次重復發酵,酒體豐滿,酒味甜美,分外醇厚。該方法確實能提高酒的度數,但即便是在現代,理想的重釀技術也只能讓酒精度達到20%vol。本文提到的點燃茅屋,酒精濃度在理想條件下也要達到35 %vol,“腸穿肚爛,飲少輒醉”的情況雖然因人而異,但推測至少要超過35%vol,根據目前所熟知的技術,只有通過蒸餾才能讓酒達到這樣的濃度。
許多學者質疑,如果蒸餾酒的出現時間很早,何以長時間沒有繼續發展,在史料中的記載出現了斷層?本文認為,依據尋找到的早期資料,其出現往往伴隨著“仙人”和術士,他們利用蒸餾酒酒精度數高的特點表演所謂“仙術”,為保證這樣做的可行性與神秘感,可能對這種技術秘而不宣,絕不外傳,導致蒸餾酒出現之后又快速消失,在記載中出現斷層。前文提到的蒸餾酒并不被大眾承認是酒,也沒有用于飲用,容易被忽略。
3.1.2 被當作戰利品記錄的“藥用”蒸餾酒
部分學者認為本土蒸餾酒不是由中國自己發展起來的,而是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獲得了相關的技術與成品,才在后來逐漸演變出有自己風格的蒸餾酒。理由是史料中明確記載的蒸餾酒都來源于外國。對于這樣的觀點,本文有不同的看法。前文提到,本土的蒸餾酒缺乏記載可能是由于其被研發出來,甚至面向世人的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是用來飲用的,即便已經有飲用的風尚,一款普通飲品是否能出現在史料的記載中也值得商榷。反倒是從外國引入的,作為一種戰利品,記載在史料中有彰顯勝利果實的意味。這樣的記載令許多學者認為在從外國引入之前,中國并不存在蒸餾酒,說法過于武斷。更何況,分析李時珍的文章發現:外國的蒸餾酒依舊不是作為飲品進入中國的,更廣泛應用于藥用。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出:“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太醫忽思慧所撰《酒·阿刺吉酒》記載:“味甘辣,大熱,有大毒,主消冷堅積去寒氣。”無獨有偶,兩處的記載都強調通過征伐的方式獲得的飲品對本土產生的影響,同時,燒酒的記載出現在醫書中,也就是說即便在外國獲得了產品,依舊應用于藥用。
依據明代的《景岳全書》,“燒酒”一詞多次出現,“用燒酒調送七八分或一錢許”,以及“可用高燒酒十斤浸之”等,可以看出直到明朝依舊廣泛應用于醫用。外國的蒸餾酒來到中國,對本土的影響并不大,沒有改變其不是飲品的定位。相關資料只闡述了外國蒸餾酒曾來到中國,并不能說明中國蒸餾酒是依賴外國產生的。
依據相關資料及推論,蒸餾酒的初級形態很可能并不被稱為“酒”,而是以一種高酒精度的液體的形態出現于中國,由于其長期不被飲用,也沒有規模的發展,才會在史料里缺乏記載,曇花一現。伴隨物質不斷豐富,社會不斷進步,蒸餾技術逐漸改良,人對于風味的追求更多元化,蒸餾酒的飲用功能逐漸被開發,最終成為飲品。
依據前文的分析,中國蒸餾酒源于本土而且起源很早。但蒸餾酒究竟何時以“酒”的身份進入大眾視野?可以借助酒具及文學作品、相關文獻記載理清脈絡。
3.2.1 文獻當中的記載
唐穆宗長慶年間(公元821—824 年)編集出版的《白氏長慶集》中有記載:“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依據古詩詞的描述,這里的“燒酒”清澈而味濃,還可以附著香料,令酒的風味與口感發生改變,有可能是蒸餾酒,并用于飲用。
雍陶則有“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詩人在四川首次接觸到燒酒,竟連長安都不想去了,也有可能是蒸餾酒。
蘇軾(一說贊寧)的《物類相感志》記載:“酒中火焰,以青布拂之自滅。”如果酒的濃度不夠,是無法形成火焰的,單純的發酵酒達不到這樣的程度,證明該酒的濃度應當是經歷某種方式提升的,且蒸餾技術在宋朝已經成熟。值得關注的是,在該著作中,蒸餾酒終于被當代人承認為“酒”。
宋伯任的《酒小史》收輯當時100 余種名酒名稱,提到了成都剌麻酒、劍南燒春酒。李肇在《國史補》一書中說“酒則有劍南之燒春”。這里的“燒春”工藝與認知的蒸餾極其類似,通過固定方式提高酒的濃度,只不過蒸餾的目的并不是得到蒸餾酒,而是防止其酸敗,書中還特意強調如何能既提高防腐敗的能力,又不過分影響酒的口感,讓它不至于過于濃烈。可見此時蒸餾酒的口味依舊比較小眾,尚未被人廣泛接受。
3.2.2 酒具相關記載
出土的文物中,唐朝出現10~15 mL小酒杯,這種酒杯不是用來盛裝濃度很高、醇厚的蒸餾酒,而是普通的釀造酒,無論用于宴會還是尋常人家的飲用都不合適;不符合中國古典禮儀與飲酒文化。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可能應用于盛載蒸餾酒的酒具,結合前面唐朝出現的古詩,推測國人飲用蒸餾酒可能始于唐朝,但此時規模極小。
在南北朝晚期,傳統的漆杯逐漸被圓口的碗形瓷器取代。自此以后直到宋元時代,主要的飲酒器也改用圓口的瓷碗,其大小約如今天的小飯碗,無論飲酒、飲茶都用這種小碗。這和現在常規觀念中的酒杯(通常指小盅),仍有很大的不同。由此可見,宋元的主流酒具明顯不為蒸餾酒服務。
瓷器中的小酒盅(15~50 mL),到明代才出現(見圖3)。推測原因是燒酒在明代終于開始流行,結合之前得到的史料,多數記載蒸餾酒的文人與學者為明朝人,說明其具有規模應是自明朝之后。清朝中葉之后,由于歷史問題與國家動蕩,航路受損,黃酒難以運輸到京城,加上時代的不斷變化,當時的人開始追求進入醉酒狀態的速度,對風味的追求也逐漸多元,蒸餾酒得以大力發展。

圖3 明代龍泉瓷酒杯(現收藏于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
很多學者質疑蒸餾酒在古代為什么一直沒有大規模飲用記錄,推測其最初發展路線不為飲用服務,口感欠佳,沒能成為主流飲品。由于其高酒精度,頗受醫生的青睞,記載偏少,發展緩慢,屬于正常現象。隨著蒸餾技術的不斷成熟,人對風味的追求更多元化,在明代成為主流飲品之一,并且逐漸走向鼎盛。
中國的釀酒技術保守估計出現在公元前7000年,蒸餾技術可能在商代(約公元前1600 年—約公元前1046 年)就已經出現。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 年)是我國保守的蒸餾技術出現時間。由此可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釀酒技術與蒸餾技術的國家之一。中國蒸餾酒起源于本土,依據不同的裁定方法,起源時間略有不同。符合如今定義的蒸餾酒應出現于秦漢時期,于唐宋時期得以發展,并可能已經小規模被飲用,元朝以藥用與萃取劑為主,得到進一步發展,明朝以后口味被大家接受,成為主流飲品之一。